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倍子系倍蚜形成的一类虫疾。倍蚜靠取食它们的夏、冬寄主植物而维持生命活动和繁衍后代。全国已记录14种信蚜,5种夏寄主,45种冬寄主。我省主要倍蚜种类有角倍、倍蛋、园角倍、倍花、红倍花五种,优良的寄主植物是:1、角倍:夏寄主为盐肤木。冬寄主优良寄主是湿地匐灯藓、侧枝匐灯藓、侧枝匐灯藓凹顶变种;其次是偏叶提灯藓、展叶立灯藓、湿地匐灯藓全缘变种、寒地匐灯藓、全缘匐灯藓、日本匐灯藓、钝叶匐灯藓、大叶匐灯藓、国叶匐灯藓。2、倍蛋:夏寄主为盐肤木。冬寄主优良寄主是湿地匐灯藓、侧枝匐灯藓;其次是全缘匐灯藓、大叶匐灯…  相似文献   

2.
角倍“三要素”配置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提出角倍三要素的合理配置量为:每亩倍林的盐肤木株数200株左右;林中湿地匐灯藓的配置量以5%为宜,最低不得少於3%;每 M~2湿地匐灯藓上的秋迁蚜释放量以1—3万头为好,最高不超过5万头。同时还提出了相应的。三要素配置方法.按上述配置量及方法进行三要素配置的倍林,在非灾变性气候的年份,角倍亩产一般可达50斤(千倍)以上,高产可超过100斤(千倍).  相似文献   

3.
五倍子蚜虫是一类重要的经济昆虫资源。它是属于异寄主全周期型的蚜虫,在自然环境中必须具备冬夏两种寄主,才能完成整个生活周期。目前有记载的13种倍蚜虫的夏寄主有盐肤木 Rhus chinensis Mill.、红肤杨 R.punjabe-nsis var.sinica Rehd.ef Wls.和青肤杨 R.potaninii Maxim 等三种漆树科漆树属的盐肤木类植物。而冬寄主仅发现了角倍蚜的为尖叶提灯藓 Mnium cuspidatum Hedw.、侧技提灯藓M.maximoviczii Lindb 和园叶提灯藓 M.vesicatum Besch 三种提灯藓科提灯藓属的植物;发现肚倍蚜的为绢藓科赤齿藓属的细枝赤齿藓 Erythrodontium leptothallum(C、Muell.)  相似文献   

4.
<正> 角倍蚜的冬寄主在我省主要是湿地匐灯藓,丘陵、低山、高山均有分布。纯藓自然复盖可达2米~2以上,一般为0. 1-0. 2米~2;其他如侧枝匐灯藓,钝叶匐灯藓,大叶匐灯藓等,数量较少,难以见到0. 1米~2以上的纯藓复盖。为了摸清角倍蚜适于寄生的藓种,以利生产上扩大应用,1987年-1988年我们进行了有关繁殖方法、接虫效果等方面的试验:  相似文献   

5.
贵州省87个县市,除十余个县外,都产结倍子。其主要产品为角倍,约占全省倍子产量的85%左右。角倍蚜的冬寄主,已报导过的有三种提灯藓属(Mnium)植物,即尖叶提灯藓(M.cuspidatum Hedw.)、侧枝提灯藓(M.maxmoviczii Lindb.)和园叶提灯藓(M.vesicatum Besch)。经16个主产县的139个样地调查,没有找到园叶提灯藓的标本。但发现在  相似文献   

6.
五倍子蚜虫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昆虫之一。该蚜虫一生必需在夏寄主即(结倍寄主和冬寄主)上转换寄生才能完成全部生活周期。而在冬寄主上繁殖生存的数量是确定倍子产结量的基础,是倍林增产的关键因素。目前已知夏寄主盐肤木、红肤杨、青肤杨的13种倍蚜虫中只报导了角倍蚜的冬寄主为7种提灯藓,肚倍蚜为佃技赤齿藓。进一步弄清各种倍蚜的冬寄主种类在倍蚜虫繁殖生产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982—1984年我们在四川主要产倍林区采集多种倍蚜和带虫越冬藓类,通过接种试验和不同寄主上产生性母成蚜的形态鉴定,新确定了14种藓类为6种倍蚜虫的冬寄主,其中钝叶提灯藓和大叶提灯藓为角倍蚜的新寄主,其余12种为其他五倍子蚜虫首次肯定的冬寄主这些倍蚜虫及其冬寄主种类是:  相似文献   

7.
1 苔藓品种的选择 倍蚜冬寄主(苔藓)的种类与五倍子的分布与产量成正相关关系,角倍蚜的优良冬寄主是侧枝匐灯藓Plagiomnium maxmoviczii侧枝匐灯藓凹顶变种P.maxmoviczii var.emanginatum、钝叶匍匐灯藓P.rh ynchophorum.其中侧枝匍灯藓是角倍蚜最适宜的冬寄主. 1.1 形态特征及分布 侧枝匍灯藓植物体疏松丛生,主茎横卧,密被棕色假根;次生茎直立,高1.0~1.8 cm,基部密生假根,先端簇生叶,呈莲座状;枝条纤细,自茎中下部侧出,往往斜生或弯曲,长约0.8~1.2 cm.茎叶干时皱缩,潮湿时伸展,呈长卵状或长椭圆状舌形,长5.0~8.0 mm,宽1.6~2.5 mm,叶片上具数条横波纹,叶基稍下延,先端急尖或圆钝,具小尖头,叶缘具明显的分化边,密被细锯齿;中肋粗壮,长达叶尖.  相似文献   

8.
角倍蚜及其寄主数量与角倍产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倍林中倍蚜及其冬、夏寄主在数量如何配置才能获得倍子高产,是倍子生产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本文首次报道了三者数量与倍了产量的关系,也首次提出了依雏倍数估测倍子产量的方法。文章指出,在夏寄主充足的前提下,每亩倍林植侧枝匐灯藓(含原有藓)25-30m^2,每m^2接种秋迁蚜6-8万头,让倍蚜自然繁衍,即可获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9.
种倍成熟度对藓圃养蚜效果的影响试验毛登龙袁天树李坚强代廷富(四川省丰都县林业局)选择或创造优良环境,利用优良的冬寄主种类,是提高人工植鲜养蚜虫口密度的重要技术途径。在生产上采用侧枝匐灯鲜〔Plagiomniummaximovizi(Lindb.)T....  相似文献   

10.
角倍蚜人工培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角倍是五倍子中最重要的1种,富含单宁,仅次于肚倍.在发展角倍生产过程中,"树(盐肤木)、虫(角倍蚜)、藓(侧枝提灯藓)"三要素是必须把握的重要环节,它们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三要素"间如何配套是角倍高产稳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藓类植物是五倍子蚜虫越冬栖息吸食的场所,因此,藓类植物的生长发育状况、培植方式、生态环境条件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倍蚜虫的生长.本文以侧枝匐灯藓为冬寄主,研究了藓类植物对角倍蚜越冬生长的影响.试验表明:在藓正常生长的情况下,以一年生藓寄生角倍蚜存活率较高;无土植藓养虫又比有土植藓养虫存活率高,室外有土植藓养虫和室内有土植藓养虫接种秋迁蚜的数量分别以3.0×104~5.0×104头/m2和1.5×104~3.0×104头/m2为宜.  相似文献   

12.
倍蛋蚜(Schlechtendalia peitan Tsai et Tang)是同翅目瘿绵蚜科倍蚜属中的一种倍蚜虫,主要分布于贵州、四川、云南、湖北等倍子产区。致瘿寄主盐肤木(Rhus chinensisMill),其寄生于盐肤木小叶基部侧脉上所形成的虫瘿为卵圆形,单宁含量64%,是五倍子中的优质品种。倍蛋蚜与角倍蚜(S.chinensis Bell.)有共同的致瘿寄主和部分共同的冬寄主,但与角倍蚜的致瘿部位不同。我们从1985~1987年在赤水、贵阳等产区,对倍蛋的生活史及生物学习性进行了观察,并找到了一种新的冬寄主。现将结果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思南炉山林场60亩试验小区野生盐肤木林的技术改造,使倍林亩均角倍产量从试验前的0.6kg水平提高到了16.63kg水平,而其中补植的实生盐肤木所产结的角倍量可占单位面积总量的49.61%。经数量化统计分析表明,在相同气候条件、林分条件及秋迁蚜接种量条件下。不同的改造技术水平对倍林单位面积角倍产量及经济效益等具有极显著影响。在正常气候条件下,8年生左右的野生盐肤木改造林分,盐肤木密度为200株/亩,藓量为每亩13m~2,每m~2藓上秋迁蚜接种量为2.3万头,则角倍亩产量可达20kg左右。亩产值600余元,其技术改造的经济效益与经济效果均相对最好,在每年每亩投资56.06元的情况下,经济效益可达489.34元,同时成本利润率与产值利润率也分别高达872.89%、89.72%。  相似文献   

14.
试验结果表明,在角倍林下放养山羊是可行的,全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盐肤木平均枝下高1.5m平均地径4cm以上。(2)对湿地匐灯藓进行保护,以采用新鲜杉木枝叶直接遮盖为佳,(3)砍队藓床周围1.5~2m内的山羊喜食植物,(4)平均1hm^2角倍林山羊放养量为5~10头。  相似文献   

15.
新发现的肚倍蚜冬寄主及其验证试验赖永祺,张燕平关键词肚倍蚜,冬寄主,长肋青藓,灰白青藓肚倍蚜KaburagiarhusicolaTakagi所致肚倍为五倍子重要种类之一,经济价值高。原知肚倍蚜的冬寄主仅1种,即细枝赤齿藓Erythrodontiuml...  相似文献   

16.
川东地区角倍蚜优良冬寄主筛选试验袁天树,毛登龙(四川省丰都县林业局)角倍蚜冬寄主种类目前已见报道的有14种,但各地养虫效果的报道又有所不同,有些种类在一个地方能进行养蚜,在另一个地方又被确定为非寄主藓种类。川东地区近年来五倍子生产发展较快,在生产中已...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1988—1990年的研究,找出了角倍蚜在瘿外、瘿内阶段及春季迁飞期的种群消涨规律和影响因子.给出了角倍蚜瘿外阶段的种群生命表,性母蚜在湿地匐灯藓上的种群成活曲线,角倍蚜在瘿内阶段的种群增长曲线,以及春季迁飞期到产生致瘿干母时,春迁蚜、性蚜的损失率.  相似文献   

18.
五倍子是瘿绵蚜科Pemphigidae蚜虫寄生漆树科Anacardiaceae盐肤木属树种的复叶主轴、叶翅和小叶上形成的一类虫瘿,主要成分为五倍子单宁,具有敛肺、降火、涩肠、止血等作用.中国是五倍子主产国,四川、贵州、湖北、湖南、陕西和云南6省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75%.我国科技工作者对五倍子单宁及其应用,倍蚜及其冬夏寄主种类,倍蚜生物、生态学习性等进行了较详细地研究.倍蚜—夏寄主(盐肤木)—冬寄主(苔藓)是发展五倍子生产的"三要素",五倍子种类具有不同的地域性,不同的倍类寄主不同.本文所述五倍子是指角倍蚜虫寄生在盐肤木上所形成的虫瘿(角倍).五倍子资源利用主要以野生资源为主,传统生产中利用野生倍林进行五倍子生产具有单产低、大小年现象明显、劳动强度大、经济效益低下的缺点.在生产实践中,对倍烟(粮、药、菜)间作、野生倍林改造栽培模式建立高产夏寄主倍林、人工培养苔藓、倍蚜虫等技术措施进行了探索,取得了烟倍大面积间作造林2年产量达到了121.3 kg/666.7 m2的新记录.现将高效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五倍子是倍蚜寄生盐肤木、红麸杨、青麸杨等植物叶上所形成各种虫瘿的总称,它包括角倍类、肚倍类和倍花类共14种。生产五倍子必须同时具备倍蚜虫、夏寄主树和冬寄主苔藓三个基本要素。虫、树、藓三要素中,树的生态适应性最强,虫次之,苔藓植物最弱。大面积发展五倍子...  相似文献   

20.
角倍是角倍蚜Schlechtendaliuchinensis(Bell)寄生在盐肤木RhuschinensisMill上所形成的虫瘿,其产倍量占全国五倍子产量的80%左右,是我国五倍子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倍子种类。角倍自然产倍量低且不稳,大面积野生状态下平均产量每亩仅0.5—1kg。角倍主要分布在交通不便的山区。目前五倍子市场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五倍子生产发展中普遍存在只偏重植树造林的情况,需要推广普及,通过改造其生长环境,增加冬寄主和蚜虫数量的有关技术,改造低产倍林,逐步提高产量和生产经营水平。关于如何改造利用野生倍林的问题,唐觉先生首先提出了树、藓、虫三配套的主张。但至今未见有关数量上如何合理配置的研究报道。为了探讨三者间数量的配置关系,本项研究主要根据对改造野生倍林内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