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寄主植物对麦长管蚜种群分化的作用,剖析寄主转换对其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方法】在人工气候箱中于温度(20±1)℃、相对湿度(65±5)%、光周期为16h∶8h(L∶D)的条件下,对麦长管蚜在不同寄主植物(小麦、大麦、燕麦)及转换寄主后的生活史和生命表参数进行比较。【结果】不同寄主植物上,麦长管蚜种群的若虫发育历期以及成虫寿命、存活率和繁殖力都存在很大差异。当原始寄主和替代寄主相同时,与大麦上麦长管蚜种群相比,小麦和燕麦上麦长管蚜种群若虫发育历期和成虫寿命较短,存活率、繁殖力、种群内禀增长率、净增殖率和周限增长率均较高。小麦上麦长管蚜种群转到燕麦上后,其成虫寿命和繁殖期缩短。大麦上麦长管蚜种群转接到小麦和燕麦上后,其若虫发育历期明显缩短,净增殖率明显增加。各寄主植物上麦长管蚜种群转换寄主后,其存活率和繁殖力会发生明显改变。【结论】转换寄主后,各寄主植物上麦长管蚜种群呈现一定程度的分化。  相似文献   

2.
在室内22℃条件下,利用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理论研究了济麦22上麦长管蚜种群生命表,并比较了有翅型和无翅型麦长管蚜的发育历期和繁殖力。结果发现,济麦22上麦长管蚜的寿命为23.0±1.0d,繁殖力为24.6±1.1头/雌。种群的内禀增长率(r)、周限增长率(λ)、净生殖率(R0)和平均世代周期(T)分别为0.22±0.01 d-1、1.25±0.01 d-1、20.28±1.38头、13.48±0.19 d。济麦22上有翅型麦长管蚜若蚜历期、产蚜前期显著长于无翅型,但成蚜期、产蚜历期和繁殖力却显著低于无翅型。  相似文献   

3.
共生菌对麦长管蚜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明确共生菌对麦长管蚜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用利福平处理得到脱共生麦长管蚜,在15,18,21,24和27℃条件下,对脱共生及共生麦长管蚜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情况进行了观察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脱共生麦长管蚜质量极显著低于共生麦长管蚜;在不同温度下,共生麦长管蚜与脱共生麦长管蚜都表现为,随温度的升高全若虫期的发育历期缩短,但在同一温度下,脱共生麦长管蚜的发育历期极显著高于共生麦长管蚜;脱共生麦长管蚜全若虫期的有效积温高于共生麦长管蚜,而发育起点温度低于共生麦长管蚜;脱共生麦长管蚜和共生麦长管蚜均在21℃时达到最大生殖力;在同一温度下,脱共生麦长管蚜的平均世代周期均大于共生麦长管蚜,净增值率、内禀增长率均远远低于共生麦长管蚜。据此认为,共生菌对麦长管蚜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均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农药胁迫对不同体色型麦长管蚜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为蚜虫生态遗传与进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不同剂量氧化乐果、吡虫啉农药胁迫下,于人工气候箱中饲养2种不同体色型(红色型和绿色型)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 Fab.)初生若蚜,分别测定各处理麦长管蚜的发育历期、体质量差、相对日均体质量增长率、种群平均世代周期、净增殖率及内禀增长率等生长发育和繁殖生物学参数。【结果】随着氧化乐果和吡虫啉施用剂量的增加,2种体色型麦长管蚜的发育历期、种群平均世代周期均增加,且绿色型麦长管蚜增加幅度比红色型大;2种体色型麦长管蚜的相对日均体质量增长率、净增殖率、内禀增长率均减少,且绿色型麦长管蚜减小幅度比红色型大。【结论】农药胁迫对2种体色型麦长管蚜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的延缓作用,对其繁殖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绿色型麦长管蚜比红色型更敏感。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3种蚜虫在大麦上的种群参数差异.[方法]以大麦为寄主,在温度为(23±1)℃的人工气候室条件下比较玉米蚜、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3种蚜虫的生长发育和种群增长差异.[结果]3种蚜虫若虫历期(7.63 ~8.50 d)、成虫寿命(11.23~13.89 d)以及存活率均无显著性差异,若蚜存活率较高,变为成蚜后存活率明显下降,呈典型Ⅰ型.3种蚜虫有翅蚜比例大小为玉米蚜<禾谷缢管蚜<麦长管蚜,繁殖力顺序与有翅蚜比例相反.玉米蚜净增殖率(R0)、内禀增长率(rm)、周限增长率(λ)最高,分别为51.40、0.31、1.36,麦长管蚜最低,分别为24.63、0.24、1.28.[结论]3种蚜虫在大麦上的适生性大小顺序为玉米蚜、禾谷缢管蚜、麦长管蚜.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UV-B对三叶草彩斑蚜(Therioaphis trifolii)生长发育以及种群参数的影响.【方法】将12h内所产的若蚜在40W UV-B辐射下分别处理20,30,40,50,60min,照射3代,1次/d,连续照射6d,最终采用试验种群生命表技术进行评价,获得多代种群内禀增长率(r_m)、净增殖率(R_0)等生命参数.【结果】各处理的1龄若蚜期在F_1和F_2代均短于对照,最短为1.55d;而各处理的2龄若蚜期均长于对照;各处理若蚜-成蚜的发育历期随辐射代数的增加而增大,最大值为6.29d;各处理的成蚜寿命和世代历期均长于对照,分别在13.31~16.28d和18.95~22.30d之间变化;净增值率、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随辐射代数的增加而减小,最小值分别为53.74,0.31,1.36;平均世代周期在F_3代出现最大值;种群加倍时间随辐射代数的增加不断增大,变化范围在1.85~2.26之间.【结论】短时间低强度UV-B辐射对F_1代1龄若蚜的发育有促进作用,但连续UV-B辐射会抑制三叶草彩斑蚜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辐射代数越多抑制作用越强,种群增长越缓慢,其中30~40min处理的抑制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农药胁迫对不同体色型麦长管蚜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为蚜虫生态遗传与进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不同剂量氧化乐果、吡虫啉农药胁迫下,于人工气候箱中饲养2种不同体色型(红色型和绿色型)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 Fab.)初生若蚜,分别测定各处理麦长管蚜的发育历期、体质量差、相对日均体质量增长率、种群平均世代周期、净增殖率及内禀增长率等生长发育和繁殖生物学参数。【结果】随着氧化乐果和吡虫啉施用剂量的增加,2种体色型麦长管蚜的发育历期、种群平均世代周期均增加,且绿色型麦长管蚜增加幅度比红色型大;2种体色型麦长管蚜的相对日均体质量增长率、净增殖率、内禀增长率均减少,且绿色型麦长管蚜减小幅度比红色型大。【结论】农药胁迫对2种体色型麦长管蚜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的延缓作用,对其繁殖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绿色型麦长管蚜比红色型更敏感。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Zn2+处理下,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生态遗传学参数、抗氧化酶活性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化,为研究种群暴发、综合防治、重金属毒性效应的分子机理及重金属对昆虫种群遗传进化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不同浓度Zn2+(0(对照),2.5,5.0,10.0mmol/L)浇灌小麦幼苗,在其叶片上饲养麦长管蚜及其后代,制作F1、F2、F3代的特定时间生命表,分析重金属Zn2+对麦长管蚜生态遗传学参数、抗氧化酶活性和体内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Zn2+处理后,麦长管蚜的世代周期在低浓度(2.5mmol/L)时较对照延长,高浓度时(5.0~10.0mmol/L)则较对照显著缩短;种群净增殖率、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均显著低于对照,且随Zn2+浓度的增加而降低。Zn2+对麦长管蚜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有抑制作用,10.0mmol/L Zn2+处理后,CAT活性显著低于对照和2.5mmol/L Zn2+处理;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在各代麦长管蚜之间存在显著差异;2.5mmol/L Zn2+处理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较对照显著升高,而5.0和10.0mmol/L Zn2+处理蚜虫后,SOD活性较对照显著降低;除2.5mmol/L Zn2+处理的F1代外,F1、F2、F3的羧酸酯酶(CarE)活性均高于对照。Zn2+处理后,麦长管蚜体内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对照,不同浓度Zn2+对蛋白质含量的影响显著;F1、F2、F3代麦长管蚜体内的蛋白质含量平均值分别为37.1,42.9,47.9μg/mg,且差异显著。【结论】Zn2+对麦长管蚜的毒害已遗传给后代并在后代中累积,高浓度Zn2+处理的毒害作用比低浓度Zn2+处理强。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不同翅型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 (Fabricius)的卵巢发育和繁殖潜能,为蚜虫翅型分化多态性发生的繁殖适合度差异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成像观察的基础上,比较小麦田麦长管蚜孤雌胎生无翅蚜和有翅蚜个体的卵巢小管数、胚胎数量、最大胚胎体积以及繁殖和寿命差异,分析不同翅型的总产仔量与其卵巢发育的关系。【结果】所有来自小麦田的不同翅型麦长管蚜成蚜均有2个卵巢,每个卵巢均包含5条卵巢小管;无翅型个体的胚胎总量和成熟胚胎数量以及最大胚胎体积分别为56.10±1.02,7.77±0.25和(0.092±0.002)mm3,显著大于有翅型个体(44.80±0.52,3.33±0.26和(0.047±0.002)mm3)。无翅型麦长管蚜的总产仔量是44.63±1.10,显著多于有翅型(26.07±1.01),而无翅型产仔前期为(0.15±0.06)d,显著短于有翅型((1.27±0.10)d)。成蚜寿命和产仔期在不同翅型之间均无显著差异。【结论】麦长管蚜翅型分化多态性发生的繁殖适合度可能与其卵巢发育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强度微波照射对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生态学参数及体内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为麦长管蚜种群爆发、综合治理、微波辐射产生毒性效应的分子机理及微波对昆虫种群遗传进化的影响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不同强度微波照射(功率分别为2,4,6W;照射时间分别为10,20,30s)麦长管蚜后,对第2代麦长管蚜进行特定时间生命表研究,分析微波辐射对麦长管蚜生态学参数的影响,并采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方法,分析微波辐射对麦长管蚜体内抗氧化酶同工酶的影响。【结果】微波处理后,麦长管蚜的平均世代周期(T)、净增殖率(R0)、内禀增长率(Rm)均在中低强度(2,4W)照射时较对照有所提高,而在高强度(6W)照射时较对照显著降低。微波处理对麦长管蚜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抗氧化酶系统有明显影响,POD同工酶有新酶带出现,CAT和SOD同工酶酶带亮度随着微波辐射强度的增大而减弱。【结论】微波胁迫后麦长管蚜的生态学参数发生了变化,说明微波对麦长管蚜的毒害已遗传到下一代,高强度的微波处理对其影响更大。微波胁迫对麦长管蚜POD同工酶具有明显的激活效应,但是对CAT和SOD同工酶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不同小麦品种(系)对麦长管蚜生命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萧  李克斌  尹姣  王冰  曹雅忠 《中国农业科学》2010,43(10):2056-2063
【目的】比较小麦品种抗性对麦长管蚜连续2个世代若蚜和成蚜主要生命参数的影响。【方法】采用田间罩网试验,调查和测量Pm232等10个具有不同抗蚜性的小麦品种上定殖的有翅成蚜数量及若蚜发育历期、存活率、体重、翅型分化和成虫寿命、繁殖力等生命参数。【结果】麦长管蚜对10个供试小麦材料的不选择性有着明显差异,抗蚜材料对蚜虫的趋避作用明显较强。发育历期等5个生理参数的比较表明,抗蚜材料上的若蚜发育历期较感蚜材料明显延长,若蚜存活率、成虫寿命、繁殖力和体重较感蚜材料明显降低或减少,并且这种影响随着小麦抗性的升高而加重。研究还发现抗蚜材料上产生的有翅蚜要显著多于感蚜材料。通过对比不同世代的蚜虫生理参数发现抗蚜材料对蚜虫下世代的影响存在加重现象。【结论】小麦抗蚜品种对麦长管蚜不仅具有明显的趋避作用和抗生作用,而且其抗生性在蚜虫世代间可能存在累加效应。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低氧胁迫对小菜蛾生长发育和种群动态参数的影响,为了解小菜蛾适应低氧环境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在福建福州和西藏拉萨分别饲养福州品系的小菜蛾,将人工气候箱温度控制在(25±1)℃,空气相对湿度(65±5)%,光周期L∶D=8∶16。按照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理论的统计方法记录原始数据,组建两性生命表,共记录3代。结果表明,通过分析两种氧环境下小菜蛾的生长发育历期、繁殖力和存活率等指标,以及相关的种群动态参数后发现,低氧环境对小菜蛾的发育历期有显著的影响:与在福州饲养的小菜蛾相比,在拉萨饲养的小菜蛾整体发育历期显著变短;但随着世代的增加在拉萨饲养的小菜蛾发育历期逐渐变长,到第3代的时候在拉萨饲养的小菜蛾的整体发育历期显著长于在福州饲养的小菜蛾,但生殖力无显著性差异。两种不同氧含量环境下小菜蛾的种群动态参数存在显著差异,在拉萨饲养的小菜蛾的r、λ、R_0、T随世代增加逐渐增加,且第一代的r、λ、R_0、T都显著低于第2代或第3代。说明在低氧环境下,小菜蛾在经过一代至二代的快速适应后提高了对低氧的耐受性,但是整体发育历期显著缩短,存在一定的适合度代价;当世代发展到第3代时,在2种含氧量环境下小菜蛾的生殖力、存活率及种群动态参数r、λ、R_0、T都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小菜蛾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小菜蛾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适应青藏高原的低氧环境,低氧并不能成为阻止小菜蛾向高原扩散的障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自交代数对西葫芦种子和花粉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自交系代数F_2、F_3、F_4、高代自交系F_7,检测每一代花粉质量和种子质量。[结果]随着自交代数的不断增加,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等各项指标均呈下降趋势。F_2、F_3、F_4代间发芽率、活力指数退化不明显,发芽势、发芽指数有明显退化现象,到了F_7代,以上所有指标均表现明显退化现象。各代花粉生活力未表现退化现象,但F_7代花粉重量显著降低,退化严重。[结论]随着西葫芦自交代数的增加,种子质量明显退化,花粉重量明显降低,花粉生活力退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香梨园山楂叶螨自然种群连续世代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进行研究,分析山楂叶螨种群的发生规律.[方法]通过系统调查和室内观察,采用平均历期法研究香梨园山楂叶螨不同世代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结果]在山楂叶螨不同世代上,各虫态历期、单雌产卵量、存活率和种群参数均有较大差异.11代的世代历期分别为19.9、16.7、13.9、13.5、11.5、12.2、11.7、10.4、12.3、13.0和34.8 d;内禀增长率和净增殖率在第2代最高,分别为0.075 9和9.29,而在第7代最低,分别为-0.200 5和0.02.存活率在第2代最高,为35;,其次为第3和第11代,为31;,在第7代最低,仅有1;.[结论]在山楂叶螨不同世代上,第2代的生殖力最强,第3代次之,第7代的生殖力最弱.  相似文献   

15.
麦长管蚜种群空间格局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聚集度指标的方法对麦长管蚜种群空间格局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麦长管蚜在麦田中的分布为聚集分布,聚集与环境条件和麦蚜本身的聚集行为有关。在5月上旬和6月下旬,各有1个聚集高峰。聚集与扩散趋势呈周期性变化。提出根据公式λ=1.7156[-ln(1-p)]1.0921,由有虫株率估计麦蚜种群密度,并给出了以有虫株率来确定田间发生程度的序贯抽样图。  相似文献   

16.
三化螟主害代转变与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探明新余市蒙山山麓稻区水稻栽培制度不合理,虫源田、过渡桥梁田大量存在,是造成三化螟种群上升的重要原因。水稻生育期提前,二代过渡桥梁田由迟熟早稻改为一季晚稻和二季晚稻秧田为主,幼虫滞育时间较长,以及螟虫营养条件改善,是导致主害代由四代转变为三代的直接原因。三代转化率低使四代三化螟种群数量下降,为害减轻。同时,针对该地区三化螟发生规律,阐明了调整栽培制度,消灭越冬虫源,提高栽培技术,减轻螟害的措施,以及“兼治一代,挑治二代,狠治三代”的药剂防治策略。提出了第四代三化螟预报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麦长管蚜在3个小麦品种上取食行为的EPG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不同抗性水平的小麦品种苗期对麦长管蚜的抗蚜机制。【方法】用EPG技术对麦长管蚜在3个小麦品种苗期的取食行为进行检测。【结果】麦长管蚜在品种Ww2730上口针开始接触叶面时间显著晚于小偃22和Batis,第1次持续刺探前的刺探次数显著多于小偃22和Batis,开始刺入叶面后第1次刺探的持续时间极显著短于小偃22和Batis;在Ww2730和小偃22上的PdⅡ-1的平均时间显著长于Batis;Ww2730上C波阶段2个Pd波间的间隔平均时间显著大于另外2个品种;在Ww2730木质部取食(G波)的次数和时间显著大于其它2个品种;Batis上的点G波的次数极显著地高于Ww2730,而平均持续时间极显著短于小偃22和Ww2730;在Batis和小偃22上E1波的总时间,E1波的最大值、跟随E2波的E1波的平均时间均显著大于Ww2730;3个品种间第1次E1波持续的时间差异不显著,但Ww2730和小偃22上其它E1波持续的时间极显著少于Batis;3个品种上其它波形参数,包括F波的次数和总时间、E2波的次数和总时间没有差异。【结论】Ww2730抗麦长管蚜机制可能在于表皮有取食抑制因子,叶肉细胞壁较厚,韧皮部存在次生物质和(或)营养不平衡。小偃22苗期的抗蚜机制为叶肉部细胞壁较厚,细胞密度大。麦长管蚜适应Ww2730抗性的策略可能是在第2次取食时采取了减少在有毒次生物中的暴露时间。  相似文献   

18.
小麦蚜虫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两种检验分布型方法测定了小麦蚜虫和蚜茧蜂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均属聚集分布。在分布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估计田间种群时的最适抽样数并计算了防治指标为5头/株时的序贯抽样表。  相似文献   

19.
通过诱测、田间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泰安地区棉铃虫一年发生四代,第一代发生在麦田,第二至四代发生在花生田,主要为害叶片.二、三代棉铃虫发生轻重与虫源基数和温湿度有密切关系.通过微电脑程序对其发生因子的筛选,组建了二、三代棉铃虫发生预测式.中产花生田棉铃虫为聚集分布,可采用"Z"字型9点取样法调查.二、三代防治指标分别为百墩花生三龄前幼虫40~50头和30~40头.菊酯类和有机磷农药防效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20.
棉铃虫对久效磷抗性和敏感性品系的生物适合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构建种群生命表,观察比较了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uebner)]对久效磷抗性品系和敏感性品系的一系列生长发育和繁殖特征。结果表明,两品系的适合度差异显著。相对于敏感品系,抗性品系生长发育上表现为幼虫期和蛹期延长,蛹重减轻,化蛹率和羽化率降低;繁殖上表现为交本配率、产卵量和卵孵化率降低。用种群数量趋势指数(I)来确定两个品系的相对适合度,抗性品系对敏感品系的相对适合度仅为0.14。认为这是生产上棉铃虫对有磷的抗性发展较慢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