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珙桐繁殖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珙桐种子繁殖和扦插繁殖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弄清了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在于种胚形态后熟和生理后熟,探讨了种子休眠萌发机理,用人工低温冷冻或GA+6-BA处理,可使层积2年尚未萌发的种子70%左右在半月内迅速萌发出苗,缩短休眠期约1年,经不同处理的扦插试验,5%的插条可生根成苗。  相似文献   

2.
枸杞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介绍了枸杞的生物学特性,并从培育壮苗、棚间管理、出圃及假植等方面总结了其栽培技术,以期为枸杞的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前草果多种植于天然林下,基本处于半野生状态,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且单位面积产量低,普遍存在花而不实现象。从草果花生物学特性、花粉活力、遗传体系、种群结构,栽培技术等方面阐述了影响草果开花结实及产量的研究情况。为进一步研究如何科学经营管理草果林,提高草果产量,保护生态环境提出科学分析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四翅滨藜生物学、生态学及繁殖特性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两年的田间试验与野外种植,基本了解四翅滨藜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生态学及繁殖特性,并利用嫩枝扦插技术,培育出近百万株四翅滨藜苗木。四翅滨藜可做为木本饲料和水土保持树种,是宁夏干旱风沙区造林树种与南部山区水土保持树种较为理想的选择树种之一,应该进一步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苦丁茶繁殖特性与繁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贵州野生苦丁茶人工播种后发芽率仅5%左右,采用150mg/kg赤霉素液浸种24h,可有效解除抑制,提高发芽率至60%以上。苦本茶种子萌发过程需要适当的光照,育苗应浅播浅盖。扦插繁殖:1-2年生枝条和当年生棣枝扦插成活率为37%左右,老枝成活率仅18%;应用吲哚本酸,生根粉等处理插条可提高成活率,对老枝插条处理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6.
自然界生活的成年鳗鲡,普遍是雌性个体较大,雄性个体较小。体长在400mm以下全为雄性,700mm以上全为雌性。400~700mm之间雌、雄均有出现。随着体长的增长,雄鳗出现率渐减,而雌鳗出现率渐增。肥满度是雌性稍大于雄性。雌、雄个体的体长与体重关系为W=5 596×10-8L3 492,W♀=4 72×10-7L3 165,W♂=1 317×10-8L3 717。体围与体长、消化道长与体长的关系分别为Y=0 22L-34 82,D=0 56L-12 11。达性成熟年龄的雌、雄鳗蓄养在淡水或海水中,其性腺成熟系数都很小。在人工催熟情况下,雌、雄鳗的性腺成熟系数都显著增加;在一定范围内,雌鳗体重与体围都随催熟注射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大;肝体系数也有一定的增加。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紫穗槐的生物学特性,并总结了紫穗槐的繁殖技术,主要包括播种育苗及扦插育苗,以期促进紫穗槐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以巴戟天苗的叶片、茎尖、茎段为外植体,通过诱导出不定芽进行快速繁殖。比较了不同外植体在添加不同浓度BA和NAA培养基上的诱导效果,结果表明:带节的茎段在MS 6-BA1.0mg/L NAA0.5mg/L上的不定芽诱导率为95%,不定芽在不添加任何激素的MS培养基上生根率为85%,移栽成活率为90%。  相似文献   

9.
珙桐的生物学特性与繁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珙桐的生物学特性,并详细介绍种子繁殖和无性繁殖(扦插、嫁接)2种珙桐的繁殖方法,以期为保护和开发该树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蓝狐的生物学特性及饲养繁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狐,又名北极狐(Arctic Fox),是抗寒能力很强的食肉动物.蓝狐皮是高档裘皮.发展养狐业已成为振兴农村经济、扩大出口创汇的一门新兴产业.本文详述了蓝狐的生物学特性和人工饲养与繁殖技术.人工饲养,动物性饲料占70~80%,谷物饲料占15~25%,蔬菜占5~10%,添加饲料约占2%.蓝狐胎平均产仔10头左右,成活率80%以上.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巴戟天的扦插育苗率,对不同年龄巴戟天插条进行不同浓度的IBA激素浸泡扦插处理。结果表明:浓度为50mg/L、100mg/L和150mg/L的IBA溶液均可显著提高不同年龄巴戟天扦插条的生根率、平均生根数和最长根平均长以50mg/L的IBA溶液的处理效果最佳;1~3年生的扦插条以3年生的生根效果最佳,其生根率为88.3%,平均生根数为20.92条,最长根平均长为2.12cm。在生根过程中,POD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PPO活性呈先升高后下降再升高的变化趋势,IAAO活性呈先下降后升高的变化趋势;POD、PPO活性比对照组的高,而IAAO活性比对照组的低,IBA处理改变了POD、PPO及IAAO的活性进而影响插条生根。  相似文献   

12.
利用ISSR技术对福建和广东7个种源的巴戟天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分析.从10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16条能产生稳定多态性的引物用于ISSR分析,共扩增出151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119个,占总数的78.81%.结果表明,7个种源的巴戟天在分子水平上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使用POP-GENE32软件进行聚类分...  相似文献   

13.
巴戟天水溶性多糖分离纯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取水提醇沉工艺获得了巴戟天粗多糖MOP,用离子交换柱层析方法对粗多糖进行了分级纯化,考察了不同层析缓冲液条件下,巴戟天多糖的动态吸附情况。结果表明:较高pH值和低离子强度的缓冲液有利于巴戟天多糖的吸附,确定层析用缓冲液pH值为8.0~8.5,Tris浓度为0.02mol/L,流速1.5mL/min;在此层析条件下,采用阶段梯度洗脱方式,在NaCl浓度为0, 0.1和0.5mol/L时分别获得巴戟天多糖组分MOHP-Ⅰ, MOHP-Ⅱ, MOHP-Ⅲ,用NaOH洗脱得到了MOHP-Ⅳ组分。  相似文献   

14.
近红外光谱法对巴戟天药材中水分含量的快速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 How.)药材中水分含量的近红外定量模型,可快速测定巴戟天中水分含量.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规定采用烘干法测定166批巴戟天药材的水分含量,采集并用多元散射校正法、二阶导数法预处理近红外光谱,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建立了近红外水分定量分析模型.所建立的校正模型的内部交叉验证决定系数为0.985 5,内部交叉验证均方差为0.402 7,校正均方差为0.169,预测均方差为0.180.结果表明,该近红外水分定量模型稳定、准确,可快速进行巴戟天药材中水分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巴戟天毛状根的诱导条件,该研究选择不同发根农杆菌ATCC15834、AR10、Msu440菌株诱导巴戟天无菌苗的幼芽、叶片、叶柄、茎段等外植体形成毛状根,并研究了共培养时间和乙酰丁香酮(AS)浓度等因素对巴戟天毛状根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巴戟天毛状根的最佳诱导条件为:以幼芽为外植体,ATCC15834为转化菌,侵染时间20 min,并在培养基中添加300μmol/L乙酰丁香酮条件下,巴戟天毛状根的诱导转化率最高,可达36.7%。  相似文献   

16.
不同生长年份巴戟天挥发性成分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并比较不同生长年份巴戟天的挥发性成分。[方法]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巴戟天的挥发性成分并比较其组分及含量。[结果]15年生巴戟天的挥发性成分鉴定出46种,已鉴定化学成分占总离子流图峰面积的89.98% 10年生巴戟天的挥发性成分鉴定出19种,已鉴定化学成分占总离子流图峰面积的70.01% 6~8年生巴戟天的挥发性成分鉴定出14种,已鉴定化学成分占总离子流图峰面积的63.23%。巴戟天的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酸类、醛类、醇类和烯烃类等。其中,有机酸类含量最高,占总挥发性成分的65.28%,十六酸占总挥发性成分的45.75%。[结论]从巴戟天的挥发性成分中鉴定出的物质随生长年份的增加而增加,其中十六酸、油酸等主要成分的含量与巴戟天的生长年份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微波协同酶法提取巴戟天多糖的工艺条件。[方法]采用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设计确定微波协同酶法提取巴戟天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结果]微波协同酶法提取巴戟天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40 g/ml、800 W微波处理时间2min、pH 5.0、酶用量0.10%、酶解温度40℃、酶解时间40 min,此工艺条件下多糖提取率为7.26%。[结论]微波协同酶法为巴戟天多糖提取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利用胆木(Nauclea officinalis)种子无菌实生苗的茎段、叶片、叶柄等进行愈伤组织的诱导及悬浮细胞的培养。结果如下:(1)以WPM为基本培养基,获得愈伤组织高诱导率的激素种类及浓度为①0.5 mg/L 2,4-D、②0.5~1.5 mg/L IBA+(0.0,0.5 mg/L)6-BA,诱导率达到100%;(2)在外植体的差异上,茎段和叶片出现愈伤组织的时间较早、增殖系数最大,可达15倍;(3)在培养基1/2WPM+0.5 mg/L2,4-D+30 g/L蔗糖中,继代周期为14~17 d,胆木细胞悬浮培养增殖率可达30.16%。  相似文献   

19.
防褐剂对牡丹组培褐化发生、组培苗生长和增殖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牡丹组培中褐化现象的发生,影响了组培苗的生长、增殖和组培过程的进行。该文研究了活性炭、硝酸银、PVPP和维生素C 4种防褐剂对牡丹品种‘乌龙捧盛’组培中褐化控制的作用及对组培苗生长和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褐化集中发生在转接后4d内。活性炭能有效控制褐化,但长时间处理会抑制组培苗的生长和增殖;继代培养初期在含活性炭2.0 g/L的培养基中进行4 d短期处理,不仅能有效控制褐化,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组培苗的生长和增殖。硝酸银1.0~8.0 mg/L能明显减轻褐化,其中2.0 mg/L的效果最好并能显著促进增殖;8.0 mg/L时组培苗生长量最大。PVPP能部分控制褐化,1.0 g/L效果较好;低浓度的PVPP促进组培苗生长,高浓度时促进增殖。维生素C控制褐化的效果不佳,且易导致组培苗玻璃化。综合分析认为:牡丹品种‘乌龙捧盛’继代转接时,先在添加活性炭2.0 g/L的培养基中培养4 d,然后转入不含活性炭的培养基中,能有效控制褐化和避免活性炭对生长和增殖的负面影响;在培养基中加入硝酸银2.0 mg/L,能在有效控制褐化的同时,促进组培苗生长与增殖,推荐在牡丹组培中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