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选用来源不同的主要类型的小麦栽培品种(1977—1978年为31个,1978—1979年为22个),主要考察了冬性、半冬性与春性各品种的生育期、发育时期与积温以及主茎出叶数等。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冬小麦品种之间生育期长短存在着差异。在高肥、适期播种条件下,冬性品种的生育期平均为255.6天,半冬性品种为245.8天,春性品种为237天。播种—拔节、拔节—开花、开花—成熟三个生育阶段的时间分配,冬性品种依次为175.4、43.3和36.9天,半冬性品种为163.4、44.7和37.7天,春性品种为150.7、47.3和39.0天。不同类型冬小麦品种生育期总积温(>0℃)差异显著。冬性品种两年平均为2407.1℃,半冬性品种为2206.2℃,春性品种为2076.7℃。各发育时期经历日数与积温也有差异。播种至拔节,冬性品种高于春性品种;拔节至成熟,春性品种又高于冬性品种。不同类型冬小麦主茎总叶片数差异较明显:冬性品种为15—18片,平均为15.9片;半冬性品种为12—15片,平均为13.9片;春性品种为10—13片,平均为11.7片。其差异主要表现在冬前,而春季出叶数则相近。幼苗安全越冬的主茎叶龄数,冬性品种为七叶一心至八叶一心,半冬性品种为六叶一心至七叶一心,主茎幼穗分化在单棱至二棱期;春性品种为五叶一心至六叶一心,主茎幼穗分化在单棱至二棱初期。  相似文献   

2.
根据对不同麦区适应品种和不同类型早熟大穗材料生育过程的系统观察,将小麦的生育期以单棱、双棱和开花为界划分为4个生育阶段:Ⅰ.播种至单棱;Ⅱ.单棱至双棱;Ⅲ.双棱至开花;Ⅳ.开花至成熟。分析指出,第1阶段持续天数是品种冬春性强弱的重要标志;第1阶段持续天数是形成大穗的关键因素;同时二者与品种的早熟性都密切相关。第Ⅰ、Ⅱ阶段的不同组合基本上决定了品种的生育类型;特定的生育类型适应于特定的生态条件,具有特定的冬春性——大穗性——早熟性复合特点。该3个性状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依存的三角关系。  相似文献   

3.
一、冻害原因1.小麦遭受冬季冻害的原因品种因素:冬小麦品种分为冬性品种、半冬性品种和春性品种三类。各类品种播种后都需要通过春化发育阶段才能拔节抽穗。各类品种通过春化阶段需要的温度和时间不同。冬性品种,在0℃~3℃,30~50天可完成春化阶段;半冬性品种0℃~7℃,20~30天可完成春化阶段;春性品种0℃~12℃,5~15天可完成春化阶段。通过春化阶段之后的小麦抗寒性会大大降低。气候因素:秋冬季节,气温逐渐  相似文献   

4.
冬型小麦品种在张家口坝下地区春播的生育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在张家口坝下地区引进冬型小麦品种进行春播。结果表明,冬型小麦品种适期早播,生长发 育均正常。与当地春型小麦品种相比,成熟期延迟。在营养生长、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和生殖生长这三大 生育阶段,表现为“长-短-短”的“两短一长”特征。播种一生理拔节期间的天数和同期间的日平均温度呈极 显著正相关。生理拔节-抽穗天数与此间的“平均光温积”呈极显著负相关,表现了温光互作效应。在一定温 度范围内,抽穗-成熟天数与此间日平均温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春型小麦品种相比,弱冬性的冀麦7号千粒重 和产量较高。通过在张家口坝下地区引种试验,冬型小麦品种表现了较强的生态适应性。  相似文献   

5.
一、越冬期冻害 小麦越冬期发生冻害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品种春性较强.冬小麦需要一个低温阶段才能起身拔节,我们称这个低温阶段为春化阶段.品种通过春化所需的温度越低、时间越长,该品种的冬性越强;反之,春性强.小麦通过了春化阶段,发育进入二棱期,抗寒能力大大减弱.春性强的品种在冬前遇到冷空气后通过春化,冷空气过后小麦迅速发育,甚至起身拔节.  相似文献   

6.
浅议高粱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高粱生育的气候条件1.温度高粱种子萌发的下限温度为5~10℃,最适温度为30~35℃,最高温度为44~50℃。在自然条件下,高粱播种至出苗的天数,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在7~24℃范围内,高梁播种至出苗天数与5厘米地温呈指数曲线关系。高梁出苗至拔节以20~25℃为适宜,拔节至抽穗以25~30℃为适宜。高粱出苗至抽穗的天数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在平均气温20~24℃范围内,高粱出苗至抽穗的天数与平均气温呈直线相关。高梁的光合作用以30~36℃时为最高,随温度的下降而减少。在低温条件下,光合作用随低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不同小麦品种的春化发育特性,给小麦品种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不同生态区大面积推广的29个基因型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春化处理对小麦生育期、穗分化的起始和分化进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化处理后不同品种的苗穗期(出苗期至抽穗期经历的天数)、出苗期至幼穗分化二棱期的天数均随春化时间的延长而有不同程度的缩短,但不同品种间存在较大差异.通过聚类分析,取相异性指标5,可分为春性(S)、弱春性(PS)、半冬型偏春性(PWS)、半冬型偏冬性(WS)和冬型(W)5个类型.春性品种和弱春性品种不经春化处理也可正常完成幼穗分化过程、正常抽穗,半冬型偏春性品种正常幼穗分化需要0~2℃的低温10 d,半冬型偏冬性品种0~2℃的低温达到20 d才能完成正常的幼穗分化,冬型品种正常幼穗分化需要30 d 0~2℃的低温.半冬型偏春性品种、半冬型偏冬性品种和冬型品种如不经过低温春化处理,穗分化都在二棱期停留.  相似文献   

8.
正1谷子栽培外界环境条件1.1温度谷子是喜温作物,一生约需2000~2600℃积温,种子发芽最低温度为7~8℃,最适温度为24~25℃,当田间l0cm表土温度稳定通过10~12℃时便可播种。谷子幼苗生长缓慢,不耐低温,在1~2℃条件下可受冻致死。出苗至分蘖最适温度为20℃。谷子在拔节至抽穗是生长发育最旺盛时期,要求温度较高,最适宜为22~25℃,温度低则仰制开花速度。开花以后对温度要求降低,开花期适宜气温为18~22℃。灌浆期以日平均  相似文献   

9.
张怀念  周景春  张存岭  陈若礼 《安徽农业科学》2014,(31):11012-11015,11036
分析濉溪县1962~2011年50个小麦生产周期逐日气温资料发现,抽穗前平均气温、返青—抽穗平均最高气温和全生育期平均最低气温明显升高,气候趋向偏暖,越冬期平均气温≥3℃天数明显增多;11月~次年2月极端低温升高,最低气温0℃、≤-5℃、≤-8℃和≤-10℃,平均气温3℃、0℃和≤-5℃的天数明显减少,负积温升高;灌浆期平均气温17℃、最高气温≥30℃的天数趋于减少。低温、干热风气象灾害频率降低,有害生物危害偏重发生;小麦越冬期缩短,生长期延长,抽穗开花提前,灌浆期延长,千粒质量提高。生产上应适期播种,扩种偏冬性品种,加强有害生物防治,平衡施肥。  相似文献   

10.
小麦通过春化的形态指标及温、光组合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33个品种的萌发种子在1-3℃条件下春化处理。根据抽穗所需的低温处理最低天数,可划分成春性(0天)、偏春性(10天)、弱冬性(20-30天)、冬性(40天)和强冬性棱(50-60天以上)等五种类型。对未能抽穗的处理幼穗镜检结果,大多停滞在伸长期及单期。证明双棱期是幼穗通过春化的形态指标。在人工控制的生长室(箱)中几个代表品种的试验结果表明,麦苗在低温条件下生长后,移入20℃、24小时照光的生长室内不仅能抽穗,而且种子直接播种在20℃、24小时照光条件也能抽穗。这证明冬性小麦除低温春化途径外,也可通过适宜的温光组合,在无低温的条件下,促进幼穗发育而抽穗。  相似文献   

11.
存在于冬型小麦品种春化过程中的短日光周期效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北京1982-1985年的小麦生态秋播试验中,冬型品种在每年的三个播期中都能正常地生长发育,但随着播期的推迟,每个品种的生育天数逐渐减少。这种差异是由播种到生理拔节的天数差异决定的。播种到生理拔节的天数是春化过程天数的标志。这段时间在品种的不同播期中具有相同范围低温或较低温度的积温,但日长不同并且都较短。在冬型小麦的春化过程中有短日光周期效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明淮北地区不同温光条件对优质食味粳稻产量的影响。 【方法】 以优质食味中熟中粳南粳2728和南粳505,迟熟中粳南粳9108和福粳1606为试验材料,设置5月10日(S1)、5月17日(S2)、5月24日(S3)、5月31日(S4)、6月7日(S5)、6月14日(S6)、6月21日(S7)7个播期处理。研究不同播期处理下水稻产量、生育期、日均温度、积温和日均辐射量的差异,水稻产量与日均温度、积温、日均辐射量的相互关系。 【结果】 (1)随播种期的推迟,水稻产量显著下降。播种期每推迟7 d,中熟中粳和迟熟中粳产量分别降低0.49 t·hm -2、0.63 t·hm -2。(2)随播种期的推迟,播种至拔节期、拔节至抽穗期和全生育期天数呈下降趋势。抽穗至成熟期生育天数呈增加趋势,迟熟中粳S5—S7处理不能正常成熟,抽穗至成熟期生育天数缩短,2种类型水稻产量与全生育期天数极显著正相关。(3)随着播种期的推迟,播种至拔节期日均温度显著升高,拔节至抽穗期、抽穗至成熟期和全生育期日均温度显著下降。2种类型水稻产量与播种至拔节期日均温度极显著负相关,与拔节至抽穗期、抽穗至成熟期和全生育期日均温度极显著正相关。(4)2种类型水稻播种至拔节期、拔节至抽穗期、抽穗至成熟期和全生育期积温随播期推迟均呈下降趋势。播种期每推迟7 d,中熟中粳和迟熟中粳全生育期积温分别降低106.6℃、123.1℃。2种类型水稻产量与各生育阶段积温极显著正相关。(5)随播种期推迟,全生育期日均辐射量显著下降,中熟中粳产量与拔节至抽穗期和全生育期日均辐射量极显著正相关,与播种至拔节期和抽穗至成熟期日均辐射量呈正相关关系。迟熟中粳产量与播种至拔节期日均辐射量显著正相关,与全生育期产量极显著正相关,与拔节至抽穗期和抽穗至成熟期日均辐射量正相关。【结论】在稻麦两熟的淮北地区,与光照相比,产量对温度的响应更为敏感。在播期范围内,各生育阶段积温越高,水稻产量越高。为了保证2种类型优质粳稻能够安全成熟,中熟中粳和迟熟中粳应分别于6月14日和5月31日之前播种。当2种生育类型水稻播种期在5月10日至5月24日,水稻能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3.
代维清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21):97-99,145
通过对半冬性、春性小麦品种的分期播种试验,分析了播期对产量构成因素、生育进程、幼穗分化进程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气候逐渐变暖的情况下,播期对产量的影响较小;穗粒数随播期的推迟而提高;千粒重则随播期的推迟而降低;7个播期的生育进程与幼穗分化进程在前期有显著差异,而在生育后期逐渐接近。半冬性品种以10月10-20日内播种、春性品种以10月10日-10月25日播种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4.
20 0 2~ 2 0 0 3年度河南省乃至黄淮麦区气候特殊 ,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是利弊相当。总的气候特点是播种前期干旱 ,一部分麦田抢墒或造墒播种 ,冬前出现旺长。大部分麦田播种后 ( 1 0月 1 7日以后 )持续低温 ,冬前热量不足 ,冬前分蘖偏少。 1 2月下旬和 1月上旬出现强寒流天气 (极端最低气温 - 1 0~ - 1 3℃ ) ,且低温持续时间长 ,大部分品种受到不同程度的冻害 ,尤其是早播的春性品种冻害严重。春季雨水多、温度低 ,小麦返青、拔节、抽穗晚 ,纹枯病发生早且重 ,白粉病、锈病发病晚 ,但上升快 ,在我省中南部地区 (南阳、驻马店、周口、漯…  相似文献   

15.
小麦冬春性人工低温春化鉴定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筛选适合小麦冬春性室内鉴定的方法和指标,以济麦19、钱交麦、泰山1号、济麦20、中国春为强冬性、冬性、半冬性、偏春性和春性对照,对2014—2016年山东省区试的108份小麦品种进行冬春性室内春化鉴定、田间错期春播鉴定和分子鉴定。通过对幼苗习性、抽穗率、抽穗期等指标的观察确定小麦冬春性室内鉴定的可靠指标,提出采用室内鉴定法评判品种的冬春性,并初步建立了小麦品种室内春化鉴定法检测小麦冬春性的检测指标体系:春性、偏春性、半冬性、冬性和强冬性小麦品种在2℃条件下完成春化所需时间分级分别为0 d、0 dt≤20 d、20 dt≤30 d、30 dt≤40 d和t40 d。  相似文献   

16.
利用生态指标划分小麦生态类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采用Q型系统聚类与主成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来自全国主产麦区的31个代表性品种在杨陵分期播种下的生态表现。结果表明:从强春性到强冬性所划分的6个生态类群中,小麦主茎平均叶龄、主茎最高叶龄、出苗至拔节的积温及冻害等级4个指标反映了不同生态类型品种性状的稳定性。其贡献率分别达92.79%、86.02%、81.85%和81.64%;而出苗至开花的天数与抽穗率两个指标反映了不同生态类型间的可变性,其贡献率仅为35.87%和22.14%。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以2020—2021年度河南省区试95份小麦新品种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春播的方法对区试小麦品种的冬春性类型进行鉴定,为品种审定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春播第二播期条件下,12份新品种鉴定为春性类,春性类品种均全部抽穗,抽穗率为38.5%~95.0%,苗穗期为46~53 d,成熟情况表现为未成熟、基本成熟和接近成熟;83份新品种鉴定为冬性类,大部分品种未抽穗,抽穗率为0~23.9%,成熟情况均表现为未成熟;春性类品种占参试品种总数量的12.6%,冬性类品种占参试品种总数量的87.4%。春播第一播期条件下,所有冬性类品种鉴定为半冬性。春播第三播期条件下,春性类品种中5份品种鉴定为春性,其余7份品种鉴定为弱春性。  相似文献   

18.
以玉米杂交种郑单958、漯玉16和先玉335为试验材料,分别在6月1日、6月8日、6月15日和6月22日播种,考查品种在不同播期下播种至出苗、播种至拔节、播种至抽雄、播种至吐丝及播种至成熟的天数和产量指标,研究豫中南夏玉米品种在不同播期下的生育进程及产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播期下3个品种播种至出苗及播种至拔节的天数基本没有变化;播种至抽雄和播种至吐丝的间隔天数随着播期的推迟逐渐变短且趋势一致,播种至成熟的间隔天数也逐渐缩短;3个品种均呈现播种越早产量越高、播种越晚产量越低的趋势,且同一品种在不同播期间产量差异均极显著。  相似文献   

19.
不同类型小麦品种抽穗后光合生理性状的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三个典型春性,半冬性和冬性小麦品种抽穗后上三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气孔阻力,蒸腾速度等5个光合生理性状的研究,抽穗后3个品种的净光合速度均呈下降趋势,春性和半冬性品种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上升,气孔阻力下降,而净光合速率的变化主要受非气孔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20.
将未成熟和成熟小麦种子在未经处理情况下,在青海省平安县白家村(海拔2 150 m)夏季进行分期播种,探求小麦在青海夏繁加代的最佳播种期、最适宜的类型品种、最佳选育时期,对在安徽及黄淮海地区小麦育种加代、缩短育种周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12年分期播种试验结果表明:春性小麦加代材料在5月17日、5月22日、5月27日、6月1日直播的在8月底和9月初均能进入乳熟期或成熟期,并可收获成熟和乳熟种子,而且收获到的加代种子发芽率均能达到76%以上;而同期直播的半冬性和冬性偏强的材料大部分不能拔节抽穗,只有光敏性强的半冬性材料部分抽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