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正>甬优12号是由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宁波市种子公司联合育成的杂交粳稻品种,2010年通过浙江省引种认定。我乡2012年引进试0.33hm2,2013年在合干畈市级粮食功能区直播栽培甬优12号20hm2,该品种表现出耐肥抗倒性好、抗逆性强、产量高、食味好等特点,深受广大农户的欢迎。1产量表现2013年在合干畈市级粮食功能区直播栽培甬优12号20hm2,平均产量达10 275kg/hm2,比对照中浙优8号增产30.5%,达显著水平。2主要特征2.1株型较合理,穗大粒多该组合生长整齐,植株较高,株型较紧凑,剑叶  相似文献   

2.
从甬优9号的产量构成分析其高产栽培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甬优9号是浙江省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作物所、宁波市种子公司育成的籼粳杂交稻,以其产量高、米质优深受广大农户欢迎。近年来在浙江南部有大面积的推广,松阳县近3年栽培面积稳定在2000hm2左右,约占全县杂交晚稻面积的50%。近3年的调查数据显示,甬优9号一般产量达到8190kg/hm2,较同期其他品种产量6795kg/hm2增产1395kg/hm2,增产20.5%。实割最高产  相似文献   

3.
李产祥 《中国种业》2013,(10):39-41
为探索晚粳稻新品种‘甬优538’在萧山区种植的高产关键因素,立项开展该研究,分别进行了品种对比试验、播种期试验、机插密度试验和施肥量试验,试验表明:‘甬优538’表现为穗大粒多产量高,667㎡理论产量比‘秀水134’高200kg以上;‘甬优538’机插,应采取少本稀植,即单本、株距18cm为宜;‘甬优538’应适当早播,6月25日以后播种产量有明显下降;667㎡施肥量应控制在16kg左右纯氮。同时通过该研究项目的推动,“甬优538”在全区示范16.7hm2,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
产业发展概况 种植面积和产量持续增加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马铃薯生产国,马铃薯在全国各地均有栽培,分布极广,种植面积和总产不断增长.据统计,2007-2010年期间,全国年均种植面积为501.65万hm2,总产量8 056.6万t,分别比"十五"期间增加了33.93万hm2和1 037万t.2011年全国马铃薯种植统计面积为542.4万hm2,产量8 829万t,比2010年分别增加21.89万hm2和675.5万t,平均产量为16 275 kg/hm2.加上未统计在薯类作物中的山东省和河南省的面积,2011年的全国总种植面积为568.73万hm2,总产量为9 754万t,平均产量达17 145 kg/hm2.2011年鲜薯总产量在900万t以上的地区有甘肃、四川、内蒙古和贵州,700万t以上的有云南和山东,300万t以上的有黑龙江、重庆、湖北和陕西.  相似文献   

5.
合理的种植密度能提高玉米单产,为指导绥阳县山区玉米种植,2013年在黄杨镇开展了对中单808种植密度的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4.8万株/hm2产量最高,单产达9.3t/hm2,进一步作线性分析表明,产量曲线最高值对应的密度是4.8773万株/hm2.建议山区玉米在土壤肥力好的地块,种植密度4.5万~4.9万株/hm2株为好;在土壤肥力低的地块,种植密度4.7万~5万株/hm2为好.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不同种植方式对双季稻生长发育特性及产量的影响,2013—2014年以常规早稻‘中嘉早17’、杂交早稻‘陵两优104’为材料(早晚兼用),在大田栽培条件下进行了双季稻直播、手插秧、点抛秧(丢秧)和机插秧的种植方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早稻2个品种均以机插秧方式产量最高,平均为9.17 t/hm2(8.28~10.10 t/hm2),晚稻2013年以机插秧和手插方式产量最高(8.78~8.79 t/hm2),2014年以直播和机插秧方式产量最高,分别为(8.05~8.20 t/hm2)和(7.79~8.03 t/hm2)。在播、插期相同条件下,早稻直播与手插秧、点抛秧、机插秧的全生育期差异不大,晚稻直播推迟播种13~15天,全生育期缩短了5~8天。手插秧、点抛秧分蘖消长呈早发稳升缓降型,机插秧呈缓发速升缓降型,直播呈速发速升速降型。不同种植方式抽穗期、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存在年间差异,其中2013年以点抛秧最高,直播、机插秧次之,2014年以机插秧最高,手插秧、点抛秧次之。由此可见,采用早晚兼用的品种搭配方式和机插秧栽培,有利于双季稻产量形成及其构成因子间的协调,同时缓解双季稻机插秧的季节矛盾。  相似文献   

7.
甬优538是浙江省宁波市种子公司选育的籼粳杂交稻组合,几年来在浙、苏、皖、赣等省区强势推广,成效显著,籼粳杂交稻甬优538双季晚稻百亩连片示范种植,表现出了极好的丰产性及优秀的农艺性状,具有很大的推广潜力。  相似文献   

8.
<正>1产量表现2006~2007年参加湖北省中稻品种区域试验,区域试验平均产量8.49t/hm2,比对照两优培九增产4.50%。其中:2006年8.35t/hm2,比两优培九增产4.40%;2007年8.62t/hm2比两优培九增产4.60%,均增产极显著。2008年在荆州区太晖村种植0.76hm2,平均产量8.97t/hm2,高产田块超过9.75t/hm2。2008年在石首市、公  相似文献   

9.
<正>甬优9号是浙江省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作物所、宁波市种子公司育成的籼粳杂交稻,以其产量高、米质优深受广大农户欢迎。近年来在浙江南部有大面积的推广,松阳县近3年栽培面积稳定在2000hm2左右,约占全县杂交晚稻面积的1/2。近3年的调查数据  相似文献   

10.
甬优12号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甬优12号系宁波市农科院和宁波市种子公司选育的籼粳杂交超级稻新品种,2010年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天台县2009年开始引进种植,表现出穗大粒多、高产、稳产,茎秆粗壮,抗倒性强,株高适中,功能叶寿命长等突出优点。现将甬优12号在天台的种植表现及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早熟高产玉米新品种禾源15是以H05为母本、H06为父本杂交育成的早熟杂交种。20052008年进行初级鉴定和品种多点试验示范;2009年预备试验平均产量10 489.5kg/hm2,比相邻对照龙单13平均产量9 505.5kg/hm2增产10.4%;2010年同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9 609.0kg/hm2,比对照龙单13平均产量8 872.5kg/hm2增产8.3%;2011年同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9 861.0kg/hm2,比对照龙单13平均产量9 063.0kg/hm2增产8.8%;2012年河北省春播极早熟组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0 225.5kg/hm2,比对照增产12.2%。2013年通过河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表现出很好的抗病性、抗逆性、丰产性和稳产性,活秆成熟,品质优良,生育期1162008年进行初级鉴定和品种多点试验示范;2009年预备试验平均产量10 489.5kg/hm2,比相邻对照龙单13平均产量9 505.5kg/hm2增产10.4%;2010年同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9 609.0kg/hm2,比对照龙单13平均产量8 872.5kg/hm2增产8.3%;2011年同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9 861.0kg/hm2,比对照龙单13平均产量9 063.0kg/hm2增产8.8%;2012年河北省春播极早熟组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0 225.5kg/hm2,比对照增产12.2%。2013年通过河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表现出很好的抗病性、抗逆性、丰产性和稳产性,活秆成熟,品质优良,生育期116118d,适宜在河北省春播早熟玉米种植区及有效积温≥2 300℃的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2.
1 主要特征特性 1.1产量表现 佳福占2001年早季在清流县嵩溪镇种植单产7.40t/hm2;2002年全县15个乡镇种植,产量6.70~7.65t/hm2.其中,嵩溪镇丰连片种植6.8hm2佳福占经县农业局组织有关单位进行实割验收,平均产量7.21t/hm2,比佳禾早占增产1.08t/hm2,增产17.6%,是近几年早籼优质稻种产量较为突出的一个品种,深受种植农户喜欢.  相似文献   

13.
为了筛选出适宜渝东北地区种植的高产、优质、再生力强的再生稻品种,促进再生稻在渝东北地区的推广,2022 年选择 10 个在渝东北地区推广的优质高产中稻品种,在重庆市开州区对其进行再生稻品种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川农优 538 中稻产量达 10.02t/hm2,再生稻产量达 5.23t/hm2,总产量达 15.25t/hm2,且中稻和再生稻米质均达到 NY/T 593-2021《食用稻品种品质》标准 2 级,米质好、产量高,适宜在渝东北地区作高产优质再生稻进行种植。  相似文献   

14.
热带亚热带果蔬贮运保鲜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年来,我国热带亚热带果蔬生产发展很快.据统计,2001年我国香蕉种植面积24.2万hm2,产量518.9万t;荔枝种植面积58.4万hm2,产量95.8万t;龙眼种植面积44.4万hm2,产量60.8万t;芒果种植面积12.4万hm2产量46.6万t.  相似文献   

15.
甬优9号是浙江省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作物研究所、宁波市种子有限公司用甬粳2号A为母本、K306093为父本选育而成的粳型三系杂交稻新组合,2008年通过国家审定,2010年通过福建省农业厅引种审核。2011年沙县种子站承担福建省农业"五新"技术项目《高档优质稻新品种甬优9号示范推广》,全县示范推广甬优9号136.7hm2。在夏茂镇中街村建立烟后稻省级核心示范片13.3hm2,经验收667m2平均产量为618.3kg。  相似文献   

16.
籼粳交超级稻甬优538花后氮素积累模型与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甬优籼粳交超级稻甬优538为试材,常规粳稻镇稻18和杂交籼稻中浙优1号为对照,研究甬优籼粳杂交稻花后氮素积累特征以及比较不同类型品种花后氮素积累特征差异。结果表明: (1)两年中,甬优538平均产量为12.5 t hm-2,显著高于对照。抽穗期、成熟期及抽穗-成熟期氮素积累量均呈甬优538>镇稻18>中浙优1号。百千克籽粒吸氮量以镇稻18最高,甬优538最低;氮肥偏生产力则以甬优538最高,镇稻18最低。甬优538花后茎鞘氮素转运量和转运率、穗部氮素积累量显著高于对照。(2)镇稻18和甬优538花后各时期氮素积累量均高于中浙优1号,且各品种花后氮素积累量与花后天数均以Richards方程拟合效果较好(R2均大于0.995)。分析特征参数,花后最大氮素积累速率、花后平均氮素积累速率及花后到达最大氮素积累速率的时间均呈镇稻18>中浙优1号>甬优538,花后氮素有效吸收时间则呈甬优538>镇稻18>中浙优1号。花后氮素积累渐增期、缓增期的持续天数、积累速率和积累量以镇稻18最高、甬优538最低,快增期的持续天数和积累量以甬优538显著高于对照。本研究结果表明,甬优538花后较强的氮素积累优势集中在快增期,此期氮素积累量占其花后氮素积累总量的86.1%(两年平均值)。且甬优538在花后快增期较强的氮素积累能力主要在于其较长的快增期持续天数。  相似文献   

17.
籼粳交超级稻甬优538的穗部特征及籽粒灌浆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籼粳交超级稻甬优538为试材,常规粳稻镇稻18和杂交籼稻中浙优1号为对照,将穗部分成上部一次枝粳籽粒(UP)、上部二次枝粳籽粒(US)、中部一次枝粳籽粒(MP)、中部二次枝粳籽粒(MS)、下部一次枝粳籽粒(LP)、下部二次枝粳籽粒(LS)6个部分,比较不同类型品种的穗部特征和籽粒灌浆特性。结果表明:(1)两年中甬优538平均产量为12.5 t hm–2,较中浙优1号和镇稻18分别高17.6%和15.2%;每穗粒数和群体颖花量以甬优538最高。(2)单穗重和着粒密度以甬优538最高;甬优538穗部6个部位的籽粒数均显著高于对照品种,且以上部二次枝粳籽粒和中部二次枝粳籽粒数增加最为明显。(3)甬优538中,UP与MP、MS与US、LP与LS为同步灌浆,但两两之间为异步灌浆。中浙优1号和镇稻18中,UP、US和MP为同步灌浆,而UP、US、MP与LP、LS为异步灌浆。品种类型间,穗部6个部位米粒终极生长量的平均值以镇稻18最高,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的平均值为中浙优1号镇稻18甬优538,有效灌浆时间为甬优538镇稻18中浙优1号。  相似文献   

18.
《保鲜与加工》2004,4(3):29-29
中国水果产量最高县市是广东省高州市,全市水果种植面积11.54万hm2,2002年全市水果总产量达71.7万t,总产值31.24亿元。其中荔枝栽培面积4.89万hm2,产量15.5万t,产值15.6亿元,主要栽培品种有:白糖罂、白蜡、黑叶、桂味、三月红、妃子笑等。龙眼栽培面积约3.33万hm2,总产量8.2万t  相似文献   

19.
我国大豆的生产和创新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1 我国和世界大豆生产的发展 1.1 世界大豆生产的快速发展从1949年到1999年,大豆生产获得快速发展.1949年全世界大豆面积1277.8万hm2,总产1400.6万t,1999年面积已达7205.2万hm2,总产15774.4万t,面积增长5.6倍,产量增长11.3倍.大豆生产发展快的国家,也是目前大豆的主产国家有美国、巴西和阿根廷.1999年,美国大豆面积2964.8万hm2,单产2550kg/hm2,总产7561.5万t,占世界大豆产量的47.9%; 巴西大豆面积 1297.5万hm2, 产量2376kg/hm2,总产3082.1万t;阿根廷大豆面积747.0万hm2,单产每hm2 2410kg,总产1800万t,这三个国家大豆产量居世界前三位.美国以出口原豆为主,巴西出口豆粕,阿根廷以出口豆油为主.巴西和阿根廷的大豆生产是近二三十年才发展起来的.近些年印度大豆生产发展也很快,1999年大豆种植面积已达到645万hm2,总产610万t,但单产低,单产946kg/hm2. 1.2 我国大豆生产发展概况 20世纪30年代,中国大豆生产达到历史上的最高水平,1936年大豆总产量1130万t,大量的大豆、豆饼和豆油从大连港源源外运,大豆作为大宗农产品大量出口.以后由于战乱的破坏,农业生产萎缩,1949年我国大豆产量仅有509万t,不及历史最高年产量的一半.50年代大豆生产得到一定的恢复,1957年我国大豆种植面积达1274.8万hm2,是中国大豆种植面积最大的一年.由于我国人口增长,粮食压力大,大豆种植面积逐步下滑,"三五”计划期间(1966~1970)大豆面积平均800万hm2,"四五”(1971~1975)733万hm2,"五五”(1976~1980)只有667万hm2.改革开放后大豆生产有所恢复和发展,1991年恢复到800万hm2,1986年大豆总产1160万t,花了整整50年,总产才超越历史最高水平.80年代后期总产稳定在1100万t上下,90年代初又下滑到900多万t.1993年国家抓紧大豆生产,大豆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800万hm2,总产1300~1500万t,尤其1994年大豆面积922万hm2,总产1600万t,是我国大豆产量最高年份.近几年大豆面积仍可保持800万hm2以上,总产量在1300万t徘徊,1999年大豆面积820.5万hm2,单产1671kg/hm2,总产1370.5万t.大豆供应不足,大量进口大豆和豆粕, 进口量相当于我国产量的一半. 1.3 我国大豆生产发展缓慢及其原因二战后由于食用油短缺,加上饲料的蛋白源不足,促进了大豆生产迅猛发展.1954年美国大豆总产超过我国,20年后1974年巴西又超过我国,再过20年阿根廷大豆生产与我国不相上下,近两年面积虽然不如中国,但因单产高,总产也已超过中国.我国曾是大豆生产第一大国,现已降为第四位,1999年总产量仅占世界总产的8.7%.我国大豆生产波动大、单产水平低、比较效益差,是制约我国大豆生产的主要问题.造成我国大豆生产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过去单纯强调粮食生产,大豆受挤压,往往是抓一抓好一点,不抓就下滑,粮食减产也下滑.从客观上讲,我国人口多,粮食需求量大,在保证基本供给的前提下,才会考虑发展大豆的问题,但大豆又是必需农产品,因此大豆下滑到一定程度,又要抓一抓.一般情况是大豆种植面积下滑到700万hm2,大豆会严重短缺,国家就要抓紧大豆生产.其次,人为的挤压大豆也是比较普遍的,往往由于讲政绩,粮食要不断增产,而大豆由于其自身产量相对较低,强调种高产作物,致使玉米等作物多年连作,大豆面积减少.再一个原因是大豆的比较效益差,也制约大豆的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往往选择效益好的作物种植,尤其大豆与  相似文献   

20.
小杂粮是延安市充分发挥地域优势的传统作物,种植区域遍布全市13个县(区)。据2001-2006年度统计,延安市粮食平均年种植面积22.7万hm2,总产64.95万t;小杂粮平均年种植面积6.23万hm2,总产9.9万t,分别占粮食总面积、总产量的27.6%和15.3%。小杂粮在我市种植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主要有谷子、糜子、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