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西藏一江两河地区荒漠化控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于人口密度增大,人类活动强度增加,西藏—江两河地区荒漠化的进程在不断加快,沙地面积在不断扩大。该区域控制荒漠化的主要途径是:保护自然植被、改变向荒山要粮的传统思路和强化对沙化石质化低质草地的改造。据此本项研究提出了该地区荒漠化控制措施是:进行农业景观结构调整,不提倡开荒要粮,而是以推广农业新技术为主的方法提高现有农田单产水平;用封育和恢复植被相结合的方法改造沙化石质化低质草场;推广以能源改造为中心的新技术。这样才能有效地遏止荒漠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西藏“一江两河”地区耕地面积占全自治区耕地面积的54.6%,该区太阳辐射强,光温水配合好,土壤的生产潜力大,但也存在着土力亟待培育和提高问题。在总结西藏当地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该区耗种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途径与改良措施。  相似文献   

3.
西藏“一江两河”中部流域地区以农牧业为主体的区域性综合开发,是国家“八五”和十年规划的重点建设项目,对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以科技为先导和依托,是进行综合开发,提高投资效益的必然要求。根据当地市场经济的要求,通过推广先进造就技术、进行技术开发和科学研究,加强科技教育,充实科技力量,以充分利用本区自然和社会资源,促进农村生产要素最佳配置,提高农村各业技术水平,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改  相似文献   

4.
西藏“一江两河”中部流域地区是我国青藏高原高寒区的一部分,存在着诸多环境问题,其中以土地沙漠化问题最为突出,要保护和改善其生态环境,首先要防治土地沙漠化。在实地考察及沙漠化图件编制工作基础上,本文对沙漠化土地指征确立、类型划分及分布规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根据对本区各种类型沙漠化土地量测的结果,沙漠化土地总面积1860.9km ̄2,按沙漠化发展程度,本区可划分轻度、中度、严重沙漠化土地,面积分别为530.5km ̄2,752.8km ̄2,578.6km ̄2。根据地表物质组成的不同,本区可划分为砂质和砂砾质沙漠化土地,面积分别为916.4km ̄2和944.5km ̄2。从分布规律看,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尤以雅鲁藏布江宽谷段的面积分布最大,并从河谷的江心洲延续至山前冲洪积扇及山坡等不同地貌单元上。同时,文章对本区非沙漠化土地及潜在沙漠化土地问题作了必要的说明。  相似文献   

5.
西藏一江两河流域作物气候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根据1961~2005年年平均气温、降水量资料,采用Thornthwaite Memoriai模型计算了西藏一江两河流域作物气候生产力(Pv),分析了Pv的变化趋势,以及未来气候变化对Pv的影响。结果表明:近45年西藏一江两河地区Pv呈二次项曲线变化趋势,前22年(1961~1982)表现为不显著的减少趋势,减幅为376.0 kg/(hm2.10a),1983年以来呈显著的增加趋势,增幅为682.6 kg/(hm2.10a)。20世纪60年代流域气温偏低,降水偏多,Pv为正距平;80年代多干旱少雨年,Pv最低,为过去40年最低的10年;90年代雨水偏多,气温偏高,气候"暖湿",植物干物质积累多,Pv达到最高。"暖湿型"气候对作物生产最有利,平均增产11.62%,而"冷干型"气候对作物生产最不利,平均减产12.13%。未来"暖湿型"气候趋势,Pv将有不同程度提高,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  相似文献   

6.
西藏“一江两河”地区对土地生产力贡献相对重要的人工生产要素有化肥,有效灌浆面积、劳动力和农业物质消耗量。其中有效灌溉面积的贡献值为0.6655,化肥为0.3898,在现有耕地土壤肥力和灌量条件下,每增加1kg的标准化肥,土地产出可增加4.9753gk,每增加1hm^2有效灌面积,土地产出可增加3526.5kg粮食。实现“九五”末新增粮食15000万kg的开发目标,需增加有效灌面积4.25万hm^2或增加标准化肥3014.89万kg,从投资角度相比,增加化肥投入较增加有效灌溉面积容易实现开发目标。在整体开发进程中,化肥投入可控制在345-1020kg/hm^2,无机能投入亦控制在28605-82350MJ/hm^2。  相似文献   

7.
优化农业生态系统结构是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途径。利用研究区统计年鉴数据,运用能值理论、方法,对准格尔旗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投入、产出结构和运行效率进行定量评估,评价环境资源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与贡献,为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1)环境资源,尤其是可更新资源的能值投入对准格尔旗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贡献最大。遵循适度规模原则,优化能值投入结构,提高环境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水土保持,同时发展集水型生态农业,推广现代农牧业是提高准格尔旗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根本出路;(2)畜牧业是准格尔旗农业生态系统的支柱。发展草基畜牧业,构建可持续的生态经济范式,实施"农牧互促"方案,提高农牧业系统耦合度及其整体生产力,是发展准格尔旗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战略方向;(3)准格尔旗农业生态系统对当地环境资源的依赖程度增加。增强系统同化作用,加大农业科技辅助能值投入,降低干旱灾害风险,提高农业生产力,是改善准格尔旗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能值理论和方法,以农牧交错带的武川县为案例对该区域的农业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次级生产力、农牧系统耦合和农户经济生产力及10多年来的能值投入和产出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结合当地的一些实际情况试图说明该区域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面临的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中部地区荒漠化与土地利用之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RS与GIS技术手段分析了内蒙古农牧交错带中部地区荒漠化情况,得 出结论如下:①研究区土地退化主要以草地、耕地退化为主。其中,草地退化严重。在2000 年,草地退化面积达3556516.9hm2,占总草地面积的75.3%;耕地退化面积为1905119.6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69.2%。②研究区土地荒漠化面积达5982412.2hm2,占研究区面积的 71.0%。其中风蚀荒漠化面积最大,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8.6%;水蚀荒漠化面积次之,面积 2491597h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9.6%;盐渍化面积最小,为239296hm2,只占2.8%。  相似文献   

10.
应用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理论与方法,以黄土高原中南部的延安市宝塔区北沟村、淳化县西坡村2村农户为研究对象,通过一系列能值指标,定量分析了农户农果复合生态系统的自然资源以及系统投入产出特征.结果表明:农户农果复生态系统的能值投入结构相似,辅助能的投入中不可更新工业能的投入比重最高,且以化肥投入为主,有机肥投入不足,应按适当比例增加有机能值的投入以提高系统的生态经济效益;农户农果复合生态系统生产优势度较高,但系统稳定性指教低,单位时间的劳动生产率较低,农果业生产水平有待提高;农户农果复合系统的能值产出率较低,能值投入率较高,对能源的利用效率较低,农果复合系统的环境资源进一步开发的潜力很大.提高农果复合系统的能值投入应当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强农果业管理的科技含量和科学管理力度,使黄土高原中南部的果业生产走上健康持续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11.
西藏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及功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藏高原地理位置特殊,发育了类型多样的高原湿地,这些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实地考察结合文献分析,系统研究了西藏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的构成、分布及特点.详细介绍了西藏高原湿地的组成类型,分布区域以及其生物多样性、稀有性和脆弱性等特点.运用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碳税收法等,计算出西藏高原湿地生态系统总的生态功能价值为6 207.83亿元.功能价值量大小依次为:降解污染>大气组分调节>调蓄洪水>气体调节>科研文化和生物栖息>水源涵养.其中降解污染物的功能最大,为2 080.15亿元,最小的是水源涵养功能25.12亿元.最后,对该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亚高山草甸类草地生态质量评价指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全面客观评价亚高山草甸类草地生态质量,在实地测定大量样方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了盖度、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物种数、草地质量指数、优良牧草比例等指标作为评价指标,制定了亚高山草甸类草地生态质量的评价四级指标值。选择各级别典型生态区域实例,通过对现状和指标值对比分析表明,该方法反映了植被生态的量化指标,具有易获得性和实用性,符合当地生态质量现状,可以科学、客观地评价区域生态质量,研究成果对于该区域生态保护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Global warming is having a profound impact on global ecological systems,and has inevitably induced changes in the cryosphere,one of the five layers of the earth.Major changes include the shrinking and reduction in the area and volume of both the mountain glaciers and the ice caps covering the North and South poles,and the melting of permafrost and thickening of the active frost layer.Swift changes in the cryosphere have inevitably induced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its zone.While some of these changes are beneficial to mankind,such as an increase in water circulation,short term increases in water volumes and the enlargement of the cultivatable area,others are extremely hazardous,like the flooding of lowlands caused by an increased sea level elevation,debris flow caused by glaciers,glacier lake bursts,undermined building safety caused by permafrost melting,the deterioration of alpine cold meadows,and the surface aridization and desertification of land.Tibet,having a major part of the cryosphere in China,is home to the most widely spread glaciers and permafrost,which play a vital role in regulating water resources,climate,environment and the ecological safety in China and Asia.However,due to global warming,the glaciers and permafrost in Tibet have recently changed dramatically,exhibiting shrinkage and melting,which threatens long-term water resources,and th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of China.Based on existing research,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lobal warming and the melting and shrinkage of the cryosphere.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ryosphere's melting and shrinkage in Tibet are the direct result of global warming.The melting of glaciers has led to a series of disasters,such as changes in river runoff,the heightened frequency of debris flows induced by glaciers and the outbursts of glacier lakes.The melting of the permafrost also resulted in a series o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Tibet,such as the degradation and population succession of the alpine grassland and meadows,the aridization of the land surface,and the occurrence of freeze-thaw erosion.  相似文献   

14.
1985年~2000年西藏地区景观格局变化及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西藏地区1985年及2000年两期遥感影像解译的数据,并结合GIS和统计软件,对西藏地区15年来景观格局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85年~2000年,西藏地区各景观要素之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未利用地、居住地及建筑用地、灌木林地及疏林地面积增加,其中居住地及建筑用地增加的速度最快,增长率为46.6%;农用地、森林、草地、河流及湖泊、冰雪地面积减少,河流、湖泊和农用地面积减少率较大,分别为13.1%和10.4%;各景观要素发生相互转移,其中转移程度较大的是草地与未利用地,未利用地向草地转换了80313.46km2,草地向未利用地转换了155974.97km2,占草地转出量的90%以上。通过对景观格局分析发现,总体景观斑块数量增加,最大斑块指数减小,景观多样性指数、均匀度、破碎度增加,优势度等减小,西藏景观格局向多样化、破碎化发展;同时各景观要素之间聚集度指数在增加,形状指数、分维数减小,景观不同要素分布交错格局趋于简单,斑块形状向着规则化方向发展。利用典型相关性分析方法对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发现人口增长、过牧等人为活动以及海拔、气温等自然因子是西藏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5.
阿克苏地区生态足迹分析与动态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阿克苏地区1998-2007年的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和分析研究,并运用SAS 8.1软件对其做线性回归分析,在此基础上对阿克苏地区未来10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动态预测分析.结果表明:阿克苏地区近十年内人均生态承载力逐步下降,人均生态足迹则逐步上升,目前阿克苏地区人均生态足迹已经超过人均生态承载...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沙漠蝗Schistocerca gregaria入侵我国西藏自治区边境地区的路线,利用基于气象研究与预报模型的昆虫三维轨迹分析程序,结合沙漠蝗的飞行行为参数和气象资料,对其入侵时的迁飞路径及低空气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20年6月,西南季风和热带气旋所产生的西南低空急流持续贯穿我国藏南边境,为沙漠蝗迁飞提供了便利条件,其中6月27日以后的气流适合邻国沙漠蝗虫源入侵我国,且与沙漠蝗入侵我国西藏自治区边境地区的实际时间一致。进一步对虫源地进行分析,发现入侵我国的沙漠蝗种群有效虫源地主要分布在尼泊尔中西部。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典型草原蝗虫群落结构和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定点调查和生物量定量分析方法对内蒙古典型草原不同草地蝗虫群落结构和生态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典型草原蝗虫群落结构丰富,主要蝗虫有11种,草原蝗虫的时间分布揭示了蝗虫时间生态位的分化,宽须蚁蝗[Myrmeleotettix palpalis(Zubowsky)],亚洲小车蝗(Oedaleus decorus asiaticus B.-Bienko)、短星翅蝗(Calliptamus abbreviatus Ikonnikov)分别构成镶黄旗草原蝗虫早期、中期、晚期优势种;根据蝗虫种群地位,将11种蝗虫划分为优势种、附属种、稀少种,把11种蝗虫按空间地位划分为禾草地类、荒草类、特殊类和全域类4类,优势种蝗虫的种群与空间地位,反映了蝗虫与植被、蝗虫与蝗虫之间关系。优势种蝗虫中短星翅蝗的时空生态位宽度最大,其次是亚洲小车蝗和宽须蚁蝗,说明短星翅蝗对时空"资源"的利用程度最高,共存的蝗虫种类在"资源"利用上存在着明显的分化,亚洲小车蝗与宽须蚁蝗的生态位重叠最大,说明两者利用资源的相似性程度最高。我们用生态位来体现蝗虫种群地位及对资源的利用,同时也用资源的系统聚类来预测蝗虫的潜在发生与危害。本文系统地研究了蝗虫群落结构和蝗虫生态位,将为评价草原蝗虫潜在发生与危害、蝗虫宜生区划分和制定草原有害生物防治策略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基于有害生物控制的原理,考虑陕北黄土高原环境特点和资源优势,结合国家退耕还林生态工程,提出乔木(枣树)—灌木—牧草(作物)—畜禽栽种养殖为一体作为陕北枣林病虫害生态调控的复合模式,并就其机制和可行性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对陕北红枣产业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西部地区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生态经济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植物群落结构简单,自然灾害频发,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严重,草场日益退化,经济系统功能低下等是西部地区生态经济系统退化的主要表现。西部地区生态经济系统的退化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依据生态恢复学和生态经济学的原理,以国家宏观政策为基础,健全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资金保障机制;协调适宜于生态经济发展的人地关系;以植被恢复和水资源的安全保障为核心,大力发展优势生态产业是西部地区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在了解包头市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状况的基础上,采用了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从支持水平、协调性、发展能力三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建立研究模型,计算出包头市城市生态支持系统自1992年-2006年十五年来发展质量的定量数值,并据此根据灰色系统预测模型和相应检验方法,对2007~2016年的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综合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