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食用菌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用菌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更要强调预防的重要性,落实各项预防措施,尽量采用农业防治手段,少用或不用农药。 1 选场建厂和设计要合理 菌种厂应远离仓库、饲养场。装料间、灭菌锅和接种间建筑设计要合理,灭好菌的菌种袋或菌种瓶要能直接进入接种间,以减少污染的机会。接种室、培养室要经常打扫,进行消毒。要定期检查,发现有污染的菌种立即处理,不可乱丢。出厂的菌种要保证没有污染,不带病虫。栽培场引进菌种时要注意防止带入病虫害。  相似文献   

2.
<正>食用菌一旦发生病虫害,往往比较难处理,而且损失已经造成。因此,食用菌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更强调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并尽量采用农业防治措施,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以避免对食用菌产生药害和造成污染。一、预防措施1.菌种厂应远离仓库、饲养场、装料间、灭菌锅和接种间建筑设计要合理,灭好菌的菌种袋或菌种瓶要能直接进入接种间以减少污染的机会接种室培养室  相似文献   

3.
几种丛枝菌根真菌对金叶连翘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确定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金叶连翘组培苗移栽后成活率和生长的影响,并研究不同菌种间、同一菌种不同菌株间的接种效果,在温室条件下,对金叶连翘组培苗接种了丛枝菌根真菌GlomusetunicatumBecker&Gerdemann的3个菌株、GlomusdiaphanumMorton&Walker的2个菌株、Glomusmosseae(Nicol.&Gerd.)Gerd.&Trappe的2个菌株进行试验.结果显示,接种丛枝菌根真菌能够明显促进金叶连翘组培苗移栽后的生长,但对其移栽成活率的影响不显著;不同菌种间、同一菌种不同菌株间的接种效果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接种G.etunicatumTW、G.etunicatumUSA、G.diaphanumSC、G.mosseaeJX这4种菌剂的植株的株高、叶面积、地上部干重等生长指标均极显著高于对照.该试验中表现良好的菌剂均能够尽快完成侵染过程,且能在较长时间内与根系保持动态平衡,并发现适宜的生态条件对菌株发挥效应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王敏 《农家科技》2006,(8):28-29
1.足量的沼气菌种。如果没有沼气细菌.的作用.沼气池内的有机物不会转变成沼气.所以.沼气发酵启动时一定要加入足够数量的优质沼气菌种。在新沼气池装料前,要先收集菌种.一般是来自老沼气池的池液或沼渣、坑塘或城镇下水道的污泥.老式粪坑、猪圈的底脚黑色沉渣.接种量要达到发酵原料的10%~30%,如果是沼渣接种取10%,如果是沼液接种取30%。接种时把接种  相似文献   

5.
<正>1.菌种块不萌发。接种后菌种块不萌发,菌丝发黄、枯萎。发生主要原因:①菌种存放时间过长,菌种老化,生活力弱。②接种时,菌种块受到酒精灯火焰或接种工具的烫伤。③遇高温天气,接种和培养环境的温度超过30℃,菌种受高温伤害。预防办法:①使用适龄菌种,菌龄在30~35天,菌丝活力旺盛。②在  相似文献   

6.
真菌菌种转管、食用菌栽培母种分移,多用接种刀或接种铲,不管是单刃或三刃都在一个平面上,要从试管中取出一小块带培养基的菌种,须多次切割才能取出,一支试管常要分移30~50支试管,费时较多。经多年实践,六刃接种刀较为方便,现将简单制作方法介绍如下。1制作...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玉米秸杆生料袋栽平菇的季节安排、菌种选择、原料预处理、菌种制作、建堆发酵、培养料处理、接种与养菌和出菇管理等技术环节的介绍,为玉米秸杆栽培食用菌提供了合理高效的栽培技术、开辟了更加广阔的栽培空间。  相似文献   

8.
<正>平菇熟料栽培接种时,容易存在菌种上半部易老化、下半部菌种活力强的问题,如不及时解决易出现萌发差甚至不萌发。若将接种方法稍加改进,就可使成活率提高到90%以上。具体做法是:扒菌种时,从菌种瓶或菌种袋一侧扒开一个缺口,这样底部菌种与上部菌种可充分混合。常规方法是先扒上层再扒下层,是横向接种;改进后是接种钩从下到  相似文献   

9.
<正> 食用菌常规接种有药物接种、蒸气接种等方法。为使接种方法简便、快捷、灵活,使食用菌制种家庭化,以及接种人员、菌种不受药物刺激,发菌快和提高菌种成活率。多年来笔者采用“食用菌三级菌种火接法”对食用菌母种转管,母种转原种,原种转生产种实施接种,就地取材,不用接种箱,节省药物,连续操作,工效较常规接种快5倍,成活率在99%以上。现将其方法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为了了解不同接种位点和菌种分散度对食用菌发菌速度的影响,以白金针菇FV093为试验菌种,以棉籽壳、麸皮为培养料,采用端接、心接、分散接的接种方法进行发菌试验,以期探讨耗时短、发菌快、低污染的接种方法.结果证明:改变接种位点和提高分散度确实能收到缩短发菌时间的效果,所以提高菌种分散度应成为今后接种技术改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针对目前食用菌液体菌种生产过程中接种效率低、耗时长、易污染等问题,设计出了一种操作简便、可连续接种、可调节接菌量、能降低劳动强度、可实现农村高效生产食用菌的食用菌液体菌种定点定量式接种器。现对该接种器的总体结构、工作原理、设计要点和相关参数进行总结介绍。同时,以茶树菇液体菌种为测试对象,检验了该接种器的实用效果。结果表明,该接种器的实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正>一、病害有各种霉菌和流耳病1.在生产过程中要全部使用洁净水;拌料时适当提高pH值,可加2%~3%的生石灰。2.接种前要对接种箱或室、接种袋、菌种、接种工具、封口棉塞、消毒药品等消毒,每立方米用甲醛10毫升和高锰酸钾5克或保菇王3~4克熏蒸消毒。  相似文献   

13.
3.防治花菇烂袋的主要措施(1)培育高质量的菌棒要注意选择优质可靠的原辅料,特别要注意石膏真伪,近年发现用碳酸钙冒充石膏较多,而香菇菌丝多不耐碱。花菇配方里一般不用尿素等化肥;要合理配方,严格控制菌棒含水量;要选择优质适龄菌种接种,加快菌丝定植;发菌室要严格消毒杀虫,接种成活后要适当通风增氧;严格控制发菌室的温度(25℃左右),避免高温“烧菌”。  相似文献   

14.
丁湖广 《新农业》2006,(10):51-51
3.接种培养 待料温降至28℃以下时,在无菌条件下用接种器接入菌种,每瓶菌种可接30~40袋(瓶)。接种后及时把菌袋移入干燥、阴凉、避光条件的室内养菌。菌袋培育期初秋常会出现高温气候,因此要及时观察袋温、堆温、室温的变化,做好疏袋散热,遮阳避光,防止高温为害菌丝体。  相似文献   

15.
在工厂化栽培的条件下,利用液体菌种发酵罐和韩国先进的液体接种机等设备对瓶栽杏鲍菇液体菌种工厂化生产应用的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杏鲍菇液体菌种发酵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接种量150 mL、通气压力0. 050 MPa、培养液最适初始pH 6. 3,液体接种设备最佳接种喷射时间为0. 50 s,培养期最佳后熟时间为6—15 d。与使用固体菌种栽培相比,使用液体菌种可以使菌丝发满栽培瓶时间缩短6 d,并能保持单瓶产量稳定。  相似文献   

16.
方芳 《农家致富》2008,(4):32-32
三、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1.严格无菌操作程序在食用菌菌种生产和栽培袋制作过程中,从培养基灭菌到接种和培养菌丝,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培养出高纯度的食用菌菌种和熟料栽培的菌丝,这是获得食用菌栽培成功,减少用药的最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7.
蘑菇、香菇、平菇等秋栽菇类的菌种,大多是在夏季进行生产和培养的。在高温条件下制种,往往污染率高,而成品率低。因此,为了保证秋菇适期种植和夏季菌种生产的质量,必须抓好灭菌、接种、培养这三条技术措施。1 抓好培养基灭菌 夏季温度高,配制的培养基要求新鲜、不霉变、拌好的原料要及时装入瓶、袋灭菌。制做瓶装菌种,要  相似文献   

18.
一、病害的防治。主要病害有各种霉菌和“流耳”。 1、在生产过程中要全部使用洁净水;拌料时,适当提高PH值,加2%-3%的生石灰。 2、接种前要对接种箱或室、接种袋、菌种、接种工具、封口棉塞、消毒药品等消毒,每立方米用甲醛10毫升和高锰酸钾5克或用保菇王每立方米3—4克薰蒸消毒。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菌种种龄和接种量的协同作用对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为生产纤维素酶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分别对单菌种(DQ1)和混合菌种(DQ1+DQ2)不同种龄和接种量进行发酵培养试验,测定各处理的纤维素酶活力,分析不同处理纤维素的变化趋势及差异。[结果]在培养过程中,不同种龄的纤维素酶活力都在第8天达到最大;单菌种接种量为1%和2%时种龄4的纤维素酶活力最高,分别达到19.57和20.50 IU/mL;混合菌种接种量为1%和2%时种龄1的纤维素酶活力最高,分别为21.21和20.82 IU/mL。在第8天时,相同菌种和接种量的不同种龄的纤维素酶活力有一定差异。[结论]采用该研究的单菌或混合菌生产纤维素酶时,最优接种条件是种龄4、接种量2%,可以获得较高的纤维素酶活力,并且生产成本较低。  相似文献   

20.
鸡腿菇液体菌种的制备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食用菌液体菌种具有生产周期短、菌龄一致、生命力旺盛、接种方便、用种量少、染菌率低、接种后生长迅速等优点。试验采用固态专用菌种制备鸡腿菇液体菌种并进行栽培试验,结果表明,与固体菌种栽培鸡腿菇相比,制得的液体菌种栽培的鸡腿菇杂菌感染率可降低4百分点,生物转化率提高10百分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