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展示我国地理标志产业保护工作十年来取得的成就,加大对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宣传的力度,国家地理标志网从2010年4月1日起,开展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十年千品亿人同庆宣传活动(简称  相似文献   

2.
实践是检验“普洱茶国标”的试金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8年5月,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2008年60号公告:《关于批准对普洱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公告》,自2008年12月1日起,《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普洱茶国标”)正式出台。按照这个标准,只有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并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采用特定的加工工艺制成的茶产品才能叫做普洱茶。  相似文献   

3.
福建省乌龙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现状及其特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省是乌龙茶的原产地和主产区之一,品类丰富,产值大,具有丰富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储备资源。本文概述了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的福建省乌龙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现状,介绍了已获得地理标志保护的茶类,对其实施标准、保护地域、适制品种和加工工艺等特色进行了分析,以期为茶叶类地理标志保护的工作人员提供借鉴,促进福建乌龙茶产业的保护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刊讯12月1日,《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正式实施,其中对普洱茶的界定受到业界广泛的关注。依据《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的界定,只有以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并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采用特定的加工工艺制成的才能叫普洱茶。标准  相似文献   

5.
潮州市日前召开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会议,会议动员全市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并推进实施凤凰单丛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6.
安化黑茶是我国特有的茶类,其作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极具品质特色、生产加工方式、地域和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独特性。随着安化黑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获批筹建,安化黑茶受到安化茶企与消费者的更多关注,各级政府管理部门针对地理标志的规范使用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取得了良好收效。笔者通过对目前安化黑茶地理标志使用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探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张涛 《福建茶叶》2016,(4):295-296
近年来,国际知识产权领域中对地理标志的保护越来越重视。茶叶生产是我国的重要农业发展内容,各种著名的茶叶自身的品质和质地同茶叶的种植和生长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国需要实施地理标志保护的农业产品中,理所当然就要包含茶叶。但是,目前我国实现地理标志保护的著名茶叶非常少,下面本文针对我国茶叶的地理标志保护的研究情况和发展的形式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8.
我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现状与问题:以茶叶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理标志,是指标示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决定的标志。地理标志源于消费者对特色产品的消费需求和生产者对特色产品生产地域保护的需求。它既是产地标志,也是质量标志,更是一种知识产权。对特色产品实施地理标志保护,是国际通行的做法。  相似文献   

9.
郭雅玲 《福建茶叶》2008,30(1):19-20
福建是一个多茶类生产省份。在每个茶类中有不少茶品为该茶类的不可多得的历史珍品和名优茶。自2002年以来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等名茶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并完成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标准工作,如今永春佛手名茶也进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之中,这一类产品在对外贸易方面有着单箱出口的产品经济优势,对提高乌龙茶的国际贸易地位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关于振兴福州茉莉花茶产业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茉莉原产于印度,福州是国内首先引种地之一,深受群众喜爱,被选为市花。福州茉莉花茶制作始于南宋,至明代时加工有了较大发展。清咸丰年间,福州茉莉花茶作为皇家贡茶,开始进行大规模商品性生产。独特的山水灵气孕育出了清雅飘逸的福州茉莉花茶,并使之成为中国茉莉花茶的发源地和主产区。福州茉莉花茶在历史上曾占据全国茉莉花茶产量的60%,但近十几年来,福州茉莉花茶产业却日益低迷萎缩,重振茉莉花茶这一极具福州传统地域特色的产业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1.
我国粮食资源中,有61种国家地理标志产品、95件国家地理标志商标、119种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介绍了我国粮食资源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地理标志商标注册、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的现状,探讨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发展对策,并提出几点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稻米的地理标志保护现状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理标志,是WTO《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规定的七种独立的知识产权之一,为多哈回合知识产权谈判的三大议题之一。我国稻米资源中,有38种国家地理标志产品、44件国家地理标志商标、30种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本文介绍我国稻米资源的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现状,探讨其发展对策,并提出几点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福州茉莉花茶产业振兴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徐峰 《福建茶叶》2010,32(12):37-40
<正>茉莉原产于印度,福州是国内首先引种地之一,深受群众喜爱,被选为市花。福州茉莉花茶制作始于南宋,至明代时加工有较大发展。清咸丰年间,福州茉莉花茶作为皇家贡茶,开始进行大规模商品性生产。独特的山水灵气孕育出了清雅飘逸的福州茉莉花茶,并使之成为中国茉莉花茶的发源地和主产区。福州茉莉花茶在历史上曾占据全国茉莉  相似文献   

14.
加速振兴福州茉莉花茶的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家强 《福建茶叶》2011,33(2):41-43
福州茉莉花茶历史悠久,品质上乘,市场广阔,知名度高,深受广大销区人民的欢迎。福州是茉莉花茶的原产地,茉莉花义是福州的市花。福州人民早就掌握了种花种茶和窨制茉莉花茶的一整套加工技术。虽然在发展的非常时期,因种种原因造成发展下滑,产量、销量明显下降。但并不影响它原来所具备的坚实优势。随着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历史上长期深受人们喜爱的茉莉花茶品牌产品,越来越迫切的提出要求。目前对如何尽快地振兴福州花茶的生产加工,不但已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和支持,也引起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重视和关心,  相似文献   

15.
普洱茶是原产于云南普洱及周边地区的历史传统名茶。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国家质检总局2008年第60号《关于批准对普洱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公告》作为国家对普洱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依据,体现了国家对普洱茶的高度重视。普洱茶分为生茶和熟茶,普洱熟茶具有滋味醇厚,汤色褐红,陈香显著,叶底红褐的品质特点,并具有越陈越香的品质特征。千百年来,由于普洱茶产地优越的自然环境、优良的茶树品种、独特的加工工艺、独具匠心的造型、越陈越香的品  相似文献   

16.
最近公布的我省一九八一年优质产品六十五种,其中入选的茶叶产品有六个茶厂九个品种(福州茶厂产品茉莉花茶明前绿、龙团珠、四级;政和茶厂产品茉莉花茶二级、三级;安溪茶厂产品特级黄棪;宁德茶厂产品天山春毫;永春北硿华侨茶果场茶厂产品闽南水仙;  相似文献   

17.
试论“福州茉莉花茶”的兴衰与重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福州,茉莉花茶的原产地。福州茉莉花茶历史上的两次兴盛造就了它中国名茶的地位且被载入中国茶史。茉莉花茶占全国茶叶消费总量的50%,因此被列为最大茶类,在我国北方及东南亚国家拥有广阔的市场。福州茉莉花茶产量在历史上曾经占全国总产量的60%,福州因茉莉花茶而名传天下。  相似文献   

18.
吴平 《广东茶业》2023,(Z1):54-59
为相关各方全面、准确地理解六堡茶的三种地理标志保护模式的异同。方法:梳理地理标志的起源、发展及其国际性协议,我国保护制度的建立、监管部门及其演变轨迹;阐述六堡茶、梧州六堡茶及广西六堡茶先后获得地理标志保护的经过和保护实践。结果:我国地理标志最初由四个监管部门建立起四种不同的保护模式,演变为现在的两个监管部门、三种模式,适应我国国情。六堡茶的地理标志保护经历了现行的三种模式,这三种保护模式的批准性质、批准部门、名称所有权属、审批依据、保护范围、执行标准、专用标志图案、国际认可等均不相同,但都属于地理标志保护。结论:通过比较六堡茶的三种地理标志保护模式的异同,为人们全面、准确认识三种模式提供了便捷途径。  相似文献   

19.
广东茶叶地理标志的建立,旨在维护广东省茶叶的合法权益。然而,广东茶叶地理标志的知识产权保护却问题众多,管理混乱,并没有起到相应的保护效果。因此,分析茶叶地理标志的缺陷和不足,应该采用正确的思路和方案,有针对性地解决现实问题。加大宣传管理、严格控制质量、建立三维体系,这都是完善广东茶叶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重要措施,对广东省的茶叶的保护及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近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2014年第96号公告正式批准对仁化白毛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保护范围包括红山镇、城口镇、丹霞街道办事处、董塘镇、闻韶镇、黄坑镇共6个镇(街)现辖行政区域。仁化白毛茶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对提升其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利于提升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效果。仁化白毛茶是广东省特有的地方名茶,古称白茅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