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SBR生物脱氮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开发高效经济的生物脱氮技术一直是国内外科研工作者所关注的热点。本文介绍了SBR系统的微生物相、硝化-反硝化、亚硝化-反亚硝化生物脱氮技术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了当前SBR法在脱氮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土壤的硝化-反硝化作用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综述了土壤硝化-反硝化作用的机理和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对减少氮素损失的途径进行了总结,旨在提高土壤氮素利用率,为进一步研究灌施尿素条件下不同容重及水肥调控下土壤的硝化-反硝化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通过不同铅浓度下小白菜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硝化和反硝化速率及呼吸速率等特征的研究,揭示铅污染对植物根际微生态系统生态安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铅浓度的增加,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均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峰值所对应的铅浓度分别为300、300和600 mg/kg,3种微生物的耐铅能力为真菌放线菌细菌。土壤硝化和反硝化细菌数、硝化和反硝化速率及呼吸速率也随着铅浓度的增加先升后降,各指标峰值所对应的铅浓度均为300 mg/kg;硝化速率与硝化细菌数、反硝化速率与反硝化细菌数及土壤呼吸速率与微生物总数决定系数分别为0.684 7、0.851 1和0.684 3,均显著正相关。研究发现,当土壤铅浓度达到或超过1 200 mg/kg时,小白菜根际微生态系统出现显著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退化。  相似文献   

4.
BAF反应器中好氧反硝化细菌的筛选分离及反硝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BAF反应器出水总氮浓度显著减少这一现象,以反应器中的生物膜为接种物,采用倍比稀释和酸碱指示剂培养基相结合的方法,成功筛选得到2株能有效降解硝酸盐氮的菌株N1和H1,从而证明好氧BAF反应器的生物膜中确实存在好氧反硝化细菌。经形态观察和生理生化特征分析,初步鉴定菌株N1和H1均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菌株N1和H1好氧反硝化特性测试表明其对硝酸盐氮的反硝化作用主要发生在对数生长期。生态影响因子试验确定菌株好氧反硝化过程主要影响因素是投菌量、温度、初始pH和C/N。适宜的反硝化运行参数分别为:投菌量5%和10%,温度30℃和25℃,初始pH值6.0, C/N(摩尔比)12.0:1和4.6:1。该研究可为好氧BAF工艺短程同步硝化反硝化的设计和运行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间作群体内土壤呼吸和硝化-反硝化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试验,采用气压分离过程法(BaPS)测定了2个氮肥处理下,玉米/大豆间作群体的土壤呼吸速率、硝化速率和反硝化速率。结果表明,施氮处理根区根系生物量高于不施氮处理,而非根系生物量差异较小。施氮处理下,根区土壤呼吸速率约为不施氮处理的1.1倍,非根区土壤呼吸差异较小。施氮处理下,玉米和大豆条带土壤硝化速率分别约为不施氮处理的1.71倍和1.82倍。施氮和不施氮处理下,间作条带根区硝化速率均高于非根区。反硝化作用不是试验区玉米/大豆间作系统氮肥损失的主要途径。因此,该区加强水肥管理以控制硝化-反硝化作用,有利于减少间作系统的氮流失和提高氮肥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6.
厌氧同时反硝化产甲烷工艺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厌氧废水处理工艺的功能在原有单纯去除有机物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本文介绍了厌氧同时反硝化/产甲烷工艺的原理、技术开发与应用实践,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根据我国现阶段国情,高效低耗、操作简单、易于管理的厌氧同时反硝化/产甲烷工艺是今后高含氮有机废水处理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反硝化聚磷菌(Denitrifying Phosphorus Accumulating Organisms,DNPAOs)兼具反硝化脱氮和除磷的性能,在节省能耗、减少污泥产生量的同时,解决了传统脱氮除磷过程中聚磷菌和反硝化菌碳源竞争的矛盾以及聚磷菌和硝化菌泥龄差异的矛盾。总结了近几年DNPAOs种类,介绍了DNPAOs的除磷机理,并阐述了影响DNPAOs脱氮除磷效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电极生物膜法是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型水处理技术.采用电极生物膜工艺处理含硝酸盐氮的垃圾渗滤液,研究结果表明:温度过低或过高,对反硝化细茵的活性都有一定抑制,30℃是反硝化茵生长的最有利温度,在该温度下反硝化茵具有最大的反硝化活性;C/N比为1时能实现总氮与总碳的同时去除,与理论计算的最经济C/N比1.07相近;电流的刺激作用可以提高异养反硝化茵的脱氮效率,其脱氮率和电流之间有大的关系,同时硝酸盐氮的负荷越大,电流要求越高,在本实验负荷务件下,80mA的电流是最理想的;水力停留时间越长,硝酸盐的去除率越高.  相似文献   

9.
厌氧悬浮颗粒污泥床同时反硝化产甲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厌氧悬浮颗粒污泥床反应器,以自配水为基质,通过微生物的反硝化作用和产甲烷作用成功实现了在单级反应器中去除硝酸盐和水中有机质的目的。反应器开始接种的污泥是产甲烷颗粒污泥,通过不断提高进水中硝酸盐的浓度,使厌氧颗粒污泥逐渐适应水中的硝酸盐,反硝化剩余的有机碳源转化为甲烷气体。在硝酸盐负荷为0.75kgN03^- -N·m^-3d^-1和COD负荷为14.1kgCOD·m^-3d^-1的稳态下,硝酸盐和有机碳的去除率分别为99.5%和90.1%以上。对反应器产生的气体所进行的气体组成测试表明,加入的硝酸盐全部转化为氮气,这一结果表明发生了真正的反硝化反应。  相似文献   

10.
人工湿地脱氮性能优化分析及研究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论述了人工湿地生态系统氮转化的几种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不同的进水方式对提高大气复氧的研究和增加湿地系统碱度的措施等方面的讨论.从碱度方面分析,提出了分步硝化、反硝化的设计构想,并做了简单的论述,同时在增加反硝化碳源的问题上设想了两种新的方案.最后,针对我国小城镇以及广大农村地区的排水特点和我国的地形特征提出了在具有一定坡度的地形上建立小型"分散式"人工湿地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南方渍害田地区,通常是稻麦连作区,为研究这些地区在排水条件下的氮肥流失规律,在上海青浦农田水利试验站进行了田间试验。试验表明,在小麦生长期,地下水埋深较小时,氮素在土壤中,在地下水位以下土壤剖面上的硝态氮含量很小,排水农田中氮自排水暗管流失量仅占总损失量中较小部分。表明地下水中氮素大部分以N2O 和N2 形态散失。这些试验结果将为排水条件下氮素运移转化模拟计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厌氧生物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瀚  王凯军  倪文  陈树祥 《中国沼气》2004,22(4):18-21,31
在原有脱碳技术基础上,废水厌氧处理在其他领域的研究与应用被不断拓展.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的新发展,从理论和工艺两个方面,综述了厌氧生物脱硫、生物制氢、厌氧氨氧化、厌氧反硝化的原理、研究、技术开发与应用.  相似文献   

13.
鸡粪厌氧消化废液的生物处理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应用好氧接触氧化,颤藻附着生物床和水生植物联合处理新工艺,对厌氧处理后的难生化降解的,碳氮磷比严重失调的鸡粪发酵液进行小规模的生产处理,经处理后出水可达GB8978-8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颤藻为敝开处理系统中的优势藻种,固定在填料上的藻类去污能力强,脱氮,脱磷以及色素等效果好。充分进行光合作用,大量产生溶解氧能清洁水体。颤藻个大,易收集,定时采收后可作为畜用高蛋白饲料。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不同填料对海水养殖废水处理的硝化效能,并为生物滤器硝化动力学模型的构建、生物滤器的设计与管理提供基础数据支持,本文在5个化学耗氧量/总氨氮比0、0.8、2、6、12条件下,研究了竹制空心生化球、麦饭石、陶粒和生物滤球等4种填料的生物滤器去除模拟海水养殖废水中化学需氧量和总氨氮,以及生物膜微生物种群结构和数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低化学需氧量/总氨氮(<6)条件下麦饭石填料的生物滤器具有最高的化学需氧量和总氨氮去除效能,最高分别可达850和21 g/(m3·d)(化学需氧量/总氨氮=0.8);竹制空心  相似文献   

15.
曹文平 《节水灌溉》2012,(9):45-47,51
在静态批式实验条件下,比较研究同质量竹丝和PBS为碳源时去除硝酸盐的特性和COD的释放规律。实验结果表明:NO3--N为60mg/L的情况下,13d后,竹丝反硝化系统中的硝酸盐、亚硝酸盐和COD分别为26.38mg/L,0.68mg/L和7.88mg/L;PBS反硝化系统中的硝酸盐、亚硝酸盐和COD分别为39.02mg/L,0.023mg/L和1.15mg/L。分析认为竹丝中非结晶区纤维的容易水解和竹丝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孔隙率使竹丝反硝化系统中具有较高的硝酸盐的去除效果和COD释放量,而PBS系统在碳源较少的情况没有出现亚硝酸盐积累。随后,竹丝和PBS在水解菌的作用下COD的释放规律说明竹丝中非结晶区的竹丝纤维较难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