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作者介绍美国白蛾的显著特性及社会危害性,概述了寿县美国白蛾发现过程、分布情况。检疫封锁是源头治理,“飞机防治为主、人工地面防治”相结合的的美国白蛾立体综合防治技术是空中飞机防治和地面人工防治相结合的立体空间全域防治,地面防治和空中防治同时进行,织成一张密密的除虫大网,让美国白蛾无藏身之地,最终彻底消灭美国白蛾。人工地面防治技术是美国白蛾防治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弥补了飞防的不足,空中飞防和人工地面防治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做到防治的不漏缝隙,达到“除虫勿净”的目的。以本县美国白蛾防治成功为例,详细阐述了美国白蛾立体综合防治美国白蛾技术。  相似文献   

2.
罗颖  张卉 《现代农业科技》2010,(6):164-164,166
介绍了美国白蛾的分布及危害特点,阐述了美国白蛾的形态特征、生活史及习性,并提出美国白蛾的防治措施,以为美国白蛾的监测与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仲崇俊 《农技服务》2014,(1):59+62-59,62
针对美国白蛾疫情在新沂加剧扩散蔓延的势头,简要阐述美国白蛾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危害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为控制美国白蛾在新沂的传播蔓延和危害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4.
美国白蛾对我国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必须对美国白蛾生长规律有一定的了解,并采取针对性的防护措施,从而实现对美国白蛾的有效控制,保证我国农林领域发展。本文以河南省新乡市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为例,围绕加强检验检疫与预测预报、抗虫植物、人工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五个方面展开讨论,加强对美国白蛾防护技术的研究,从而降低美国白蛾对我国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5.
主要阐述美国白蛾的特点和对植物造成的危害,通过对美国白蛾的天生克星白蛾周氏啮小蜂的详细介绍,说明以虫制虫的生物防治技术,是实现美国白蛾可持续控制的根本途径,旨在为林业工作者提供一个有效的防治美国白蛾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青龙满族自治县美国白蛾发生防治现状,重点分析了美国白蛾疫情逐年扩散的原因,指出了美国白蛾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持续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7.
介绍美国白蛾的危害特点、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并提出防治方法,以为美国白蛾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周国生 《农林科学实验》2014,(8):131-131,134
介绍美国白蛾的危害特点、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并提出防治方法,以为美国白蛾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美国白蛾是重要的农林业检疫性害虫,2015年蒙城县首次发现,2016年发生面积有所扩大,但由于采取了切实有效的防治措施,美国白蛾并未造成大的危害.通过美国白蛾防控实践,现已初步掌握美国白蛾在蒙城县发生规律及防治要点.该文对美国白蛾发生、危害及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综述,提出了以物理和生物农药为主的防控技术.  相似文献   

10.
陈红威  李伟 《农技服务》2012,29(6):707+709
针对美国白蛾疫情扩散蔓延迅猛势头,深入探究了美国白蛾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美国白蛾是举世瞩目的世界性检疫害虫。笔者结合近年来在河北省廊坊市对美国白蛾的室内饲养与野外观察结果,从美国白蛾寄主林木的主要经营方式、扩散迁移特点、生物学特性、天敌控制、药物防治等方面分析了美国白蛾的系列防控瓶颈因素,以期为发展美国白蛾的环境友好型防控技术寻找突破点,也为进一步完善害虫的综合管理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山东西部农村地区美国白蛾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白蛾是国际性检疫害虫,自1982年在山东荣城市首次发现以来,疫情不断扩展蔓延,给农林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严重危害,美国白蛾防治形势不容乐观。农村地区是美国白蛾防治的重要区域,通过调查分析了山东省西部农村地区美国白蛾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美国白蛾成虫羽化和交尾高峰期雌虫性信息素分泌规律的研究,得出一些结论.  相似文献   

14.
以转Bt基因欧洲黑杨叶片饲喂4-5龄美国白蛾幼虫,对其中肠几种重要解毒酶及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中肠多功能氧化酶受到强烈抑制,饲喂4h后,多功能氧化酶的活性比对照降低50.89%,48h后,该酶活性仅为对照的1/6,酯酶及羟酸酯酶的活性也受到明显抑制,饲喂48h后,上述两种酶的活性分别比对照降低73.58%和56.55%,谷胱甘肽S-转移酶变化比较复杂,饲喂24h后其活性出现峰值;48h后与对照持平,中肠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无明显变化,转基因叶片对幼虫中肠解毒酶活性的抑制可能是其毒杀害虫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人纹污灯蛾是黑荆树的一种重要害虫。在福建南平一年发生4代,以蛹越冬,翌年3月上旬成虫开始羽化。幼虫6龄。卵期5~10天,幼虫期29~51天,蛹期越冬代153~168天,其余各代9~16天。试验表明,敌百虫,敌敌畏和溴氰菊酯对幼虫均有良好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蚕业研究所家蚕种质资源中保育的灰黑蛾蚕品种,其雌雄蛾体、蛾翅均为灰黑色。用灰黑蛾与白色蛾杂交,饲养F1代、F2代及BC1代,结果表明:杂交F1代全部为白色蛾;自交F2代、回交BC1代发生娥色性状分离,白蛾与灰黑蛾的分离比,F2为3:1,BC1为1:1;灰黑蛾雌雄自交,全部表现为灰黑蛾;并分析了灰黑蛾的显隐性特点及遗传规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转基因植物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转Bt基因和慈姑蛋白酶抑制剂基因三倍体毛白杨叶片喂4~5龄舞毒蛾幼虫,对其中肠几种重要解毒酶的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幼虫中肠酯酶的比活力变化是先升高后降低,24 h后达到高峰,而在48 h后,比活力明显下降;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比活力是一直在升高。取食抗虫杨Pb1、Pb33和Pb47叶片48 h后的舞毒蛾幼虫中肠酯酶的比活力分别为取食CK幼虫酯酶比活力的62.9%、70.7%和74.5%;24 h后的幼虫中肠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比活力分别比取食CK幼虫谷胱甘肽-S-转移酶比活力下降了25.7%、27.7%和17.9%。[结论]导致幼虫中肠解毒酶活性的改变可能是转基因叶片毒杀害虫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 (Drury)属鳞翅目(Lepidoptera)灯蛾科(Arctiidae),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国际性植物检疫害虫。在北京市丰台区首次发现是2006年6月,发现地点位于南三环路旁,发现虫体为幼虫。2006-2010年,对美国白蛾在丰台区的发生规律、寄主植物、传播扩散、危害情况和防控技术进行了研究。美国白蛾在丰台区每年发生3代,在危害的树木周围枯枝落叶和土缝中化蛹越冬;6月上旬、8月上旬和9月上中旬是幼虫危害的主要时期,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发现美国白蛾危害的植物35种,其中法桐、臭椿、桑树、榆树和白蜡受害最重。发现美国白蛾幼虫极易随人类活动进行远距离传播,通过布设45041诱捕器的监测,2010年在丰台区共发现疫点123个。行之有效的防治技术包括:(1)加强检疫控制人为传播;(2)剪除初龄幼虫群居网幕;(3)10月上旬于老熟幼虫下树前在树干距地面1m处集中消灭;(4)老熟幼虫期释放寄生性天敌周氏啮小蜂,寄生率可达55%;(5)树冠喷洒灭幼脲Ⅲ号、杀铃脲、除虫脲和高溴氯氰菊酯等杀灭幼虫,防治效果可达98%;(6)大范围发生区的飞机防治。2008-2010年受害林木逐年减少,分别为2567株、1428株和987株,防治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9.
转基因741杨抗虫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群体和单体饲养的方法,用转双抗虫基因741杨叶片饲养舞毒蛾和美国白蛾幼虫,测定其死亡率、各龄期的发育速率、体重增加速率和取食效率。结果表明:4个转双抗虫基因的741杨株系对舞毒蛾和美国白蛾均有明显抗虫效果,主要表现为对低龄幼虫的毒杀作用和对高龄幼虫生长发育的抑制作用。用转抗虫基因杨树叶片饲养的昆虫幼虫死亡率均高于对照,最高可达100%,而且,可导致存活幼虫的不正常的发育,使其发育历期明显延迟,发育速率、体重增加速率和取食增长率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20.
谭凡民 《北京农业》2012,(21):129-130
由于池塘老化和养殖病害等因素影响,对虾养殖生产和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作者在南美白对虾(P.vannamei)养殖生产中,通过投放一定数量的卵圆鲳鲹(Trachinotus ovatus)、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Forskal)],采取鱼、虾、蟹混养的养殖技术方法,有效的改善养殖生态环境,防止了养殖病害的发生和病害的蔓延,养殖效果得到明显提高,并在2007年的养殖生产试验中取得成功,平均产量达11062.0元/667 m2,盈利达6308.5元/667m2,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