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正牛感冒俗称伤风,是以上呼吸道黏膜炎性变化为主的急性全身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普通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风邪为发病的主要原因,其病理总由肺卫首先受邪,因肺主皮毛、风、暑、湿、燥、寒侵袭皮毛而入,俗云:"疏忽麻痹不注意,万病皆由感冒起"。但因牛体反应的不同,病邪的兼挟有别而传变各异,故在具体的治法上亦有所区别。由于感受风邪的原因不同,感冒有风寒、风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中兽医学辨证论治方法,从病因、病状、病性辨证分析角度,将家畜感冒分为风寒和风热两大类,分别立法、遣方治疗。风寒感冒以辛温解表、宣肺散寒为治则,方选荆防败毒散或麻黄汤;风热感冒以辛凉解表、宣肺清热为治则,方选银翘散或桑菊饮;结合病情演变中可能出现的挟湿、挟暑、挟燥等兼证,把握病机,辨明主次,随证加减,灵活用药。风寒感冒兼有湿滞者宜外解风寒、内疏湿滞;风热感冒挟有伤暑者宜祛暑解表、化湿和中;夏秋感冒,燥热熏蒸犯肺者宜辛凉解表、清肺润燥。10年来,共收治家畜感冒152例,其中牛感冒56例,猪感冒94例,马感冒2例;显效151例,有效率99.34%,治愈149例,治愈率98.03%,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现代医学普遍认为风湿病是由A型溶血性链球菌在风、寒、湿等致病因素作用下,所引起的变态性疾病。病变部位大多在肌肉结缔组织、肌和腱的结合部分,故大多表现为肌肉或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风湿症属中兽医痹症的范畴,经云:“风、寒、湿三气杂致为痹”。故《元亨辽马集》指出“皆因外感风寒。内伤阴冷,外感内伤,伤之血气”,畜体阳虚,卫阳不固,肌凑空疏.风寒邪气得以入畜体,流走经络,致使气血凝滞,运行不畅而成本症。此病多发于冬春季节。  相似文献   

4.
牛感冒俗称伤风,是以上呼吸道黏膜炎性变化为主的急性全身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普通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风邪为发病的主要原因,其病理总由肺卫首先受邪,因肺主皮毛、风、暑、湿、燥、寒侵袭皮毛而入,俗云:“疏忽麻痹不注意,万病皆由感冒起”。但因畜体反应的不同,病邪的兼挟有别而传变各异,故在具体的治法上亦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5.
耕牛湿证忌当虚治唐志义(安徽省旌德县三溪农技站242601)《抱犊集》载有:“湿症者皆因春雨连绵不止,或被大雨淋漓,或在湿地久卧,或受栏中湿气,日久透入肌肉,传肾经而得病。”湿是阴邪,其性重浊粘滞;湿多困脾,脾喜燥恶湿,主运化水谷,为气血生化之源。故...  相似文献   

6.
正家畜风湿病是在风、寒、湿等侵袭下,肌肉、肌腱、关节等部位表现疼痛性的一种疾病。此病多发生在晚秋、初冬、早春季节,具有突然发作,反复出现,并呈转移性疼痛的特征。1病因现代医学认为风湿病是由A型溶血性链球菌在风、寒、湿等致病因素作用下引起的变态性疾病。病变部位大多在肌肉结缔组织、肌和腱的结合部分,故大多表现为肌肉或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2临床症状病畜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呻吟,食欲减退。  相似文献   

7.
“猪高热病”多发于每年的七八月份。这一时节高温高湿,猪的皮下脂肪厚,汗腺不发达,难耐酷暑,又喜卧阴湿之地,湿邪最易致病。《黄帝内经》云:“先夏至病温,后夏至病暑”。每年夏至以后,热盛于上,湿蒸于下,湿热交混,所以暑病必挟湿。“猪高热病”多发于某一特定的时间段,因疫疠之气所为,属于时疫。因暑必挟湿,属于中兽医的暑湿时疫。中兽医学上没有“高热病”的称谓,所以,以下笔者一律称之为湿温病或暑湿时疫。  相似文献   

8.
“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诸证初期,外邪常挟风乘虚而入。风邪人体后,首先障碍了营、卫、气、血的正常运行。劳卫不和,易发生恶风、咳嗽、流涕、苔白、脉浮等症候;气血不行,则皮肤作痒,肌腠麻木;若夹寒、湿,则出现肌肉疼痛,筋脉不舒,背腰僵硬,运步强拘及跛行。笔者近年来,对许多疑难杂证,巧用风药,效果颇佳。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牛软脚病多发于寒冷潮湿的冬春两季。身瘦体弱的牛,若营养失调,遇到久雨不晴,或栏舍保暖条件差或久卧湿地,或在水田中劳役过久等,被风寒湿邪袭击,以致气血凝滞,引起肌肉关节痛疼,屈伸不灵,四肢麻木痹痛。病轻者行步艰难,重者卧地不起。1 临床检查 病畜精神不振,低头垂耳、时有食欲减退、四肢麻木,行走呈跛行,不愿站立,喜欢侧卧;重者起卧艰难,有一肢或四肢关节肿胀、疼痛,偶见个别关节破溃流出黄水、口色青淡、脉沉细。本病虽然因风所致,但往往为寒湿交杂,故临床诊断须加鉴别:风盛者疼痛游走无定,湿盛者疼痛部位固定…  相似文献   

10.
“湿”在中兽医学的病因中为一种病邪,由湿邪引起的一系列疾病统称为“耕牛湿证”。临床上有内湿和外湿之分。外湿是风、寒、暑、湿、燥、火中六气之一,长夏之主气。内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其性重浊粘腻,最易阻碍气机,缠绵不易速解,病程长且病情复杂,治疗比较困难。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对耕牛的湿证论治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李双锋 《中国猪业》2010,5(9):34-35
外感热病按挟湿与否分为湿热病(又称湿温病)和温热病两大类,若具有传染性,则相应地称之为湿热疫和暑燥疫。中医《温病学》教材《温疫》篇这样讲:"不同的外界环境形成的疫疠病邪不同,雨湿偏盛则性偏湿热,暑热偏盛则性偏燥热,所以温疫有湿热疫和  相似文献   

12.
在临床上用参苓白术散加味治疗1500只(2群)100-200日龄笼养蛋鸡以腹泻为主的病症,一般用药1-3剂即可治愈. 1 病因 鸡群免疫程序合理,且采食、饮水、发育基本正常,唯有持续腹泻.主要因为鸡舍地面、墙壁潮湿,加之正处于暑月炎天,鸡舍空间偏小,鸡群密度较大,粪池久未清除,故呈脾虚挟湿之证.  相似文献   

13.
“湿”是风、寒、暑、湿、燥、火中六气之一,是自然界四时变化的客观规律,长夏之主气,但在反常时实为六淫侵害机体即为致病湿邪。耕牛因地面湿气上蒸,雨淋雾露侵袭,暴饮冷水过度,饥甚暴食,饲喂失调,日久损伤脾胃,脾运受阻,或湿郁生热,湿积生痰,聚痰为病。湿邪为病以内有湿邪遇外湿则诱发。  相似文献   

14.
李双锋 《中国猪业》2010,5(4):41-42
<正>外感热病起病时有发于表和发于里的不同,就有新感和伏邪两个发病类型,而按挟湿与否则分为湿热病(又称湿温病)和温热病两种。新感温病是由表入里,易治,伏邪是由里出表,邪气深伏,初发病时里热证侯明显,难治。  相似文献   

15.
家畜风湿病,是指各种家畜凡因外感风、寒、湿、痹、邪所引起机体或局部的肢体疼痛、关节疼痛、腰肢僵硬、屈伸不便、运动障碍,严重者可出现疼痛剧烈、关节肿大、卧地难起等现象,这种现象统称为风湿病(或称为痹症)。  相似文献   

16.
正青蒿味苦、微辛,性寒,气味芳香。芳香而具苦寒之性。苦而不伤阴,寒而不碍湿,气芳香而化浊,质轻而透邪,入肝、胆、胃、心、肾,具有泄热、除湿、解暑三大功效,乃治疗湿热病的良药。1功用1.1清暑泄热。王孟英《温热经纬》称"治暑者,须知其夹湿为多",暑病虽以热邪为主,但兼挟湿邪也常有之,应兼顾治之。再者,即为暑病,故解暑之品不可无。因此取青蒿之苦寒清暑,与石膏之甘寒泄热,苍术燥太阴之湿,此三者合用,可奏清暑泄热之效。  相似文献   

17.
《四川草原》2005,(8):23-23
这是一种雌雄同株或异株的具匍匐茎的多年生低矮的禾本科草本植物。抗逆性很强,尤其耐旱、耐瘠、耐热与耐盐碱,适于缺水条件下的草坪建植。故被人们称为草坪植物中的耐旱冠军。  相似文献   

18.
“湿”在中兽医学的病因中为一种病邪,由湿邪引起耕牛发生的一系列疾病,统称为“湿证”,根据湿邪来源不同,有内湿、外湿之分。外湿乃六气中之一,为长夏之气,但一年四季都有,多因长期阴雨,厩舍潮湿,久卧湿地,久淋雨露,湿邪外伤由表入里而致病。内湿多是由于暴饮冷水,饥甚暴食,日久伤脾胃,脾运失健,水谷津液运化转输功能障碍,蓄积停滞而成的一种病证,故内湿是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生的一种病理变化产物。按病因学说,外湿从外界而来,内湿为体内所生。湿邪多以内湿为基础,外湿仅为触发诱因。内湿为阴,伤其阳气,重浊粘腻,阻碍…  相似文献   

19.
一 鸭病毒性肠炎 鸭病毒性肠炎是鸭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主要症状:病鸭流泪,眼结膜充血水肿,有的外翻;眼周围羽毛湿润呈湿圈,严重者上下眼睑粘连。部分鸭头部皮下水肿使得头部肿大,故有“大头瘟”或“胖头瘟”之称。倒提病鸭或病死鸭时可见从口腔或鼻腔流出黄色或褐色液体,大部分病鸭表现严重下痢,排灰白色或绿色水样稀粪。  相似文献   

20.
奶牛大便难主要表现为排类困难,艰涩难下,但大便仍能自行排出,只是粪便在体内积存时间较长,粪便于小而量少,且无明显腹痛起卧症状。其既可单独出现,也可伴见于其他疾病,届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奶牛大便难一症,虽有大肠实热、湿热蕴结,气滞不畅之实证。然必意少见,这和奶牛的生理特点(泌乳)与饲养管理方法失当有关,故临床多是山牌肺’气虚、阴虚血少、津液不足及牌肾阳虚所致的虚证,或虚中挟实。虚者直补,虚甲挟实者宜攻补兼施。然就大便难而言,则本虚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疾病的最初表现和根本起因,而标实则是由本虚所致,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