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感染的奶牛群中,对成年牛用四种方法接种后,由乳房排出布氏菌19号菌株的流行与持续作了研究。对55个接种群的1,736头母牛的样品进行了培养,在744个布氏菌分出物中,98个是19号菌株并且是由25群牛中得到,结膜接种者排出最高(1.4%),标准剂量皮下接种(0.83%),比减少剂量的皮下接种(0.45%)要高,皮内接种的牛未作分离。 19号菌株排出的持续与初次分离后时间的长短有关,初次分出19号以后经7—12个月,在61头牛中有22头保持血清学阳性,10头为培养阳性,13—18个月后在50头中有  相似文献   

2.
一个广泛感染流产布氏菌生物2型的牛群中的成年牛,在扑灭本病的运动中被屠宰;这个群中的小母牛被转移到一个新的群,该新群明显地保持无布氏菌病九年之后,这些母牛产生了强阳性血清学反应,并由其牛奶中分离得流产布氏菌生物2型。  相似文献   

3.
在一个大猪繁殖站,用血清凝集和补体结合试验有2/3的猪检出了布氏流产菌的抗体,然而没有发现布氏菌病的临床症状,并且不能由这些猪分出流产布氏菌,由78个直肠拭子中有31个(41%)分得耶氏肠炎菌。假定布氏菌滴度是由耶尔辛肠炎菌引起,为确定这种假定的标准是:在一个月的彻底研究中没有布氏菌病的临床症状;由大批样品  相似文献   

4.
我们在工作中,积累了一些有关布氏杆菌的培养和分离方法的经验,这些经验有助于布氏杆菌病的细菌学诊断和菌苗生产。兹特介绍于此,供同道参考。一、关于培养基的一些问题 (一)活菌计数和分离培养用的培养基培养基的质量对布氏杆菌的活菌计数和分离培养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我们过去常用肝汤琼脂来培养布氏杆菌,但因牛肝的供应和质量没有保证,致影响工作的进行,和活菌计数与分离培养的准确性。为此,我们改用马丁琼脂(py6.8)来  相似文献   

5.
从一患睾丸炎公山羊中分离到一株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该菌经柯兹洛夫斯基鉴别染色红色,在普通绵羊血琼脂、巧克力平板上生长缓慢,对该菌的16S rDNA进行PCR扩增,测序,BLAST比较,结果显示该菌与羊布氏杆菌的16S rDNA有100%的同源性,菌体与布氏杆菌标准阳性血清起强凝集反应。结果显示,该分离菌为布氏杆菌。  相似文献   

6.
在高尔基省的畜牧场中,牛的布氏桿菌病是牛型布氏桿菌所致的。在个别的场子中,牲畜的感染率达到了总头数的60—70%。凡是和患布氏捍菌病的牛接触过的羊与猪都没有感染布氏桿菌病。而由地中海热布氏桿菌(Brucella melitensis)所致的羊布氏桿菌病却具有传染性。牛接触过病羊以后可以感染布氏桿菌病,但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河北地区绿脓杆菌的感染状况及耐药情况,试验采用传统的细菌分离鉴定、生化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及药敏试验等方法对该地区6个牛场的83份奶样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83份牛奶样品中分离出28株绿脓杆菌,其分离率可达到33.73%,分离菌株在普通营养琼脂和十六烷三甲基溴化铵琼脂培养基上的生长状态良好;革兰氏染色镜检分离菌为排列不规则的阴性短杆菌;分离菌的葡萄糖、尿素、枸橼酸盐和硝酸盐还原试验为阳性,麦芽糖、蔗糖、甘露醇、硫化氢试验、V-P试验和吲哚试验均为阴性,根据生化鉴定管说明书鉴定分离菌为绿脓杆菌;绿脓杆菌eta基因PCR扩增和序列测定再次确定该分离菌为绿脓杆菌;所有分离菌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其中对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链霉素和氟苯尼考等药物的耐药情况严重,而对新霉素、环丙沙星、丁胺卡那及呋喃唑酮等药物敏感。说明绿脓杆菌是引起奶牛乳房炎的主要致病菌,新霉素、环丙沙星、丁胺卡那及呋喃唑酮等药物可作为治疗绿脓杆菌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8.
湖北地区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与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本研究旨在分离鉴定湖北地区致奶牛乳房炎的病原菌,鉴定细菌的耐药特征.为奶牛乳房炎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从湖北两个主要奶牛小区的9个不同规模的奶牛场采集牛奶样本200份,经检测.其中3份为临床乳房炎样本,49份为隐性乳房炎。两地区隐性乳房炎的检出率分别为36.4%(20/55)与20%(29/145)。两地区乳房炎牛奶的细菌种类分布也各不同。其中武汉东西湖地区停乳链球菌的分离率最高,占33.3%(8/24).而宜昌夷陵区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率最高,占29%(9/31),其次为无乳链球菌,占25.8%(8/31)。从乳房炎牛奶中共分离到7种细菌共55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11株,表皮葡萄球菌10株,无乳链球菌10株,停乳链球菌14株,乳房链球菌2株,大肠埃希氏菌4株,克雷伯氏菌4株。分别对所有分离株进行12种药物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所有菌株对先锋V、氧氟沙星均高度敏感.对临床常用的青霉素、链霉素具有较高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9.
<正>旋咪唑原为一种广谱驱虫药。1971年Renoux报道,布氏菌免疫接种鼠时使用左旋咪唑可增强动物对布氏菌感染的免疫力。自此以后,研究人员对左旋咪唑的免疫增强作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发现左旋咪唑主要对细胞免疫有显著的增强作用。本实验研究目的是制备鸡沙门氏菌左旋咪唑苗,及其效果评定。1鸡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纯培养1.1病料的分离鉴定无菌采取病鸡的肝脾组织接种于麦康凯琼脂平板,伊红美蓝琼脂平板SS琼脂平板,37℃,24h;  相似文献   

10.
一种自动化补体结合试验在新西兰的大规模家畜筛选中被使用,最初是为了牛的布氏菌病,以后扩大到羊布氏菌病、Johne’s病和钩端螺旋体病的试验。血清样品首先在一种自动分析器上用流动分析作筛选,然后对不是完全阴性的样品用微量补体结合试验再作试验。1976—1978年在21344个牛流产病例的观察中,这种试验的特异性是89.7%,  相似文献   

11.
为摸清近年来陕西关中奶山羊隐性乳房炎病原菌种类,利用奶山羊隐性乳房炎诊断试剂盒对陕西富平关中奶山羊进行随机抽样检测,采集乳房炎阳性乳样进行细菌的分离与鉴定.结果显示,从364份阳性样品中共分离出337株细菌,其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86株,占所分菌的55.2%;金黄色葡萄球菌50株,占所分菌的14.8%;乳房链球菌24株,占所分细菌的7.1%;猪链球菌9株,占所分细菌的2.7%;大肠埃希菌61株,占所分细菌的18.1%;其他细菌7株,占所分细菌的2.1%.表明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是引起奶山羊隐性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其次是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本研究结果为奶山羊乳房炎防治和鲜乳质量控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鉴于各地在布氏杆菌病血清学检验中,牦牛出现阳性率很高的事实。我们在1980—1981年的冬春由玛沁县东倾沟公社的第一、二两个生产队共收集牦牛流产胎儿15例,旨在着重于布氏菌的分离。胎儿流产多发生在妊娠后5—7个月。流产前3—4天,母畜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起卧不安。阴唇及乳房肿胀,阴道内流出淡褐色无臭粘液,有时表现腹部疼痛。流产后胎衣滞留、子宫发炎,流出带恶臭的红褐色分泌物,长达十余天之久。胎儿尸体皮下组织有出血性胶样浸润,肝、脾、股淋巴,肠系膜淋巴肿大,有出血  相似文献   

13.
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属于我国规定的2类动物疫病。奶牛是布氏菌杆病的易感动物布氏杆菌主要损害奶牛生殖系统,造成奶牛流产、不孕及乳房炎等症状,严重危害着奶牛业的健康发展。本病一旦在牛群中发生,常引起奶牛场严重经济损失。近年来,随着洮南市大力发展以奶牛产业为龙头的牧业经济,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乳畜与高危职业人群布氏杆菌病感染现状,探索人间和畜间布氏杆菌病综合防治措施,应用国家标准试管凝集法,对云南省某县126份奶牛、奶山羊饲养人员、村人医、兽医和屠户等高危职业人员血清样品进行检测,对85份混合牛奶、羊奶样品进行ELISA方法检测.结果表明:人血清布氏杆菌病血清学阳性率3.97%,混合奶样品布氏杆菌病血清学阳性率7.06%,通过布氏杆菌病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提出布氏杆菌病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对新疆地区奶牛乳房炎(包括隐性乳房炎和临床乳房炎)进行了发病率和致病菌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新疆地区7个牧场隐性乳房炎发病率在11.3%~28.8%。大部分乳房炎发病为单一细菌感染引起。隐性乳房炎中共分离得到9个不同种属的病原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乳房链球菌和无乳链球菌为最常见。临床乳房炎样品中共分离得到11个不同种属的样品,流行度最高的四种病原菌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乳房链球菌、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在隐性乳房炎和临床乳房炎样品中均分离得到了金黄色葡萄球菌。  相似文献   

16.
乳房炎是引起牛生殖机能失调的许多原因之一,该病不仅减少牛奶产量的15—30%,而且使空怀天数增加。患乳房炎的牛比健康牛发情期要延迟16—30天,众所周知,迟一天则最低减少0.003头牛犊和3公斤牛奶。本文叙述了乳  相似文献   

17.
本篇报道用连接有辣根过氧化物酶(HRPO)的蛋白—A,作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检测流产的和外观正常的同群接触水牛血清中布氏杆菌蛋白—A的特异性抗体。 取流产胎儿胃内容物,直接接种胰蛋白酶大豆琼脂培养基,或接种于豚鼠,作布氏杆菌分离检查。可疑分离物送到Weybridge中心兽医实验室作进一步确诊并鉴定生物  相似文献   

18.
对无锡6个奶牛场做了临床型乳房炎和隐性乳房炎调查,并对采集的63份临床乳房炎乳样和61份隐性乳房炎乳样分别做了细菌学检查,将样品分别划线接种于麦康凯琼脂平板、普通肉汤琼脂平板、Todd-Hewittbroth(THB)琼脂平板进行分离纯化培养。挑取纯化平板上的单菌落进行生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引起奶牛乳房炎主要病原菌包括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肠杆菌等。药敏试验表明,三种主要致病菌对多种抗生素都产生了耐药性。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西藏拉萨市林周县牦牛乳理化指标和乳房炎主要病原菌,采集牦牛乳样品100份,开展乳理化指标和主要病原菌检测。采用CMT法筛选隐性乳房炎病例,针对筛选出隐性乳房炎阳性乳样20份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共分离出11种52株细菌,通过鉴定,其中包含4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2株停乳链球菌,2株乳房链球菌,1株粪链球菌,8株无乳链球菌,6株大肠埃希菌,4株真菌。乳房炎63.5%的病例是由链球菌、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引起,结果证实,链球菌、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是导致林周县牦牛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  相似文献   

20.
奶牛乳房炎又名奶牛乳腺炎,是由病原微生物感染而引起乳房组织及乳头发炎的一种疾病,也是奶牛场最常见、防治最困难、花费成本最高的一种疾病,该病不仅影响产奶量和牛奶的品质,而且危及人的饮用安全,给我区的奶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克雷伯氏杆菌是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之一。本试验对乌兰察布市周边某小区奶牛养殖场中患乳房炎病牛的乳汁中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得到4株菌,分别编号为K1、K2、K3、K4。通过对它们的培养特性、形态以及染色特征的观察和对其进行生化特性的检测,以及进一步经动物实验鉴定表明这4株菌中有3株为克雷伯氏杆菌,通过上述微生物学诊断方法,表明该奶牛养殖场本次奶牛的乳房炎是与克雷伯氏杆菌感染有关,进一步的药敏试验表明该分离菌对庆大霉素最敏感,应将庆大霉素定为首选药物,其次是链霉素、头孢唑啉,该菌对青霉素耐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