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1960~2005年黔南州12个站的平均气温资料、秋风强度指数等指标分析了秋风的时空分布规律、年际变化及统计特征。黔南州秋风分布西北部重于东南部,且8月上旬至9月上旬,秋风出现的概率逐渐增多,以9月上旬出现概率最大。46年中,1974年和2002年秋风出现强度最重,2002年出现的秋风范围最广、影响最大。通过对环流形式分析表明,在2002年8月发生在黔南地区的特重秋风天气过程中,持续低温阴雨天气与副热带高压偏东、偏北以及冷空气不断补充南下影响有密切关系,稳定少动的高空冷涡和热带风暴的西进是造成秋风期间强降水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经调查,宁夏灌区甜高粱田间主要虫害有玉米蚜、禾谷缢管蚜、、亚洲玉米螟、双斑萤叶甲、棉铃虫和二斑叶螨。玉米蚜6月中旬至7月上旬达到危害高峰,7月下旬至8月上旬种群数量逐渐降低;禾谷缢管蚜8月下旬危害达到高峰;亚洲玉米螟6月上旬开始出现,7月上旬进入高峰期,中旬以后逐渐降低;双斑萤叶甲在6月中旬始发,7月中旬至8月上旬为危害高峰,8月中旬以后种群开始消退;棉铃虫6月中旬左右1代幼虫达到第1次危害高峰,6月下旬至7月上旬形成2代幼虫,第2次出现危害高峰,7月中旬以后种群数量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3.
经调查,宁夏灌区甜高粱田间主要虫害有玉米蚜、禾谷缢管蚜、亚洲玉米螟、双斑萤叶甲、棉铃虫和二斑叶螨。玉米蚜在6月中旬至7月中旬达到高峰期,7月下旬至8月上旬种群数量逐渐降低;禾谷缢管蚜8月中下旬种群数量达到高峰;亚洲玉米螟6月上旬开始出现,7月上旬进入高峰期,7月中旬以后逐渐降低;双斑萤叶甲在6月中旬始发,7月中旬至8月上旬为高峰期,8月中旬以后种群开始消退;棉铃虫6月中旬左右(1代幼虫)达到第1次高峰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2代幼虫)出现第2次高峰期,7月中旬以后种群数量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4.
两年五熟栽培制度是指第1年4月中旬定植菜藕,至7月下旬~8月上旬采收商品嫩藕;8月上、中旬接茬定植两熟茭,同年10月上旬~10月下旬收获秋茭,翌年5月上旬~6月上旬收获夏茭;6月中旬定植芡实,8月下旬~10月上旬采收;  相似文献   

5.
杨春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4):1647-1649
利用马鞍山1956~2009年日雨量50.0~99.9 mm和日雨量≥100.0 mm的强降水资料,从时空分布和出现频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马鞍山历年共发生区域性暴雨83日次,区域性大暴雨及特大暴雨17日次;共出现暴雨295站次,当涂最多,为158站次,马鞍山市次之,为137站次;共出现大暴雨及特大暴雨63站次,马鞍山市32站次,当涂31站次;1991年出现暴雨次数最多(19站次),出现的大暴雨及特大暴雨次数也是最多(8站次);4月上旬~11月下旬为暴雨出现时段,6月上旬~8月下旬为大暴雨及特大暴雨出现时段,暴雨峰值出现在7月上旬(56站次),6月上旬~7月下旬是马鞍山降水频发期,夜间出现暴雨的概率与白天基本持平。  相似文献   

6.
利用水城县气象观测站1956年10月至2015年12月近60年气象资料,结合各种气象灾害定义,通过对大量数据统计、对比,归纳出水城县近60年主要气象灾害种类,统计出各种气象灾害出现的主要时段和部分气象灾害不同强度的频率,并对各种气象灾害进行线性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水城县近60年主要气象灾害有倒春寒、春旱、冰雹、暴雨、雷电、秋风、秋绵雨、凝冻。倒春寒主要发生在春季的3月下旬至4月上旬,发生轻级和中级强度的频率最大;春旱主要出现在春季入春阶段,发生特大旱频率最大;冰雹主要发生3—5月;暴雨主要集中在6—9月;雷电多发生在春、夏季;每年秋季均有秋风、秋绵雨天气发生,秋风以中级和特重级出现频率最高,秋绵雨多发生在9—10月;凝冻主要出现在12月至次年2月。春旱、暴雨、秋风呈现出增加趋势,其中以春旱增加幅度最大,平均增加7.6 d/10年。倒春寒、冰雹、雷电、秋绵雨、凝冻呈现出减少趋势,以凝冻减少幅度为最大,平均减小7.6 d/10年。  相似文献   

7.
陶飞旋  吴通文  顾欣 《安徽农业科学》2012,(23):11775-11776
受气候变化影响,黔东南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继2009~2010年出现罕见的夏秋冬连旱后,2011年夏季又出现特重级气象干旱。通过对2011年8月、7~8月、1~8月降雨量与历年同期降雨量比较分析,发现均连续表现出降雨量出现最少值,加之持续高温天气,黔东南地区出现特重级气象干旱灾害,为干旱预报、预警和制定减缓干旱影响的适应性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费永成  陈林  于成  陈志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8):4108-4109,4111
[目的]为预防水稻稻曲病提供参考。[方法]根据2008年8月中旬成都平原西部稻田实地调查资料,结合2008年7月下旬和8月上旬的气候条件,对成都平原水稻稻曲病发生流行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2008年7月下旬和8月上旬水稻抽穗扬花期成都市气温持续下降,7月底~8月上旬气温降至25℃以下;2008年7月下旬~8月上旬成都市各测站有雨日为14d左右,8月上旬中期以后,空气相对湿度在90%以上,日照时数只接近常年平均值的1/2,植株同化作用减慢,呼吸量减少,组织柔嫩,抗病力降低。[结论]适宜的气候条件是水稻稻曲病发生流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一、发生规律及生活习性 1.发生规律黑刺粉虱1年发生4代,以2~3龄若虫越冬。该虫3月下旬至4月上旬大量出现且开始产卵.各代1~2龄若虫盛发期在5~6月中旬、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8月上旬至9月上旬和10月下旬至12月下旬.有世代重叠现象。在同一果园中以成虫迁飞传播.远距离主要是由风传播。  相似文献   

10.
贵州秋风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利用1950~2002年贵州省84个县气象站的资料,对贵州秋风(秋季低温冷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对水稻生产的危害进行了分析。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近30年来贵州8月份出现秋风的频率加大,程度加重,已成为全省水稻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以最严重的2002年为例,秋风使全省水稻减产了134万t。为此提出调整布局、培育抗低温品种、适时早播早栽、提高气候预测预警能力等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11.
贵州省亚洲玉米螟的种群发生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绿色高效地防控亚洲玉米螟,于2011—2015年采用灯诱法在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息烽县和安顺市平坝县进行高原山地环境下亚洲玉米螟成虫的灯诱种群发生动态研究。结果表明:贵州亚洲玉米螟成虫始见于4月,终见于9月中旬至10月中旬,高峰日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全年累计诱虫量最高663头,最低175头;高峰旬累计诱虫量占全年诱虫量的比例最高可达33.71%,最低为17.13%;灯下虫峰数量1~2个,主峰明显,多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贵州亚洲玉米螟的灯诱种群发生动态与田间的发生危害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2.
库尔勒地区新梨2号花芽分化开始于5月下旬,其分化临界期早于库尔勒香梨5天左右,分化进程总体上早于库尔勒香梨,且有两个高峰期,第一次在6月下旬~7月上旬;第二次在8月上旬.1994年和1995年新梨2号从花芽开始分化到雌蕊原基出现,所需时间为90~100天.在库尔勒地区,梨树花芽分化的条件要求20℃以上的日平均气温和90h以上的日照时数超过15~20天为宜.栽培上在花芽分化初期的肥水管理须早于库尔勒香梨.  相似文献   

13.
为了明确福寿螺在水稻田的消长规律和分布动态,在水稻移栽后田水清澈时开始至收割期,每隔5~10天直线跳跃式取样或定区域目测调查水中或土表的成幼螺以及杂草扣稻株上的卵量.结果表明越冬和随灌溉水入侵是早稻田螺量来源,成螺高峰在5月上中旬和6月上中旬,产卵高峰在6月上旬和下旬.1代幼螺高峰期在7月上旬;晚稻移栽当天稻苗上能见新产的卵块;单季稻成螺高峰在7月下旬一8月上旬和8月中旬-9月上旬,幼螺高峰在8月中下旬,产卵高峰出现在7月下旬~8月上旬;连作稻8月中下旬和9月下旬-10月上旬各出现成幼螺高峰.早稻田和连作常规粳稻田螺量埂边区域高于中部区域,田埂杂草卵块初见期早,卵量高;杂交稻田:中部区域螺、卵初见期早,螺量大,但卵量低.从埂边向稻田中部调查螺量或从田埂杂草向稻田中部稻株调查卵量,更能代表水稻田福寿螺螺卵量的实际情况;通过调节稻田水位可以控制福寿螺的发生和危害.  相似文献   

14.
安溪铁观音茶制作严谨,技艺精巧.铁观音茶3月下旬萌芽,一年分四季采制,谷雨至立夏(4月中下旬~5月上旬)为春茶,产量占全年总产量的40%~45%;夏至至小暑(6月中下旬~7月上旬)为夏茶,产量占15%~20%;立秋至处暑(8月上旬~8月下旬)为暑茶,产量占25%~30%;秋分至寒露(9月下旬~10月上旬)为秋茶,产量占25%~30%.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吉林市地区1997年~2016年10~80cm的土壤相对湿度现有数据的旬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湿度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12月~次年3月初的土壤相对湿度往往较小,最大值出现在4月中旬,而10月份明显增大。一年中土壤湿度变化为"两峰两谷型"和"抛物线"的特征。土壤湿度的空间分布总体大致为从南到北逐渐减小的分布特征。其中,12月~次年3月中上旬,地区内东北部土壤湿度大于西南部,均属于轻旱—严重干旱状态;3月下旬~7月底,地区内土壤湿度基本处于适宜状态,出现局部干旱或土壤过湿可能性较大;8月份土壤湿度以永吉—桦甸为中心,向西南部和东北部逐渐减小;9月~10月份南部高于北部;11月份东南部高,西南部低。  相似文献   

16.
经大田定点监测病叶数、褐斑病分生孢子数以及气象资料的数据分析,明确了苹果褐斑病在庆阳市苹果园周年发生出现2次高峰,分别为6月上旬至7月上旬、8月上旬至8月下旬,大部分年份初侵染发生于6月中旬。根据发生规律,提出在生产中应重视6月份是褐斑病病原菌传播关键期,于6月上旬至7月上旬做好褐斑病的预防和防治,减轻危害损失。  相似文献   

17.
于2005年对大连庄河海量集团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育苗系统沉淀池、砂滤池几类不同功能细菌数量的变化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砂滤池出口水中的异养菌、氨化细菌、弧菌、亚硝化细菌数量均与沉淀池出口水中差异不明显;沉淀池水中的细菌数量均比泥中低,但不低于1个数量级.水和泥中的异养菌、弧菌最高值出现时间一致,分别出现在4月末和5月末;水中的亚硝化细菌最高值出现在7~8月,泥中的出现在8月下旬~9月中旬;水中的氨化细菌最高值出现在8月下旬~9月中旬,泥中的出现在9月中旬~10上旬;泥中的反硝化、反硫化细菌最高值出现在6~9月.从异养细菌的数量看,沉淀池水质达到富营养化水平.  相似文献   

18.
一、发病情况 牛角辣椒根腐病,7月中旬开始发病,7月下旬~8月上旬为发病盛期,8月中旬成片倒伏死亡.从8月上旬开始,每浇水1次,死亡加重1次.连作地、低洼地、粘土地死亡现象明显高于轮作地、高阶地和沙土地.  相似文献   

19.
崂山茶区茶园小绿叶蝉田间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田间系统调查和辅助调查方法,研究了崂山茶区茶园小绿叶蝉的田间发生规律。结果表明,茶园小绿叶蝉在崂山茶区1年发生9代,从4月中旬开始出现越冬代成虫,5月中旬出现第1代若虫。进入7月份,种群数量增加很快,到8月下旬至9月下旬达到全年虫口数量的最高峰,从10月上旬开始,田间种群数量逐渐下降,到11月份,成虫全部进入越冬状态。从全年种群消长规律来看,小绿叶蝉在该茶区1年出现1个危害高峰,即为单峰型。  相似文献   

20.
王长柱 《农村百事通》2010,(15):29-29,81
蜜罐新1号"枣2008年3月通过陕西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 在陕西省大荔县地区,蜜罐新1号4月上旬萌芽,5月中旬始花,5月底至6月上旬盛花,8月上旬果实开始着色成熟,8月中旬至9月初为采收期,果实生长期85~90天,落叶期11月上旬,全年生育期210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