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陕西关中地区小麦穗期蚜虫发生及抗性治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陕西关中地区小麦穗期蚜虫种群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生高峰期在5月中、下旬,从小麦抽穗到成熟,受蚜虫为害,千粒重降低3.2%~47.0%,减产10%~15%,严重田块产量损失达40%以上。麦穗蚜对氧乐果已达中抗水平,LC50为122.55;对吡虫啉、抗蚜威也产生了明显的抗性,LC50分别为53.78和30.96;对啶虫脒、阿维虫清的抗性较低。依据麦穗蚜防治现状及抗药性,结合小麦穗期既是麦蚜的主要为害期,也是麦田天敌大量繁殖期的实际,从保护麦田生态系统,延缓麦蚜抗药性角度出发,提出了选择使用吡虫啉、抗蚜威、啶虫脒等新型高效、低毒杀虫剂,重视保护天敌,构建麦田半自控生态系统等麦穗蚜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
水稻纹枯病与白背飞虱同田发生密切相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小麦穗蚜是我市小麦上一种主要害虫,近年来频繁大发生,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大。为了探索一种防治小麦穗蚜的新药剂,1991—1992年我们对新近开发的氨基甲酸酯杀虫剂抗蚜威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 试验设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江阴市中港有机化工厂生产),每亩10、15和20克;40%氧化乐果(江苏海门农药厂生产)每亩  相似文献   

3.
小麦穗期蚜虫不同防治指标的经济效益分析张国彦(河南省植保植检站郑州450002)张飞跃张治业任淑芳杨晓峰(河南省偃师市植保站)陈国政(平顶山市植保站随着小麦生产水平的提高,穗期蚜虫(主要为害穗部,简称穗蚜)已经成为小麦生长发育后期的主要害虫。由于生产...  相似文献   

4.
长管蚜是京郊麦田的重要害虫。常在抽穗后大量繁殖危害造成千粒重下降。在蚜害损失年,小麦的减产程度与蚜量激增始期出现的早晚有关。据测定抽穗扬花期蚜量开始激增可减产14%,扬花后五天蚜量开始激增可减产8%。小麦上蚜量的增加表现为有蚜株及单株蚜量的增加,一般抽穗前以有蚜株增加为主;抽穗后一定时期以单株蚜量增加为主;二者的交接点是有蚜株率50%,百株蚜量300头左右,定为蚜量激增始期。麦田有翅蚜有4次迁飞高峰;第2次迁飞高峰以后即出现蚜量激增始期。根据翅蚜突增  相似文献   

5.
《植物保护》1992,18(6):53-55
虫害粘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组建和种群数量预测 ........................................……黄葵等(1一7)麦田食蚜天敌对麦长管蚜控制效应的研究 .…,..................................……李定旭等(1一16)免少耕条件下麦蚜消长规律的初步研究 ......................................……杨益众等(1一24)小麦品种抗红吸浆虫机制的研究·········……赵菊香(2一2)禾级管蚜危害小麦穗部损失估计初步研究 曹雅忠等(2一17)麦蛾田间防治最佳药物与适期······……孙永年(2一50)二代粘虫危害与小麦产量损失及防治指标 .........…  相似文献   

6.
淮北地区小麦穗蚜的发生与防治刘荆,刘葛山,王礼门(江苏淮阴市农科所223001)淮阴市是江苏省主要小麦产区,全市共有小麦53万hm2,随着生产水平的逐年提高,危害小麦的病虫种类也在不断变化。近年来淮北小麦穗期蚜虫为害逐年加重,特别是春旱的年份,小麦产...  相似文献   

7.
冬小麦品种中糖及氨基酸含量与抗麦长管蚜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近年来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 F.)在北京、河北、河南、山东等地有为害加重趋势。在小麦各个生育阶段,以扬花一灌浆期蚜量最大,约占总蚜量的84%,是造成小麦产量损失的关键时期(杨奇华等,1982)。迄今为止,化学防治仍是防治麦蚜的主要方法,这对麦田主要天敌杀伤甚大,也不利于粮棉混作区棉花害虫、粘虫等害虫的综合防治。为了减少用药,必须考虑与其他防治方法协调应用。据本室1978—1981年对3516份品种(系)材料进行抗蚜性筛选的结果,不同冬小麦品种对麦长管蚜的抗性存在  相似文献   

8.
唐顺洋  何松 《植物医生》1998,11(3):24-26
小麦穗期病虫防治技术研究及应用一、问题的提出小麦穗期是籽粒灌浆形成产量的重要时期,也是白粉病、条锈病、穗蚜多种病虫并发危害最重的关键时期。尤其是赤霉病具有很大的隐蔽性、突发性及危害性,一旦错过小麦初花期或者已出现危害才施药预防,损失就无法挽回。由于处...  相似文献   

9.
正近几年,国家财政对小麦病虫害防治非常重视,专门下拨小麦"一喷三防"专项资金,以支持农民搞好小麦病虫害防治,争取小麦高产。"一喷三防"是在小麦穗期使用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微肥等混合喷打,达到防病虫、防干热风、防早衰、增粒重,确保小麦增产增收的关键措施。一、小麦穗期病虫发生情况和趋势小麦穗期是小麦形成产量的关键时期。小麦穗  相似文献   

10.
小麦蚜虫(麦长管蚜 Macrosiphum avenae;麦二叉蚜 Schizaphis grarninum;黍缢管蚜 Rhopalosiphum padi)是小麦上的重要害虫,大多数年份发生都较为严重,严重影响小麦生产。目前,麦蚜的防治指标定为500—600头/百株,为了使指际在生产上应用,我们于去年五月对小麦蚜虫的空间分布及抽样方法进行了初步的调查研究。一、研究方法本次调查以株为单位,共选查了8个大区,每大区面积为20×20m~2。将每一大区划分为16个小区,在每一小区内随机抽查50株,逐株记载蚜虫数及僵蚜数(只记穗部蚜虫)。以每大  相似文献   

11.
22%毒死蜱·吡虫啉乳油(商品名称赛锐,下称)是深圳诺普信农化有限公司产品。为明确其对小麦穗蚜的防治效果及使用技术,2002年我们在浚县黎阳镇王寺庄村麦田进行了赛锐防治小麦穗蚜试验。试验小麦品种为豫麦34,试验田总面积1200m2(平方米,下同),该地区小麦穗蚜历年均有发生。试验设每667m2(667m2=1亩,下同)用赛锐15、20ml(毫升,下同),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南京红太阳集团生产)10、20g(克,下同),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商品名称扑虱蚜,下称;山东京蓬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3…  相似文献   

12.
经试验,2,4-滴丁酯防除麦田杂草施用适期为小麦穗分化生长锥伸长期至单棱期,和小花分化期至雌雄蕊分化期两个阶段(在我地时期一般为3月5—20日,4月5—15日)。小麦穗分化二棱中、后期施用2.4—滴丁酯麦田除草对小麦为最不安全阶段。此期药剂处理易引起麦穗畸形,单穗粒数减少,产量降低,施用2,4—滴丁酯麦田除草应避开这一时期。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禾谷缢管蚜在富顺县已成为小麦穗蚜的优势种群。观察发现,此虫在当地以无翅蚜在麦田越冬,冬季休眠不明显。1~3月气温是影响发生的主导因子,栽培条件、天敌数量等也影响其发生。在防治技术上,对药剂防治做了较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1 发生为害概况 小麦蚜虫是漯河市郾城区麦田的主要害虫,基本上每2年严重发生1次.尤其是2007年小麦蚜虫在全区大发生.发生特点是发生早,来势猛,发生面积大,虫口密度高,防治次数多,投入成本高,是近10年来少见.全区发生面积2.6万hm2,占小麦种植面积的95%以上.据调查,平均百株蚜量1 200余头.高密点达30 000多头.平均防治蚜虫次数4次.多的防治6次.平均667 m2防治投入60余元,高的达150元以上.由于蚜虫发生量大,各村都出现了成片被蚜虫为害致死的麦田,有的因防治不及时,小麦减产50%以上.  相似文献   

15.
本文回顾了郭予元院士在小麦害虫预测和治理上的重要贡献,主要包括:在20世纪70-90年代,创新了害虫生物学与生态学有机结合方法,显著提升小麦害虫预测技术水平。从宏观到机理,突破了多项小麦害虫治理关键技术,包括小麦品种抗吸浆虫鉴定技术与抗吸浆虫机制,创新性提出吸浆虫成虫期防治及穗期保护策略;利用田间开放式控制虫量的办法建立小麦蚜虫防治阈值及复合防治指标;麦田天敌资源的保护及利用。面向小麦生产实际,创建小麦吸浆虫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吸浆虫穗期保护策略和技术、蚜虫防治指标与防治适期等研究成果一直传承至今,列入我国农业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本文还介绍了在后续小麦吸浆虫、蚜虫预测与防控研究与实践中,传承与发展郭予元院士的学术思想,以及未来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6.
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艾美乐)防治小麦穗蚜药效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结果表明,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艾美乐)在4~5g/667m^2的剂量下,对小麦穗蚜的防治效果优良,药后1~21d的防效均在91%以上,兼有持效性较长、对小麦安全、对环境友好及使用方便等优点,是防治小麦穗蚜的较好药剂.  相似文献   

17.
吡虫啉对小麦上禾谷缢管蚜的生物活性及应用技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室内测定和田间多点试验,明确了吡虫啉对小麦上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L.)]具有优异的生物活性,处理后48h的致死中浓度为0.11mg/L,40mg/L浓度处理麦株后22天的残留活性为89.9%;每hm~2用20%吡虫啉60~75g可以有效地防治小麦穗蚜的发生为害,持效期可达20天左右,用手动喷雾和弥雾具有同样的防治效果。田间施用吡虫啉可增产11%~18%。  相似文献   

18.
宿州市位于黄淮海小麦主产区南缘,是国家优质小麦商品粮生产基地。2004年小麦种植面积34.47万hm2。由于冬春偏暖,小麦返青拔节至灌浆期气温偏高、降雨偏少等因素影响,小麦穗蚜在本市暴发为害,全市超过防治指标的发生面积33.33万hm2,占种植面积的96.7%。据市、县(区)植保站3月底  相似文献   

19.
小麦穗期,利用田间自然虫源加以人工控制培养,使形成虫量梯度以研究麦蚜混合种群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分析表明4种蚜虫中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对产量有明显影响。两者对产量无明显交互作用。得到了复合蚜量动态防治指标的二元一次式1.75(0.43639x1+0.04939x2)=3。37661;并由此推算出扬花初期麦长管蚜单独存在时的防治指标为4.4头/茎,禾谷缢管蚜单独存在时的防治指标为38.9头/茎。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滇东北温凉地区和滇南暖热地区夏玉米田害虫及其天敌种群的系统调查,明确了云南南北两地玉米上的害虫优势种及其天敌优势种的发生动态规律,以期为玉米害虫的预测预报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滇东北昭通地区害虫优势种是玉米蚜,发生高峰期为抽雄散粉期和蜡熟期;天敌优势种是异色瓢虫,发生高峰期滞后于玉米蚜。滇南普洱地区玉米抽雄散粉期之前害虫优势种为黄脸油葫芦,发生高峰期为小喇叭口期;抽雄散粉期之后害虫优势种是玉米蚜,发生高峰期为完熟期;天敌优势种是异色瓢虫和黑带食蚜蝇,两种天敌的发生高峰期和玉米蚜吻合。因此,昭通地区防治重点为玉米蚜,防治适期为玉米抽雄散粉期之前。普洱地区防治重点为黄脸油葫芦,可从从苗期开始采取防治措施;玉米蚜的发生时间较晚、为害较轻,可在玉米吐丝期之后对其进行防治。田间施药的时间应注意避开天敌的发生高峰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