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16—2017年,在江苏仪征、通州开展了稻纵卷叶螟性诱监测,及其与网捕、赶蛾、卵巢发育进度调查和卵量调查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雌雄比接近、雌蛾卵巢成熟度较高的情况下,性诱雄蛾数量与网捕雄蛾、雌蛾以及性成熟雌蛾数量之间都呈显著正相关,即性诱可以反映田间稻纵卷叶螟种群性成熟动态。在稻纵卷叶螟以本地宿留为主的发生期,性诱蛾量、赶蛾蛾量及田间卵量动态一致,都在8月中、上旬出现高峰;而在迁出期,尽管赶蛾量增长到全年最高水平,但性诱蛾量较低,田间卵量零星。  相似文献   

2.
不同天气等条件下稻纵卷叶螟田间赶蛾时间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稻纵卷叶螟测报,通常是利用灯光诱测、田间赶蛾及幼虫残存量调查等作为发生程度和发生期预测的主要依据。但是,近年来随着城乡照明不断改善,利用灯光诱集稻纵卷叶螟效果不断下降。因此,田间赶蛾对准确预报稻纵卷叶螟发生程度和发生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笔者在黄冈市浠水县开展稻纵卷叶螟成虫种群动态的食诱监测试验,结合性诱、田间赶虫等监测技术的田间对比,结果表明食诱监测可以准确反映田间稻纵卷叶螟种群数量动态,并且其峰次、峰期比性诱所得数据完整清晰,和田间赶蛾所得数据基本一致。黄冈市浠水县共检测到3个峰期,依次为6月下旬、7月上旬和8月下旬。从日均诱蛾量和峰日蛾量看,食诱监测总体优于性诱,但差于田间赶蛾;从雌、雄蛾的总量对比看,食诱监测性比大于1。综合分析表明,食诱监测具有使用方便、反应灵敏、雌雄同诱等优点,可用于精准监测稻纵卷叶螟成虫的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确稻纵卷叶螟的田间种群动态和虫源性质,本文通过田间调查、雌蛾卵巢解剖及风场分析,对2010年江苏仪征市单季稻区第3、4代稻纵卷叶螟发生动态和田间种群的虫源性质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第3代基本为迁入种群,分别在7月19-22日、26-27日、7月29-8月1日,出现3个明显的迁入峰;第4代为本地繁殖大部分迁出种群,分别在9月4日、7-9日、11日、16-17日、19-21日出现明显的蛾量突减现象.同时对迁飞高度(850 hPa)的高空风向分析表明,在这个区域内的第3代发生期间高空盛行偏南风,有利于稻纵卷叶螟的成虫从南方迁入,而第4代发生期间高空盛行偏北风,有利于稻纵卷叶螟的成虫向南回迁.第3代发生期间的降雨量、日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对稻纵卷叶螟的大发生影响不显著,第3代(主害代)高峰日蛾量与稻纵卷叶螟的田间卵量发生程度呈显著正相关.最后讨论了近几年稻纵卷叶螟在仪征市发生为害加重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2021年,在江苏省开展大范围稻纵卷叶螟智能性诱监测试验,以期为稻纵卷叶螟智能化、精准化、网络化测报及其在水稻生产中的大面积推广提供依据。结果显示,智能监测的自动计数准确率较高,调查南京、泰州3个监测点诱蛾量及天数准确率均在70%以上。智能性诱监测与田间赶蛾获得的稻纵卷叶螟发生动态较为一致,但智能性诱监测的峰期明显滞后于田间赶蛾。田间赶蛾数据与其后2~5 d的智能性诱监测数据之间具显著线性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01、0.923、0.928、0.905。本研究表明,稻纵卷叶螟智能性诱监测能够较为准确地反应田间发生动态,初步满足生产应用需求。  相似文献   

6.
稻纵卷叶螟性诱剂在田间应用的诱捕效率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田间试验,用不同稳定剂和诱捕器,对稻纵卷叶螟性信息素诱芯进行田间诱捕效果的评估。结果表明,测试性信息素诱芯在田间对稻纵卷叶螟雄蛾有显著的诱蛾作用;利用黏胶诱捕器的诱捕效果明显高于夜蛾类干式诱捕器。诱蛾量反映了田间的种群消长规律,有望应用于稻纵卷叶螟的测报。  相似文献   

7.
利用虫情测报灯监测和田间赶蛾调查,对2016—2018年上海宝山区罗泾镇稻纵卷叶螟成虫的种群动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3年间2017年稻纵卷叶螟田间发生最重,2016年次之,2018年最轻。通过分析灯下和田间种群动态,明确稻纵卷叶螟发生受当地迁入虫量、气候因子和防治技术等因素影响较大,由此提出了预测预报和以农业防治、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8.
2019年,在江苏张家港市开展了稻纵卷叶螟性诱与灯诱、赶蛾对比监测试验。结果表明,性诱总蛾量与灯诱相当,但均低于赶蛾。性诱蛾量动态与田间赶蛾基本一致,且具有峰次多、出现早、蛾峰明显等特点,较为真实地反映了田间蛾量动态。性诱蛾峰与田间虫卵量峰同期出现,即性诱蛾量可作为预测下一代种群动态的重要指示。  相似文献   

9.
稻纵卷叶螟田间赶蛾过程中蛾类的区分李仲惺(浙江温州市病虫测报站,325006)目前,在对稻纵卷叶螟的短期预测预报中,田间赶蛾仍是各地常用的一种调查方法。因为它具有简单方便、直接明了、对发生期、发生量预报准确率高等优点;它还能矫正中、长期预报中所出现的...  相似文献   

10.
稻纵卷叶螟田间加三角赶蛾法刘锦尧(江苏省江阴市新桥农科站214426)稻纵卷叶螟是水稻主要害虫,田间赶蛾是预测工作的重要内容。但当前田间赶蛾无统一标准或说明。经过10多a的探索我们总结出一套“加三角赶蛾法”。它具有作业轻便、计量准确、不需下田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采用昆虫性诱电子测报系统在湖南省3县进行了稻纵卷叶螟性诱测报试验,比较了性诱监测、田间赶蛾、测报灯诱测的监测效果。结果表明,性诱监测的诱虫量、峰期均好于灯诱,且性诱虫量动态与田间赶蛾高度吻合。因此,在稻纵卷叶螟的测报中,性诱可一定程度上取代灯诱和田间赶蛾。但是,性诱电子测报系统的自动计数准确性不到50%,急需改进。  相似文献   

12.
稻纵卷叶螟测报技术的改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稻纵卷叶螟之所以防治难,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防治适期难掌握。各地在防治中,都以2龄幼虫高峰期作为施药防治适期,而2龄幼虫高峰期一般是在螟蛾高峰日期加10 d来确定的。在田间调查过程中,作者发现应用这个方法存在大发生年防治适期明显滞后,小发生年由于蛾量少,高峰期不明显,难以确定防治适期的问题。卷叶螟是迁飞性害虫,不同年份、不同代次蛾量与卵量的比率变化很大,因而蛾量的多少不能准确反映田间卵、虫量的实际。为此,对稻纵卷叶螟药剂防治适期的监测预报方法进行了新的探索。在稻纵卷叶螟蛾峰日不明显的情况下,试用选取有代表性的一片…  相似文献   

13.
稻纵卷叶螟产卵选择性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纵卷叶螟 Ch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是我国北方水稻上日趋严重的重要迁飞性害虫。该虫的田间落卵量除与降蛾量、雌雄比、抱卵量、稻丛密度等因素有关外,田间调查还发现它与水稻的叶色有关,在此基础上,我们于1986—1987年就其成虫对郑粳107品种产卵的选择性做了进一步的观察、测定和分析。近两年实践表明,试验结果对卷叶螟的防治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2020年7月-10月在我国南方3大稻区的6省(区)12个点开展了稻纵卷叶螟成虫种群动态的食诱监测试验, 并与性诱?灯诱和田间赶蛾等传统监测技术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 食诱监测可准确反映田间稻纵卷叶螟种群数量动态, 其峰次?峰期与性诱?灯诱和田间赶蛾基本一致?4种监测方法在长江中下游单季晚稻区?单季中稻区和华南双季晚稻区同期监测到3个?2个和1~2个峰次, 峰期依次为7月中下旬?8月上中旬和9月中旬?从日均诱蛾量和峰日蛾量看, 食诱监测总体优于性诱, 但差于灯诱和田间赶蛾; 食诱监测的专一性较高, 靶标数量占总诱虫量的比率一般高于85%, 但不及性诱(95%以上); 从雌?雄蛾的总量对比及逐日对比看, 食诱监测性比均大于1?综合分析表明, 食诱监测具有使用方便?反应灵敏?专一性较强?雌雄同诱的优点, 为精准监测稻纵卷叶螟成虫种群动态提供了新手段?  相似文献   

15.
为验证稻纵卷叶螟食诱监测效果,于2020年在江苏张家港开展了水稻田稻纵卷叶螟不同监测方法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食诱剂诱捕器对五(3)代稻纵卷叶螟成虫具较好的监测效果,诱蛾高峰与灯诱和人工赶蛾结果基本一致,与田间幼虫发生情况相符,其诱蛾量高于性诱剂诱捕器处理。不同监测方法下,六(4)代稻纵卷叶螟成虫诱蛾量均较低,食诱处理未监测到明显的成虫高峰。  相似文献   

16.
罗承云  罗清 《广西植保》2007,20(Z1):26-28
4a的调查发现,稻纵卷叶螟第2代发生在浦北以迁入虫源为主,田间监测除做好第1代发育进度和对早稻田蛾量调查外,特别要监测迁入虫源的动态,着重对其田外栖息地进行调查,才能真正掌握虫情,及时施药防治,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7.
利用糖醋毒液诱杀稻纵卷叶螟成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稻纵卷叶螟的防治大多是采用化学农药.如果在螟蛾始盛期,利用其趋化性,设置糖醋毒排进行诱杀,同样可以达到防治的目的.近年来,一些县农作物病虫测报站利用糖醋诱蛾器诱蛾,代替田间赶蛾,改进稻纵卷叶蛾成虫的调查方法.笔者所在凌云县病虫测报站亦采用此法.笔者在实践中得到启发:用同样的原理、参照其方法,诱杀稻纵卷叶螟成虫,应可以是防治该虫的一种可行的办法.在此特提出来与同行们讨论.并暂订名为“糖醋毒液诱杀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不同湿度条件(26±1℃,14D:10L)下饲养稻纵卷叶螟成虫,结果表明低湿度(RH40%)处理与高湿(RH90%)处理相比对卵巢发育有很强的抑制作用。用自制的飞行装置测试不同卵巢级别稻纵卷叶螟成虫的飞行能力,结果发现卵巢级别为二三级的成虫飞行能力最强,最高单次主动飞行可达15min,而高级别卵巢的成虫单次持续飞行时间仅为2~3秒。田间调查发现,九月的蛾量(4代)要明显大于8月(3代)蛾量,且雌蛾卵巢绝大部分处于幼嫩时期,并且未交配,此现象从九月初持续到十月初(成虫终见期),可能为大量迁出或途经本地歇息的南迁蛾群。以上结果证明稻纵卷叶螟存在卵子发生与飞行共轭特征,致使其进入生殖滞育的条件可能是湿度或者光周期。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性诱剂对稻纵卷叶螟的监测和防控效果,2013—2014年在贵州省都匀市进行了稻纵卷叶螟性信息素性诱、灯诱及田间人工赶蛾的比对试验;性诱捕器不同放置密度诱集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稻纵卷叶螟性信息素性诱法具有灵敏度高、专一性强和不伤害天敌昆虫等特点,且诱集虫体完整,易识别和精确计数,优于灯诱和田间人工赶蛾法;不同放置密度诱集结果表明,以667 m2放置4个诱捕器防控效果好,对稻纵卷叶螟幼虫的控制率为51.40%,保叶效果为80.07%,且较为经济。  相似文献   

20.
性信息素诱捕稻纵卷叶螟的效果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间诱蛾试验结果表明,稻纵卷叶螟性信息素诱芯对稻纵卷叶螟成虫有显著的诱集作用,不仅操作简单易行,对人畜、天敌及农产品安全,且持效时间长,是一项环境友好型的植保技术,值得在稻纵卷叶螟监测防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