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郑单958为试验品种开展液态地膜在玉米上的应用效果试验,通过比较了液态地膜和塑料薄膜、裸地3种模式玉米的生育期、出苗情况、玉米产量等因素的不同后得出,液态地膜可以代替塑料薄膜在凌源地区使用,而且可减少"白色污染"。  相似文献   

2.
可降解地膜覆盖玉米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塑料薄膜具有明星的增产作用和调节生长期功能,但大量农膜残留对土壤的污染也日益严重。解决农业“白色污染”问题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清除土壤中的残膜,二是利用可降解膜。前者费工费时,加之农民多追求经济利益,往往忽视生态效益.有时也为了抢农时而很难落实,所以可降解地膜在近几年引起国内外的普遍重视,目首已开发研制出化学降解、生物降解、光降解等多种类型的可降解地膜,我们引进了几种无公害可降解地膜并在大田玉米上进行试验,观察研究可降解膜的降解情况和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不同颜色和厚度的塑料薄膜覆盖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绿洲灌区风沙土覆盖薄膜厚度为0.012 mm时,以覆盖黑色地膜的玉米折合产量最高,为15 583.3kg/hm~2;覆盖白色地膜的折合产量次之,为15 375.0 kg/hm~2;覆盖蓝色地膜时,玉米前期生长较快,但折合产量较覆盖白色地膜下降。且薄膜厚度为0.012 mm时有利于废旧薄膜的回收利用。白色地膜随着厚度的增加,玉米产量呈逐渐增大的趋势,覆盖薄膜厚度超过0.012 mm时,玉米产量反而随薄膜厚度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4.
正玉米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随着玉米产量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新型生产技术逐渐应用到玉米种植中。地膜玉米栽培技术可有效保证玉米质量及产量,缩短玉米成熟的时间,降低了玉米种植的成本,是一种新型的玉米栽培技术。地膜玉米栽培技术是在地面覆盖一层农用塑料薄膜,保证地面温度、湿度,以此来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5.
地膜玉米的最佳播期及其“两个学说”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增温说”和“调水说”是指导地膜玉米最佳播期的基本理论。在湿润、半湿润生态类型区和干旱、半干旱生态类型区的水浇地、二阴地 ,应用“增温说”;在半干旱生态类型区的旱作田 ,应用“调水说”。经多年的试验和调查表明 ,在半湿润生态类型区 ,应用“增温说”指导地膜玉米最佳播期增产 6 9.2 % ;在半干旱地区 ,应用“调水说”指导地膜玉米最佳播期增产6 0 .0 % ,而应用“增温说”播期只增产 15 .7% ,比“调水说”播期减产 14 .4 %。  相似文献   

6.
白银市高扬程灌区玉米不同套种模式的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白银市高扬程灌区玉米的 7种不同套种模式及其效益分析的结果表明 ,地膜早熟马铃薯套玉米是最优的模式 ,居第 1位 ;其次是地膜早熟马铃薯套玉米套线椒 ;地膜玉米套豌豆居第 3位 ;地膜穴播小麦套玉米复栽芹菜模式由于芹菜的市场价格相对较低 ,其综合评价结果反不如玉米套小麦模式 ;地膜玉米单种、“一膜两用”免耕种植玉米模式位居最后 ,说明复种模式优于单种模式  相似文献   

7.
关于治理耕地“白色污染”的措施和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引言 地膜栽培是一项大面积提高农作物单产和经济效益的农业栽培技术。在棉花、玉米、蔬菜、瓜果等作物上采用地膜种植技术,可以起到节水节支、增产增收的效果。但是在“白色革命”给我们带来良好效益的同时,也造成了土地严重的“白色污染”。  相似文献   

8.
为缓解地膜带来的“白色污染”问题和明确生物降解膜在干旱地区玉米生产中能否代替普通地膜,比较了覆盖生物降解膜和普通地膜玉米的农艺性状和产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生物降解膜覆盖的玉米株高、穗位高和穗长略低于普通地膜,差异不显著,秃尖长高于稍高于普通地膜;穗粒数、百粒重和产量低于普通地膜,减产1.40%,相对于普通地膜“白色污染”的严重性,生物降解膜的减产程度基本可忽略不计,由于其可自身降解,有效减少农田残留,可以代替普通地膜用于干旱地区玉米生产。产量与穗长、穗粗、行粒数和百粒重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选用山西省农科院研制的渗水地膜为试材,普通聚乙烯塑料薄膜为对照,在玉米和花生上进行应用试验。通过对土壤水分、土壤温度、生育性状和产量性状等的测试表明,渗水地膜可将春季有限的部分自然降雨,通过膜上的微孔渗入到膜下保存起来加以有效利用,使土壤含水量比普通地膜提高1~6个百分点,具有比普通地膜更明显、更有效的增墒作用。在干旱地区应用渗水地膜覆盖作物栽培比普通地膜增产10%~20%。  相似文献   

10.
多功能农用纸质地膜应用试验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塑料薄膜用于植棉业是一次技术革新 ,对棉花增产增收、促进棉花的发展贡献很大。但连续使用 ,已造成“白色污染”,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结构造成不良影响。为此 ,全国各地棉区都在探寻不污染环境和土壤的地膜栽培技术。据《新疆农业科学》1993年载 ,湖南省枝城市第一造纸厂研制出的“多功能农用纸质地膜”可以很好地解决“白色污染”问题。 1995年 ,我们引进少量纸膜进行植棉试验 ,结果说明 ,用纸膜植棉虽然不污染土壤 ,有防病、除草功能 ,但维持时间不长 ,保温保湿能力比塑料薄膜差 ,出苗晚 ,产量较低 ,比现行塑膜产量低 14%~ 17% ,且成本高。因此认为 ,纸膜的应用还需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  相似文献   

11.
陕北旱作农区地膜玉米高产技术标准化推进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陕北旱作农区地膜玉米发展状况和地膜玉米高产栽培标准化工作的分析,结合延安地膜玉米高产栽培标准化的实际,研究了以“秸秆饲料化”为中心,政府推动、农企结合的地膜玉米高产栽培标准化推进模式.这一模式的应用,有效地推进了地膜玉米高产栽培的标准化工作,实现了农牧的紧密结合,增加了玉米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2.
年度1988年 活动项目推广小麦玉米带培养吨粮田 活动内容及效果种植小麦玉米带田57亩,平均亩产802公斤,其中吨粮田62亩,完善了吨粮田措施;编印了“吨粮田经济效益和技术措施”250份。1989年培养吨粮田、小麦千斤田、试验玉米套平菇种小麦玉米带田110亩,培养吨粮田44.5亩,单种小麦千斤田84亩,试验玉米套平菇0.27亩,“创出双千亩”的新路子;编印“玉米带田套平菇亩产双千高效益”250份。1990年吨粮田、小麦千斤田、试种地膜棉花、示范复套油菜培育吨粮田73.1亩,小麦千斤田13.5亩,试种地膜棉花0.92亩,复种套种油菜16亩;编印了地膜棉花、复套油…  相似文献   

13.
阿勒泰地区是新疆农作物地膜覆盖率较高的区域之一,农作物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通过覆盖塑料地膜和生物降解地膜将对土壤起到明显作用。塑料地膜在多年的使用中,已经对土壤造成了明显的严重污染。此外,农业膜渣的去除需要使用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较大操作实施难度。近年来,可生物降解塑料薄膜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玉米田试验,可以有效地了解可降解生物地膜的降解及其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1983年我们研究了聚乙烯塑料薄膜复盖对玉米花期的影响。试验采用了12个品种、4个播种期、全生育期复盖与露地栽培的裂区试验设计。试验表明:复盖地膜使玉米提早出苗、散粉、吐丝,提早天数随播种期推迟而递减;复盖玉米吐丝前各生育阶段缩短7—9天,吐丝到成熟的天数延迟约2—3天,全生育期平均提早5天左右。生育期不同的玉米,复盖后的开花顺序与不复盖的一致。在武功地区条件下,应用地膜复盖的早开花效应,对生育期相差少于8天的自交系,以晚熟自交系复盖作母本,早熟自交系不盖作父本,可以达到花期相迂;生育期相差约15天的自交系,用晚熟系复盖作父本,早熟系不复盖作母本,可达到花期相迂;如果先播种的隔离区父、母本均复盖,那么它和后播种的隔离区,时问隔离间距可由40天减少到30天。此外,出苗至8叶期间复盖也可促进早开花。地膜复盖是五十年代发展起来的农业新技术,我国在七十年代才广泛应用在芷菜、棉花及粮食、油料作物上,但在玉米上的应用和研究均较少,所见报导多是研究地膜复盖玉米的增产作用。由于玉米育种中常常发生双亲花期不协调的问题,并因此影响到育种进度和限制了一些杂交种的推广,人们采用了分期播种、贮存花粉等办法,这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问题,但给工作带来麻烦和困难。为了寻找简单易行的解决办法,利用地膜的增温、保墒促进早熟的效应进行了地膜复盖促进玉米开花的初步研究,探讨不同品种、播期下地膜复盖后的花期变化规律,试图通过复盖解决双亲花期不协调、时间隔离中的花期交叉及生长迟缓亲本的促进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地膜覆盖技术有力地推动了玉米产业的发展,但地膜的广泛应用也为耕地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白色污染”。目前应用降解膜替代地膜是治理“白色污染”的有效途径,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概述了近年来我国玉米生产面积、产量等现状,探讨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在促进玉米生产的同时带来的残膜污染问题,并且分析了降解膜在保墒增温和产量方面与普通地膜的差异,提出了降解膜下一步发展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6.
杨金梅 《农技服务》2014,31(8):58-58
近年来,随着地膜在玉米种植中的广泛应用,玉米的产量和收获量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在使用地膜的同时,我们也发现,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推广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严重影响着玉米的产量和农民的利益。本文主要针对玉米地膜栽培技术推广的难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积累经验,大力推广地膜玉米。  相似文献   

17.
地膜在我国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由于地膜使用初期“重使用、轻回收”导致一场“白色革命”逐步演变成了白色污染,严重影响生态环境。本研究系统总结了甘肃省12个玉米主产区地膜监测点农田残膜污染特征,结果显示,灌区玉米农田地膜残留量较大、残膜碎片化严重,且地区差异大,建议通过实地验证选用适宜的生物降解膜,或采用半膜覆盖栽培技术配套耙齿式残膜回收机,做好秋收后地膜回收。旱作区玉米农田地膜残留量小、碎片化程度低,地区间差异较小,建议推广使用加厚高强度地膜配套一膜两年用技术,选用滚筒式残膜回收机或小型土壤残膜清理机具,在春耕前完成地膜清理与回收。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国家开始新一轮的种植结构调整,鲜食玉米日益受到重视,种植面积逐渐扩大。浙北地区在早春种植鲜食玉米较多,多为覆膜栽培。为减少普通地膜“白色污染”,促进鲜食玉米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通过推广应用生物降解地膜,从地膜选择、覆膜要求、栽培与管理、采收贮存、残膜处理等方面总结介绍了浙北地区鲜食玉米绿色高效栽培技术要点,以期为广大玉米种植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 我们经过三年的玉米地膜覆盖栽培试验和示范推广,发现常规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存在有许多弊端。为此,通过试验研究,提出地膜玉米覆盖栽培改进技术——玉米膜侧栽培。一、玉米膜侧栽培技术玉米膜侧栽培是在播前精细整好土地的基础上,尽早铺膜,在适宜播期内把玉米种在距地膜边缘3—5厘米的土壤内,采用挖窝点种或沟播耧播,播后及时镇压。地膜选用幅宽为40—80厘米的。如选用幅宽小于40厘米的,效果不理想。铺膜要注意地膜与土壤紧贴铺平,  相似文献   

20.
为了有效探讨地膜玉米+残膜小麦与地膜玉米+地膜小麦和地膜玉米+露地小麦的经济效益,进行了2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地膜玉米+残膜小麦一膜两用与地膜玉米+地膜小麦和地膜玉米+露地小麦相比较,残膜小麦较露地小麦增产18.59%,地膜小麦较露地小麦增产19.08%;地膜玉米+残膜小麦平均净收益较地膜玉米+地膜小麦增加8.61%,较地膜玉米+露地小麦增加14.01%。地膜玉米+残膜小麦一膜两用既能减少农资及耕地投入、保持土壤水分,又能减少地膜对土地造成的污染,增加单位面积收益和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对当地发展旱作农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