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用4种杀虫剂及1种混合剂以点滴法分别逐代处理敏感性亚洲玉米螟五龄幼虫,以选育其抗药性。至30代,该虫对速灭杀丁及呋喃丹产生_的抗性分别达40.3及30.2倍,而后经5—6代正常饲养,其抗性虽有所衰退,但仍明显,可认为已成为抗性品系;而用甲基对硫磷、甲基对硫磷+速灭杀丁混合剂及辛硫磷(24代)处理,其抗性仅分别达1.8、3.4及4.0倍,由于获得抗性不明显,将此三种试虫称之选育品系。抗性品系对多种药剂存在着明显的交互抗性;而选育品系对其选育剂的抗性虽不明显,但它却对另外的有些药剂产生了抗性。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决深圳特区甜玉米产区日趋严重的农药污染问题,笔者在深圳龙岗生态示范农场甜玉米地研究了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的应用技术,分析了玉米螟赤眼蜂释放量、释放次数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6e控制作用的关系,提出了最件释放方法. 相似文献
3.
4.
5.
我国自五十年代初期开始用工业六六六原粉加工成多种六六六制剂,用于防治粮、棉害虫,对农业增产起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六六六有高残留性质,从1974年开始各地区逐步限制了六六六制剂的使用范围,用其他农药取代六六六。主要原因: 一、高残留:六六六在土壤、水域和动、植物体内,降解慢,在人体中也能有一定数量蓄积。据我国医学研究单位研究,证明工业六六六对肝脏有损害。许多国家早已禁用工业六六六,只准使用纯丙体六六六(林丹),並对食品中六六六的残留限量作了严格规定。我国也对农、畜产品规定了残留限量。实践证明在一个地区,单在几种作物上停用六六六,不一定能完全解决六六六的污染问题,有时受附近用药的影响。例如中国农 相似文献
6.
7.
8.
为探明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的寄主植物种类,对13科38种植物进行了田间笼罩接虫试验和室内生物测定,并通过组建实验种群生命表分析了不同寄主植物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寄主植物有8科20种,酸模叶蓼是最适宜寄主植物,其次为玉米、谷子、薏苡等;在酸模叶蓼、玉米等11种植物上还发现了第2代幼虫。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在室内饲养条件下,亚洲玉米螟能在9科25种寄主植物上完成生活史,其中以向日葵为寄主植物的亚洲玉米螟种群增长最快,其次为玉米。研究表明,亚洲玉米螟的寄主植物共有9科27种,较适宜寄主植物有酸模叶蓼、玉米、谷子、苍耳和葎草,其中在玉米上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最佳。 相似文献
9.
10.
亚洲玉米螟卵龄对玉米螟赤眼蜂寄生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内观察了不同发育龄期的亚洲玉米螟卵对亚洲玉米螟赤眼蜂寄生能力的影响及寄生发生后二者的发育情况。结果发现,25℃下,亚洲玉米螟卵在产下96h后开始孵化。赤眼蜂的寄生发生率随寄主龄期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但未随亚洲玉米螟卵龄的增加而线性降低,84h寄主卵不能被成功寄生。以发育0~12h的卵为寄主时,赤眼蜂6h内所能寄生的寄主卵数、寄生后羽化蜂总数及雌蜂数最多,分别为14.9粒、20.0头和17.4头。6h寄生产生的总后代数量受供试寄主卵龄的影响显著,基本随寄主卵龄的增加而下降,以0~12h最多,72~84h的最少。共计死亡蜂数以0~12h、12~24h和60~72h的处理较多;0~12h和60~72h卵为寄主时无羽化孔的寄主卵内完整死亡蜂数较其他时间的显著要高。除0~12h卵为寄主外,发育而未孵出的寄主幼虫数随供试寄主龄期的增高呈上升趋势,以72~84h的最高。在寄主卵龄期0~84h内的每一处理中,供试寄主卵的发育结果均有三种情况出现:①寄主幼虫孵化;②赤眼蜂羽化;③既无赤眼蜂羽化,亦无寄主幼虫孵出,且死亡的寄主卵数随供试寄主卵龄增加而增加。推测寄生发生后,在赤眼蜂和寄主胚胎间存在进攻与防御现象。 相似文献
11.
玉米螟化学不育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以噻替派药膜接触成虫或用噻替派药液浸蛹均导致玉米螟雄性的显著不育。不仅可抑制亲代所产卵的孵化,而且能对子代产生一系列重要影响,子代卵也不能孵化,具有遗传不育作用。作者还研制出两种田间装置,可使药膜接触成虫不育方法与性引诱技术结合应用,从而导致玉米螟自然种群中的雄性不育。这种方法将比释放大量人工饲养并经过处理的不育个体具有一定的优越性。采用药液浸蛹不育方法,须在大量人工饲养害虫的基础上进行,但操作简便,处理后便于用水冲洗去除药剂残留,也有一定实用价值。此项研究力玉米螟化学不育的进一步探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玉米自交系对亚洲玉米螟抗性评价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相同田间条件下,用接种方法评价了一些玉米自交系对第一代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ee)]的抗性。经鉴定抗螟的有L105、75—242、B75、W59E、404、黄早4、A662、C131A和4004等。它们与感虫自交系比分别减少螟虫幼虫57.8、64.4、55.6、37.8、50.0、71.4、64.3、0和20%,茎蛀孔减少68.3、61.9、55.6、38.1、63.8、57.4、72.3、66.0和47.6%,隧道长度分别减少70.1、77.5、53.2、34.6、71.3、76.6、40.7、77.0和32.9%。茎折、穗和穗柄被害比感虫自交系也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13.
14.
15.
亚洲玉米螟不同化性类型的光周期反应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变温和恒温条件下吉林省的一、二化性亚洲玉米螟的光周期反应。在变温20 ̄22℃条件下,一化性的公主岭和敦化玉米螟的临界光周期为1 5h、48min和15h45min,二化性的公主岭和白城玉米为14h33min和14h27min。在恒温26℃条件下,一化性的公主岭和敦化玉米螟的临界光周期为14h53min和14h55min,二化性的公主岭和白城玉米螟为14h6min和14h15min和14h55mi 相似文献
16.
吉林省亚洲玉米螟化性类型与其发育历期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在26℃、16h光照条件下,一化性的公主和敦化越冬代玉为螟的滞育后发育历期为48.48和44.43d,二化性的公主岭和白城越冬代玉米螟为28.29和22.42d,一化性玉米螟的滞育后发育历期长于二化性20d左右,一、二一玉米螟具全的滞育后悔 期分布各有其特点,两种化性玉米螟的化蛹始期、高峰期和终期均有显著差异,一化性玉米螟均迟于二化性。人工滞育的一、二化性玉米螟的自交F1代的滞育后发育历期也表现了 相似文献
17.
玉米品种对丝黑穗病的抗病性和幼苗诊断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品种抗病遗传用0.3%菌土复盖种子接种,穴播2粒,50穴、不重复,每穴用菌土100克,上盖田土。自交系及其杂交后代(F_1)相邻播种,抽穗后调查发病率;发病率0~10%为抗病;10%以上为感病。 相似文献
18.
全国玉米螟综合防治研究协作组 《植物保护学报》1988,15(3):145-152
1977—1984年,通过形态鉴定、生殖隔离试验、性信息素活性反应及其化学成份分析等四种方法,明确我国玉米螟优势种是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ee),而不是欧洲玉米螟O.nubilalis(Hubner)。亚洲玉米螟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半壁黑龙江至广东的广大地区,是玉米、谷子、高粱等作物的大害虫。欧洲玉米螟分布于新疆(伊宁),为害玉米,并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宁夏(永宁)和河北(张家口、芦台)一带与亚洲玉米螟混生(仍以亚洲玉米螟为主),多寄生于苍耳和大麻。 相似文献
19.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ee)在我国分布广,为害较重。近年来国内对该虫的分布、防治及抗药性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对该虫的抗性遗传研究尚不多。作者利用室内选育的氰戊菊酯抗性玉米螟品系及敏感品系做了抗性遗传研究,并采用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