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周杰 《新农业》2022,(2):93-95
传统农耕孕育民族文化,保护传统农耕也即保护民族文化.贵州境内尚存一定数量的资源禀赋极高的传统农耕存留区,在不改变其自然变迁趋势的前提下,其存续前景不容乐观.对此,应通过农旅融合手段重构传统农耕的活态传承机制,进而重构民族文化可持续传承机制.依托价值观照、过程收益、主客共享等运作要素,农旅融合促成了传统农耕活态传承机制的...  相似文献   

2.
我国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是构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大背景下,农耕文化受到全球化浪潮和现代文明文化的冲击,其保护传承仍面临诸多困境与挑战。涉农高校肩负着为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大力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涉农高校学生是传统农耕文化传承保护的主力军,更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要素。笔者以四川省5所涉农高校为例,调查分析涉农高校学生对农耕文化的认知现状和影响因素,为促进将农耕文化宣传教育融入高校基础教育,推进农耕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利用与传承,使涉农高校学生通过农耕文化教育能怀有大局观,树立服务“三农”的理想信念等方面提供参考理论依据。家庭基础教育与高校专业教育分别在认知启蒙阶段和认知重构阶段影响涉农高校大学生对传农耕文化认知;经过高校对农耕文化思政教育价值和文化育人路径的多年探索后,不仅增强了涉农高校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也提升了优秀农耕文化带来的民族自信。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耕文化灿烂辉煌,源远流长,是一笔宝贵的历史财富,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正全面推进,如何做好传统农耕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进一步弘扬并继承传统农耕文化,使农耕文化不被遗忘,永存人心,本文从传承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必要性出发,浅析其重要价值意义,通过列举现今农耕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难点,提出在农业现代化飞速发展的当下,有效保护、传承农耕文化的路径,进而为推动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促进农耕文化与农业现代化有机融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甘肃是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农耕文化源远流长。产生于斯的农谚,是历代陇上劳动人民对粪土肥田、耕耱保墒、中耕管理、休耕轮作、良种选育、农牧结合等旱作农业生产技术与方法的经验总结。同时,作为农耕文化的重要载体,农谚又蕴含了劳动者的天地观、农本观、畜力观、生产观、备荒观、生态观等思想,集中反映了他们的农耕观念。然而,时移世易,农谚这份农业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文化与生态土壤正在遭到破坏,传承保护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5.
以鄂东农耕文化为研究对象,从文化视角分析了鄂东农耕文化传承创新的基础,以及鄂东农耕文化传承创新面临的挑战。提出了通过协调农耕文化与科技发展、和谐理念、生态环境、工业文明、新农村文化建设等有效措施推动鄂东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6.
云南农耕文化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民、富民、稳国、强国而王天下是中国农本思想的核心,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强化了农耕文化稳定和谐的价值取向,促进了文化的延续和传承。历史是不能被割断的,厚重的中国农耕文化对当今我国国民修身养性,传承中华文化,构建和谐社会,走生态文明之路依然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农耕文化的当代价值在于对个人修养和品德的培养,对勤俭至上的推崇;云南农耕文化在传承云南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秩序与和谐仍然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思想智慧,云南农耕文明给我们的启示在于: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能够在人与自然的斗争中使人类获得更多的利益,但资源和自然规律的约束在任何时候都是人类活动所无法忽视的。  相似文献   

7.
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多样性与糯稻遗传多样性资源保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是该地区众多民族在长期与自然环境的交流和交融及其抗争中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文化类型。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与糯稻遗传多样性资源极其丰富,糯稻文化在黔东南各民族的日常生活、生产、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中都有充分的体现。这说明黔东南糯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形成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除了依赖于自身的生物条件和对自然生态的适应外,还主要取决于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然而,随着环境的恶化、外来文化冲击和新栽培稻种的推广,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和糯稻的遗传多样性资源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为传承和保护这种原生态民族文化并促进糯稻遗传多样性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是要充分挖掘和发扬原生态民族文化;二是要用传统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全面研究该地区的糯稻(特别是糯禾)遗传多样性资源;三是要结合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探索适合于糯稻遗传多样性资源的新型农家管理保护模式。正确认识原生态民族传统文化多样性在糯稻遗传多样性资源保护与利用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为寻找更多的新途径来保护稻种遗传多样性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泽波 《农业考古》2019,(1):251-259
在农业劳动力转移背景下,作为农业文化遗产瑰宝的哈尼梯田农耕文化面临无人传承危机。本文利用哈尼梯田生态区4县8镇16村的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哈尼梯田农耕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影响,并考察了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动因。研究发现:仅有28.7%的农户愿意传承梯田农耕文化;农业劳动力转移对传承意愿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家庭收入水平、耕地面积、农耕技术培训及城镇化率对农户传承意愿具有显著影响;非农收入、年龄是促进劳动力转移的直接原因。为了减缓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哈尼梯田农耕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影响,可以从政府、企业及农民三个层面同时发力,着力改善生态区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特色产业和生态旅游,增加农民收入,引导农民发挥保护和传承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9.
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农业耕作智慧的结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依然具有重要的传承价值。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农耕文化正面临着衰落和流失的威胁,保护和传承农耕文化迫在眉睫。本文分析了农耕文化的内涵和演进特征,阐述了传承农耕文化的现实意义,探讨了传承农耕文化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0.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耕文化传承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耕文化是中国农业社会智慧的结晶,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本研究通过分析农耕文化的传承意义,凸显传承农耕文化的必要性。尝试基于农耕文化的经济学属性,借鉴"公地悲剧"的解决策略,提出了九种农耕文化传承模式与实践案例,即罚款与补贴模式、名录保护模式、文物保护模式、农民退出模式、社区主导开发模式、公司主导开发模式、综合开发模式、博物馆模式、文化礼堂模式,为各地农耕文化传承提供适宜的路径选择。在此基础上,从乡村振兴战略全局出发,提出坚持农耕文化传承的独特性、创造性,加强对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主体保障,促进农耕文化与农业、农村融合发展,推动传统农耕文化融入当代乡村治理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农耕文化及其产业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邱明明  徐广才 《农学学报》2015,5(12):115-120
农耕文化是历经几千年的积累和沉淀而形成的文化资源,是我国文化资源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全面地认识农耕文化资源、科学合理地推进农耕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和利用,是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需要,也是推进文化创新发展的需要。通过对农耕文化资源的研究,重新认识农耕文化的内涵,明确农耕文化资源的主要类型,针对当前农耕文化产业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辨析了农耕文化产业化开发的静态模式和动态模式,提出了农耕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核心路径——农民参与主体化、融资渠道多元化、特色开发乡土化、产品设计精品化、产业经营品牌化、环境建设生态化和产业发展国际化。研究为实现农耕文化资源的产业价值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现代生态养殖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信  万丹  印遇龙 《农学学报》2018,8(1):171-174
养殖业不仅为人类提供丰富的食物来源,还可提供有机肥原料,改善土壤生态环境,促进种植业增产增收,因此是一个与人类食物链和生态环境关系十分密切的产业,是一个既能影响土壤生态,又能影响种植业和人类食品安全的“承上启下”的产业。合理适度的养殖,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当前,中国养殖业还存在加工比重小、技术落后、高耗低效等问题;同时,由于集约化、规模化养殖的发展,畜禽养殖污染产生量大、处理成本高、综合利用率低,科学合理地处理养殖废弃物已成为农村环境保护治理的紧迫任务。笔者回顾了养殖业产业发展历程,总结了中国在养殖业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分析了当前国内养殖业面临的养殖废弃物处理问题,凝练出了国内当前养殖业废弃物处理的形势任务,提出发展现代生态养殖是解决中国畜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的必然选择,并对此展望了未来发展前景和趋势。  相似文献   

13.
农耕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耕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农耕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发展乡村旅游中的重要意义。从农耕文化、农耕文化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内涵入手,分析了我国农耕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4种典型模式,指出文化观赏型向文化体验型的转变是我国农耕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在挖掘、保留、展示传统农耕文化、乡土文化的基础上,采取了因地制宜与适度改造的原则,景区规划和项目设置充分体现乡村清新、纯朴、自然、农味、绿色的特质,环境景观具有良好的生态性,为城乡居民提供了环境优良、空气清新、氛围和谐的观光、休闲、娱乐空间以及体验乡村生活的场所。  相似文献   

15.
黄先军  汪潘义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1):5156-5157
十七大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它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为我国长期存在的萦绕在各地农村新移民身上的社会融合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与途径。农村和谐社会与和谐社区建设、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建设作为我国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的3项支柱工程,是科学发展观指导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实现与解决农村新移民社会融合问题的完美无缝对接,是实践科学发展观这一伟大思想的根本体现,也是彻底解决农村新移民社会融合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孙玉娟  周蕊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3):1402-1404
孝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基础性的精神内涵。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孝文化观念淡化,孝文化教育边缘化,孝道实践趋向弱化。因此,在农村加强孝文化的宣传教育、用法律手段约束孝行为、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对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建构有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构建和谐社会、创建生态省和建设美丽中国的进程中,加快福建乡村生态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福建乡村生态文化建设取得一些成就,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要采取加强和完善乡村生态文化制度建设,加大宣传力度,倡导绿色消费模式,增强农民持续增收能力,建立科学有效的长效机制等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8.
从中国古代诗词中的鹿文化、传统文化中的鹿文化符号、中国农耕文化中的鹿文化以及关于鹿的美好传说等几个方面阐述在休闲农业发展中可以尝试挖掘的鹿文化视角,并针对中国休闲农业发展,提出着眼于社会和谐宣传鹿文化、着眼于乡村经济发展养鹿业、着眼于促进增收开发特色鹿产品、着眼于休闲农业发展拓展养鹿业的多功能性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9.
山栏稻是黎族人民二千多年原始的刀耕火种农耕文化延续下来的稻种,是宝贵的遗传资源,但这一资源面临濒危,亟需保护。本文综述山栏稻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研究进展,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保护和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