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烯酰吗啉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了烯酰吗啉对3种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烯酰吗啉对土壤过氧化氢酶、土壤转化酶活性的影响均表现为激活作用,而且随着烯酰吗啉添加量的升高,激活作用增强;烯酰吗啉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表现出前期为抑制作用,处理10 d后表现为激活作用。  相似文献   

2.
烯酰吗啉对土壤微生物的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烯酰吗啉对土壤微生物呼吸强度的影响,并对其进行了环境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烯酰吗啉明显抑制土壤微生物的呼吸作用,且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增强;根据毒性等级划分标准,烯酰吗啉对土壤微生物属低毒农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羧酸酰胺类杀卵菌剂烯酰吗啉对葡萄叶片代谢物质及代谢通路的影响,为进一步阐释羧酸酰胺类杀菌剂对葡萄叶片代谢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避雨栽培未施用过杀菌剂的健康红地球葡萄为研究对象,在葡萄树生长发育期间喷施烯酰吗啉农药处理(DI),以等量无菌水为对照(CK),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技术研究2种不同处理下葡萄叶片的代谢差异。【结果】偏最小二乘回归判别分析及置换检验结果显示2种处理葡萄样品的代谢物存在显著差异(P<0.05,下同),进一步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结合置换检验发现2种处理下葡萄叶片有差异代谢物,并筛选出造成2种处理葡萄叶片代谢显著差异的39种主要代谢物质,其中,烯酰吗啉处理后显著改变的差异代谢物质主要分为7大类,脂质和类脂分子物质、苯丙烷和聚酮、有机酸及其衍生物、有机氧化合物、生物碱及其衍生物、有机氮化合物及其他化合物。对植物抗性关键激素水杨酸和茉莉酸,以及与抗性有关的物质蛇葡萄素、白藜芦醇的相对丰度进行分析发现,施用烯酰吗啉后,其含量均受到影响。通过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差异代谢物质主要富集在类黄酮生物合成通路、黄酮和黄酮醇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烯酰吗啉对土壤呼吸强度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为烯酰吗啉的正确合理应用提供指导和科学依据。【方法】称取2kg供试土壤,在土壤中施用不同含量的烯酰吗啉水溶液,使土壤中烯酰吗啉的初始含量分别为5,10和25mg/kg,以不施用烯酰吗啉处理为空白组(CK),采用CO_2直接吸收法测定土壤呼吸强度,采用BIOLOG ECO法测定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碳源利用率(AWCD);最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不同含量烯酰吗啉对31种碳源的利用情况。【结果】与CK相比,烯酰吗啉对土壤呼吸强度总体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随着烯酰吗啉含量和施用次数的增加,土壤呼吸强度受抑制程度越大。前两次施用5,10mg/kg烯酰吗啉后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标影响不显著;第3次施用5,10mg/kg烯酰吗啉后,随着土壤中烯酰吗啉的积累,Shannon物种丰富度指数和McIntosh指数与CK相比总体显著降低,而Simpson优势度指数无显著变化。施用1~3次,与CK相比,25mg/kg的烯酰吗啉处理土壤Shannon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及McIntosh指数总体显著降低。在第1次施用后,低含量(5,10mg/kg)烯酰吗啉污染对土壤AWCD值影响较小,高含量(25mg/kg)烯酰吗啉对土壤AWCD值影响明显,对土壤微生物的代谢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在第2次和第3次施用后,与CK相比,无论是低含量还是高含量,烯酰吗啉处理土壤AWCD值总体显著减小,烯酰吗啉对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的抑制作用增强。施用烯酰吗啉影响了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方式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结论】与低含量烯酰吗啉相比,高含量烯酰吗啉对土壤呼吸的抑制作用增大,明显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土壤微生物对碳水化合物类碳源利用率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烯酰吗啉在土壤及番茄中的残留状况,建立了气相色谱测定土壤和番茄中烯酰吗啉残留量的分析方法。样品用乙腈振荡提取,再用乙酸乙酯萃取,经中性氧化铝层析柱净化后,通过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0.5~15mg/L范围内,烯酰吗啉的峰面积与其质量浓度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6。在添加水平为0.5~5.0mg/kg范围内,土壤和番茄中烯酰吗啉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5.4%~92.7%、89.8%-99.3%,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61%~6.59%和1.62%~2.32%。经检测,烯酰吗啉在番茄上的残留量未超过韩国最高残留限量标准。  相似文献   

6.
马铃薯及土壤中烯酰吗啉的残留及消解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烯酰吗啉(dimethomorph,DMM)是一种新型内吸治疗性专用低毒杀菌剂,广泛用于晚疫病等病害的防治。为合理将烯酰吗啉用于马铃薯晚疫病防治,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MS)方法研究不同年份(2015、2016年)不同产地(宁夏回族自治区、黑龙江省)烯酰吗啉在马铃薯块茎、植株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量。结果表明:2015年和2016年烯酰吗啉在马铃薯植株中的半衰期分别为22.36 d(宁夏)、12.38 d(黑龙江)和3.69 d(宁夏)、28.88 d(黑龙江);在马铃薯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231.05 d(宁夏)、6.48 d(黑龙江)和69.31 d(宁夏)、13.33 d(黑龙江)。烯酰吗啉施药剂量、次数和时间间隔不同,则其在马铃薯植株、块茎及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也不同。施药量为1 345.5~2 018.2 g(a.i)/hm2,施药3~4次,施药间隔7 d,施药后14 d采收,收获马铃薯块茎中烯酰吗啉的残留量即均小于0.02 mg/kg,低于我国制定的马铃薯中烯酰吗啉最大残留限量值0.05 mg/kg。  相似文献   

7.
荔枝霜疫霉病是荔枝最重要的病害之一烯酰吗啉用于防治该病害。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烯酰吗啉 对2009要2012 年采自广东广西福建和云南等地区的115 个荔枝霜疫霉菌菌株的有效抑制中浓度值(EC50 值结 果表明院各菌株的EC50值介于0.0977~0.2226 g/mL 之间,平均为0.1702,0.0026g/mL最不敏感菌株的EC50 值是最敏感菌株的2.28 倍;所有菌株的EC50值频率分布呈连续单峰曲线,表明无抗药性亚群体。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同时检测嘧霉胺和烯酰吗啉在白菜中的残留方法,样品采用乙腈超声萃取,经硅胶柱净化,正己烷/丙酮洗脱,GC—FID检测,外标法定量,研究建立了嘧霉胺和烯酰吗啉在白菜中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法。结果表明:嘧霉胺和烯酰吗啉在0.1~5.0mg/kg范围内的回收率分别为87.4~96.2%和85.2~93.5%,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58~4.62%和1.59~5.03%,检出限分别为0.003和0.048mg/kg。  相似文献   

9.
代森锰锌和烯酰吗啉混配防治黄瓜霜霉病的药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测定了代森锰锌、烯酰吗啉及其不同配方对黄瓜霜霉病菌的敏感性,并对最优配方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各药剂处理对孢子囊萌发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随浓度升高抑制效果愈加显著。各配方组合的共毒系数均大于100,两者组合具有增效作用,其中以60%代森锰锌和9%烯酰吗啉组合效果最佳,增效作用明显,EC50达到42.57μg/mL。田间药效试验以69%代森锰锌·烯酰吗啉WP133g/667㎡的处理对黄瓜霜霉病防效最好,推荐的有效用量为有效成分100~133g/667 m2。  相似文献   

10.
浅烯酰吗啉可湿粉防治黄瓜霜霉病田间药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不同用量50%烯酰吗啉可湿粉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效及对黄瓜生长的安全性,2012年对该药剂防治黄瓜霜霉病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在黄瓜霜霉病发病初期叶面喷施50%烯酰吗啉可湿粉300~600 g·hm-2,末次药后10 d对黄瓜霜霉病防效分别为86.34%,87.21%和88.83%,并在黄瓜上施用安全。  相似文献   

11.
为探明烯酰吗啉在不同土壤中的降解状况,采用LC-MS/MS检测方法,对烯酰吗啉在不同土壤中的降解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烯酰吗啉在土壤中的添加回收率为85.55%~99.52%,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58%~1.75%,土壤中含水率越多,微生物越多,有机质越多,烯酰吗啉在土壤中的降解越快.烯酰吗啉在土壤中的降解主要受微生物和有机质含量影响.  相似文献   

12.
烟地土壤氮素的氨化作用与硝化作用的强度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大田试验,探讨了不同施肥量下烟地土壤氮素氨化作用与硝化作用强度随烤烟生育期的变化规律,并在盆栽条件下,测定了不同土壤类型对土壤氮素氨化与硝化作用强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烟地土壤氮素氨化作用与硝化作用强度的变化趋势与施肥量的多少、烟地土壤类型的不同无关。在烟草的伸根期,烟地土壤硝化作用强度最大,大田试验中高、中、低肥力下各表现为0.43 mg/kg、0.42 mg/kg0、.38 mg/kg。伸根期后硝化作用强度逐渐降低,至现蕾期时降至最低点,三种肥力下各表现为0.12 mg/kg、0.064 mg/kg0、.054 mg/kg,随后又大幅度回升。烟地的氨化作用强度则表现为在烤烟生长初期较低,大田试验中高、中、低肥力下各表现为0.23 mg/kg、0.16 mg/kg0、.047 mg/kg。随着烤烟生育期的变化,氨化作用强度逐渐增大,至使其成熟中期出现最高峰,三种肥力下各表现为7.87 mg/kg6、.46 mg/kg6、.02 mg/kg,随后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3.
氯化苦熏蒸处理对土壤氮矿化和硝化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室内培养和田间试验定量研究了氯化苦熏蒸对土壤氮矿化及硝化作用的影响。通过测定室内氯化苦处理20周内土壤中矿质态氮的含量,得出在前11周内土壤中NH4+-N含量一直增加,硝化作用过程受到明显抑制。11周后硝化作用微生物逐渐恢复,硝化作用受抑制程度减弱,NH4+-N含量开始减少;进行室内氯化苦不同浓度处理,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土样中NH4+-N含量也依次增加。田间氯化苦熏蒸处理后部分土壤微生物被杀死,使得土壤微生物体内有机态氮转化为无机态氮,短期内能增加土壤中矿质态氮含量。田间不同地块氯化苦熏蒸处理后NH4+-N和矿质态氮含量均有升高,并随着施药量的增加土壤中NH4+-N和矿质态氮也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4.
地沟式污水生态处理系统中氮素的形态转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自行开发的“地沟式污水生态处理中试系统(4.0m3·d-1)”为实验体系,研究了氨氮转化的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所得到各处理单元的氨氮转化效率,反映了工艺设计的特点。通过硝化、反硝化实验,得到不同土层的硝化和反硝化作用曲线,反映了系统不同土层中NO3--N浓度变化过程的差异,与土壤微生物种群和氧化-还原电位值的分布情况一致。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溶解氧含量的增氧水对壤土土壤矿化作用和硝化作用的影响,分析增氧水输入提高土壤的供氮能力的作用机制。【方法】以壤土为供试土壤,采用室内土壤培养方法,选取常规水(RCK)、自然空气供氧曝气增氧(RD1)、33%增氧供氧曝气增氧(RD2)和90%增氧供氧曝气增氧(RD3)4个不同浓度增氧水输入,测定不同培养时间下不同浓度增氧水输入下壤土土壤的 NH -N和 NO --N含量,计算土壤净氮矿化量、净氮矿化速率、硝化率和硝化速率以及拟合各处理条件下土壤 NH -N含量与培养时间t的回归公式以及模型特征值,分析不同处理的输入效果。【结果】与达到最大消耗速率所用时间的变化趋势相反,4个不同处理中初始消耗速率V0和最大消耗速率Vmax的趋势变化均为RCK123,初始消耗速率V0的最大值(8.950 1 mg/(kg・d)),最大消耗速率Vmax的最大值(13.019 8 mg/(kg・d))和达到最大消耗速率所用时间TVmax的最小值(1.502 1 d)均是RD3处理;相同增氧浓度条件下,壤土土壤净氮矿化量和硝化率随时间的增加呈现上升趋势,而壤土土壤净氮矿化速率和净硝化速率随时间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在同一培养时间时期下,壤土土壤净氮矿化量、净氮矿化速率、硝化率以及净硝化速率的变化趋势均呈RCK123处理的关系。【结论】增加输入水氧浓度会加速壤土氮素转化,增强土壤的矿化作用和硝化作用,改善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及矿物质的转化,提高土壤的供氮能力。  相似文献   

16.
几种施肥模式对红壤氮素形态转化和pH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为合理施用氮肥减缓红壤酸化,研究不同施肥措施下红壤酸度与氮矿化的关系。【方法】采用室内恒温培养试验研究不同施氮模式(不施肥(CK),20 mgN•kg-1(25%N),40 mgN•kg-1(50%N),80 mgN•kg-1(100%N,尿素,常规施氮量),160 mgN•kg-1(200%N),100%N加化学磷肥(100%N+P),100%N+P加化学钾肥(100%N+PK),100%N+PK加玉米秸秆(100%N+PKS),70%N+PK配施30%有机氮(70%N+PK+30%M),50%N+PK配施50%有机氮(50%N+PK+50%M),30%N+PK配施70%有机氮(30%N+PK+70%M)和100%有机氮(100%M,猪粪))下红壤中NH4+-N、NO3--N和pH的动态变化,并分析相关关系。【结果】与CK相比,各施肥处理均提高了土壤NO3--N、硝化潜势(Np),且尿素氮施用量越大其增幅越大,随有机氮替代尿素氮比例增加其增幅减小。Np最大的是200%N处理(335.62 mg•kg-1);其次为100%N(152.48 mg•kg-1)、100%N+P(153.36 mg•kg-1)、100%N+PK(148.17 mg•kg-1)和100%N+PKS(148.62 mg•kg-1)处理;而100%N+PKS处理硝化速率k(0.039 d-1)显著低于100%N、100%N+P和100%N+PK处理(k分别为0.051、0.051和0.054 d-1)。各施肥处理土壤NH4+-N和pH均呈先增加,后逐渐下降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培养结束后,与CK相比,土壤pH随尿素氮施用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200%N处理降幅最大,下降了0.92个pH单位;而有机氮替代尿素氮能缓解红壤pH降低。土壤pH与NH4+-N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NO3--N含量和Np之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结论】施用尿素氮能促进红壤(pH 5.7)硝化作用,加速土壤pH降低,施氮量是影响红壤酸化的主要原因之一;配施玉米秸秆能降低红壤硝化速率,减小NO3--N累积;有机氮替代尿素氮能降低硝化潜势,从而减小红壤酸化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不同浓度DMPP和DCD对石灰性土壤中氮素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硝化抑制剂3,4-二甲基吡唑磷酸(DMPP)和双氰胺(DCD)对石灰性土壤中氮素转化的影响,筛选出适宜石灰性土壤施用的DMPP和DCD最佳浓度,为其进一步在生产实践中的施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室内培养的试验方法,在相同培养条件(土壤水分含量为田间持水量(WHC)的60%,温度为25℃)下,通过测定不同浓度DMPP(含氮量的0.5%、1%、2.5%和5%)和DCD(含氮量的2.5%、5%、10%和15%)处理土壤中各种形态氮素含量,评价不同浓度DMPP和DCD的抑制效果。【结果】施加不同浓度DMPP和DCD的土壤铵态氮含量均显著高于CK,而硝态氮和亚硝态氮含量显著低于CK。石灰性土壤中施用DMPP和DCD均能显著降低土壤的氨氧化速率,土壤铵态氮的半衰期从CK处理的3.6 d分别增加到14.1-17.1 d和13.1-26.8 d。不同浓度的DMPP间氨氧化速率差异不显著;而DCD处理的氨氧化速率随其浓度的增加而下降,亦即土壤铵态氮浓度的半衰期随施用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除CK外,各处理氨氧化速率常数k相比,以2.5%DCD最小,15%DCD最大;DMPP与DCD相比较,除DCD最低浓度处理外(2.5%),所有DCD处理的氨氧化速率均大于DMPP。【结论】硝化抑制剂DMPP和DCD均能显著抑制铵态氮向硝态氮的氧化进程,DMPP各浓度处理抑制效果差异不显著,DCD各浓度处理间差异显著,5%DCD与DMPP各浓度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因此,建议DCD的施用量为含氮量5%,而DMPP的施用量为含氮量的0.5%。  相似文献   

18.
在农田土壤中添加碳源会直接或间接的对氮素转化过程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氮素利用率。以国内外研究为基础,简述了碳源添加对农田土壤各形态氮含量和氮转化的影响过程,揭示出碳源添加对氮肥损失和利用率的影响机理,并展望了农田碳添加的研究前景,为指导农田合理施肥,提高土壤肥力提供研究基础。指出加强多学科交叉,多因素综合和长期定位研究是推动碳氮研究进展和田间成果转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番茄晚疫病菌对甲霜灵、霜脲氰和烯酰吗啉的敏感性检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广西番茄晚疫病菌对甲霜灵、霜脲氰和烯酰吗啉的敏感性,以期为该病的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菌落生长直径法测定病菌对甲霜灵、霜脲氰和烯酰吗啉的敏感性,并用叶盘漂浮法加以比较。【结果】2000~2006年,从广西8个冬春植番茄区采集分离了239个菌株,测定结果表明,对甲霜灵表现为敏感型、中间型和抗性型的频率分别为42.26%、35.98%和23.53%,不同地区和年份的菌株对甲霜灵的敏感性差异很大。来自田林县、武宣县的菌株均为甲霜灵敏感性菌株,但在田阳县,抗甲霜灵菌株占优势,抗性频率高达51.35%,一些菌株的EC50值在500 µg•ml-1以上,抗性水平超过105倍。虽然霜脲氰在广西使用了近10年,烯酰吗啉也已应用了5~6年,但并未检测到番茄晚疫病菌对它们的敏感性下降的抗药性亚群体,病菌的敏感性接近正态分布,因此可以采用它们的平均EC50值(霜脲氰0.1647±0.0255 µg•ml-1,烯酰吗啉0.0970±0.0052 µg•ml-1)作为抗药性监测的敏感性基线。叶盘漂浮法测定结果与菌落生长直径法一致。【结论】广西田林县、武宣县和南宁市番茄晚疫病菌尚未出现抗甲霜灵菌株,仍可用甲霜灵来防治该病,而其它地区则应减少或不使用甲霜灵,改用霜脲氰或烯酰吗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