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5.
6.
7.
龙粳33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水稻研究所以空育131为母本,松99-135为父本杂交,经系圃法选育而成。具有整精米率高、食味佳、产量高、抗稻瘟病、耐冷性强、分蘖力强、活秆成熟、熟期适中、适应性强等特点。稳健高产栽培应注意整地及培肥地力、培育壮秧、科学运筹肥料、合理灌溉等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8.
9.
10.
龙粳43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水稻研究所2005年以龙粳38为母本,龙花00-233为父本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新品种。具有熟期早,产量高,品质优,抗稻瘟病,耐冷性较强,分蘖力强,活秆成熟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龙粳22号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以龙选93001为母本、空育131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具有产量高、熟期适中、抗稻瘟病中等、抗冷性强、米质优、分蘖力较强、后熟快等特点。2007年成为黑龙江省农业良种化工程中标品种,2008年1月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2.
13.
从龙粳20的选育探讨常规育种亲本选配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育种工作效率、组合成功率,必须对亲本选配进行深入研究。通过父母本的正确选择成功选育的龙粳20阐述了掌握种质资源、研究亲本性状问题,亲本选配与高产优质的问题,亲本选配与配合力的问题,复交亲本选配问题,以减少选育工作的盲目性,为培育寒地优良品种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优质早熟品种龙粳19号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有性杂交和系统育种技术路线培育的优质、丰产、抗病、耐冷新品种龙粳19号,其主要品质指标达到国家一级优质米标准。两年区试平均产量7289.2kg/hm2,比对照增产4.6%,其中最高点达到8833.0kg/hm^2,生产试验平均产量7863.3kg/hm2,比对照增产10.6%;经黑龙江省种子管理局指定单位鉴定,人工接种和自然感病鉴定条件下,抗稻瘟病达到中等以上水平;耐寒性较强。优异种质的收集、鉴定、利用是选育多优集成新品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籼粳杂交水稻榆杂29的选育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滇型籼粳杂交水稻榆杂29是用滇榆1号不育系(籼粳交偏梗型)与恢复系南29组配 成的,具有丰产性好、抗逆性较强、适应性广的特点,1995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介绍了该组合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栽培及繁殖制种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16.
早熟水稻新品种龙粳24号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粳24号是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的早熟高产抗病耐寒水稻新品种,2008年2月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本文介绍了龙粳24号的选育经过、产量表现、特征特性及栽培要点。 相似文献
17.
栽培稻种间杂交改良云南粳稻品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引入非洲栽培稻的有利基因以丰富云南粳稻的遗传基础以达到培育高产、抗病、抗逆云南粳稻品种的目的,利用179个非洲栽培稻品种作母本与6个云南粳稻杂交,并用相应父本回交后形成F1、BC1F1、BC2F1、BC2F2群体,同时对滇粳优1号作轮回亲本的组合在BC2F1中每组合随机用5~10株回交至BC3F1。研究表明,F1及BC1F1的自交结实率为0,种间杂种不育是非洲栽培稻与亚洲栽培稻种间杂交最主要的生殖障碍;但回交至BC2F1自交结实率即达到7.9%, BC3F1的平均结实率为14.6%,在BC2F1选结实率在10%以上的植株自交1次,BC2F2的结实率即为42.8%,变幅15%~80%;表明杂种不育模式符合“单位点孢子体 配子体互作不育”。在BC2F2群体中,10.7%的组合的综合表现优于轮回亲本。大规模育种实践表明,通过两次回交,再自交2~3代,种间杂种不育的障碍基本可得到克服,并可引入非洲栽培稻的有利基因。 相似文献
18.
应用花粉管通道技术选育超级稻龙粳14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应用花粉管通道技术,以玉米黑301总DNA溶液为供体导入寒地水稻28个组合,结果表明:D1代表现与受体表型相同,D2代仅在转化龙粳4号的组合中出现3个变异植株;从其遗传变异规律看,变异植株可能由玉米黑301总DNA转化引起,但目前还缺乏直接的分子证据;经过连续定向选择,现已育成超级稻新品种龙粳14号审定推广;组合的遗传转化率看似很高,但从颖花数的遗传转化率看确很低,尤其是花粉管通道技术应用的很多物质和环境条件的不确定性,导致了试验存在很大的偶然性,试验的重演性差。 相似文献
19.
抗病优质丰产水稻新品种龙粳13号的选育及其栽培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粳13号是黑龙江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的抗病优质丰产水稻新品种,2004年通过黑龙江省审定.本文介绍了龙粳13号的选育经过、产量表现及特征特性,提出了其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