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9—1990年,我们在棉黄萎病发生的田间种植的白萝卜(Raphanus sativus L.)(品种国光),受到黄萎病菌(Verticilliumdahliae Kleb.)不同程度的侵害。受害植株叶片上看不到特殊症状。而从根颈头横切,即发现相邻周皮的次生木质部形成一圈黑褐色的小黑点,用扩大镜检查为微菌核。把萝卜从中间纵切,可发现从其根尖到根颈头,靠近  相似文献   

2.
甜菜黄萎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甜菜黄萎病,是危害甜菜较大的病害之一。早在三十年代就由 C.F.Hen Drson首先报道了阿根廷、智利甜菜黄萎病的危害情况。六十年代末,C.W.Bennett.等人,又进一步的研究报道。七十年代初,C.Urbina-Vidal 等报道了对智利甜菜黄萎病病原物的研究结果。1980年,我们对黑龙江省阿城县的甜菜作病害调查时,发现了一些黄萎病株:整株黄化、矮缩、枯萎。该病虽尚未造成严重危害,亦应及早控制其蔓延。本文报道对我国东北地区的甜菜黄萎病病原物及其药物防治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3.
茄子黄萎病是我国茄子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一般年份减产30%-40%,大发生年份可减产70%以上,甚至绝收。对于茄子黄萎病的防治。目前生产上多采用抗病品种、药剂防治等措施,但由于该病菌为典型的土壤习居菌,抗逆性较强,加上保护地的周年连作,防效甚微,因此笔者结合自己做的试验结果,对目前生产上茄子黄萎病的防治技术进行探讨,为有效防治茄子黄萎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鲁鸿巨 《植物保护》1965,3(3):93-93
近几年来,湖北一些地方甘薯病毒病的发生为害,有逐渐加重的趋势。1964年,作者在郧县朋(亻于)公社蹲点,发现大田发病率竟高达40%,一般发病率在15%左右。发现两种类型:即花叶型病毒和皱叶型病毒。病株(胜利百号)的叶片形成不整齐的缺刻形,周椽呈波纹状,叶面起皱、缩小;叶片的  相似文献   

5.
钟慧敏 《植物检疫》1992,6(5):396-400
棉花黄萎病在苏联分布广,为害大,近半个世纪来一直是威胁棉花生产的一个主要病害。因此,苏联广大植病工作者和育种家们对它进行了广泛而且深入的研究,取得很大的成绩,尤其在防治研究的新探索中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现将苏联在棉花黄萎病方面以往的研究成果,近10年来的防治研究进展及今后的研究方向简要综述如下:1 以往研究中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6.
棉花黄萎病的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黄萎病是棉花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为国际植物检疫对象,也是我国棉花生产的主要病害。本文系统阐述了棉花黄萎病的综合防治策略,为其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据在湖北省长阳县火烧坪高海拔蔬菜地区多年观察发现,白萝卜生长到30 d左右时患根肿病,经鉴定为十字花科根肿病菌感染所致,但在主根上表现的裂口、孔洞、塌陷和畸形等症状与现有的文献资料描述不同。分析其成因可能与白萝卜根部水分含量高、组织柔嫩有关。  相似文献   

8.
黄习军 《植物检疫》1994,8(1):51-52
苜蓿黄萎病传播媒介的检疫黄习军(北京动植物检疫局100029)黄萎病Verticilliumalbo-atrumReinkeetBerth是苜蓿危险性病害。该病不仅可以通过病株残体、带菌种子传播为害,近年来国外研究证实苜蓿切叶蜂Megachilero...  相似文献   

9.
棉花黄萎病的治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凤景 《植物医生》2009,22(4):42-43
棉花黄萎病是棉花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为国际植物检疫对象。冀州市地处河北省中南部黑龙港流域,植棉历史悠久,随着抗虫棉的不断推广,植棉面积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10.
茄子黄萎病是茄子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近年,随着保护地的扩大,病害发生越加严重,影响了茄子的产量和质量。1.症状。病害多在座果后开始表现症状,自下而上、或从一侧向全株扩展,初期只在叶缘或叶脉间变黄,后整叶变黄、皱缩。早期茄株呈萎蔫状,早晚可恢复,以后叶片变褐,全株萎蔫,叶片脱光整株死亡。剖检病株根、茎、叶柄等部位可见维管束变揭。2.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茄子黄萎病是大丽花轮技抱,属半知菌亚J人病菌以休眠菌丝。厚垣抱子和微菌核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土壤中病菌可存活6-8年,在当地混有…  相似文献   

11.
通过1983年——1985年的田间小区接菌试验及电算统计分析表明:棉花生长中期黄萎病的病情指数对棉花产量损失的影响最大,是造成产量损失的主要因素。田间种植密度愈高,棉株群体间的补偿作用愈显著。说明适宜密植是弥补损失的措施之一。分析还表明:病害主要通过减少单株结铃数使产量降低,而对单个铃重的影响次之。作者还用多因素回归法求得了棉花产量损失的预测式为:L%=1-exp[-exp(1.028LnX_2-0.000157X_4+0.9967)]决定系数 R~2=0.7470在田间种植密度为每亩5000株左右情况下,产量损失的预测式为:  相似文献   

12.
黄萎病是由土传病原真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引起的最严重的棉花病害之一,常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本文着重阐述棉花黄萎病的病害流行学,以及病害如何影响棉花的物候、产量和品质。同时提出一个作物综合管理系统(ICMS)设想模型。Frisbie和我对“  相似文献   

13.
2002年3月,在哈密市栽培葡萄的温室大棚发现一株葡萄叶片褪绿呈黄色,植株长势衰弱,枝条维管束明显变褐色。病枝经实验室常规分离培养,5天后培养物开始出现细弱的菌丝,由无色转白色,后呈灰褐色,同时在培养基中可见到大量细小黑色微菌核,挑取菌丝制片镜检,观察到菌丝体有明显的轮枝状分枝,同时观察到大量无色单细胞的孢子。  相似文献   

14.
2014年在石河子大学试验站和实验农场种植的红花出现了一种植株矮化,叶片发黄,枯死的病害,切开茎秆,维管束变成褐色。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病组织茎秆进行分离、纯化获得单孢纯培养菌株;通过常规纸钵撕底沾根法对其进行致病性测定;用形态学和 rDNA-ITS 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菌株的菌落形态、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的形态都与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一致;经分子生物学鉴定,该菌的 rDNA-ITS 序列与中国棉花黄萎病菌V.dahliae 的 ITS 序列(登录号 KT803074)同源性为99%以上。故将引起新疆红花黄萎病的病原菌鉴定为大丽轮枝菌V.dahliae。  相似文献   

15.
甘肃素有"千年药乡""天然药库"等美称,全省有中药材资源2 540种,大宗药材30多种,黄荏(Astragalus menbranaceus Bge.)作为"十大陇药"之一,黄(红)芪种植面积达2.8万hm2,占全国的40%.黄芪补脾益气,具有生血摄血,增强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的功能.随着我省黄芪...  相似文献   

16.
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 (TSWV)是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近年来相继在国内一些省份发现。利用 TSWV 的通用引物 NF302/NR575对从山东烟台地区收集的15份疑似感染番茄斑萎病毒病的番茄样品进行检测;进一步对特异引物 TSWV-NF2037/TSWV-NR2825扩增的 TSWV 的 N 基因序列克隆、测序,并对 N 基因片段编码氨基酸进行遗传距离及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15份疑似样品中有4个样品扩增得到 TSWV 病毒片段;基于 N 基因序列分析发现,山东 TSWV 番茄分离物与云南 TSWV 番茄分离物(AEI70836.1)的遗传距离最近,为0.8%,且与云南 TSWV 番茄分离物聚为一支。这是山东地区首次利用分子标记证实番茄斑萎病毒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17.
近年在黑龙江省保护地番茄上发现一种番茄植株黄萎病害,从其病茎上分离得到10个菌株。将其接种番茄幼苗,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完全一致,并从接种病株上重新分离到该菌。经鉴定,病原菌为大丽轮枝菌(Ver-tillium dahliae Kleb)。对其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该菌生长最低温度为5℃,最适范围20-25℃,以22.5℃生长最适。孢子萌发温度为5-30℃,最适温度为25℃。病菌菌丝在pH4-8都能生长,以pH 5生长最好。  相似文献   

18.
棉花黄萎病防治策略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中的最主要病害之一,广泛分布于世界各产棉国.由于该病是土壤传播的维管束病害,防治难度较大,至今尚无特效的防治药剂,只能依靠种植抗病品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但是,我国目前棉花品种的抗病性只能达到抗至耐病水平,致使该病在环境条件适宜时连续流行为害.控制该病的猖獗为害,已成为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9.
棉花癌肿病,1955年在江西崇仁县秋溪零星发现,之后每年均有发生,不久,在赣东棉区蔓延,并有逐渐加重的趋势。据作者在临川县郭分地区初步调查,病株率一般在10%左右,重者达20%,甚至40%,造成缺株断垅,影响棉花生产,值得各地注意。 据1963—1964年田间观察,棉花癌肿病每年6月初,棉苗有3—4片真叶时开始发生。6月上、中旬,棉株现蕾  相似文献   

20.
苜蓿的毁灭性病害——黄萎病(Verti-cillium albo-atrum)已经传入北美,病区正迅速扩大。黄萎病最早在1918年发现于瑞典,二次大战前后已随带菌种子侵入西欧大陆和英国并进而向东欧和南欧扩展。1962年该病曾一度传入加拿大魁北克和不列颠哥伦比亚两省,但未能定殖。此后虽然美、加两国对进口苜蓿种子都采取了防范措施,但未能阻止黄萎病的传入。1976年突然在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