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蟾酥注射液对小鼠免疫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观察蟾酥注射液对小鼠的免疫细胞增殖及其分泌细胞因子的作用,采用中药免疫药理学方法,选择不同浓度的蟾酥注射液作为试验组,分别与小鼠的脾淋巴细胞以及LPS或者ConA共同孵育48 h,检测细胞增殖水平的变化;将蟾酥注射液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共培养,检测蟾酥注射液对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能力的影响;将蟾酥注射液与自然杀伤细胞共培养,检测蟾酥注射液对NK细胞杀伤能力的影响;取脾细胞与蟾酥注射液共培养上清,ELSIA法检测蟾酥注射液对几种重要的细胞因子(IFN-γ、IL-2、IL-12)分泌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蟾酥注射液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单独或者协同非特异性丝裂原(Con A或LPS)作用能够显著增强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P〈0.05或P〈0.01);蟾酥注射液单独作用可以显著提高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的能力;蟾酥注射液能够显著提高小鼠NK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活性;同时蟾酥注射液能够显著增强小鼠脾淋巴细胞分泌Th1型细胞因子。说明蟾酥注射液在体外能够显著提高几种主要免疫细胞的增殖和功能,研究结果显示蟾酥注射具有显著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2.
草地土壤有机碳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储量的高低与大气CO2浓度密切相关。笔者综述了近几年有关草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影响因素研究进展,主要介绍了气候条件,草地土壤理化性质以及人为干扰等3方面对草地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阐明了研究影响草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因素的重要意义,为研究如何增加草地土壤有机碳储量提供参考,以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3.
Caffeoyl Glycoside对小鼠免疫细胞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实验室从胡黄连根茎分离到1,6-di-O-caffeoyl-β-D-glucopyranoside单体Caffeoyl Glycoside(CG),体外试验测定其对小鼠免疫细胞功能的影响。通过MTT法检测CG对Balb/c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NK细胞对K562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以及小鼠腹腔巨噬细胞(PMΦ)能量代谢水平;CG对PMΦ吞噬中性红能力的影响。CG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单独或者协同非特异性丝裂原(Con A或LPS)作用均能够显著增强小鼠脾淋巴细胞、PMΦ的增殖能力(P〈0.05或P〈0.01),CG单独作用就能显著提高NK对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P〈0.05或P〈0.01)。CG在体外对小鼠主要免疫细胞的增值和功能方面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P〈0.05或P〈0.01)。研究结果显示CG具有特异性与非特异性的免疫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4.
Caffeoyl Glycoside对小鼠免疫细胞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室从胡黄连根茎分离到1,6-di-O-caffeoyl-β-D-glucopyranoside单体Caffeoyl Glycoside(CG),体外试验测定其对小鼠免疫细胞功能的影响。通过MTT法检测CG对Balb/c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NK细胞对K562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以及小鼠腹腔巨噬细胞(PMφ)能量代谢水平;CG对PMφ吞噬中性红能力的影响。CG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单独或者协同非特异性丝裂原(ConA或LPS)作用均能够显著增强小鼠脾淋巴细胞、PMφ的增殖能力(P〈0.05或P〈0.01),CG单独作用就能显著提高NK对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P〈0.05或P〈0.01)。CG在体外对小鼠主要免疫细胞的增值和功能方面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P〈0.05或P〈0.01)。研究结果显示CG具有特异性与非特异性的免疫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5.
不同的利用方式能够改变土壤有机碳在土层中的分布,进而对土壤有机碳及土壤碳储量产生影响。本研究以贵州省黄平县旧州镇紫色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0~40 cm土层由表及里每20 cm进行取样,对不同的耕作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含量进行测定数据统计分析,探索在不同土壤耕作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在垂直剖面中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土壤耕作利用方式下,耕作层的有机碳含量变化幅度较大,而在20~40 cm之间的有机碳变化幅度较小。且在土层0~40 cm剖面上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均由土壤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即有机碳含量顺序为菜园地>水稻土>玉米地,菜园地有机碳含量最高,为11.87 g/kg,玉米地有机碳含量最低,为3.07 g/kg,降低幅度不一致,以菜园地下降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在土壤有机质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但却是土壤有机质中最为重要和活跃的部分。分别选取安徽省芜湖市区附近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农田、菜地、林地、荒地)的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及其剖面分布规律,为了解溶解性有机碳在土壤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作用,探讨土壤溶解性有机碳与土壤肥力及培肥措施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在土壤表层最高,随着土层深度增加有明显减小的趋势。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有明显影响,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的溶解性有机碳含量有很大差异,大小顺序为农田>林地>菜地>荒地。这说明了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与土壤肥力有关,可以作为评价土壤肥力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玉米、林地和苜蓿地3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及微生物量碳、量氮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3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数量,细菌〉放线菌〉地菌。细菌、真菌及土壤微生物的总量表现为:玉米地〉苜蓿地〉林地:对微生物量碳和量氮的影响表现为:玉米地〉苜蓿地〉林地和苜蓿地〉林地〉玉米地。  相似文献   

8.
蔬菜种植是农业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田土壤碳库的变化与蔬菜种植有着相互影响。采取不同的蔬菜种植方式,会对土壤固碳速率产生不同的影响。在进行蔬菜种植时,研究其对土壤固碳速率的影响,有助于蔬菜种植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高寒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分析高寒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的更新、恢复与重建过程中土壤碳氮含量的变化;对高寒地区的小蒿草原生草地天然群落、多叶老芒麦+冷地早熟禾混播人工群落、小嵩草退化群落的土壤养分的含量进行分析;0~20 cm处土壤全氮水平、有机氮含量依次为原生小嵩草群落(2.6495、1.5905 g/kg)>退化草地群落(2.5490、1.5700 g/kg)>人工草地群落(2.34、1.5015 g/kg);0~20 cm土层中全碳、有机碳的含量依次为原生小嵩草群落(15.6355、14.37 g/kg)>退化草地群落(13.609、11.359 g/kg)>人工草地群落(10.876、10.810 g/kg),植物群落的C/N均为原生小嵩草群落(5.90)>退化草地群落(5.10)>人工草地群落(4.65);本研究表明原生植物群落对氮的吸收能力最强,具有最高的有机质保持能力维持原生小嵩草群落的生态稳定性,为高寒地区土壤的更新、土壤的恢复与重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索耕作措施和秸秆还田对麦田土壤碳氮水的动态变化的影响,在田间定位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深耕(T1)、深耕+秸秆还田(T2)、浅耕(T3)、浅耕+秸秆还田(T4)4种不同耕作方式处理,对麦田碳储量、土壤含水量、全氮含量以及作物水氮利用效率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在不同时期对土壤碳储量有一定的影响,与播前土壤有机碳储量相比,0~20 cm土层各处理在越冬期有较高的有机碳储量,20~40 cm土层则于拔节期有机碳储量达到最大值,40~60 cm土层除T1处理,其他处理皆为拔节期最大。综合来看,在整个生育期有机碳储量均表现为秸秆还田处理大于秸秆不还田处理。深耕处理提高了小麦生育前期的土壤含水量,T2处理的作物耗水量比T4处理高4.2%;秸秆还田提高了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T2的水分利用效率、灌溉水利用效率分别比浅耕加秸秆还田高24.9%,27.6%。除开花期,T1处理的植株含氮量高于浅耕处理,T2处理能够显著提高冬小麦氮素积累量,较不还田处理提高了44%;T1处理的氮素利用效率比浅耕处理高57.2%。秸秆还田处理在生育前期抑制了小麦的生长,但后期促进了植株干物质量的积累。秸秆还田有利于穗粒数的提高,从而提高产量,T2处理较T3处理产量提高了22.1%,较T1处理增产6.7%;T1处理较T3处理增产14.4%。因此,秸秆还田和深耕有助于提高土壤碳储量,提高水分和氮素利用效率,进而提高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11.
基于Hyperion的东洞庭湖水质参数空间分异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成像高光谱对水质参数监测的影响,以东洞庭湖为研究区,Hyperion影像为信息源,对其进行大气校正,通过水体光谱特征分析,分别构建叶绿素a和悬浮物浓度遥感估算模型,利用ENVI4.7和ArcGIS软件获得东洞庭湖目标叶绿素a和悬浮物浓度的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Hyperion影像大气校正效果理想,适合反演区域叶绿素a和悬浮物浓度;研究区叶绿素a空间分异规律不明显,随着距湖岸距离的增加呈上升趋势;悬浮物浓度在空间上分异规律明显,湖岸到湖心方向随距离的增加,整体呈先缓慢下降后逐渐上升趋势;洞庭湖湖心悬浮物含量较高,且南部湖区悬浮物含量总体高于北部。研究展示了Hyperion监测内陆水体的潜力,为今后水质参数的精确估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研究旨在探讨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库储量的影响,以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典型重金属与SOC储量之间的关系。采用现场分层采样(表、中、深层)及室内计算分析,调查了甘肃中西部12 个市县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SOC)储量变化特征,同时通过引入有机碳丰度值和相关系数,初步阐明了土壤重金属与SOC变化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得出:调查区内土壤有机碳丰度值呈现出的大小顺序为林地、建设用地、园地、耕地和草地;此外,典型土壤重金属Hg、Cd、Cr、As、Pb 与SOC储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园地和建设用地最高r=0.99,林地和耕地次之,分别为r=0.87 和r=0.86。可见,土壤在不同开发利用方式下,有机碳储量及有机碳丰度值呈现出较大差异性,同时也定量证明了SOC与土壤典型重金属储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湿地生态系统碳储量与碳循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湿地生态系统是地球主要生态系统之一,其有机碳储量及碳循环是全球碳循环研究的重要基础,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表明,湿地保护和恢复能促进碳积累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笔者探讨了湿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碳平衡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湿地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并对洞庭湖湿地碳循环研究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张运  张贵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8):276-281
为了提高人们对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认识,针对洞庭湖湿地生态功能受到严重破坏与威胁的现状,采用市场价值法、替代市场法等方法对洞庭湖湿地的水文调节、净化、维持物种多样性、碳固定、营养循环、休闲旅游、保护土壤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巨大,其货币价值达239.85×108元/年。在整个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中,水文调节功能价值最大,为107.44×108元/年,占总价值的44.79%,说明洞庭湖在调节长江洪水径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维持物种多样性功能的价值最小,为4.89×108元/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说明洞庭湖生态环境已遭到严重破坏。因此,要在充分认识洞庭湖湿地生态功能价值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作用,促进洞庭湖湿地生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不同利用方式对紫色水稻土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通过研究西南大学试验农场包括不同的耕作、轮作和施肥的综合利用方式对经14年28茬的中性紫色水稻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差异,探究利用方式对紫色水稻土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耕层土壤微生物量碳主要介于200~600mg/kg,除垄作耕翻(稻油)处理外,基本随深度增加而降低。长期垄作免耕并实行稻油轮作的利用方式使其土壤微生物量碳在0~10cm土层与其他利用方式相比明显增加,并且差异显著;而水旱轮作(稻油)的利用方式不利于增加微生物量碳,说明微生物量碳可用作利用方式影响紫色水稻土土壤质量变化的生物学评价指标。从提高土壤生物活性与有机碳含量的角度来看,垄作免耕(稻油)的利用方式最适合于紫色水稻土。  相似文献   

16.
赵双飞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5):275-282
为了揭示长株潭地区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的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和空间变化特征,加强土地空间管制和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以1986年、1995年、2005年3期土地利用/覆被现状数据为基础,结合GIS技术,对长株潭地区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时空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林地和水田是长株潭地区的优势地类。这段时期内城镇建设用地和农村居民用地面积持续增加,水田面积持续减少。其他地类面积波动变化;(2)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相互转换。大部分水田、旱地、林地、灌木林地和水域转换成了城镇建设用地。新增的农村居民用地主要由水田转换而来。城镇建设用地的增长呈现出依附原有建设用地增长和跳跃式的增长2种方式;(3)长株潭地区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长沙市区、株洲市区和湘潭市区等地的土地利用类型的相对变化率较大;醴陵市、炎陵县和茶陵县等地的土地利用类型的相对变化率较小;(4)长株潭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年均变化速度不是很快。正向变化的土地利用类型有城镇建设用地、农村居民用地、水域和草地,其中增长变化最快的是城镇建设用地;其余土地利用类型负向变化,其中减少变化最快的是果园。研究认为,长株潭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差异是长株潭地区土地利用发生时空变化和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受气候暖干化和人类活动影响,蒙古高原干旱区内陆湿地土地利用变化显著,及时掌握湿地土地利用变化,可为湿地自然保护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以1994、2005和2016年达里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Landsat-TM/OLI影像为数据源,采用决策树分类、转移矩阵和动态度等方法对其进行动态分析。[结果]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分类总体精度较高,主要以草地、林地、湖泊为主,沼泽、沙地、滩地、裸地所占比例较小。1994—2005年238.93 km2地物发生变化,占总面积18.81%,其中,林地和草地分别增加了19.25%和10.94%;沙地和裸地分别减少了66.63%和47.19%。2005—2016年,191.72 km2地物发生变化,占总面积15.09%,其中,沙地和滩地分别增加了19.73%和12.64%;裸地、沼泽和林地分别减少了59.51%、21.36%和15.72%。[结论]研究区地物覆盖类型变化明显,1994—2016年草地、林地、滩地面积增加,湖泊、沼泽、裸地面积减少。土地利用类型主要转移的方向为湖泊类型转化为滩地和沼泽,沼泽和裸地类型转化为草地,总体上湿地功能具有退化趋势。  相似文献   

18.
针对星云湖径流区蔬菜面积扩大、过量施肥,导致土壤养分残余量加大,对湖水质量产生影响的实际问题,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技术对洋葱产量的影响,探讨了试验前后不同土层养分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技术对洋葱产量影响不明显,以每公顷施N 450 kg、P2O5 0 kg、K2O 150 kg,并采用10%氮肥及50%钾肥作基肥施于移栽沟中、20%氮肥移栽后15天兑水追施、70%氮肥及50%钾肥鳞茎膨大初期兑水追施的施肥技术产量最高。0~35 cm层及35~50 cm层的土壤速效N残余量随着施N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而50~75 cm层的土壤速效N残余量则略有降低;0~35 cm层的土壤有效P及速效K的残余量相应地随着P2O5、K2O施用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但耕作层以下的各层土壤有效P及速效K的残余量只是略有提高。  相似文献   

19.
通过研究西南大学试验农场包括不同的耕作、轮作和施肥的综合利用方式对经14年28茬的紫色水稻土水溶性有机碳的差异,探究利用方式对水溶性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0~30cm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变化范围在30.3~339.8mg/kg,热水提取的水溶性有机碳变化范围在60.9~740.2mg/kg,两种方法提取的有机碳随深度增加而降低。长期垄作并实行稻油轮作的利用方式使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在0~30cm土层与其他利用方式相比明显增加,并且差异显著;而水旱轮作(稻油)利用方式下的水溶性有机碳含量最低。水溶性有机碳可用作评价利用方式对紫色水稻土质量变化影响的有效指标。从提高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的角度来看,垄作并实行稻油轮作的利用方式比较适合紫色水稻土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实现区域土地资源合理管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笔者以太原市为例,系统分析了玉米地、麦地、马铃薯地、果园地、退耕还林地5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养分状况。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效铁、锰、铜和锌等微量元素有极显著影响;土壤养分中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变异系数最大,全氮和有机质的变异系数最小;有机质、全氮、和微量元素的平均含量依次为:玉米地>麦地>果园>退耕还林>马铃薯地,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平均含量高低依次为:玉米地>麦地>果园地>马铃薯地>退耕还林地。太原市土壤肥力总体偏低,由于受经济效益和农事活动的影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