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油茶AFLP反应体系建立及其在遗传多样性研究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试验分析建立了适合油茶且简便易行的AFLP反应体系,筛选出了4对能够反映多态性的有效引物,并对油茶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初步分析。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23个具有清晰条带的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数N为18,多态性位点百分率PPL为79.13%,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320,Nei’s期望杂合度He为0.184,Shannon多态性信息指数I为0.267。研究结果表明了AFLP标记技术在油茶遗传多样性研究上的适用性,同时也显示了油茶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为进一步研究油茶多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野生紫背天葵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可为其育种、利用和保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广东肇庆鼎湖山、广西桂林大野神境、青狮潭3个紫背天葵野生居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采用POPGEN32进行数据分析,UPGMA绘制聚类图。【结果】12条ISSR引物共检测到112个清晰的扩增位点,多态性位点102个,多态位点百分率为91.07%;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e)为0.3383,Shannon多样性指数(I)为0.5011,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1507。居群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8949~0.9162,平均为0.9026。聚类分析可知,各居群个体的聚类与其地理位置一致。【结论】紫背天葵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但居群间的遗传分化水平较低,建议可将各种群后代种子或幼苗相互交叉移栽,以提高群体间的基因交流,增加遗传多样性水平。  相似文献   

3.
采用常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海南吊罗山和霸王岭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荔枝等住酶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13个酶系统、18个酶位点的检测结果表明,两个自然保护区野生荔枝具有较低的居群间遗传变异水平和较高的居群内遗传变异.吊罗山保护区野生荔枝的遗传多样性参数为:P=61.1%,A=2.05,He=0.27.霸王岭居群野生荔枝的遗传多样性参数为:P=61.1%,A=2.05,He=0.28.两个群体的遗传分化极小,GST=0.040.居群间遗传一致度较高,I=0.977.共检测到8个稀有等位基因.两个自然保护区的野生荔枝均有各自特有的稀有等位基因,都应采取措施予以保护.  相似文献   

4.
[目的]筛选更优的ISSR-PCR扩增产物电泳检测方法,分析我国华东地区野生菰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为建立和完善菰植物种质库及合理开发与利用菰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挑选7条ISSR引物对华东地区9个野生菰居群104份材料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其ISSR-PCR产物分别采用2%琼脂糖凝胶电泳和5%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行检测.[结果]2%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结果显示,华东地区野生菰的多态性位点百分率(PPB)为63.49%、观测等位基因数(Na)为1.6349、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3012、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e)为0.1871、Shannon's信息指数(I)为0.2908、居群间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3922、遗传相似系数(Gs)变化范围在0.8293~0.9775;其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当遗传相似性系数阈值为0.885时,9个野生菰居群被分为两大类,SH(上海)和PYH(鄱阳湖)居群归为一类,其他7个居群归为另一类.5%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结果显示,华东地区野生菰的PPB为78.03%、Na为1.7803、Ne为1.2762、He为0.1804、I为0.2914、Gst为0.5086、Gs变化范围在0.7679~0.9837;其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当遗传相似性系数阈值为0.850时,9个居群也被分为两大类,其中PYH居群单独为一类,其他8个居群归为另一类.[结论]我国华东地区野生菰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丰富,居群间和居群内变异显著,基于ISSR分子标记的野生菰遗传多样性采用5%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行检测可获得更可靠的遗传图谱,而2%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更适合早期的ISSR分子标记引物筛选.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我国7个野生居群共121份女贞种质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10条有效引物对121份女贞种质材料进行RAPD-PCR扩增,共扩增出94条DNA谱带,其中80条为多态性带,占总扩增带数的85.11%,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9.4条谱带。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女贞材料在物种水平上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有效等位基因数Ne=1.4344,Nei’s基因多样性H=0.2591,Shannon信息指数I=0.3959;但在居群水平上,女贞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PPB=37.08%,Ne=1.2590,H=0.1455,I=0.2127。女贞居群内的遗传变异大于居群间的遗传变异,居群间遗传分化指数Gst=0.4067,总的遗传变异中有40.67%的变异存在居群间,有59.33%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内。女贞居群间基因交流有限,基因流(Nm)为0.7294<1。  相似文献   

6.
采用简单序列重复区间扩增多态性分子标记(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ISSR)技术,对龟峰山3个野生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 Planch.)居群共23个种质材料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与评价。运用40条ISSR引物共筛选出7条扩增条带清晰、重复性好和多态性高的引物;筛选出来的7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79条清晰的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有74条,平均多态性位点比率为93.67%,等位基因数Na和有效等位基因数Ne分别为1.962 0和1.555 4,奈氏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330 8,香农氏信息指数I为0.499 0,表明龟峰山古杜鹃群落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其中Rho-M和Rho-H两个居群之间的遗传距离小至0.069 8,亦即这两个居群之间的分化最小。试验从分子层面对古杜鹃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将对龟峰山古杜鹃种质资源的评价、保存以及杜鹃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四川省珍稀濒危植物延龄草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延龄草7个自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和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用12个引物对7个居群共105个样品进行了扩增,共得到135条清晰的扩增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46个,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34.07%。POPGENE分析结果表明:同其他一些濒危植物相比,延龄草具有较低的遗传多样性(He=0.075 9,Ho=0.120 0)。卧龙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PPB=18.52%,He=0.041 7,Ho=0.068 4),大坝子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低(PPB=8.89%,He=0.022 0,Ho=0.034 8)。Neis遗传多样性分析和AMOVA分析表明:7个自然居群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Gst分别为0.555 4和0.525 3),可能是基因流障碍和遗传漂变引起的; 而居群间的限制性基因流(Nm=0.400 2)可能由种子的有限传播距离、居群的地理隔离或自交等因素导致. 通过对延龄草居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分析,结合群落学调查研究,该文提出了一些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8.
采用10条ISSR引物对我国珍稀濒危植物珙桐的6个天然居群和2个人工居群的229份材料进行分析,共检测到127个分子量在200~2 000 bp之间的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119个、多态位点百分率93.81%;各居群多态位点百分率在40.21%~76.29%之间,平均为58.64%。物种水平上,珙桐的Nei’s基因多样性Hs=0.3013,Shannon’s遗传多样性信息指数I=0.4566。居群水平上,各居群的Nei’s基因多样性介于0.1491~0.2690之间,各居群的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Hs=0.2191,各居群的Shannon’s遗传多样性信息指数(I)介于0.2200~0.4028之间,平均Shannon’s遗传多样性信息指数I=0.3232。居群间基因间分化度(Gst)为26.27%,基因流Nm为1.4。结果显示珙桐的遗传多样性较高,8个居群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和基因流动,但遗传分化主要存在于居群内。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野生大麻居群的合理取样样本量,为全面了解我国大麻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制定野生大麻保护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抽取96个辽宁科尔沁沙地野生大麻自然居群个体,采用计算机模拟方法从中随机抽取不同样本量(分别为5、10、15、20、25、30、35、40、50、60、70、80、90和96个个体)的抽样群体各20次,利用ISSR分子标记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确定合理的取样样本量.[结果]利用从6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的9条引物对随机抽取的96个野生大麻个体进行PCR扩增,共获得76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48个,多态率达63.16%,观测等位基因数(Na)为1.632,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250,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156,Shannon's信息指数(I)为0.245.由各遗传参数拟合曲线变化趋势分析结果可知,初始的4种抽样群体(分别为5、10、15和20个个体)遗传多样性水平呈急速增加趋势,之后随着样本量的加大,遗传多样性水平增加趋势明显变缓.当抽样群体样本量超过25个个体时,Na、Ne、H和I均包含了野生大麻居群90%以上的遗传变异.[结论]采用ISSR分子标记评估野生大麻群体遗传多样性时,群体取样样本量不宜小于25个个体才能较好地反映该居群总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探讨对节白蜡自然资源的濒危机制,为其野生资源的保护提供依据。【方法】利用cpSSR分子标记,对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对节白蜡10个自然居群196个个体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并构建其UPGMA聚类图。【结果】6对cpSSR引物扩增出了30条多态性带,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多态性位点百分率:PPL=25.75%,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0.0974,香农信息指数:I=0.1440,等位基因数:N_a=1.2575,有效等位基因数:N_e=1.1712)低于其在物种水平上的多样性(PPL=75.00%,h=0.1720,I=0.22732,N_a=1.7500,N_e=1.2756)。居群间遗传分化系数(G_(st))为0.4187,基因流(Nm)为0.6942,遗传距离范围0.0329~0.1569,根据遗传一致度(0.8548~0.9676),10个自然居群聚成4个大类。【结论】对节白蜡总遗传多样性处于中等水平,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居群内(58.11%),因此,保护对节白蜡天然种群应重点保护遗传多样性丰富的居群。  相似文献   

11.
稳定性是一个评价群落结构与功能的指标,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本文依据林分地上部分指标建立稳定体系,对苏州近郊4种人工林分,应用数学生态学方法,分析冬青针阔混交林、栎树针阔叶混交林、湿地松林和木荷林的林分稳定性。结果表明,多样性并不完全能够代表稳定性;4种林分群落稳定性主要因林分密度不同而异;稳定性依次为湿地松林>冬青湿地松林>栎树湿地松林>木荷林。其中湿地松林可能会发展成为针阔混交林;木荷林中在生长过程中会因竞争产生限制,可能演替形成栎树—木荷混交林;2种针阔混交林在未来演替也可能向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发展;该地区木荷林密度过大,稳定性较弱,应采取适当的抚育措施,提高其林分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HvnANT1基因在青稞粒色形成过程中的基因表达模式,以紫粒青稞‘涅如姆扎’和白粒青稞‘昆仑10号’为试材,利用简化基因组GBS(Genotyping-by-Sequencing)对青稞紫粒进行基因定位,克隆到HvnANT1基因,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1)在7H染色体的84.30—86.00cM获得1个MYB类转录因子,命名为HvnANT1。2)该基因长1 033bp,其完整开放阅读框为762bp,编码253个氨基酸。HvnANT1蛋白分子量为27.14kU,是亲水性的不稳定碱性蛋白且不存在跨膜结构,无信号肽。该蛋白的二级结构主要是由无规卷曲、α-螺旋、延伸链和β-转角组成,具有2个SANT结构域(分别位于第13—第63个;第66—第114个氨基酸)。3)同源比对与系统进化分析表明:青稞HvnANT1蛋白与大麦、乌拉尔图小麦、高梁、玉米、二型花、小米、水稻、土瓶草、车轴草和杨梅10种植物的ANT1蛋白序列相似性分别为100.00%、88.85%、54.64%、60.95%、60.82%、58.46%、57.61%、37.76%、36.05%和36.33%;这些序列都具...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四川省食品动物源大肠杆菌mcr-1耐药基因流行情况,及其与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ESBLs)共存和共转移的特征,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菌株对不同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PCR检测菌株mcr-1,以及mcr-1阳性菌株中ESBLs基因类型;采用质粒接合转移试验分析了mcr-1ESBLs基因共转移的耐药机制。结果显示:190株大肠杆菌的mcr-1检出率为36.84%,75.71% mcr-1阳性菌株中同时检出ESBLs基因,主要以blaTEM-1、blaCTX-M-55和blaCTX-M-14为优势基因;mcr-1阳性菌对氨曲南(ATM)、头孢噻肟(CTX)和多黏菌素E(COL)耐药率极显著高于mcr-1阴性菌(P<0.01);质粒转移率为47.14%,其中获得mcr-1ESBLs基因共转移的接合子表现出与供体菌相同的耐药表型及耐药基因。综上,在四川省食品动物源大肠杆菌中,mcr-1ESBLs基因共存现象广泛存在,且耐药基因易发生水平传播,对菌株多重耐药性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对干旱胁迫下脂质转移蛋白基因(TaLTP1)、膨胀素基因(TaEXPB23)、水通道蛋白基因(TaAQP7)和果聚糖6-果糖基转移酶基因(Ta6-SFT)在4种小麦叶片中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通过测定相对水分质量分数和果聚糖质量分数来判断小麦生长发育状况。结果显示:干旱胁迫48h内,4种基因在不同抗旱性小麦叶片中的表达模式不同,干旱敏感型小麦中4种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先上升后下降,恢复到正常水平;干旱耐受型小麦中4种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先上升后下降,但仍维持较高表达水平;干旱耐受型小麦具有较高的相对水分质量分数和果聚糖累积量。以上结果表明,4种基因参与小麦干旱胁迫应答,4种基因的表达模式可以作为鉴定小麦抗旱的分子指标。本研究可为准确快速地鉴定小麦品种抗旱性提供重要分子依据。  相似文献   

15.
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眼柄粗提物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性腺发育相关基因(DMC1、VASA和VTG)表达的影响,探讨性腺抑制激素(GIH)在性腺发育过程中的调控机制,结果表明:DMC1和VASA只在凡纳滨对虾精巢和卵巢中表达;摘除眼柄后,精巢和卵巢中DMC1表达量均显著性降低(P0.05),而注射眼柄粗提物后精巢和卵巢中DMC1表达显著增高(P0.05);相反,摘除眼柄后,精巢和卵巢中VASA以及卵巢中VTG基因表达量显著增高,但注射眼柄粗提物后性腺中的VASA和卵巢中的VTG表达量显著降低。结果表明眼柄粗提物通过影响生殖相关基因的表达影响凡纳滨对虾的性腺发育。  相似文献   

16.
采用组织分离法,以PDA培养基为分离培养基,从绣线菊的根、茎和叶中分离获得39株内生真菌。平板对峙结果表明, 21株活性菌株对6种植物病原菌(辣椒疫霉病原菌、番茄枯萎病原菌、苹果腐烂病原菌、苹果炭疽病原菌、葡萄灰霉病原菌、小麦赤霉病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菌株XXT10对苹果腐烂病原菌、苹果炭疽病原菌、番茄枯萎病原菌、小麦赤霉病原菌的抑制率分别达到73.2%、72.5%、39.5%和42.7%。通过测得的ITS rDNA 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已知序列比对后该菌为链格孢属菌。生物学特性试验表明,该菌株在28~32℃时,选择PDA培养基,分别以乳糖和蛋白胨作为碳、氮源,酸碱度中性的条件下,菌落的生长状况最佳。  相似文献   

17.
LBD(Lateral organ boundaries domain)是植物中特有的基因家族.前期研究发现灰霉菌处理小立碗藓导致配子体中的PpLBD20上调表达,但PpLBD20的功能尚不明确.因此提取小立碗藓DNA,PCR扩增PpLBD20基因的上下游片段,依次插入PTN182载体,利用同源重组原理构建敲除表达载体,酶切和测序验证插入序列的正确性.通过工作浓度为20%的PGE 6000介导小立碗藓原生质体转化,筛选鉴定得到敲除PpLBD20后的突变体植株,观察到敲除后小立碗藓不形成茎叶体结构且配子体成丝状.结果为深入探究PpLBD20在小立碗藓的形态建成调控病原菌侵染的抗性作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必需脂肪酸亚油酸(18∶2)和亚麻酸(18∶3)在植物中的合成过程一直备受研究者的关注。本研究利用旱金莲中合成亚油酸的油酸脱饱和酶基因TmFAD2及甘蓝型油菜中合成亚麻酸的亚油酸脱饱和酶基因BnFAD3,在pRD400骨架载体的基础上,构建同时表达TmFAD2和BnFAD3的串联双价载体pSFF。通过农杆菌介导的花序浸蘸法完成pSFF对拟南芥哥伦比亚野生型的转化,观察发现转基因植株的第1对真叶有不同程度的畸形。按照畸形程度将其划分为4个等级,气相色谱分析4个等级叶片及其后代种子中脂肪酸的组成及含量,发现随着畸形程度的增高,叶片和种子中亚麻酸C18∶3含量都呈现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新疆野生樱桃李PsoRPM2基因引起植株的早开花现象,本研究通过形态学、转基因以及酵母双杂等试验对PsoRPM2基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新疆野生樱桃李极早花、早花、中花、晚花和极晚花的比率分别为11%、24%、44%、18%和3%。早花类型的花芽分化明显快于晚花类型,早花花芽中的PsoLFYPsoFT基因表达高于晚花,而PsoFLC基因则在晚花中表达较高。转PsoRPM2基因烟草表现为早花,并且NtLFY基因表达明显升高。在新疆野生樱桃李早花花芽中,PsoRPM2基因表达高于晚花,同一时期的PsoLFY基因表达也较高。酵母双杂试验显示,PsoRPM2与PsoLFY可以互作。综上,新疆野生樱桃李之所以早花是通过PsoRPM2与PsoLFY互作,提高花芽中PsoLFYPsoFT基因表达,从而加快花芽分化进程,导致植株提前开花。  相似文献   

20.
杏鲍菇菌糠提取液对不同食用菌的化感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杏鲍菇是一种近几年来发展较快的药食两用型食用菌。随着杏鲍菇工厂的逐年增多,产生的菌糠也越来越多,菌糠如何再利用,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采用平板培养法研究了杏鲍菇菌糠的水提液和醇提液对姬菇、金针菇、杏鲍菇、猴头菇、白玉菇和白灵菇6种食用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杏鲍菇菌糠的水提液和醇提液对供试食用菌菌丝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水提液有利于猴头菇、白灵菇、姬菇和白玉菇菌丝的生长;醇提液有利于猴头菇和白玉菇菌丝生长;2种提取液均不利于杏鲍菇菌丝的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