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987~1990年对水稻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stal)的抗药性监测结果表明,褐飞虱对甲基对硫磷、马拉硫磷、杀螟硫磷产生了4.2~6.0倍的抗药性,对异丙威、西维因的抗性指数达2.5~3.4倍。选择以噻嗪酮、杀虫单为主要成分的增效复配剂,不仅能有效地控制水稻中后期多种害虫的危害,而且由于减少单剂用量,降低药剂的选择压力,达到延缓或控制抗药性产生和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2007年用点滴法首次对湖南省6个地区褐飞虱的抗药性进行监测.结果表明.湖南褐飞虱种群对异丙威产生了4.5-15倍的抗药性;对混灭威产生了3.2-9.6倍的抗药性;对敌敌畏产生了4.8-15.6倍的抗药性;对吡虫啉产生了6.1-19.7倍的抗药性.  相似文献   

3.
褐飞虱生物型监测及抗药性初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就采自江苏省句容、南京、高邮三地褐飞虱的生物型进行了测定 ,结果表明三地稻褐飞虱类型已趋向生物型 ;采用浸苗法 ,对药剂扑虱灵进行了褐飞虱田间自然种群的抗药性监测 ,对药剂吡虫啉进行了抗药性筛选 ,对其用药安全性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 ,褐飞虱对扑虱灵的抗性是 1993年的 14 .8倍 ,属中抗水平 ,且抗药性仍在上升 ;经连续筛选 8代 ,褐飞虱对吡虫啉的抗性指数为 2 .5 ,属敏感阶段  相似文献   

4.
褐飞虱生物型监测及抗药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就采自江苏省句容、南京、高邮三地褐飞虱的生物型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三地稻褐飞虱类型已趋势向生物型Ⅱ;采用浸苗法,对药剂扑虱灵进行了褐飞虱田间自然种群的抗药性监测,对药剂吡虫啉进行了抗药性筛选,对其用药安全性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褐飞虱对扑虱灵的抗性是1993年的14.8倍,属中抗水平,且抗药性仍在上升;经连续筛选8代,褐飞虱对吡虫啉的抗性指数为2.5,属敏感阶段。  相似文献   

5.
安庆地区水稻褐飞虱抗药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1988~1994年期间,用点滴法测定了安庆地区褐飞虱对杀虫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二安庆地区褐飞虱种群对大部分氨基甲酸酯和有机磷杀虫剂仍是相当敏感的,体壁接触LD50范围介于0.01041~0.07183之间。为了明确安庆地区褐飞虱种群对杀虫剂的敏感性水平,将安庆褐飞虱种群对几种杀虫剂的LDS50与Nagata1967年在日本所测的LD50值进行比较,结果指出:安庆褐飞虱已对西维因、叶蝉散、对硫磷产生了10~20倍的抗药性;抗性的发展与施药水平有密切的同步关系。  相似文献   

6.
褐飞虱对马拉硫磷的抗性与酯酶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褐飞虱对马拉硫磷的抗性与其体内酯酶活性关系的结果表明,羧酸酯酶抑制剂了TPP对马拉硫磷的增效作用随着褐飞虱对马拉硫磷抗性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南宁,筛选F2和筛选F3褐飞虱品系对马拉硫磷的抗性指数依次为13.8、28.3和35.4,TPP对马拉硫磷的增效比值分别为11.0、19.0和30.0。随着褐飞虱对马拉硫磷抗性水平的提高,具有高羧酸酯酶活性的个体频率也随之增加,并且各品系之间的平均羧酸酯酶活  相似文献   

7.
水稻褐飞虱的抗药性监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993-1995年用点滴法对褐飞虱的抗药性进行监测,结果表明,久效磷,西维因和甲胺磷分别对南宁,玉林和永福褐飞虱种群的触杀毒力最强,马拉硫磷的触杀毒力最弱。在测试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将所测得的LD50与相对敏感毒力基线的数据进行比较,广西褐飞虱种群对六六六仍然敏感,对甲胺磷的敏感性下降,对马拉硫磷和久效磷的抗性指数为10.8-23.6,对氨基甲酸酯类为4.1-12.8,对溴氰菊酯为0.93-1  相似文献   

8.
广东褐飞虱种群对4种杀虫剂的抗药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测定广东省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为科学防治水稻褐飞虱提供依据。【方法】在室内采用稻苗浸渍法测定了采自广东省广州市、雷州市、连州市、南雄市、海丰县、大埔县和怀集县等7个地方田间褐飞虱种群对噻嗪酮、吡虫啉、噻虫嗪和吡蚜酮的抗药性。【结果】广东褐飞虱种群对吡虫啉抗性仍处于极高水平抗性阶段(161.9~3576.4倍),对噻嗪酮抗性仍处于高水平至极高水平抗性阶段(93.4~1497.8倍),对噻虫嗪抗性仍处于高水平至极高水平抗性阶段(61.0~517.8倍),对吡蚜酮抗性处于敏感性下降至中等水平抗性阶段(3.7~11.0倍)。【结论】在水稻上防治稻飞虱需暂停使用吡虫啉、噻嗪酮和噻虫嗪;减少吡蚜酮在褐飞虱防治中的使用次数,以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9.
该文简述了水稻主要害虫褐飞虱的抗药性的产生机理及发展现状,分析了褐飞虱抗药性对水稻安全生产的影响,并对褐飞虱抗药性治理提出了一些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褐飞虱是水稻上的重要害虫。通过对和县地区褐飞虱对吡虫啉,噻嗪酮、毒死蜱等8种药剂的抗药性系统监测和检测,明确了沿江稻区褐飞虱的抗药性水平,分析了抗性发展动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沿江稻区褐飞虱的用药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11.
应用稻茎浸渍法测定杭州地区水稻褐飞虱对主要防治药剂噻嗪酮和吡虫啉的抗药性水平。结果表明,褐飞虱对噻嗪酮的抗药性水平为敏感性降低,对吡虫啉为极高水平抗性。并根据褐飞虱抗药性现状对其抗性治理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采用N6诱导培养基和MS分化培养基,对普通野生稻抗褐飞虱种质资源94-42进行了花药培养,愈伤组织诱导率为2.2%,绿苗分化率为12.4%,共获得18丛独立花药起源的绿苗共450株。在14丛共137株成活的花粉植株中,双单倍体占61.3%,单倍体占38.7%,其中3个独立起源的株系群共16个完全纯合株系对褐飞虱具有高度抗性,且抗性一致,无分离,抗性强度显著地高于任何一个已知的褐飞虱抗性基因所具有的  相似文献   

13.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是我国及东南亚许多水稻生产国的主要害虫。我国每年因此虫危害造成的直接稻谷损失为10~15亿kg,2005年四代褐飞虱在上海大暴发,经全力防治仍有大量枯死面积出现,许多未出现枯死点的田块,也因其危害造成暗伤而减产。为有效、及时地控制褐飞虱的发生与危害,国内外许多学者开展了多方面研究。本文就水稻褐飞虱抗药性发展的概况、抗药性机理及其抗药性治理并结合南汇地区的实际监测情况简单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50 % 稻丰按1 200 g/hm 2 的用量施药,对褐飞虱、二化螟在药后2 ~30d 的防效均明显优于单用扑虱灵450g/h m2 及杀虫单675 g/h m 2 的防效,药后30d 其对褐飞虱的防效为96 .0 % ,对二化螟的防效为73 .4 % ,且对水稻生长安全。  相似文献   

15.
浙江省水稻三种飞虱对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调查浙江省水稻飞虱抗药性现状,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2010—2011年采自浙江省嘉兴市褐飞虱田间种群、杭州市白背飞虱种群以及长兴市和嘉兴市灰飞虱种群对几种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嘉兴种群褐飞虱对吡虫啉分别产生了615.9~814.2倍抗性,对噻虫嗪产生了66.2倍抗性,对噻嗪酮具有13.0倍抗性,对烯啶虫胺尚敏感;相对于2008年种群,2010年杭州白背飞虱种群对毒死蜱的敏感性降低了9.5倍,说明白背飞虱对毒死蜱的抗性上升很快;相对于2007年种群,2010—2011年长兴灰飞虱对噻虫嗪、毒死蜱和吡虫啉的敏感性分别降低了1.6,2.5和2.3倍;噻虫嗪和毒死蜱对长兴种群灰飞虱的毒力略高于嘉兴种群。根据敏感性测定结果,提出了针对防治水稻飞虱的田间用药和抗药性治理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褐飞虱对噻虫胺、异丙威、啶虫脒3种常用药剂的抗药性水平,筛选田间抗药性治理桶混配方,采用点滴法测定了噻虫胺、异丙威、啶虫脒对贵州3个地区(桐梓、黄平、开阳)褐飞虱种群的抗药性水平,并研究了3种药剂相互混配对褐飞虱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噻虫胺、异丙威、啶虫脒对贵州3地稻飞虱的LD50范围分别为0.005 67~0.007 29、0.018 38~0.026 17、0.003 47~0.004 83μg/头;与敏感品系相比,褐飞虱对异丙威表现出低水平抗性(6.6~9.3倍),而对啶虫脒仍表现出敏感性。研究筛选出2个田间抗药性治理桶混优选配方:噻虫胺与异丙威1∶6和噻虫胺与啶虫脒4∶1(有效成分),它们对3地褐飞虱种群均具有明显增效作用,共毒系数(CTC)分别达198.42%~228.80%和182.91%~308.51%,田间防效分别达87.55%和89.28%。该研究结果可为褐飞虱的抗药性治理、药剂汰选以及混剂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褐飞虱对吡虫啉与噻嗪酮的抗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永斌  蔡美艳  李程巧 《农技服务》2010,27(2):227-227,251
应用稻茎浸渍法测定水稻褐飞虱对主要防治药剂吡虫啉与噻嗪酮的抗药性。结果表明:褐飞虱对吡虫啉抗药性为极高水平抗性,对噻嗪酮为敏感性降低。  相似文献   

18.
褐飞虱田间种群空间结构分析和空间分布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地质统计学中的变异函数对水稻不同季度、不同生长期中褐飞虱若虫田间种群空间结构进行分析表明,褐飞虱若虫田间种群的空间分布为聚集型。在晚稻生长中、晚期,褐飞虱若虫的聚集程度分别为53%和31.6%,聚集斑块范围分别为27m和24m。在早稻生长的早、中和晚期,褐飞虱若虫的聚集程度分别为42.6%,48.9%和57.2%,聚集斑块范围均大于60m。空间分布模拟图能较好地反映褐飞虱若虫在田间的具体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9.
灭虫精对褐飞虱的超高活性和田间应用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微量点滴法测定,灭虫精对褐飞虱3龄和5龄若虫的接触LC50分别为0.255、0.678mg/L。田间多点药效试验进一步表明,与扑虱灵比较,灭虫精防治褐虱具有以下优势:(1)超高活性,尤其对低龄若虫;(2)集优异的速效、持效和残效性于一体,是防治褐虱种群的全程高效药种;(3)对褐飞虱和蜘蛛的选择作用更强,可充分发挥田间蜘蛛类天敌控制褐飞虱种群的后效应,进而提出10%灭虫精防治田间褐飞虱各类种群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刘敬  吴珊珊  孟玲  李保平 《中国农业科学》2013,46(21):4471-4477
【目的】明确CO2浓度升高是否影响褐飞虱的取食行为以及抗药褐飞虱品系的刺吸行为是否与敏感品系存在差异,从而为预测CO2浓度升高条件下不同抗药性褐飞虱对水稻的致害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刺吸电位技术(EPG)观察褐飞虱抗、感噻嗪酮品系(抗性水平相差约480倍)对当前(390 μL•L-1)和升高CO2浓度(780 μL•L-1)下生长水稻的口针刺吸行为,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比较CO2浓度和抗药性2因素对口针刺吸显示的6种波形持续时间和频次的差异。【结果】CO2浓度加倍倾向于缩短感噻嗪酮褐飞虱在韧皮部摄取汁液的总时间,与抗药性互作显著影响开始刺探行为的频次:CO2浓度加倍条件下(780 μL•L-1)抗性褐飞虱开始刺探的频次低于当前CO2浓度下(390 μL•L-1)。抗噻嗪酮褐飞虱口针朝维管束移动和在木质部摄取汁液的时间延长,但在韧皮部内部活动的时间缩短;口针在韧皮部内部活动的频次增多,但在韧皮部和木质部摄取汁液的频次减少。【结论】抗噻嗪酮褐飞虱对水稻的致害性明显强于感噻嗪酮褐飞虱;CO2浓度升高可能使感噻嗪酮褐飞虱对水稻的致害性减弱,但对抗噻嗪酮褐飞虱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