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农问题”的新“三化”途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讨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途径,笔者回顾和总结了国外农业发展的经验与新理念,以及中国的实践与探索,提出了“三农问题”可以通过优势农业集群化、农村产权市场化、农民新型城市化“三化”的途径来实践。以安徽省淮北市为例,介绍了“三化”理念与途径在《淮北市城乡一体化空间布局规划》的应用与实践,指出“三化”途径也是推进区域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手段与途径。但是,经归纳与推论得出的“三化”途径还需在中国的农村改革与实践中验证与修正。  相似文献   

2.
随着北方刺参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刺参病害问题日趋严重,其中“腐皮综合征”因其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已成为制约刺参养殖业的一大难题。就该病的流行情况及发病症状进行了概述,详细分析了该病的病原病理和发病原因,归纳总结了该病常见的诊断技术及防治措施,并对刺参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刺参养殖过程中“腐皮综合征”的有效防治及诊断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农超对接”作为一种先进的农产品生产销售模式,在我国逐步兴起,它是一种实现“商家、农民、消费者”三方多赢的农产品现代流通模式,信息服务是这种模式的一种重要的环节,从信息服务的相关要素入手,通过对“农超对接”模式中信息服务三个要素,即信息服务主体、用户需求和信息服务方式进行分析,归结出“农超对接”模式中信息服务出现的相关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研究“农超对接”模式中的信息服务提供参考,为彻底解决农产品产地滞销、销地价格过高以及农产品生产稳定性差等问题提供解决思路,这将对促进我国农产品流通、实现农产品供需平衡、稳定农产品市场价格、满足居民消费需求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一所两制”和“技物结合”产生的历史背景、作用、存在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文章认为:①“一所两制”和“技物结合”是我国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发展过程的过渡作法,它对改善科技队伍的工作、、生活条件,稳定农业科技队伍,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科技的繁荣起了重大的历史史作用。②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一所两制”和“技物结合”事企不分的弊 端已严重影响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阻碍农业科技事业和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改革;③对一些从事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品型研究开发机制,应改“一所两制”为一所一制-即科技型企业,对一些从事以市场为导向的又推广、又经营的的产品型推广机构应改制为经营销售企业或转为竽生产企业的中介代理销售机构;对一些从事非产品型的社会公益性研究,推广机构  相似文献   

5.
科技管理创新是实施技术创新的重要保证。河北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课题在组织实施与管理过程中,在注重小麦、玉米高产高效技术集成与创新的同时,强化组织管理机制的创新。其中实行“试区-专家”双向选择就是课题管理机制的一项创新尝试,对进一步激发和调动示范县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全面提升课题完成质量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6.
“众创空间”这一新兴的模式与历史悠久的图书馆行业在大数据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相遇。文章以大数据环境作媒,探究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众创空间”建设,不但能让“众创空间”落户好人家,也能促进高校图书馆的进一步升级转型。  相似文献   

7.
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促进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消费国之一,中国农业的发展状况对全球的食物安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依靠占世界1/15的耕地,养活了全球1/4的人口,受到了世人的赞扬.面向21世纪,中国政府将加大实施“科教兴国”、“科教兴农”战略的力度,努力实现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基于2001-2010年10年间Web of Science收录的“水稻”这一关键词,分析了这一领域论文的学科、国家/地区、科研机构、重点期刊的分布,并将分析重点锁定在中国(大陆)的主要科研机构及与其合作较多的国际科研机构;根据Web of Science的ESI数据库,总结了“水稻”研究热点。结果表明,日本、美国和中国“水稻”科研居世界领先水平;中美合作机构最多;发表“水稻”论文最多的期刊是“Plant and Cell Physiology”、“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和“Plant Physiology”;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东京大学发文量居全球前3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和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发文量居中国前3位。水稻研究热点集中在转基因、数量性状位点、基因组、稻瘟病和栽培稻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论述“生态安全”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部分地区面临的“生态安全”问题,提出了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加强我国“生态安全”管理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蒙豆30号”是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农业科学研究所1997年育成的大豆新品系。该品种以“蒙豆16”为母本,“89-9”为父本,经系谱法选育而成。  相似文献   

11.
科学合理地评价“农超对接”的绩效,对于提高“农超对接”的运行效率以及推进和深化“农超对接”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从供应链的角度构建了“农超对接”绩效的指标评价体系,结合对66个参与“农超对接”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调查数据,对河北省“农超对接”的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出其绩效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的结论,并提出进一步提高绩效的对策建议,旨在为“农超对接”的绩效评价提供一定的思路,并为河北省“农超对接”的高效运作和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根据国家“九五”期间对农业科技的总体部署,在“八五”后期对水稻、棉花新品种选育试行“后补助”成功的基础上,“九五”国家科技关对18种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全面实行“后补助”。本文简要概述了农作物新品种“后补助”的实施背景、主要内涵、操作方式、实施效果、实践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虾夷扇贝“象牙白”品系与普通品系营养成分分析及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生化方法,对“象牙白”虾夷扇贝与普通虾夷扇贝(对照组)的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及脂肪酸组成与含量、矿物元素含量进行测量,并对其营养成分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就一般营养成分而言,“象牙白”组闭壳肌中的水分含量、粗蛋白含量均高于对照组,粗脂肪含量、灰分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外套膜中除水分含量低于对照组外,其他均高于对照组。就氨基酸组成与含量而言,“象牙白”组闭壳肌中氨基酸总量(TAA)、必需氨基酸总量(EAA)、呈味氨基酸总量(DAA)、必须氨基酸指数(EAAI)均高于对照组。就脂肪酸组成而言,“象牙白”组中各部位的脂肪酸量(TFA)、不饱和脂肪酸量(UFA)、单不饱和脂肪酸量(MUFA)、高度不饱和脂肪酸量(HUFA)大多低于对照组,而DHA和EPA含量略高于对照组。总之,“象牙白”虾夷扇贝已表现出分化,在一些重要营养成分上高于对照组,这为“象牙白”虾夷扇贝的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自60年代以来,由于各国在小麦育种中引进了小麦半矮杆基因Rht,小麦产量直线上升.以英国为例,自70年代中期在小麦栽培种中引进Rhtl及Rht2,其产量在10年中增加了55%;印度自引进同类矮杆基因后,由原来的小麦进口国变为小麦出国口.由于Rht1及Rht2在小麦增产上的贡献,该基因又被冠为“绿色革命”基因.尽管Rht基因已广泛用于农业,然而该基因的分子基础一直是个谜,因而阻  相似文献   

15.
辽河流域棉区“棉太金”应用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探索新型抗虫棉专用调节剂“棉太金”在辽河流域棉区的应用效果和方法,于2010-2011年在辽宁省经济作物研究所进行试验示范。试验采用对比法进行,通过生育期间的生理指标、发育进程、采收前植株性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以及纤维品质的调查比较,对“棉太金”在辽河流域棉区的适应性和使用方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棉太金”作为一种效果良好的抗虫棉专用型生长调节剂,能够帮助塑造合理株型,提高抗逆性,防止早衰,提高产量,对纤维品质无不良影响,可以在辽河流域棉区推广应用。但其用量应根据辽河流域棉区的气候条件和生产实际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6.
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我国在新时期促进社会和经济全面发展的重大部署之一。国家科技部实施的“星火西进示范工程”,大大推动了科技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传播和转化,显示了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在实施“星火西进工程”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根据西部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经济特色和产业优势,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促进进西部广大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农业区域性结构调整和西部大开发的重大需求,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指导思想,讨论了培育和开发利用适合黄河和新疆棉区种植的优质、早熟棉花新品种“中棉所36”的选育技术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节水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取得重大进展。本文介绍了研制和改进的节水灌溉新设备、五大类节水灌溉成套技术的创新与突破、示范辐射推广与节水增产效益。结合节水灌溉发展的情况,提出“十五”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的思路与设想。  相似文献   

19.
分离自棉花的轮枝菌“种”的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已知引起植物萎蔫病的轮枝菌有5个“种”,本研究旨在澄清在中国引起棉花黄萎病的轮枝菌的“种”类。【方法】从中国12个省84个县分离获得310个轮枝菌菌株,采用生物学性状观察和分子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种”的鉴定。【结果】298株均产生黑色微菌核和轮枝状分生孢子梗,为典型的大丽轮枝菌,另有12个菌株培养性状较为特殊(不产生微菌核,出现黑色菌丝或厚壁孢子),经温度敏感试验、PCR特异扩增及ITS序列进一步鉴定,2株被确定为变黑轮枝菌,其它10株被确定为大丽轮枝菌,没有出现黑白轮枝菌。【结论】在中国三大棉区,棉花黄萎病主要是由大丽轮枝菌引起的。但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棉区均分离到1株变黑轮枝菌,其在棉花黄萎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大丽轮枝菌的互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我国饲料工业“十五”发展策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深入分析“十五”期间我国饲料工业发展所面临的互系列瓶颈问题(如饲料原料、宏观调控、法制法规、科研教育、企业管理、饲料安全等)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我国饲料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