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3 毫秒
1.
研究室内培养条件下水稻秸秆配施化肥氮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形成和氮素转化的影响。84mgN/kg标记硫铵和4.5g/kg稻草粉配施淹水培养,结果表明,有25.8%的肥料氮在培养63d时成为生物量及其代谢产物-15N。整个培养过程中生物量-15N无净再矿化现象。将稻草粉换成葡萄糖淹水培养,葡萄糖在培养7d时消耗贻尽,此时生物量-15N达最大值43.1mgN/kg,相当于施入肥料氮的51.3%。在此条件下,生物量-15N有明显净再矿化现象,且净矿化出来的氮遭受损失。稻草粉处理好气培养结果表明,新形成的生物量及其代谢产物-15N较淹水培养处理高得多,达47.0mgN/kg,相当于施入肥料氮的46.3%。在此条件下,生物量-15N亦无明显净再矿化现象。比较不同处理的氮素回收率,可以看出施入稻草粉可以减少肥料氮的损失  相似文献   

2.
在盆栽条件下研究施用稻草粉对水稻土土壤微生物量的形成与肥料氮的转化的影响。施用稻草粉可降低水稻对肥料氮的吸收,提高对非肥料氮的吸收;施用稻草粉可提高肥料氮的残留率、降低肥料氮的损失。至水稻收获时,残留于土壤中的^15N主要以生物量及其代谢产物-N形态存在于土壤中。生物量及其代谢产物-N的形成因土壤不同而有快慢之差,但其再矿化速度都较为缓慢。即使在稻草粉施用量较高的情况下也未观察到水稻吸氮总量受到明  相似文献   

3.
在盆栽条件下研究施用稻草粉对水稻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形成与肥料氮的转化的影响。施用稻草粉可降低水稻对肥料氮的吸收,提高对非肥料氮的吸收;施用稻草粉可提高肥料氮的残留率,降低肥料氮的损失。至水稻收获时,残留于土壤中的15N主要以生物量及其代谢产物-N形态存在于土壤中。生物量及其代谢产物-N的形成因土壤不同而有快慢之差,但其再矿化速度都较为缓慢。即使在稻草粉施用量较高的情况下也未观察到水稻吸氮总量受到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通过本文研究,二次多项式的95%最大产量相应的施氮量水平分别2为137.5kg/hm^2和120.6kg/hm^2,冬不麦和夏玉米轮作总产为14402kg/hm^2,基本达到了吨粮田水平,研究表明,为减少作物收获后0-100cm土壤NO3一N残留量,同时维持作物产量水平,可施用二次多项式95%最在产量相应的施氮量水平,也达到了减少土壤NO3-N淋失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氮、磷是高产玉米必需的营养元素,二者配合施用有更高的肥料效应。试验表明,关中灌 产最佳施一为N146.4-220kg/hm^2.P2O586.1-93.4kg/hm^2,最佳产量为9440-10990kg/hm^2每公手混合养分可增产玉米13.29kg。  相似文献   

6.
^15N标记有机无机氮在莴苣设施土体系中的转化与分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15N标记硫铵及稻草,实施了两者单施,配施的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施入物料的C/N,稻草用量与稻草^15N的矿化率及吸收利用率呈反相关,与残留率呈正相关,随着施入物料C/N及稻草用量的增加,硫铵^15N的固定率及残留率相应提高,而吸收率则下降。施用占土重0.31%~0.46%,的稻草,能提高设施土壤的全氮量。  相似文献   

7.
向固铵能力较强的马肝土(黄棕壤母质)中添加50mgN/kg铵态氮,测得熏蒸一培养过程中生物固持量为23.4mgN/kg,占加入量的46.8%,向该该土壤中加入一定量的枯草杆菌和根霉活细胞,测得其氮素矿化率分别为45%和21%,若不计固定态氮净量,其矿化率分别为30%和17%,表明固铵作用对生物量测定的深刻影响,数据表明生物固持作用和固铵作用在生物量氮测定中均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8.
油菜秸还田对土壤氮素供应和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采用^15N-硫铵、^15N-油菜秸单施,两者交叉标记的配施处理,于水稻生长期间研究了总N及肥料^15N的吸收和稻株体内的分布,还讨论了土壤氮素总供应量的变化,土壤全氮及腐殖质各组分含氮量的增长,显然,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能在多方面产生良好效应。  相似文献   

9.
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对盐化草甸土的培肥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辽宁省辽中县盐化草甸型水稻土上设置田间定位试验,经5年观测结果表明,施用肥料特别是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兼有提高土壤肥力水平和加强作物营养的双重功效,水稻产量由不施肥处理的3495kg.hm^-2提高到7350kg.hm^-2。在配施组合中,以施猪圈粪1.5t.hm^-2,化肥N75~90kg.hm^-2,P2O530~45kg.hm^-2为最佳。  相似文献   

10.
向固铵能力较强的马肝土(黄棕壤母质)中添加50mgN/kg铵态氮,测得熏蒸-培养过程中生物固持量为23.4mgN/kg,占加入量的46.8%。问该该土壤中加入一定量的枯草杆菌和根霉活细胞,测得其氮素矿化率分别为45%和21%;若不计固定态氮净增量,其矿化率分别为30%和17%,表明固铵作用对生物量测定的深刻影响。数据表明:生物固持作用和固铵作用在生物量氮测定中均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11.
雷竹林地覆盖增温过程中土壤化学性质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3,自引:8,他引:15  
为了摸索覆盖物对雷竹地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设立了不同覆盖材料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1)稻草,稻草+砻糠,竹叶3种覆盖处理,到试验的50d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开始明显减少。前2个处理这种减少趋势一直维持到试验结束。试验全过程中土壤有机质,全氮分别减少了7.28g.kg,9.55g.kg^-1和0.50g.kg^-1,0.57g.kg^-1。竹叶处理则到100d有机质,全氮又分别上升。(2)土壤水解  相似文献   

12.
在盆栽试验中,用^15N2还原法测定稻株总氮,其中1.09%来自接种的固氮蓝藻。蓝藻当季固定的氮素只有11.93%被利用。接种蓝藻增加稻田的氮量为16.3kg.hm^-2。实验室条件下按固氮量推算,自然水稻田土壤生物固氮量为14.2kg.hm^-2,植株总氮的16.8%来自生物固氮;接种蓝藻的稻田土生物固氮量为31.2kg.hm^-2,比自然稻田多固氮17kg.hm^-2,植株总氮的25.8%来自  相似文献   

13.
在溶液培养条件下,10mg/kg的有效硅就可以满足芦苇实生苗的生长需要,使干重增加80.6%;在田间条件下,当施氮水平一致时,24kg/hm^2的枸溶性硅可使芦苇增产34.1%,且品质得到改善,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4.
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硼施用量对棉株氮素营养状态、氮肥利用率、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氮硼比值为500时,棉株含氮量为6136mg/微区;其施硼效应为925mg/微区,棉株吸收的肥料氮量为1767mg/微区,吸收的土壤氮量为4369mg/微区;氮肥利用率54.1%;籽棉产量248.5kg/亩,均为各处理最高值。在兴化地区氮硼比值控制在400-700范围内,施硼效应,增产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5.
半夏优化栽培模式研究初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试验表明:氮,磷,钾和播种量4因子对半夏产量影响作用大小的顺序是播种量-氮-钾-磷;其优化栽培模式为施N116.0-164.0kg/hm^2,P2O5141.8-186.8kg/hm^2,K2O90.0kg/hm^2,播种量为3000.0-3750.0kg/hm^2。  相似文献   

16.
辣椒营养吸收特性及优质高产施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田间条件下每生产100kg干辣椒吸收N9.64-11.24kg,P2O52.37-2.56kg,K2O8.72-10.89kg,N:P2O5:K2O为1:0.23-0.25:0.79-1.02。吸收高峰期在盛果期,营养敏感期在生长前期。在缺钾土壤上不施钾肥辣椒易产生严重的钾素胁迫,生长发育受阻。氮钾配施比单施氮平均增产62.0-70.0%,施钾产投比达到10.94-22.15。施钾改善辣椒商品性  相似文献   

17.
1991~1992年通过室内试验和室外盆栽试验对水田土壤施用稻草和氮肥后对土壤无机氮(NH4-N+NO3-N)固定-矿化动态、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施用稻草后,无论是否配施氮肥,在1个月内未观察到土壤氮素的纯矿化现象,施用稻草10天左右对土壤无机氮的固定率达最大值,以后则逐渐减少。种稻条件下,水稻分蘖期后施稻草处理土壤无机氮含量高于单施氮肥处理,并一直保持到水稻收获;稻草还田提高了水稻植株吸氮总量,并提高了稻谷产量和生物转化率。  相似文献   

18.
尿素在草甸褐土中分解转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好气培养法对20℃和35℃两种培养温度下,尿素和尿素混施DCD在草甸褐土中的氮转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草甸褐土的尿酶活性与硝化活力均较强,尿素施入土壤后即迅速水解,2d时已水解19.99%~85.02%,d水解90%以上。转化生成的NH^+4-N,很快进行硝化作用,生成NO^-3-N并在土壤中积累。土壤氮的矿化随培养温度的升高和培养时间的延长明显增加,表明在温度较高、作物吸收能力弱的多雨季节  相似文献   

19.
针对临夏高寒阴湿地区土壤肥料用量不足,氮磷比例失调,气温低,热量不足,土壤犁地层等影响粮食产量提高的问题,开展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耕深27cm和20cm处理比14cm处理,小麦增产319.5kg/hm^2和240.0kg/hm^2,蚕豆增产621.0kg/hm^2和396.0kg/hm^2,在施有机肥67500kg/hm^2条件下,氮磷总量以51kg/hm^2为宜;各作物适宜的氮磷比例是:小麦1  相似文献   

20.
田间和温室试验表明:在供试褐土上,氮、磷肥对陕354小麦具有明显的增产作用,增产效应为氮〉钾〉磷,初步发现钾肥有明显增产效应。此外,硫肥有增产作用,硫锌、硫锰或硫锌锰配施增产显著。试区小麦高产施肥中应注意中、微量元素的缺乏与补充问题,并应注意各种肥料的平衡施用。最佳施肥量为N217kg/hm^2,P2O5,99.1kg/hm^2和K2O107.1kg/hm^2m,N:P2O5:K2O最佳配比为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