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草莓脱毒苗移栽基质的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用蛭石、草炭、珍珠岩3种基质不同量混合作为草莓脱毒苗移栽基质,观测其成活率、株高、根数、根长。结果表明:以全蛭石为移栽基质的脱毒试管苗成活率可达98.33%,植株生产状态最优,平均株高、发根数、根长几项指标均高于其它移栽基质。  相似文献   

2.
脱毒苗具有生长旺盛、抗病性强、产量高、品质好等优势。为了探索适宜草莓脱毒苗生产的施肥技术,在综合考虑草莓脱毒苗生长发育和养分需求规律的基础上,对上海市白鹤草莓产区的传统施肥方法进行优化,具体方法为基肥采用微生物菌肥,苗期和花期追施均衡型大量元素水溶肥,果期追施高钾型大量元素水溶肥并配合喷施氨基酸叶面肥。以传统施肥方法为对照,研究了优化施肥对草莓物候期、生长开花性状、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施肥相比,优化施肥的草莓上市期提前8 d,株高、茎粗分别增加了17.3%、34.5%,草莓花茎数、花蕾数、单果重和糖度均有所提高,增产20.1%。优化施肥可以显著促进草莓脱毒苗生长发育,明显提高果实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3.
不同品种草莓脱毒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从种苗繁育、增产效果、产品品质等方面对草莓脱毒苗进行研究。在不同地点进行的种苗繁育试验表明,草莓脱毒苗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带毒苗),株高、株径、分株、叶数、匍匐茎数等5个调查项目,脱毒苗与对照差异极显著,只有茎粗一项差异显著。丰产性试验及品质分析证明,脱毒苗与对照相比,花径增加38%,第一序果重增加40%以上,可溶性固形物提高20%,单株结果数增加20%~30%,单果重提高30%左右,增产30%~40%。  相似文献   

4.
烤烟塑料托盘假植育苗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提高烟苗的素质,在聚乙烯塑料托盘上,用猪粪渣、可沙、大田本土作为不同基础材料配方进行烤烟假植育苗的研究。结果表明,以50%猪粪渣加50%河沙处理的烟苗素质最佳,其次是50%猪粪渣加505大田本土的处理,这两种处理的烟苗素质均优于稻草圈假植苗,达到了壮苗标准。托盘假植苗的适栽苗龄为15~20d,移栽大田后,此稻草圈假植苗株有效叶数增加0.8片,产量增加5.0%,产值提高5.1%,育苗成本降低60%,纯收入增加8.2%。  相似文献   

5.
以红实美草莓脱毒一代苗与非脱毒苗进行比较栽培试验。结果表明,脱毒苗与非脱毒苗相比,现蕾结果提前9天,单株结果数增加44.4%,单果重增加17.8%,单产提高66.9%;一代脱毒成苗与非脱毒苗相比,株高增加75.3%,茎粗增加33.3%,顶叶面积增加121.5%,叶片数增加48.0%,匍匐茎数增加280.8%。脱毒苗结果集中、整齐,采收期从1月中旬到6月中旬,可长达6个月,非脱毒苗采收期从1月下旬到5月中旬,只有4~5个月。  相似文献   

6.
组培条件下脱毒与带毒丰香草莓植株表型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区分草莓微繁殖苗生长表型中的组培效应和脱毒效应,以草莓主栽品种丰香为试材,通过茎尖培养进行脱毒,采用RT-PCR技术进行病毒鉴定,并比较脱毒微繁殖苗、带毒微繁殖苗(草莓斑驳病毒)和带毒普通苗在田间和日光温室条件下性状表现.结果表明:无论带毒与否,微繁殖苗的单株匍匐茎子苗数、新茎数、花序数、开花数和结果数均高于带毒普通苗,而它们的物候期差异不大.在整个生长季内,脱毒微繁殖二代苗的生长势最强.其株高始终高于一代苗和普通苗.脱毒和带病毒微繁殖一代苗与带病毒普通苗的产量差异不大,但脱毒微繁殖二代苗的产量比普通苗和一代苗高19.7%,差异显著.微繁殖苗的自粉病发病较早.在发病早期,微繁殖苗的感病率比普通苗高5%~10%,微繁殖苗的病情指数约是普通苗的1.5倍.组培效应导致了微繁殖苗在单株匍匐茎子苗数、新茎数、花序数、开花数和结果数上高于普通苗.微繁殖苗对白粉病的抗性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7.
提高甘蔗组培瓶苗根系的素质,增加假植成活率和提高假植苗的质量。通过在生根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的生根粉,探讨不同生根粉浓度对甘蔗组培苗瓶苗生根及假植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5~200 mg/L浓度范围内的生根粉对甘蔗组培 瓶苗生根和假植成活率及假植苗质量的影响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其中以生根粉浓度为100mg/L时瓶苗根素质和假植成活率及假植苗生长表现最好,瓶苗表现根系多、根粗长袁假植苗表现苗高大粗壮、叶色浓绿、新长白色粗根多,适合大田移栽,成活率高。  相似文献   

8.
怀地黄为传统大宗中药材,为探究其脱毒试管苗生根移栽的最佳条件,提高移栽成活率,以怀地黄脱毒试管苗85-5为材料,探索了不同因子对地黄试管苗管内和管外生根的影响以及适宜于试管苗移栽的基质配比。结果表明:管内生根最适的PP333质量浓度为0.10mg/L,此时试管苗的根数达到28条,株高为4.0cm;接种密度为6个/瓶时,株高、叶片数、根数、根长都达到了较为理想的状态,根数达38条,株高为3.3cm;接种部位为顶芽时根数较多,达到38条,株高达到3.5cm,与侧芽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管外生根NAA生根效果明显优于IBA,2种激素最适浓度和处理时间分别为:NAA 50mg/L处理60min,苗存活率100%,生根率90%;IBA 50mg/L处理15min,苗的存活率95%,生根率85%;移栽基质的最适质量比例为草炭土∶蛭石=1∶2。  相似文献   

9.
国光生根剂对不同径级香樟根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根径15、25 cm香樟假植苗为材料,研究不同剂量国光生根剂对2种香樟假植苗根系生长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经生根剂处理的2种规格香樟假植苗的生根数、总根系长度、平均根系直径等指标均明显高于清水处理。根径25 cm香樟假植苗经生根剂处理的根系生长及各形态指标均高于根径15 cm香樟假植苗经生根处理。初步确定国光生根剂1.0 L处理根径15 cm香樟假植苗与国光生根剂1.5 L处理根径25 cm香樟假植苗能用于刚移植苗木的生根处理,可提高生根数量。  相似文献   

10.
陈婕  曹奎荣  孙祥良 《浙江农业科学》2019,60(11):2058-2059
研究热处理、化学处理及热-化结合处理的方法对红颊草莓离体植株生长、生根及移栽效果的影响,探究针对嘉兴市优势草莓品种的高效脱毒方法。结果显示,热处理结合25 μg·mL-1病毒醚处理可显著降低草莓组培苗的株高,而病毒醚的加入可显著增加其增殖系数;经过3种处理方法脱毒的草莓离体植株生根率均为100%,热-化结合处理的离体植株的根数和根长均为最大值;脱毒处理的草莓苗移栽成活率均大于对照,经热-化结合处理的自根苗,移栽成活率高达94%,而对照植株的移栽成活率仅为79.2%。热-化结合处理可获得生根能力更强、长势更好的草莓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喷施不同硼肥对草莓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方法]以草莓品种‘红颜’为试材,从现蕾期开始分别对草莓喷施清水、硼砂、八硼酸钠4次,于初花期和果实成熟期测定草莓株高、茎粗、叶片面积、叶柄长度等生长指标,于采收期测定草莓单果重等产量指标,于果实成熟期测定VC、含糖量、有机酸等品质指标.[结果]试验结果表明,施用八硼酸钠促进了草莓植株生长,株高和叶面积较对照处理显著增加,根冠比与对照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喷施硼肥后,草莓单果质量和产量均显著增加,其中,喷施八硼酸钠和硼砂处理单果质量分别较对照处理增重.20.14%和4.86%;产量分别提高较对照处理提高17.28%和4.02%.同时改善了草莓品质,VC、可溶性固形物和糖酸比均较对照处理和硼砂处理显著增加.喷施硼肥后草莓叶片硼素含量升高,表现为八硼酸钠处理>硼砂处理>对照处理.[结论]喷施八硼酸钠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草莓植株生长,显著提高草莓产量,同时可改善草莓品质.  相似文献   

12.
不同假植时期对草莓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国栋  高秀岩  张春玲  张志宏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7):5156-5156,5184
2004~2005年在塑料大棚试验中以草莓品种“丰香”为试材,研究5个假植时期(T1 10 d、T2 20 d、T3 30 d、T4 40 d、T5 50 d)和直接定植(CK)对草莓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植株生长势强弱的顺序为CK〉T1〉T2〉T3〉T4〉T5,随假植处理时间加长植株出现长势减弱和产量减少的趋势,各处理对果实品质影响小,没有明显的差别。在6个处理中以假植20 d的处理效果最佳,植株生长中庸,养分积累好,产量最高,生产中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玉米播期和密度对间作魔芋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玉米播期和种植密度对间作魔芋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对玉米播期设3个水平(早播A1:魔芋10%出苗时播种玉米;中播A2:魔芋50%出苗时播种玉米;晚播A3:魔芋90%出苗时播种玉米);玉米种植密度设3个水平(高密度B1:4.17万株·hm?2;中密度B2:2.08万株·hm?2;低密度B3:1.39万株·hm?2)。在魔芋的展叶末期测量魔芋的农艺性状,并对魔芋和玉米产量进行实收测产,分析土地复合产值。结果表明:随着玉米播期的推迟,魔芋株高、叶柄直径、地下球茎和玉米产量降低;随着玉米种植密度的降低,魔芋叶盘直径和地下球茎产量增大,魔芋株高和玉米产量下降。不同玉米播期和种植密度对魔芋叶柄直径和地下球茎产量产生显著的交互作用;不同玉米播期采用何种密度对魔芋叶盘直径、魔芋株高、魔芋叶面球茎产量和玉米产量都不产生显著影响。单独种植魔芋时,魔芋叶盘直径、叶柄直径、魔芋叶面球茎产量最大,而魔芋株高和地下球茎产量最低。在魔芋零星出苗(10%)时,以1.39万株·hm?2的密度间作玉米,可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不同配置方式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大田试验,对目前哈密地区生产上常用的5种配置方式下棉花形态变化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 处理A出苗比处理B、C、D、E早1~4 d,现蕾早1~5 d,开花早3~6 d,吐絮早2~7 d;(2) 处理A在各生育阶段叶龄、株高、主茎日生长量、茎粗、倒四叶、单株叶面积、叶面积指数都比处理B、C、D、E合理,但果枝台数比处理B、C、D少;(3)处理A的单株结铃数、单铃重、单位面积总铃数、衣分都比其它配置高,产量也最高.  相似文献   

15.
试验以番茄为试材,在小根域基质栽培系统中种植,研究了该系统中不同灌溉方式和栽培密度对番茄生长、生理特性、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该系统中,渗灌处理的番茄植株茎粗和叶面积显著高于滴灌处理,叶绿素含量略高于滴灌处理;低密度处理的番茄植株地下部分,如根体积及表面积优于高密度处理。低密度渗灌处理的单果重最大(185.62g)及单株产量最大(706.86g),果实的含糖量和糖酸比高于其他;高密度渗灌处理的预期产量最高(60.81t/hm2)。与盆栽对照相比,小根域栽培的番茄植株地上部分生长较快并显著改善果实品质,植株干物质分配系数差异显著。通过与盆栽对照的比较和从果实产量和品质方面综合考虑,在小根域低密度(5.2株/m2)基础上合理密植的渗灌栽培为生产上的适宜选择。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栽植密度对枣园冠层结构特征及果实性状的影响,以新疆阿克苏温宿县10 a生骏枣园为研究对象,利用LAI-2200植物冠层分析仪测定4种栽植密度(A.0.5 m×4.0 m、B.1.0 m×4.0 m、C.1.5 m×4.0 m、D.2.0 m×4.0 m)枣园叶面积指数(LAI)、平均叶倾角(MTA)、冠层开度(DIFN)与相对光合有效辐射(PAR)的物候变化,分析果实性状。结果表明,随着物候推进,枣园LAI和DIFN均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与不同物候期叶幕体积大小有关。随着株距不断增大,枣园LAI减小,树冠DIFN增大,相对PAR增强,光能利用率提高。C的单果重、可溶性糖含量、单株产量及每公顷产量均高于A和B,可滴定酸含量则明显低于A和B,糖酸比显著高于其他3种栽植密度。综合以上结果可知,1.5 m×4 m栽植密度能有效改善枣园冠层结构特征与光能利用效率,在稳定枣果产量的前提下提升了枣果品质。  相似文献   

17.
丁锁  臧宏伟 《农学学报》2016,6(4):36-39
在氮、磷、钾养分施入量均相同条件下,以农家肥、化肥配施为对照,利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沼渣、沼液配施对大棚‘章姬’草莓生长、结实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沼渣、沼液配施处理能促进草莓的营养和生殖生长,其株高增加2.1 cm,叶面积增大17.41%,不同阶段生育期提前1~3 天;同时提高草莓单果重和产量,其一级序果单果重、平均单果重和产量分别增加11.69%、14.47%和12.3%;此外,可以显著增加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和VC含量,并降低可滴定酸含量,提高草莓品质。  相似文献   

18.
四季草莓露地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0~2011年在吉林省开展了不同定植时期、不同栽培模式和春季采收后叶片处理,调查不同处理对草莓产量和植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秋季定植草莓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比春季定植的草莓高,最佳定植时期8月10~25日。露地四季草莓的最佳栽培方式是平畦。另外,春季采收后摘除老叶使植株更新复壮,可提高草莓秋季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9.
选择连作13年草莓田土壤,以“宁玉”为试材,研究了ZYF-1(莓园土:自主研发改良剂=2:1)、ZYF-2(莓园土:自主研发改良剂=3:1)、YYT-1(莓园土:营养土=1:1)及YYT-1(莓园土:营养土=2:1)4种不同处理对草莓生长及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均可提前草莓生长物候期。草莓定植28d时,ZYF-2处理株高、茎粗最大,显著高于CK;定植40d时,YYT-2、ZYF-2处理草莓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显著大于CK,且草莓成熟期单株产量分别增加了15.76%、17.04%;不同处理对草莓果实品质影响较小,ZYF-2处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大、糖酸比最高,较CK高3.01%、9.6%,YYT-2 处理草莓维生素C含量最大,较CK高6.1%。  相似文献   

20.
播期对大豆生长发育和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本试验对黑龙江省北部第4积温带,不同播期对大豆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叶面积动态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晚播生育日数比正常播期缩短,后期单株荚数、粒数、百粒重均低于正常播期,最后导致产是下降;早播由于地温低,有粉种现象,保苗率降低较大,特别是对寒性较差的品种影响更大,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低珩正常播期,大豆产量亦比正确播种明显低。从试验结果看出在本区以5月7日前后播种最为适宜,平均产量比早播高11.8%,比晚播高8.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