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鸡毒支原体感染的诊断与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鸡毒支原体(MG)是一种缺乏细胞壁的革兰氏阴性菌,又被称为鸡败血支原体、鸡败血霉形体等.自1933年Nelson首先发现了鸡毒支原体至今,人们对它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系统的了解.MG感染可引起鸡慢性呼吸道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咳嗽、流鼻涕,严重时张口呼吸.感染MG的鸡抵抗力下降,易并发或继发大肠杆菌病、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和传染性喉气管炎等疾病.据统计,MG感染后,雏鸡的弱雏率增加10%左右,蛋鸡的产蛋率下降10%~20%,肉鸡的体重减少38%.我国鸡的MG感染阳性率为50%~80%[1].MG感染是严重影响集约化养鸡业的重要因素.本文从诊断防治等方面综述MG感染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鸡毒支原体病的病原及流行特点、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并介绍了该病的诊断方法与防治措施,以期为鸡场鸡毒支原体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正>一、疾病概述鸡毒支原体感染在鸡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症状,如气管炎、气囊炎等,所以曾经一度名之为慢性呼吸道病。在火鸡除去气囊炎外主要造成传染性窦炎。这种感染是世界性分布的,因内也很普遍。鸡毒支原体对环境抵抗力低弱。在水内立刻死亡。在20度的鸡粪内可生存1—3天。在卵黄内37度时生存18周,在45度中经12—14h死亡。液体培养在4度中不超过1个月,在-30度中可保存1—2年,在-60度中存活时间更  相似文献   

4.
刘月凤 《陕西农业科学》2011,57(1):93-95,120
鸡毒支原体感染是近年来严重危害养鸡业的重要传染病,呈慢性经过,复发率很高,常给养鸡,3k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就鸡毒支原体感染诊断方法和防制措施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5.
鸡毒支原体人工发病封闭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透明塑料隔离器中,分别制造30-100mg/L的氨环境,观察其对SPF“来杭鸡”的应激反应,结果氨浓度在85mg/L以上时,鸡群发生严重伤害,而氨浓度在50mg/L以下时则缺乏明显应激。氨环境作应激因素,对30日龄无特一病原SPF鸡以鸡毒支原体强毒侏作人工发病,12天后检查气囊病变,发病率为75%(3/4),以鸡新城疫病毒(NDV),鸡传支病毒(IBV)弱毒诱导,人工感染发病率为50%(2/4)  相似文献   

6.
麻黄鱼腥草对鸡毒支原体病的临床治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观察麻黄鱼腥草口服液对人工感染鸡支原体病的治疗效果,将180羽20日龄健康鸡随机分成6组,经鸡毒支原体标准株R株感染后,用麻黄鱼腥草口服液高、中、低剂量组进行饮水治疗,并将酒石酸泰乐菌素设为对照。研究结果表明:当饮水中的浓度达到4 mL/L时,连用7 d,对鸡毒支原体感染鸡有明显的治疗效果,能显著降低对气囊的损伤,同时提高感染鸡的平均增重,有效率为96.7%,治愈率为60.0%。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猪肺炎支原体(Mhp)、鸡毒支原体(MG)膜蛋白的免疫原性及化学成分,为其致病机理的研究提供基础。分别采用SDS-PAGE、免疫印迹、高碘酸雪夫染色(PAS法)和高碘酸一硝酸银法对Mhp232株和MGFMF4株膜蛋白的分子量范围、种类和免疫原性进行分析,鉴定膜糖蛋白的数量与种类。Mhp膜蛋白分子量在30~250ku之间,有12条带;MG膜蛋白分子量在25~200ku之间,有29条带。免疫印迹表明,Mhp中46ku膜蛋白具有免疫原性;MG中56ku膜蛋白具有免疫原性。PAGE电泳表明,Mhp有5条带,MG有12条带。PAS法鉴定膜糖蛋白,Mhp有1条带,MG有2条带;高碘酸一硝酸银法鉴定膜糖蛋白,Mhp约在相同位置出现1条带,而MG显示7条带,表明此法的灵敏度高于PAS法。  相似文献   

8.
应用鸡毒支原体 (MG)F株、地方分离株SJ - 1制成油乳剂灭活疫苗 ,通过安全性、抗体产生时间、免疫效力和田间试验 ,证明该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效力良好 ,注射常规剂量的 4倍 ,未见不良反应。接种后15天均可产生免疫力 ,30天后达高峰 ,免疫 6个月攻毒保护率为 94 %。不同地区的田间试验也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9.
鸡毒支原体(MG)地高辛探针的制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带有鸡毒支原体(MG)732bp 16SrRNA DNA片段的重组质粒中回收.并制备出地高辛标记的MG DNA探针。其特异性检测结果表明.该探针能与MG不同毒株核酸抽提物起特异性杂交反应,而与对照NDV、ILTV、MS、MI和MM等病原抽提的核酸的杂交反应均为阴性。敏感性结果表明.该探针对MGDNA的最低检出量为1ng。应用该探针对人工感染MG的SPF鸡的咽喉棉试子进行检测,结果均出现杂交显色反应。表明所制备的探针用于MG的检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徐燕 《农家致富》2012,(1):42-43
鸡毒支原体感染可引起呼吸道症状为主的慢性呼吸道病,其特征为咳嗽、流鼻液、呼吸道罗音和张口呼吸。疾病发展缓慢,病程长,成年鸡多为隐性感染,可在鸡群长期存在和蔓延。禽体内可分离出多种禽支原体,而对鸡致病性最常见的有鸡毒支原体(MG)、火鸡支原体(MM)和滑液囊支原体(MS)。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禽败血霉形体S_6株静脉接种成鸡,通过335天,以PA、TA、HI三种血清抗体检测,初步找出了人工感染成鸡,三种血清抗体效价的上升、持续及消失的规律及病鸡的带菌排毒状态,为生产实践对三种血清学方法的推广应用,为本病的确诊、防疫、检疫、感染后病程的判定及净化健康鸡群,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牛心朴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牛心朴子(Cynanchum komarovii)是我国草地危害较大的毒草之一,属于萝摩科鹅绒藤属植物,民间用于镇痛、杀虫、退烧和止泻,也用于治疗胆囊炎.近年来的国内研究表明,牛心朴子的化学成分除含有一些无机元素外,还含有生物碱、挥发油、黄酮醇类、糖类、甾体及其甙、脂肪酸及脂肪酸酯、芳香族化合物等.因此,对该植物中的生物活性物质进行分离和结构测定,以及进一步进行生物活性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对牛心朴子的生物学特性、资源状况、地理分布、危害以及近年来在化学成分、生物活性等几个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相似文献   

13.
AM真菌在农业生产用菌肥以及重金属污染修复上占据重要地位。AM真菌的生理生化及遗传特性决定了AM真菌的利用方式。离体双重培养法是目前研究AM真菌生物学功能特性的高效便利的途径,利用AM真菌与植物离体转型根进行共生培养探究AM真菌的生长发育过程,为未来利用AM真菌孢子生产AM真菌接种剂提供理论参考。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AM真菌离体双重培养的研究进展,针对目前AM真菌纯培养存在的问题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我国番木瓜育种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阐述了我国番木瓜育种研究进程的3个主要转折阶段,以及我国育成的主要品种与育种技术,初步建立了“杂交选育”和“生物信息技术”相结合的育种模式。提出了今后番木瓜育种与应用研究的方向:提高番木瓜品质和综合抗性;生物信息技术与杂交品种选育相结合,加速新品种的选育研究;番木瓜诱变育种与太空育种;番木瓜抗低温育种。  相似文献   

15.
茶叶酶研究的方法与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茶叶酶研究方法、动态及成果进行了概述.随着研究技术、思路的拓宽,茶叶酶研究与应用领域已从内源酶扩展到外源酶,从酶的性状表现追踪到遗传特性,从酶活性的环境调控措施深入到化学干预,从自然状态下酶的利用发展到经过加工处理后酶的应用阶段.  相似文献   

16.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尤其是高校扩大招生规模以后,我国农业高等院校农经本科人才培养呈现出明显 的非农化趋势,表现为学院更名、招生规模、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毕业生就业等方面。非农化不利于农经 本科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农经学科自身的发展。因此,有必要从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实践教学等方面入手,以强化 农经专业“农”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目的】系统梳理农业机器人研发现状,归纳凝练目前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明确未来发展分析,促进农业机器人更好服务于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智能化水平。【方法】通过对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的收集、查阅,总结梳理了当前国内外农业机器人的研究现状与应用现状。【结果】目前农业机器人总体包括植保机器人、采摘机器人、信息采集机器人、移栽嫁接机器人4种典型机器人,机器人的共性系统及关键技术主要包括:自动导航与路径规划、作物目标识别与分析、机械臂自主规划与控制、多机协作和智能交互。【结论】当前农业机器人在农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推广与普及的主要瓶颈是农业机器人的制造成本问题和智能化程度问题,农业机器人未来主要研究方向是低成本高适应性的开放性机器人研究和"农业大脑"智能决策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茶树病虫害生物防治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化学农药防治茶树病虫害效果迅速,然而其长期使用所带来的野3R冶问题直接影响茶叶的可持续发展。随着茶叶质量安全问题日受关注,生物防治作为病虫害综合治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茶树病虫害防治体系中有着广阔的应用与发展前景。概述生物防治的定义、演变及茶树病虫害生物防治的主要措施如害虫天敌、植物源农药、微生物制剂、信息素及昆虫生长调节剂等在茶树上的应用研究进展,总结茶树病虫害生物防治存在的不足,并对茶树病虫害生物防治提出展望:充分利用生防微生物来拮抗茶树病原菌、构建载体植物系统防治茶树虫害、充分发挥天敌对茶园害虫的调节作用、加强茶树生物农药的研究及其产品的开发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Plant-parasitic nematodes cause substantial economic losses to global agriculture yearly. The use of nematicides is an effective way of controlling plant-parasitic nematodes. However, the long-term use of traditional organophosphorus and carbamate chemical nematicides can lead to increased nematode resistance. With the increasing awareness of the necessity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and human health, highly toxic nematicides no longer meet the developmental requirements of modern agriculture. Recently, many studies have been undertaken on the isolation and nematicidal activity of natural products against plant-parasitic nematodes and Caenorhabditis elegans. As an important model nematode, C. elegans plays a vital reference role in studying plant-parasitic nematodes regarding nematicidal activity, metabolic mechanism, and modes of action and target. We reviewed 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of natural nematicidal active compounds against plantparasitic nematodes and C. elegans over the past ten years, discussed th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and mechanism of action, and examined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natural nematicidal active compoun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