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采用大田裂区试验,研究了施用锌肥和不同遮阴程度互作对花生生长发育、抗病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锌肥相比,施用锌肥能提高花生不同部位锌含量、增加叶片SPAD值,提高花生叶片中可溶性糖、蛋白质和生长素含量,减少花生病害的发生,平均降低7.1个百分点,花生产量平均增加19.4%。相同施锌水平下,随着遮阴程度的增加,花生不同部位锌的含量和不同生育期叶片SPAD值以及花生叶片中可溶性糖、蛋白质和生长素含量呈增加趋势,花生的发病率比不遮阴对照增加4.8、10.2个百分点,花生产量平均降低16.5%、10.0%。在30%、70%的遮阴条件下,施用锌肥的花生产量比不施锌的分别提高21.1%、25.0%。本试验条件下,施用七水硫酸锌30 kg/hm2,使花生具有较强的抗低温寡照能力及抗病性能,增产显著,可在花生产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施锌对鄂中地区水稻产量和籽粒锌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锌肥施用对水稻产量和籽粒锌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锌肥可以提高水稻产量,与不施锌肥处理相比,每hm~2施用锌肥30 kg可使水稻增产8.8%,有效穗数和每穗实粒数分别增加10.2%和7.0%;施用锌肥还可以显著提高水稻成熟期各部位锌含量和锌积累量,与不施锌肥处理相比,每hm~2施用锌肥30 kg后水稻籽粒锌含量和锌积累量分别增加36.2%和47.7%。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花生高产高效适宜的磷-锌配施模式及其可能机制,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锌方式下外源磷对花生根系形态、叶绿素含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磷促进了花生根系和地上部生长,提高了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了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P45、P90、P135和P180处理的产量分别比不施磷(P0)平均增加36.8%、60.7%、48.3%和39.2%。不同施锌方式对花生根系形态特征和地上部营养生长指标无显著影响,但对单株饱果数、单株饱果重和叶片叶绿素含量影响显著,叶面喷锌(Znf)和土壤施锌(Zns)处理的花生产量分别比不施锌平均增加6.4%和10.1%,表明土壤施锌方式增产效果较好。施锌方式与施磷量交互效应对花生根系和地上部生长、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无显著影响,各指标在ZnsP90处理达到最大。综上,在砂姜黑土区花生生产上,土壤施用90kg P2O5/hm2配合30 kg ZnSO4·7H2O /hm2改善了花生根系形态特征,提高了光合特性,是利于花生生长发育和高产的适宜磷肥和锌肥施用方式。  相似文献   

4.
通过2 a田间试验,探讨了在湖北江汉平原潜在缺锌稻田中基肥施用螯合态锌肥(氨基酸螯合锌、EDTA螯合锌、黄腐酸螯合锌)和普通硫酸锌对水稻产量、稻米锌含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氨基酸螯合锌肥5.0 kg/hm~2处理可促使水稻分蘖,提高水稻叶片SPAD值,促进光合作用,进而提升产量,比不施锌肥的对照增产7.5%,比普通硫酸锌5.0kg/hm~2处理增产5.4%,增产主要是由于有效穗、千粒重和结实率增加;同时,施用氨基酸螯合锌5.0 kg/hm~2处理在促进水稻锌吸收、改善稻米品质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与普通硫酸锌5.0 kg/hm~2处理相比,其精米锌含量增加了21.8%,整精米率增加5.5个百分点,蛋白质含量增加1.8个百分点。因此,在湖北江汉平原潜在缺锌稻田中推荐施用氨基酸螯合锌肥,最佳用量为5.0 kg/hm~2。  相似文献   

5.
锌、硒种肥配施对裸燕麦产量及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锌、硒种肥配施对裸燕麦产量及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以裸燕麦品种燕科1号为材料,田间试验设置锌肥、硒肥、锌肥和硒肥配施及对照4个处理,分析了燕麦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籽粒中矿质元素Ca、Mg、Fe、Mn、Cu、Zn、Se的含量以及Zn、Se的累积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种施锌肥、硒肥以及锌肥和硒肥配施可以显著提高燕麦生物学产量。锌肥和硒肥配施时,燕麦籽粒比对照增产2.8%,但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不同处理Zn、Se累积量均呈现逐渐增加的变化趋势。与对照相比,单独施用锌肥、锌硒肥配施可以显著提高燕麦全株Zn的积累量,分别提高了30.2%和37.1%;单独施用硒肥、锌硒肥配施可以显著提高全株Se的积累量,分别提高了95.3%和110.6%。不同施肥处理均可提高成熟期籽粒中Zn、Se含量,锌肥、硒肥、锌肥和硒肥配施时籽粒中Zn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30.5%、13.9%和31.5%,Se含量分别提高了41.7%、175.6%和239.4%。不同处理间成熟期籽粒中Ca、Mg、Fe、Mn、Cu含量的差异不显著。说明通过种施锌肥、硒肥、以及锌肥和硒配施在不影响产量的条件下可以达到提高燕麦籽粒中Zn、Se含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对仁秆两用型花生叶片光合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花生荚果与花生秆产量随着施N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再减少的变化趋势,分别在施N肥300kg/hm2处理时产量达到最高,其中花生荚果产量比对照增产2.2%,但差异不显著;花生秆产量比对照增产86.0%,达极显著水平.对不同施氮量下花生光合特性的研究表明,花生功能叶片的光合速率随着氮肥用量的加大出现升高再下降的趋势,在施N肥300kg/hm2达到最高,随着氮肥用量的加大,花生功能叶片的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呈逐渐下降趋势.品质方面随施氮量的增加,花生秆粗蛋白含量呈极显著提高,但较高的氮肥施用量虽然可提高花生秆的营养品质,却降低了花生荚果和花生秆的产量.综合评价认为,在本试验条件下,在施N量300kg/hm2时花生荚果及花生秆产量最高,花生秆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氮、锌肥配施对小麦籽粒不同类型混合粉锌营养品质的影响规律,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氮、锌肥配施对小麦籽粒产量、不同类型混合粉中氮、锌含量及其累积量的影响及混合粉中植酸含量、植酸与锌的摩尔比(PA/Zn)和锌日吸收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锌肥处理对小麦籽粒产量、各类型混合粉中的氮含量及其累积量无显著影响;与不施氮对照比较,施氮处理小麦籽粒产量提高93.7%,各类型混合粉中氮含量及其累积量显著提高,以施氮量240 kg·hm-2处理最高。喷锌处理下,各类型混合粉中锌含量显著增加,精制粉、标准粉、通粉和全粉中锌累积量较对照依次提高了63.3%、58.0%、48.6%和50.9%;施氮后,各类型混合粉的锌含量及其累积量显著增加,以喷施锌肥处理更为明显。全粉和通粉中的植酸含量显著高于精制粉和标准粉,但PA/Zn低于精制粉和标准粉。喷锌后,精制粉、标准粉和全粉中植酸含量增加13.0%~ 15.4%,但PA/Zn下降23.8%~34.7%;施氮降低了精制粉、通粉和全粉中的植酸含量和PA/Zn。全粉中锌日吸收量为0.98 mg·d-1,显著高于其他各混合粉;喷施锌肥后,各类型混合粉的锌日吸收量提高了 35.9%~61.0%;施氮显著提高了各类型混合粉的锌日吸收量。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锌肥施用方式对制种玉米生长、产量及子粒含锌量的影响,以制种玉米NC242为供试材料,2019-2020年在河西绿洲灌区张掖市甘州区党寨镇开展试验。设置叶面喷施锌肥(DF)、滴灌冲施锌肥(DS)、底施锌肥(AF)、滴灌冲施锌肥+叶面喷施锌肥(SF)和不施锌肥(CK)5个处理,分析制种玉米全生育期内叶面积指数与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及子粒含锌量变化。结果表明,锌肥不同施用方式能有效提高叶面积指数与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其中滴灌冲施锌肥+叶面喷施锌肥效果最佳;滴灌冲施锌肥+叶面喷施锌肥产量最高(8 507.38 kg/hm2),其次为叶面喷施锌肥(8 200.64 kg/hm2),分别较CK显著增产16.38%和12.18%;不同锌肥施用方式下SF处理子粒锌含量最高,较CK提高25.56%。因此,滴灌冲施锌肥+叶面喷施锌肥方式是本试验锌肥最佳施用方式。  相似文献   

9.
2012年仪征市土壤有效锌普查结果表明,仪征市土壤有效锌含量在0.35~8.31 mg/kg之间,平均为1.04 mg/kg,属中等水平。通过试验研究表明,在土壤有效锌含量中等水平下,水稻施锌有一定的增产效果,最高增产幅度达15%。增产原因主要是锌肥能促进分蘖,增加有效穗。锌肥的最佳用量为1.2 kg/667 m2,在这一范围内,增产幅度产量随用量增加而提高,超出一定的施用量时产量增幅会下降。  相似文献   

10.
利用盆栽试验,以花育33号为供试品种,研究不同施镁量对花生叶片膜脂过氧化程度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缺镁胁迫下,花生叶片内脯氨酸(Pro)含量升高,丙二醛(MDA)含量积累,膜脂过氧化程度加重,产生的活性氧物质诱导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暂时升高;适量施镁可以降低花生叶片中的MDA含量,提高SOD、过氧化物酶(POD)、CAT的活性,有利于提高花生抵抗膜脂过氧化的能力,提高花生叶片生理活性,延缓衰老;不同施镁量对于花生叶片中POD的活性影响不大,镁胁迫下,出苗后70d清除花生植株体内活性氧的关键酶是SOD和CAT。  相似文献   

11.
多效唑对花生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试验研究了中低产田花生喷施多效唑对花生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花生初花后25~35 d叶面喷施多效唑,可明显抑制主茎和侧枝的生长,促进干物质向荚果分配,增加库容量,提高库、源比,使单株结果数及产量增加,从而提高花生单位面积产量。但易造成花生病害加重,百果重、百仁重和出仁率降低,籽仁脂肪和蛋白质含量下降。因此,在花生中低产田使用多效唑必须与病害防治相结合,才能实现花生高产优质。  相似文献   

12.
不同产量水平花生群体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花生增产途径,本文以“日花2号”花生品种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比较了一般产量(FY)、区域高产(RHY)和试验高产(EHY)三个不同产量水平下的花生群体特征,结果表明,与两高产水平相比,一般产量水平(FY)花生群体的叶面积系数(LAI)、叶片氮浓度和粒叶比均较低,结荚后干物质累积比例小;生育后期营养体干重降低快,荚果增重慢,成熟期的单位面积果数和双仁果数低,因此群体源库数量不足是低产花生产量的主要限制因素,增大源强度是由一般产量水平提升到区域高产的主要途径;而两高产田花生群体特征相比,区域高产田(RHY)的最大LAI和试验高产田花生相当,但区域高产田LAI高值持续期短,饱果期氮累积和荚果增长速率慢,成熟期双仁果率低,加强生育中后期的营养调控,延长LAI高值持续期是区域高产变试验高产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旨在探讨单粒精播花生生理性状和产量性状对密度和氮肥的响应。选择山东省烟台市招远鲁东丘陵地,作物两年三熟。2018和2019年,以出口大花生品种花育22为试验材料进行大田试验,设置了3个种植密度(12万、20万、28万株/hm2,分别表示为D1、D2和D3)和4个施氮量(0、50、115、180 kg/hm2,分别表示为N0、N50、N115、N180),于不同生育时期调查分析花生SPAD值、植株和产量性状。研究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均显著影响花生叶绿素含量、干物质量、植株性状和产量性状,且两者互作效应显著。在D2密度条件下,花生荚果产量较D1密度和D3密度分别高24.31%~45.04%和10.57%~15.13%,成熟期叶绿素含量分别高3.70%~27.82%和6.10%~18.94%,成熟期干物质量分别高7.31%~32.34%和10.65%~34.59%,且差异性均达到了显著水平。在D2密度下,施氮量在50~180 kg/hm2范围内,花生荚果产量、叶绿素含量和干物质量均显著高于无氮处理,各施氮处理表现为N115 > N180 > N50 > N0,以施氮量为115 kg/hm2时花生荚果产量最大,较N50和N180处理分别提高了6.83%和3.90%,叶绿素含量、干物质量和植株性状也协同提高。综合考虑生理性状、产量性状等因素,在本试验条件下,单粒精播花生栽培在低密度12万株/hm2下,花生主要产量性状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以种植密度为20万株/hm2,施氮量为115 kg/hm2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4.
花针期喷施芸苔素对花生的一些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花针期喷施适宜浓度的芸苔素内酯(BR),能显著提高花生植株内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及叶片蛋白质和可溶性糖的含量,使主根的根活力增强。喷施4周后,单位叶面积鲜重、干重和植株鲜重、干重均有所提高。成熟收获时,单株结荚数,饱果率和产量均比对照高,最终使花生荚果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15.
多效唑对多粒型花生生长发育及品质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验研究了盛花期喷施多效唑对多粒型花生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效唑能明显抑制花生主茎和侧枝的徒长,促进植株分枝的形成,协调花生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促进荚果的发育,提高单株果数、饱果率及籽仁脂肪含量。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以农花5号为试材,在施氮肥总量一致的条件下,设3个不同施用时期处理:基施氮肥135 kg·hm-2(T1)、基施氮肥67.5 kg·hm-2+苗期追肥67.5 kg·hm-2(T2)、基施氮肥45 kg·hm-2+苗期和开花下针期分别追肥45 kg·hm-2(T3)、以不施氮肥CK为对照,研究氮肥后移对花生叶片氮代谢相关酶活性、氮素积累量与利用效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施氮时期处理下,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和氮素积累量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但活性和含量的高低因施氮时期的不同发生变化。T3处理能显著提高花生生育后期叶片的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和谷氨酸脱氢酶的活性;花生生育后期植株总氮素积累量、根系和荚果氮素积累量以T3处理最高,但各施肥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亦以T3处理最高,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T3处理产量最高,为5361.11 kg·hm-2,比CK 、T1和T2处理分别增产20.79%、3.27%和5.66%。从产量构成因素分析,T3处理产量的提高主要依赖于花生的单株果重和饱果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连作对花生幼苗生理特性及荚果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池栽条件下研究了连作对花生幼苗生理特性及荚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连作不仅影响植株干物质的积累,同时改变干物质的分配,根冠比增加;连作花生的叶面积、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连作同时影响磷、钾营养的吸收,但对其在植株中的分配影响不大;花生连作植株主茎高降低,单株结果数减少,荚果产量降低。增施磷钾肥,有利于花生连作的解除。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辽宁地区高产花生推荐钾肥用量,本试验以农花9号为试材,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试验,设四个钾肥梯度:0 kg·hm-2(CK)、112.5 kg·hm-2(T1)、225.0 kg·hm-2(T2)和337.5 kg·hm-2(T3),研究了不同钾水平对花生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2年试验结果表明,适量增施钾肥能有效增加叶面积指数,增强开花下针期和结荚期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降低胞间CO2浓度(Ci);增施钾肥还能提高光合作用的表观初始量子效率(T)、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和光饱和点(Isat),降低光补偿点(Lcp)和表观暗呼吸速率(Rd);最终增加花生单株果数、单株果重、百果重、百仁重和产量,2年不同处理间,均以T2处理产量最高,分别比对照增产7.37%和12.54%,且显著高于其它各处理。因此,本地区花生大田生产的最佳推荐施钾量为225.0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