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车筒竹不同育苗方法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比较了大型丛生竹种车筒竹带蔸埋秆、埋单节、埋双节和主枝扦插法的育苗效果,通过分析4种育苗方法的出苗率、成竹率和成竹质量等指标,认为,埋双节法效果最好,出苗后基本全部成竹,成竹率达97.9%,育苗1年后新竹平均竹高达2.0m,平均地径1.48 cm.另外3种方法,各有优劣,带蔸埋秆法尤其是母竹基部的成竹质量较好;主枝扦插法材料丰富、费用低,通过条件控制提高其成竹率,亦有较大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2.
白榆嫩枝扦插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三年试验,利用全光喷雾扦插育苗技术和ABT生根粉促根处理,成功地解决了白榆嫩枝扦插生根和移栽成活问题,使白榆无性繁殖技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其扦插生根率达到95%以上,移栽成活率达到90%以上、当年生扦插移栽苗高度达1.0米以上,翌年6月达到2.0米的成苗标准,比播种育苗缩短1/3的育苗周期。  相似文献   

3.
白榆嫩枝扦插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3年试验,利用全光喷扦插育苗技术和ABT生根粉促根处理,成功地解决了白榆嫩枝扦插生根和移栽成活问题,其扦插生根率达到95%以上,移栽成活率达到90%以上,当年生扦插移栽苗高度达1.0m以上,翌年6月达到2.0m的成苗标准,比播种育苗缩短1/3的育苗周期。  相似文献   

4.
自1994年至2002年通过对44种丛生竹(含混生)不同枝条类型、粗度、母竹年龄、扦插方式、扦插时间及插后管理对成活率的影响分析得出:不同竹种、不同枝条类型、不同扦插方式间的扦插成活率表型差异主要受竹种本身遗传效应的影响;主枝的扦插成活率极显著高于一级次生枝;1a~2a生主枝的扦插成活率极显著优于3a~4a生主枝;主枝粗度大于1cm的竹种其扦插成活率极显著高于主枝粗度小于1cm的竹种;主枝斜埋的扦插成活率极显著高于平埋;在自然条件下,竹主枝的扦插繁殖以春、秋季为好,但夏季在进行适时浇水和遮荫的条件下,也能获得较高的扦插成活率。  相似文献   

5.
以引进竹种Guadua amplexifolia为对象,进行了适生性和多种人工措施对幼林林分结构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该竹种适生于中亚热带与南亚热带气候过渡区,笋期长达7个月,笋芽萌发能力强;栽植后前2年丛新竹数、新竹地径变化显著,栽植后第3年始需进行人工去除弱小立竹和竹笋、科学适量挖取种苗等方法的竹丛结构调控,促进竹丛良好生长;可采用竹丛全年多次连续育苗法,显著提高优质种苗繁殖规模,其中以6月份移栽2~3株立竹带1~2株老竹的竹丛效果好.栽植后第3年始竹丛趋于散生状生长,根系发达,根径与立竹地径呈线性增长关系,根幅面宽,固土作用强.  相似文献   

6.
利用丛生竹地上部分的竹秆和枝条,通过人工整理和GGR处理,实行选竹枝、带竹秆、留竹节、竹筒灌水保温等一系列操作进行育苗。通过小型和中型育苗试验,得出坭竹、绿竹等多分枝、竹壁厚、体形较大的竹种采用此法育苗效果好,育苗成活率达85%以上,发笋成竹率达70%,每丛发笋成竹2株以上,造林成活率95%以上。  相似文献   

7.
观赏竹种黄金间碧玉的插枝繁殖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取主枝扦插和次生枝扦插2种方法,分别于2、3、4、5月份进行扦插试验。用随机排列试验设计,结果表明,主枝扦插与次生枝扦插成苗率4月份均高于2、3、5月份,主枝扦插成苗率高于次生枝,但以单株母竹计,次生枝扦插繁殖率高于主枝扦插繁殖率。  相似文献   

8.
丛生竹无性繁殖育苗试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近两年来,对分布云南境内用途较广的近20个丛生竹种进行了多种方法的无性繁殖育苗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节间切口埋秆法(包括带蔸和不带蔸)和竹苗分株育苗法,其育苗成活率可达70%以上;龙头竹、黄金间碧玉、佛肚竹、绵竹等,用枝条扦插法育苗也能获得较高的成活率;生长素类药剂对龙竹、慈竹、绵竹等竹种的次生枝以及黄金间碧玉、油勒竹、甜龙竹的主枝有促进生根的作用,生根率可比对照提高20%~40%。  相似文献   

9.
柽柳扦插育苗试验报告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16个柽柳种类进行硬枝扦插育苗试验。通过对扦插成活率的调查和统计分析得出:中国、东柽1号、甘蒙、甘肃、东柽2号、多枝、多花7种柽柳平均扦插成活率都达到80%以上,这7种柽柳有较好的扦插繁殖能力;长穗、山川、刚毛、短穗、短毛、细穗、白花、沙生和紫杆9种柽柳的平均扦插成活率低于60%,这些柽柳种类扦插繁殖能力差,或者对本地的气候、土壤条件适应性差。ABT1号生根粉不能显著提高柽柳的扦插育苗成活率。  相似文献   

10.
通过3年试验,利用全光喷雾扦插育苗技术和ABT生根粉促根处理,成功地解决了白榆嫩枝扦插生根和移栽成活问题,其扦插生根率达到95%以上,移栽成活率达到90%以上,当年生扦插移栽苗高度达1.0m以上,翌年6月达到2.0m的成苗标准,比播种育苗缩短1/3的育苗周期。  相似文献   

11.
阿帕斯竹出笋期5月中旬~10月中旬,7月上旬~8月中旬为出笋盛期;单株埋秆育苗的出笋数、成竹数分别是单株埋蔸育苗的3.9倍、3.8倍,而新竹径级较埋蔸的下降43.5%,两种育苗方法可结合应用;竹丛结构调控可显著提高竹丛出笋数(21.9%)和新竹地径(84.1%),退笋率降低36.9%;综合出笋成竹数、新竹地径的季节性施肥效果,以6月最佳,其次为3月。  相似文献   

12.
竹木混交林改为毛竹纯林经营后的林分生长动态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分别在1974年和1984年实施清除混交乔、灌木,把原竹木混交林改为毛竹纯林经营的两片毛竹林分内,于1985年各设立固定标准地20块,自1985年至1995年对改造后处于自然肥力条件下的林分不同生长阶段的毛竹纯林的生长指标,进行为期11a的观测,结果表明:在竹木混交林改成毛竹纯林后的较长经营期中,各生长因子的变化过程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即:新 竹个体数量增长和粗度下降期(1-4a),主要特征是林  相似文献   

13.
32种经济竹种的组培及苗木培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用了32个竹种作为微体快速繁殖材料,采用以芽繁芽的途径实现快繁。当选用竹子种子作为外植体时得到的组培效果最好,其次是幼年竹节芽和小枝芽,成年竹节芽最差。同等条件下,毛环刺竹、实心瓜多竹、孝顺竹、黄金碧玉竹、非洲锐药竹、麻竹和大佛肚竹更易成活和发笋,人面竹的成活率最低。选用蛭石作为育苗基质取得了较为理想的试验结果。用麻竹组培苗(1 a生苗)作为试验材料,得出腐殖土可作为优良的育苗基质,30%锯末+70%红土次之。组培苗移栽后施以NPK复合肥作为叶面肥,配以微量元素的追肥可提高成活率。对竹苗进行封顶处理可促进发笋。播种苗和组培苗便于运输,且成本低,但因竹子种子不易获得,所以组培苗是作为生产竹苗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4.
基于多年的研究与实践经验,总结了观赏地被竹容器苗标准化栽培一系列关键技术,包括竹子引种、竹子扦插、容器苗长效轻型栽培基质配方、容器苗栽培标准模式等创新技术。该技术的应用,显著提高了竹苗的繁殖系数和造林成活率,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是在3600未调查线路上设置30个样方和19块带状标准地,总面积为1267平方米的测定资料,研究了舒城县苗圃龙河水竹林倒笋规律,其结果表明:①块状和丛状发笋,倒笋多,单株散生笋,倒笋少;②择伐后形成林中空地、疏林地和林窗内发的笋,倒笋多,立竹分布均匀竹林内发的笋,倒笋少;③林缘发出的笋,倒笋多,林分内发出的笋,倒笋少;④有防护林庇荫或林墙保护的水竹林内发出的笋,倒笋少,没有防护林或林墙的竹林发出的笋,倒笋多;⑤水竹母竹径级大的林分发出的笋,倒笋多,径级小的水竹林发出的笋,例笋少;⑥土壤肥沃的竹林内发出的笋,倒笋多,土壤瘦薄的竹林内发出的笋,倒笋少;⑦靠近居民点或苗圃职工住宅处的水竹林内发出的笋,倒笋多,远离居民点和职工住宅处竹林内发出的笋,倒笋少。  相似文献   

16.
We assessed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regeneration (seedling and sapling) densities of seven representative tall-tree species to the past partial cutting and current stand structure. We also determined if differences in tree regeneration were associated to establishment substrates (coarse woody debris (CWD) and root throws) and understory inhibitor vegetation (the dwarf bamboo species: Sasa senanensis).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in 17 conifer–hardwood mixed stands in a heavy snowfall region in Hokkaido, northern Japan.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stand structure, rather than logging intensity, is the primary factor influencing regeneration densities. Total conifer basal area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regeneration density of individual tree species, including two conifers and three hardwoods. These patterns differ from those observed in old-growth stands in the region.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otal conifer basal area and dwarf bamboo coverage suggests that the presence of dense conifer canopies causes an increase in regeneration density of tall-tree species by preventing domination of dwarf bamboo. Picea glehnii, a species that depends for its establishment strongly on CWD, has lower seedling and sapling density in stands with higher logging intensity. This seems to be a result of the decrease in the volume of CWD with increasing logging intensity in these stands. We suggest that both reducing logging intensity and retaining overstory conifers should be considered to develop a sustainable silvicultural system in this region. Providing sufficient CWD and root throws may also be important to ensure natural regeneration of tree species that require these as an establishment substrate.  相似文献   

17.
散生竹无性繁殖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5年来对云南主要散生竹(斑竹、水竹、灰金竹、桂竹)无性繁殖育苗技术的系统研究,总结出各竹种经济实用的育苗方法。试验结果表明:正确选择苗圃地及竹鞭,选用适当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竹鞭,适时育苗,采用塑料小拱棚覆盖苗床,两段式长鞭分株育苗,进行科学抚育管理,可使育苗成活率由传统育苗方法的10%~30%提高到80%~95%,竹苗质量明显改善。经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现已培育竹苗3601万株,规模化造林68591hm2,节约投资9259万元,前期营造竹林已开始郁闭成林。  相似文献   

18.
勃氏甜龙竹笋苗兼用林林分结构优化模式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勃氏甜龙竹是一种优良的多用途竹种,近年来在许多适生区得到推广,其资源扩繁主要依赖于母竹移植。研究应用竹子生理整合性等生态学原理,以竹林林分结构调控为核心技术,采用不同林分结构组合,旨在探求笋苗兼用竹林经营模式。结果表明:(1)新造竹林有一明显的出笋数量和笋个体质量增长期,时间区段不同,前3a均快速增长,然后笋个体质量相对稳定,出笋数量仍较快增长。(2)竹笋产量主要影响因子是丛立竹数和立竹胸径,决定出笋数量和笋个体质量。出笋数量与丛立竹数正相关,与笋个体质量负相关。胸径与笋个体质量正相关,与出笋数量无相关。(3)合理的林分结构在450丛·hm-2时,丛立竹数为10株左右,胸径4~6cm。(4)经营类型经济效益明显,新造竹林第2年即有产出,第4年进入丰产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