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人居环境是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载体,城市经济是人居环境发展的坚实保障和前提。实现两者的相互协调,才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定量评价,是测量两者发展状态的工具,对城市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示功能。人居环境与城市经济系统存在于整个城市生态系统中。文中尝试对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建立了一套综合评价方法与模型,并将该方法应用于西安市的实证研究中。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度高。最后,在综合评价指数和协调度的基础上,针对西安市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作为宜居北京建设的重要条件,居住环境的健康性已经被政府部门和民众一致认为是宜居城市建设的一项必要性条件。只有健康才能让人们有机会享受宜居都市所带来的便捷性、舒适性、和安全性等服务,本文通过对近8000户居民的调查问卷综合汇总,采用专家评判确定指标权重的加权求和算法,得出北京市居民对其居住环境健康性的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3.
呼和浩特市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文通过调查、分析呼和浩特市城市人居环境的实际情况,构建呼和浩特市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与特尔非法的评价方法,对呼和浩特市城市人居环境综合质量进行评价分析。 相似文献
4.
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客观指标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中首先建立了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客观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两个子系统,继而下面又划分了8个评价因子和51个评价指标。另外根据目前我国的环境质量标准和有关文明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标准以及相关文献等对指标体系进行了等级划分,即分为5个等级,并制定了评判标准。同时引入BP神经网络模型,以西北5个省会城市为例,采用2005年数据来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证明评价模型切实可行,从而可为量化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优劣和检测城市的"宜居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中国36座中心城市人居环境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5):1-6
借鉴国内外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方法与指标,构建中心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理论分析框架。对中国36座中心城市人居环境展开评价研究。试图得出居住条件、城市环境质量和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三个层面各要素在城市整体人居环境中的影响。研究发现居住条件主因子得分和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主因子得分具有沿海指向特征,而城市环境质量主因子得分具有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6.
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度评价研究——以乌鲁木齐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选取与城市人居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23个指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综合性协调度评价方法构建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两系统的协调度,并对各年份的协调度进行等级划分。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1998-2002年间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度均处于低水平的协调阶段,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是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并于2003年达... 相似文献
7.
传统人居环境是在儒释道“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指引下,不断适应地域气候并有限度利用地域自然资源构建而成的.以生态伦理学作为研究视角,从秉持“和合共生”的环境生态伦理观念、注重“经济实用”的建筑生态伦理观念和倡导“礼仪秩序”的文化生态伦理观念等方面对东北地区满族、汉族和朝鲜族传统民居的生态伦理内涵进行了深入解析,以便为当前该地区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8.
近十年来我国优秀宜居城市城市化与城市人居环境协调发展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依据城市化与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系统的模糊特点,采用模糊协调度模型对我国十一个优秀宜居城市近十年来城市化与城市人居环境的协调程度进行实证评算。结果表明:所选的十一个城市中,北京、上海、深圳、厦门、威海五城市的协调值随时间的发展呈现上升趋势,城市人居环境与城市化的协调状况在不断改善,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大连、青岛、杭州、天津、南京、贵阳随着时间的发展协调值整体下降明显,出现"协调走低"现象,有碍于城市的健康发展。本文分别对两种现象进行评价,并对"协调走低"进行深入剖析,以修复和促进城市化与城市人居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为此类城市的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基于GIS的内蒙古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km×1km栅格为基本单元,建立地形、气候、水文和地被等人居环境单要素评价模型和人居环境综合评价模型,系统评估了内蒙古人居自然环境的适宜性与限制性,定量揭示了内蒙古人居环境的地域类型与空间格局。研究表明:内蒙古地形条件较好、气候偏寒、水文和植被条件较差,自然条件是影响内蒙古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内蒙古人居环境以限制性为主要特征,自治区人居环境由41.15%的不适宜区、37.07%的临界适宜区以及21.78%的适宜区组成,不适宜人类长年生活和居住的地区面积最大;内蒙古人居环境的限制性,决定了自治区人口"大集中、小分散"的基本分布格局,全区88.03%的人口集中在面积有限的25.75×104km2人居环境适宜地区,人居环境临界适宜地区占地43.84×104km2,人口不足全区的10%;人居环境不适宜地区占地48.66×104km2,人口仅占全区的2.24%。 相似文献
10.
关中-天水经济区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与人口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ArcGIS技术,以1km×1km栅格为基本评价单元,选取了地形、气候、植被、水文等自然因子,构建了基于人居环境指数的关中-天水经济区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模型,对人口分布做了相关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临界适宜地区的适宜性与限制性因素。研究表明: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人居环境指数介于21.51-84.62之间,整体分... 相似文献
11.
西安城市植被环境建设与管理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西安城市植被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表明 ,目前城市植被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公共绿地面积小 ,2 0 0 1年西安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5 .2 0 m2 ,市区绿化覆盖率 34.2 2 % ,低于国家园林城市的标准 ,与东部绿化较好的城市相比也有较大的差距。同时西安市的绿地植被类型不合理。规划管理薄弱。为把西安市建成生态城市 ,应增加公共绿地面积 ,合理分配绿地 ,走科学设计规划之路 ,提倡和发展立体绿化 ,强化绿化意识 ,加强绿化管理 相似文献
12.
陕北是西北旱作农业生产的集中区域,也是我国"三农"问题较为集中和尖锐的地区,其整体农村人居环境现状不容乐观。从人居环境学科视角出发,以其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为切入点,通过系统分析该地区人居环境发展演变的规律与趋势,指出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旱作农业生产都对陕北农村人居环境的发展格局、进程具有重大的影响力。人居环境建设应当从农村社会发展系统高度出发,将物质实体的建设自觉与农业生产、村落发展紧密结合,构建符合自身发展条件的适宜性模式,从而促进农村生产、生活与人居环境建设的和谐统一。并在此基础上对人居环境建设提出了若干相应的可行性对策,为今后该地区新农村研究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关于新疆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的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国家人口发展功能区划工作中新疆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所依据的评价模型在权重和分级阈值的设置以及某些参评指数的设计和选择上尚存在不合理之处,因而导致评价结果与一些实际情况不符。文章最后给出了一些改进建议,并特别指出评价应增加考虑生态环境保护以及自然灾害情况。 相似文献
14.
乌鲁木齐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与城市建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原则、评价方法探讨的基础上,构建了乌鲁木齐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依据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乌鲁木齐市1999年-2007年的统计和临测数据,运用信息熵确定权重来加权求和,对乌鲁木齐市人居环境动态发展进行定量评价.以建设优质的人居环境为目标,结合城市规划提出了优化乌鲁木齐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5.
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是个综合的多学科集合,它不但包括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还包括社会经济适宜性。文中借助GIS平台,系统的归纳了国内外人居环境评价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应用研究成果,采用综合评价模型,基于DEM数据、NDVI数据、多年平均气温、降水量、人口和GDP等要素的栅格数、以1km×1km的栅格尺度直接反映了南疆地区适宜性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植被、地形、气温等各种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在空间上的适当结合分布对南疆人居环境的发展和分布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2)南疆地区大部分地区受到自然环境条件的限制,人居环境适宜性中一级适宜区(最好适宜区)的面积最少,占全研究区的3.092%,二级适宜区占7.15%,三级区占8.39%,四级适宜区和五级适宜区的面积最广,占全研究区的81.17%,表明自然环境基础十分恶劣;3)研究区内除了现已开发利用的绿洲面积以外现未开发的交错带具有较好的自然环境条件和人居环境发展的潜能,但是此地区的生态环境相当脆弱,在今后的发展规划当中需要大量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西安城市旅游形象再定位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马晓龙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20(1):47-52
城市旅游形象定位是城市旅游形象设计的重要工作内容,对于指导城市旅游开发、产品设计和影响游客旅游决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城市旅游形象定位内涵和总结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西安市相关城市旅游形象定位理念进行了解读,认为现有形象定位理念在指导城市旅游开发和影响旅游者消费决策方面的作用不明显。按照旅游形象定位的一般流程,在地方性研究、受众调查和替代性分析的基础上,重新将西安城市旅游形象定位为“最具东方神韵的遗产旅游目的地城市”,并对这一定位进行了相应解释。 相似文献
17.
西安城市化进程与环境生态问题研究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23
通过对西安城市化过程的分析,得出50年来西安城市化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停滞阶段和稳步上升阶段。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与国民经济的增长基本同步,回归分析表明:西安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的对数呈正比关系,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有效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城市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调整与第二、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加速了城市化的推进。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与城市化水平呈正相关系。伴随城市化的发展,出现了耕地面积减少及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噪声污染等环境生态问题,通过对城市化过程中的环境生态问题分析,指出实现西安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8.
基于陕西省关中地区977份样本数据,在考虑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利用SEM模型分析农户认知、制度环境对参与意愿的影响,验证信息信任对二者的中介效应,并利用多群组分析探究性别和地方依恋对农户认知和制度环境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农户认知和制度环境对农户参与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并通过信息信任间接影响参与意愿;农户认知的不同维度... 相似文献
19.
文中基于1753份农户调研问卷,综合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和中介效应分析方法,构建农户付费制度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提升效应及影响机制,并比较不同村庄、家庭的组群差异。研究表明,农户付费制度显著提高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绩效,且对近郊村、有补贴、务工距离近的农户家庭的影响效应更显著;进一步的影响机制分析发现,农户付费制度通过个体持续管护与集体持续管护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绩效。为此,逐步在有条件地区实现农户付费制度的全覆盖,依托付费构建政府与农户的联动机制,更好地促进环境整治工作的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20.
以敦煌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出发点,以传统风水理论作为视角,考察了唐代敦煌地区民众的人居环境观念,认为敦煌地区民众十分重视处理人、住宅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认为三者之间是一种互相依存,相互协调的关系,这种朴素的人居环境观念对今天该地区人居环境的营造乃至新农村建设能提供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