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辽西基岩质海岸造林树种适宜性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对辽西地区基岩质海岸主要造林树种进行调查,经比较分析,造林树种应选择侧柏、刺槐、日本黑松、油松、火炬树。侧柏、日本黑松适应性强,适于在基岩质海岸的各类立地条件下生长.是造林的先锋树种;而刺槐、油松则受立地因子和环境因子影响较大,只适于在特定区域和特定立地条件下生长。  相似文献   

2.
太行山适地适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行山立地系统分类及其各类型级划分之依据,油松、侧柏、刺槐和华北落叶松在各种立地上的适生情况。  相似文献   

3.
卢明革 《防护林科技》2019,(3):17-18,38
以葫芦岛盐质海岸为对象,开展了距海岸不同距离大气含盐量与气象因子关系及其对不同树种造林成活率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跟海岸距离的增大,大气含盐量呈减少趋势,而造林成活率呈增加态势,且针叶树高于阔叶树,筛选出侧柏、油松、火炬树、刺槐等为辽西海岸适生造林树种。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适宜于北票半干旱气候地区的抗旱树种水分生理因子与立地因子,确定树种抗旱性强弱,进行了树种水分生理测定和数量化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的抗旱树种由强到弱的顺序为山枣、油松、樟子松、山杏、黄栌、桧柏、侧柏、胡枝子、紫穗槐、刺槐、沙棘、锦鸡儿和小钻杨。依据数量化理论Ⅰ数学计算方法,探讨了油松优势平均高与立地条件多元回归关系式,为这一地区的生态造林提供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5.
以太行山区主要造林树种油松、侧柏、刺槐、华北落叶松为供试树种进行了不同土壤湿度的盆栽摸拟造林试验。4个树种成活的低限土壤含水率刺槐为6.7%,侧柏为8.4%,油松为8.4%,华北落叶松为12.9%;最适土壤含水率分别为刺槐10.3%~17.7%,侧柏12.9%~17.7%,油松12.9%~17.7%,华北落叶松17.7%~19.9%。同时测定了不同土壤水分梯度成活植株的叶水势、根系活力和新梢生长量,苗木新梢生长量与根系活力呈明显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供水对黄土高原主要造林树种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人工供水的方法,研究了水分条件对黄土高原主要造林树种(油松、侧柏、刺槐)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供水促进了树木的生长,油松在1.0倍处理时,树高、胸径、材积增加最大;侧柏在1.0倍和1.5倍处理时,分别对树高和胸径影响最大,材积在1.5倍处理时效果最显著;1.5倍供水处理下,刺槐胸径和材积增幅最大。生长季中,油松和刺槐的适宜灌溉水平为2.1~2.4m^3/株,侧柏为1.2~2.1m^3/株。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山西省“三北”地区(即西山地区)的黄土丘陵区和残垣沟壑区山杏、柠条混交造林模式,晋西北黄土丘陵防风固沙林油松、沙棘混交造林模式,吕梁山黄土丘陵、残垣沟壑区水土保持林侧柏、刺槐造林模式和晋西吕梁山红枣经济林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山西省"三北"地区(即西山地区)的黄土丘陵区和残垣沟壑区山杏、柠条混交造林模式,晋西北黄土丘陵防风固沙林油松、沙棘混交造林模式,吕梁山黄土丘陵、残垣沟壑区水土保持林侧柏、刺槐造林模式和晋西吕梁山红枣经济林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9.
前言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inn)是陕西黄土高原造林最为广泛的一个先锋树种,它适应性强,生长快,繁殖容易,造林成活率高,成林迅速,能较早地发挥防护效益,因而深受生产上欢迎。在以往造林中,由于没有掌握好刺槐的生态学特性和其适生的立地条件,未严格贯彻适地适树这一基本原则,在一些不适宜刺槐生长的立地条件上造林,以致生长差异大,生产力低,效果不良。因此,对刺槐林分的立地质量作出科学评价,对提高刺槐的造林成效和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一、材料的收集刺槐林的调查,是在我省黄土高原沟壑区和黄土丘陵沟壑区所属的30多个县内,按不同立地条件布设临时标准地进行的。标准地面积不少于400米~2。按100米~2选取1株优  相似文献   

10.
黄土丘陵沟壑区抗旱造林综合措施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半阴坡立地上,采用正交设计进行抗旱造林综合措施分析。结果表明,采取整地,保水剂浸根和穴施菌根菌综合措施营造油松,刺槐和侧柏,虽然增加了造林成本,但造林成活率和苗木生根数量都明显高于对照。经济有效的综合措施为:造林树种为刺槐,鱼鳞坑整地上保水剂浸根,穴施菌根菌。  相似文献   

11.
应用Weibull函数来拟合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人工林树冠率的分布,研究发现林分平均树冠率与相对林分密度指数之间呈极显著线性关系,并随林分相对密度指数增加而降低;Weibull函数参数b与油松、侧柏人工林林分平均树冠率呈极显著线性关系,参数c与侧柏林分平均树冠率呈二次方关系,在油松林分中则为一常数值;通过对未参加建模的油松、侧柏样地进行动态预测,发现Weibull函数对林分树冠率分布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因此,该方法可以应用于预测油松和侧柏人工林树冠率的动态分布。  相似文献   

12.
朝阳县油松、刺槐、华北落叶松树高生长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收集朝阳县主要造林树种油松、刺槐和华北落叶松的解析木数据,按照不同立地类型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运用6种高生长模型对树高生长进行拟合和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树种高生长用Logistic模型最佳,油松在阴坡厚土层和阳坡厚土层的高生长用Richards方程最佳.相对生长方程在刺槐阳坡中土层和阳坡厚土层的高生长模拟也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在岱山县海岛临海一面坡进行了湿地松(Pinus elliottii)、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普陀樟(Cinnamomum japonicum var.chenii)、红楠(Machilus thunbergii)、木荷(Schima superba)、女贞(Ligustrum lucidum)、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9个树种的造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各树种的平均保存率为64.78%,以木荷、女贞、青冈、黄连木的保存率较高,达80%以上;从3年生的保存林分生长情况比较,以黄连木、湿地松的生长速度最快;综合考察,黄连木、木荷、普陀樟是岱山临海一面坡造林可以优先选择的树种,而湿地松造林保存率低,但存活后生长迅速,又有一定的抗风性,可考虑在造林时适当加大造林密度以提高林地立木数量.  相似文献   

14.
在延安对刺槐、油松、侧柏纯林及刺槐 侧柏、刺槐 油松混交林等几种黄土高原主要人工林群落外貌结构、林下植物多样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混交林群落外貌结构较为复杂,林下植物群落类型各不相同;林下植物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Sh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902 57~0.674 88和2.012 88~1.479 67,刺槐 油松林最高,16年生刺槐纯林最低;32年生刺槐纯林林下植物优势度最高者是糙隐子草,16年生刺槐纯林则为牡蒿,其它林型都是铁杆蒿;本地区选择防护林类型时,应优先选择刺槐 油松或刺槐 侧柏混交,对已有的成熟或衰退刺槐纯林可采取择伐萌蘖抚育,并间植油松或刺柏,形成针阔混交林.  相似文献   

15.
陕北无定河流域近年来种植的柠条占总治理面积的40%以上,因此,柠条造林的质量与治理成果有很大关系。但是,当前柠条造林中成活率、保存率低,综合效益差的问题相当突出。解决的主要办法是改传统的直播造林为植苗造林。  相似文献   

16.
以张掖灌区常用的樟子松、青海云杉、祁连圆柏、杜松、侧柏、油松、刺柏和华北落叶松8个针叶树种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变量综合分析法,对蒸腾强度、水势、自由水含量、束缚水含量、束缚水/自由水和含水量6个指标进行测定,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标准化处理,组成bij/MaxNj=aij矩阵,以Pi=∑i(1-aij)2值作为抗旱性能综合评判指标,结果表明,抗旱序列为:杜松>樟子松>青海云杉>油松>祁连圆柏>侧柏>刺柏>华北落叶松。  相似文献   

17.
马褂木等各5个优良地理种源在三峡库区水土保持建设中推广应用造林.通过对造林地土壤监测表明:采用桤木、马褂木等阔叶树种造林后,林地的土壤改良效果明显,水土流失情况得到有效治理和控制.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5个铅笔柏种源造林试验表明:在引进的5个铅笔柏种源中,造林初期表现为LA种源最好,TX种源最差,各种源生长量高低排序为LA>SD>NE>MO>TX;铅笔柏造林以容器苗成活最好,达到99.17%;铅笔柏适应性较强,在温暖湿润、土壤条件较好的条件下,生长较快;与乡土树种相比较,当年生长量油松>铅笔柏>侧柏。  相似文献   

19.
干旱条件下灌水对树木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干旱条件下对油松,侧柏,刺槐人工林进行不同水平灌水试验,结果表明:1.0倍降水量的补充灌水对三种树木的生长最有利,直径和高生长量快。油松和侧柏的年材积增长量分别为对照的2.9倍和1.6倍,每年每公顷可分别盈利575元和2566元,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20.
通过育苗和造林试验表明,花旗松苗期抗病性比油松强,幼林抗鼠害能力强,抗寒性稍差,保存率和造林成活率与油松接近,2年生苗木与对照油松苗木之间苗高生长差异极显著,平均地径0.53 cm,平均苗高18.3 cm,苗期生长表现优于当地油松。20年生林分平均胸径8.4 cm,平均树高5.3 m,最大单株胸径15.3 cm,树高7.5 m,生长表现与当地油松差异不显著。通过育苗和造林试验表明花旗松适应小陇山林区的生态条件,引种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