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实验室条件下,就常用农用化学品(杀虫剂、除草剂及氮肥)对三带喙库蚊幼虫(CulextritaeniorhychusGiles)的杀伤作用及几种除草剂对稻田害虫天敌的优势种拟水狼蛛(Piratasubpiraticus)的直接杀伤作用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多数农用化学品对蚊幼虫有严重的直接杀伤作用,包括广谱性杀虫剂、除草剂中的丁草胺、除草醚及尿素。而且,广谱性杀虫剂,如氧化乐果、甲胺磷和久效磷其10d残效杀伤力仍达极显著水平。而除草剂的残效杀伤力较小。此外,尽管供试的5种除草剂中有4种对拟水狼蛛无明显直接杀伤作用,但丁草胺的24h杀伤力较高,LC50值为228.55mg/L。并就试验结果对稻田IPM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3.
拟水狼蛛染色体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附肢形成之前的蜘蛛胚胎细胞为材料,经秋水仙素处理,纸渗,固定,制片及染色,对拟水狼蛛的体细胞染色体进行了初步观察。结果表明 :拟水狼蛛的染色体数为:雄性2n=26,雌性2n=28,性别决定机制为X1,X2O.C-带分析表明,所有染色体都为端着丝粒染色特异性染色质存在。  相似文献   

4.
除草剂对拟水狼蛛生长发育及捕食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验研究了苯达松、稻乐思、乙草胺、苄磺隆、神锄、金秋、艾割和果尔等除草剂对拟水狼蛛生长发育及捕食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除金秋的抑制作用不明显外 ,其他几种除草剂对拟水狼蛛的抑制作用显著。对初孵狼蛛的直接杀伤力 ,果尔、稻乐思作用非常强 ,处理后 2 d狼蛛死亡率为 1 0 0 % ,乙草胺、苯达松分别为 60 %、4 0 % ,金秋、苄磺隆则无杀伤作用。多数除草剂处理 2 d后 ,拟水狼蛛捕食褐稻飞虱量有所增加 ;金秋处理 8d内 ,拟水狼蛛的捕食量显著高于对照 ,然后趋于正常。  相似文献   

5.
以附肢形成之前的蜘蛛胚胎细胞为材料,经秋水仙素处理、纸渗、固定、制片及染色,对拟水狼蛛的体细胞染色体进行了初步观察.结果表明:拟水狼蛛的染色体数为:雄性2n=26,雌性2n=28,性别决定机制为X1X2O.C-带分析表明,所有染色体都为端着丝粒染色体,端部有特异性染色质存在.  相似文献   

6.
杀虫剂对拟水狼蛛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保护稻田天敌及合理使用农药提供依据,采用浸渍法测定了18种常用杀虫剂对拟水狼蛛的毒力。结果表明,溴氰菊脂、顺式氰戊菊脂、氰戊菊酯、毒杀芬、克百威、甲胺膦对拟水狼蛛高毒;异丙威、速灭威、乐果、水胺硫磷、害扑威、杀螟硫磷、乙酰甲胺磷、马拉硫磷、杀虫脒对拟水狼蛛具中等毒性,灭幼脲(苏脲1号)杀虫双对拟水狼蛛毒性小;噻嗪酮对拟水狼蛛微毒,杀虫剂不同的加工剂型、纯异构体有效成分的单剂和多异构体的混剂对拟水  相似文献   

7.
除草剂对拟水狼蛛生长发育及捕食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试验研究了苯达松、稻乐思、乙草胺、苄磺隆、神锄、金秋、艾割和果尔等除草剂对拟水狼蛛生长发育及捕食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除金秋的抑制作用不明显外,其他几种除草剂对拟水狼蛛的抑制作用显著。对初孵狼蛛的直接杀伤力,思尔、稻乐思作用非常强,处理后2d狼蛛死亡率为100%,乙草胺、苯达松分别为60%、40%,金秋,苄磺隆则无杀伤作用。多数除草剂处理2d后,拟水狼蛛捕食褐稻飞虱量有所增加;金秋处理8d内,拟水狼蛛的捕食量显著高于对照,然后趋于正常。  相似文献   

8.
拟水狼蛛对白背飞虱的捕食功能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拟水狼蛛对白背飞虱的捕食量:无卵囊雌蛛>亚雄蛛>有卵囊雌蛛。其功能反应属HollingⅡ型。当猎物数量不变时,蜘蛛对自身密度的功能反应符合E=QP~(-m)模型;当猎物密度随蜘蛛密度成比例增加时,平均每头蜘蛛捕食的猎物数量差异不显著。同一空间内,当白背飞行虱多于褐飞虱时,蜘蛛对白背飞虱有明显的选择性;当白背飞虱少于或等于褐飞虱时,蜘蛛则喜食褐飞虱。  相似文献   

9.
狼蛛科(Lycosidae)蜘蛛是一类游猎型蜘蛛,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重要的捕食天敌之一,狼蛛科蜘蛛在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内外对狼蛛科蜘蛛的研究已取得了较多的成果,其资源的保护利用研究也受广泛关注。为同类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从狼蛛科蜘蛛的分类学、生物学及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概述,并从加强狼蛛科蜘蛛毒素资源、同类相食在营养生态中的作用及作为害虫天敌在生物控制上的潜在用途等方面展望其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在利用陷阱调查方法进行苍山火烧遗迹地蜘蛛群落演替研究过程中,发现了狼逍遥蛛属(Thanatus)蜘蛛两新种,分别命名为:镰状狼逍遥蛛(T. forciformis sp. nov.)和拇指狼逍遥蛛(T. pollex sp. nov.),文中提供了标本的分类特征图片。模式标本保存在大理学院农学与生物科学学院。  相似文献   

11.
12.
拟水狼蛛和食虫沟瘤蛛雌蛛对稻褐飞虱的捕食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二次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建立拟水狼蛛和食虫沟瘤蛛雌蛛对稻褐飞虱捕食作用模型。结果表明,食虫沟瘤蛛雌蛛是稻褐飞虱更为重要的捕食性天敌。当蜘蛛密度较高时,拟水狼蛛常常捕杀食虫沟瘤蛛,导致稻褐飞虱被捕食量的下降。  相似文献   

13.
统计了目前蜘蛛寄生蜂9科(跳小蜂科、姬小蜂科、广肩小蜂科、蚁科、姬蜂科、蛛蜂科、金小蜂科、缘腹细蜂科和泥蜂科)约294种,其中我国记载蜘蛛寄生蜂4科(姬小蜂科、姬蜂科、金小蜂科和缘腹细蜂科)14种。对狼蛛科(Lycosidae)5种蜘蛛[拟环纹豹蛛Par-dosa pseudoannulata(Boes.Str.)、星豹蛛P.astrigera C.L.Koch、保山豹蛛P.baoshanensis WangQiu、小雾豹蛛P.mionebulosa Yin et al.和大理娲蛛Wadicosa daliensis Yin,PengZhang]的卵囊进行了孵化研究,共发现3种寄生蜂:姬蜂科1种(Hidryta sp.),缘腹细蜂科2种(Idris sp.1和Idris sp.2),其中缘腹细蜂科为我国蜘蛛寄生蜂新纪录科;拟环纹豹蛛、保山豹蛛、小雾豹蛛和大理娲蛛为首次发现寄生蜂寄生现象。  相似文献   

14.
用经镉(1.0 mg/L)、Bt(Bacillus thuringiensis)蛋白(0.1 mg/L)和Cd+Bt处理的果蝇饲喂拟水狼蛛(Pirata subpiraticus),测定拟水狼蛛体内Cd与Bt蛋白的富集状况和抗氧化酶表达水平;利用RNA–seq技术分析Cd+Bt处理拟水狼蛛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构建DEGs的富集及调控通路。结果发现:与Cd和Bt处理的拟水狼蛛(Cd质量分数为(6.965 ± 0.21) mg/kg、Bt质量分数为(3.82 ± 0.28) μg/kg) 相比,Cd+Bt处理的拟水狼蛛具有更高的Cd质量分数((12.23 ± 0.86) mg/kg)和Bt质量分数((7.98 ± 0.49) μg/kg)(P < 0.05);与对照组、单一Cd和单一Bt处理的拟水狼蛛的相比,Cd+Bt处理还能提高拟水狼蛛体内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P < 0.05);通过对Cd+Bt处理和对照组进行转录组测序,得到6914条差异表达基因,并且与肽链内切酶活性、激素生物合成以及信息素代谢过程相关的基因(519条)都显著下调,共有14条参与卵母细胞减数分裂的基因在Cd+Bt处理下显著下调。转录因子和蛋白质互作分析表明, ZBTB等转录因子参与胁迫相关的调控网络,主要影响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  相似文献   

15.
拟水狼蛛三种不同生理状态捕食白背飞虱成、若虫的六个组合功能反应不尽相同。除负囊成蛛捕食白背飞虱若虫接近HollingⅢ型反应外,其它组合均符合HollingⅡ型反应。在猎物密度5~25头范围内,守简易地用直线方法模拟。而对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的拟合,用LRⅠ法比LRⅡ法为优。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明狼蛛猎物果蝇体表挥发性化合物正十五烷对狼蛛觅食过程中嗅觉定位的影响,采用Y型嗅觉仪法进行单因子变量试验,研究狼蛛对不同浓度(10%、20%、40%和80%)、距离(5 cm、10 cm、15 cm和20 cm)、温度(17℃、23℃和28℃)条件下对正十五烷的嗅觉反应。结果显示:浓度为20%时狼蛛对正十五烷气味源端的选择指数最高和在该端的停留时间最长,显著高于其他浓度时的选择指数和停留时间(P0.05);随着距离的延长,狼蛛在正十五烷气味源端的选择指数和停留时间与距离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随着温度的上升,狼蛛在正十五烷气味源端的选择指数和停留时间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可见,狼蛛对正十五烷气味有一定的嗅觉反应,可感受猎物的挥发性信息素协助定位猎物。  相似文献   

17.
采用RAPD技术对狼蛛科5种蜘蛛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从100个10 bp寡核苷酸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0个有效的随机引物对基因组DNA进行了扩增,共记录187条片段,平均每个引物18.7条。种群内多态位点比例在16.98%~44.20%之间,平均遗传多态度0.112 0,Shannon多样性指数0.162 5。从统计结果来看,5种蜘蛛没有普遍存在的位点,种间遗传多样性较丰富,种内的遗传多样性较低,外部形态相似的种间遗传距离较近,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狼蛛捕食行为的影响因子。[方法]以拟水狼蛛为研究对象,采用L_9(3~4)正交试验设计,探讨了狼蛛嗅觉感受器对捕食行为(寻觅、选择与定位猎物)的影响,并对不同反应观察时长提出试验设计方案。试验全过程在25℃恒温环境完成,采用四臂嗅觉仪测定。[结果]间距对狼蛛定位果蝇灵敏度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果蝇组织液浓度和狼蛛反应时长观察。经正交试验统计检验,得出狼蛛定位猎物的最佳优化组合为果蝇体液浓度80%、距离为6 cm、狼蛛反应时长300 s,此时狼蛛嗅觉感受器灵敏度最高。[结论]试验结果为制定保护和利用蜘蛛防治害虫的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采用反向高效液相色谱对雄性中华狼蛛粗毒进行分离,再用MALDI–TOF–TOF质谱进行相对分子质量测定。结果表明:从雄性中华狼蛛粗毒中一共鉴定到195种毒素多肽组分,这些毒素多肽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 000~10 000,其中大多数多肽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 000~3 500和4 500~7 500。这些毒素多肽的相对分子质量的分布特征与已报道的其他蜘蛛的不同,这可能是因为不同种类蜘蛛的毒素成分具有不同的多样性特点。  相似文献   

20.
低剂量敌百虫对拟环纹豹蛛体内酯酶同工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型电泳技术,对有敌百虫农药作用下不同发育时期拟环纹豹蛛体内酯酶同工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不同发育时期酯酶同工酶有着较大的差异,酶带数呈现出少-多-少的趋势,6龄期达到峰值。且农药胁迫下拟环纹豹蛛的酯酶同工酶的酶带增多,酶浓度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