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封闭式管道栽培番茄新技术节水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明池 《农学学报》2015,5(11):69-72
为研究新型全封闭式管道栽培模式对番茄品质、产量以及水肥利用率的效果,以‘欧官’番茄为试验材料,研究全封闭管道栽培与膜下滴灌土壤栽培2 种栽培模式对番茄植株生长、果实品质和产量、耗水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膜下滴灌土培番茄相比全封闭管道栽培不仅促进了番茄植株株高、茎粗,而且提高了番茄果实中可溶性糖、维生素C以及糖酸比,提高了番茄果实的风味,增加了产量;在对番茄前四穗果的测产中,全封闭管道栽培模式比膜下滴灌土培高产15.0%,耗水量相应减少764.0 m3/hm2,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49.3%。  相似文献   

2.
番茄越夏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越夏番茄大拱棚设施栽培为重点,进行夏番茄高效种植模式的试验示范,最终摸索、总结出了一套越夏栽培技术措施,从而为大面积提高保护地栽培设施的利用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高效农业规模化的提出,我市日光温室和大中棚发展迅速,至2006年底,设施栽培面积已占全市蔬菜栽培面积的45%以上。为了提高设施的利用率,摸索总结出"日光温室番茄—番茄—丝瓜"一年三熟轮作种植技术,已成为本地日光温室蔬菜周年多茬栽培的主要模式之一,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番茄大行距高效栽培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果类蔬菜与叶类蔬菜高效套种模式,大幅提高温室内土地利用率,特开展番茄大行距高效栽培模式试验。结果表明,应用番茄大行距高效栽培模式,仅起垄、铺设滴管、覆膜环节比对照每1 hm2节省劳动用工37.5%;番茄上市期提前5 d,产量增加25.14%,套种两茬叶菜,实现节本增收101 188.2元/hm2;植株间通风透光条件得到有效改善,病虫害发病率显著降低,番茄品质明显提升,番茄田间生长势及室内考种数据分析均表现不错,建议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草莓植株矮小、耐阴,可与其他农作物进行间作套种。其中,大棚草莓套种樱桃番茄栽培模式,能有效利用时间和空间,提高大棚生产利用率,且可在获得草莓收入的基础上增收一季优质樱桃番茄,这对提高农民收入、振兴地方经济具有重要意义。现对大棚草莓套种樱桃番茄栽培模式的技术要点和经济效益进行总结介绍,以促进该套种模式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从茬口安排、品种选择、樱桃番茄栽培技术、冰叶日中花栽培等方面介绍了高寒地区日光温室樱桃番茄套种冰叶日中花栽培技术。提高了日光温室利用率,收益增加31.4%。  相似文献   

7.
佛手瓜 番茄 白菜高效立体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日光温室栽培佛手瓜大都采用和其他时令蔬菜立体栽培的方式,既可以提高土地和设施的利用率,又能提高经济效益。近几年,在北方地区普遍采用的是佛手瓜、番茄、早熟白菜3种作物立体栽培的高效模式。该模式通过合理地搭配时间差和空间差,克服了冬暖棚夏秋交界闲置或效益较低的现象。一般每667米~2可产番茄7 500千克、佛手瓜2 500千克、早熟白菜3 000千克,创经济收入万元以上。  相似文献   

8.
朝阳地区日光温室番茄一年两茬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日光温室番茄一年两茬栽培模式不但提高了日光温室的土地利用率,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拓宽了蔬菜商品市场。总结了朝阳地区日光温室番茄一年两茬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9.
日光温室东西向大行距番茄栽培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日光温室东西向大行距番茄栽培模式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应用东西向大行距番茄栽培模式比常规番茄栽培模式多定植3 706株/hm~2,产量增加35 981.25 kg/hm~2,增幅18.54%;植株间通风透光条件明显改善,病虫害发病率降低,实现了番茄长季节栽培,提高了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台州市路桥区樱桃番茄以单作模式为主,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探索了多种轮作、套种模式。本文作者从品种选择、播种育苗、整地定植、田间管理、病虫防治等方面介绍了樱桃番茄套种嫁接苦瓜与生菜轮作栽培模式,该模式每亩总产值4.44万元,纯收入2.56万元/亩,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 (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TYLCV) 是一种影响全世界番茄生产的病害,培育抗病品种是最有效、经济和持久的防控手段。目前生产上应用的抗病品种繁多,但存在对TYLVC不同抗性基因的抗性水平研究甚少、了解不够全面的问题。为了解带有不同抗性基因的番茄品种对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抗性,对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中心培育的番茄品种抗病性进行检测,并利用半定量RT-PCR方法分析抗病基因和抗病蛋白的表达水平。【方法】选取携带有Ty3a/Ty3a的番茄材料秋光285(Ty3a 纯合)、棚137×246(Ty3a 杂合),携带Ty1+Ty3a纯合的秋光120、携带Ty1+Ty3a杂合的秋光81和感病对照M82为试验材料,观察番茄植株自然条件下发病情况。通过调查发病率和病情指数,考查这些番茄品种的抗病性,并利用RT-PCR方法分析抗病基因Ty1Ty3a以及病程相关蛋白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携带抗性基因的杂合体、纯合体抗病性差异不明显,含有两个抗性基因和含有单一抗病基因品种的抗病性稍有差异,但差异不显著。半定量RT-PCR结果显示不同番茄品种在感染TYLCV后,体内抗性基因表达量随着发病时间的增加,Ty-3aTy-1的表达量逐渐增强。Ty-3a在4个番茄品种中表达水平由弱到强依次为秋光285(Ty-3a纯合)、棚137×246(Ty-3a杂合)、秋光120(Ty-1+Ty-3a纯合)和秋光81(Ty-1+Ty-3a杂合),Ty-1在秋光81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在秋光120中的表达。同时,植株体内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基因表达量均比对照显著增加,并随着发病时间的增加逐渐增强。在发病20 d和30 d后,携带Ty-1+Ty-3a杂合的秋光81的葡聚糖酶基因表达显著强于其他几个品种。【结论】几个番茄材料对TYLCV的抗性由弱到强依次为秋光285(Ty3a 纯合)、棚137×246(Ty3a杂合)、秋光120(Ty1+Ty3a纯合)和秋光81(Ty1+Ty3a杂合)。不同番茄抗病品种感染TYLCV后,体内抗性基因表达量随发病时间增加而增强,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基因表达量均比感病对照显著增加,表明番茄抗病品种在感染TYLCV后的抗病性除了与抗性基因的表达有关外,同时也与抗病相关蛋白表达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12.
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SWV)是危害番茄的重要病毒之一,目前该病害在世界范围持续扩展蔓延,是我国番茄生产的潜在威胁。从番茄抗TSWV资源材料的筛选与鉴定、抗病基因的发掘与利用、抗病基因分子标记的开发及在育种上的应用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开发有效的抗性鉴定技术及可打破现有抗性材料抗性的新的病毒分离物不断出现是目前番茄抗TSWV育种面临的最大挑战,从病毒的进化重组、抗病育种及综合防治进行了分析讨论,以期为我国番茄抗TSWV育种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3.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测定番茄及其种植土壤中的霜脲氰残留,对样品的提取净化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以50mL二氯甲烷为提取溶剂,番茄样品高速匀质2min,土壤样品恒温(30℃)振荡提取60min时,霜脲氰的提取净化效果较好。在试验所设色谱条件下,霜脲氰标准溶液的相对保留时间为7.43min:在0.4~80ng范围内,霜脲氰峰面积与进样量线性关系良好。添加回收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最低检出限为0.04mg/kg,在灵敏度、准确度及精密度上均符合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可用于实际生产中番茄和土壤样品中霜脲氰的残留检测。  相似文献   

14.
新疆加工番茄上番茄花叶病毒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表现花叶、畸形的加工番茄病株上获得分离物xj124,用1 对ToMV CP 基因引物进行 RT-PCR ,扩增得到了689 bp 的特异性核苷酸片段.将PCR产物插入到克隆载体pMD1 8-T中再转化到大肠杆菌TOP10.经限制酶酶切鉴定,重组克隆中含有与PCR 产物大小相同的689 bp 的插入片段.cDNA全序列分析表明,所扩增出的689 bp ToMV CP基因,含1个480 bp开放阅读框架( ORF),编码160氨基酸组成的蛋白,所克隆的基因包含完整的ToMV CP基因.所测得的xj124分离物与国内外已报道的部分ToMV CP基因序列比较,核苷酸同源性高达84.4;~99.8;,氨基酸同源性高达98.7;~100;.因此将该分离物鉴定为番茄病毒病花叶病毒.  相似文献   

15.
CPM番茄丰收素在番茄上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CPM番茄丰收素沾花处理,比清水(CK)提早成熟10~15 d,产量提高48.6%;比PCPA处理提早成熟3~7 d,增产23.7%,并且显著降低畸形果和裂果数;CPM番茄丰收素还显著地提高了果实维生素C的含量,降低了有机酸含量,从而提高了果实的品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综述国内外相关高质量番茄基因组研究进展,比较与分析第一、二、三代测序技术的研究成果,为番茄重要性状功能基因的挖掘及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查阅国内外相关官网、文献资料和现有研究前沿技术,整理汇总并进行对比,分析番茄基因组测序技术研究进展。【结果】栽培番茄S. lycopersicum Heinz 1706基因组利用一代和二代测序技术8年完成测序和组装。3个野生番茄基因组采用二代测序技术3年完成,三代测序技术缩短了测序时间,并且在二代测序技术的基础上提高了基因组的质量,提供了完整性高达96.46%的野生番茄品种潘那利的参考基因组。【结论】测序技术推动了番茄基因组研究,三代测序技术与一、二代技术相比,在测序速度、基因序列读长和准确性方面显著提高,也使基因组组装更加精确。  相似文献   

17.
 利用同一PCR反应体系,对分别与番茄的抗番茄花叶病毒病的Tm22基因和抗斑点萎凋病毒病的Sw-5基因紧密连锁的SCAR标记进行了同时扩增筛选,扩增的特异性片段与单引物扩增片段完全吻合,其中与Tm22基因紧密连锁的SCAR1标记为共显性标记,抗感试材均产生800bp的特异片段,杂合抗病基因型和感病基因型有HindIII酶切位点,酶切结果为:纯合抗病RR:950bp;杂合抗病Rr:950bp+500bp+300bp+150bp;感病的rr:500bp+300bp+150bp,纯合抗病基因型无HindIII酶切位  相似文献   

18.
 田间调查的结果表明,番茄早疫病在西藏的林芝地区温室发生严重。发病初期在5月上旬,发病高峰期在7~8月,这与该病发生需要高温、高湿相一致。一般晚熟品种较早熟品种病情轻。  相似文献   

19.
为了评价腐霉利在番茄上的残留状况。指导腐霉利的科学合理使用,本试验选择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推荐剂量500.0、750.0g/hm2(有效成分),连续施药2~3次,间隔5d,最后一次施药3、7、10d后采集番茄样品进行残留检测。结果表明,腐霉利在番茄上的残留量为0.075-0.256mg/kg,小于GB2763—2012规定的农药最高残留量(2mg/kg):结合番茄成熟期长,建议腐霉利在番茄上的安全间隔期为10d。  相似文献   

20.
不同番茄品种对TY病毒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估不同番茄品种对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抗性水平和商品价值,采用田间大棚自然传毒接种鉴定法,比较不同番茄品种的发病率、病情指数,并结合糖度、硬度、维生素C质量分数及产量等指标,综合分析34个番茄品种对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抗性和商品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对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抗性差异显著,其中,大番茄有3个免疫品种,分别为布鲁尼1288、DRW 7728、西农2011;高抗品种有1个,为惠裕;中抗品种有3个,其他均为感病品种;免疫及高抗品种占参试品种的18.18%。圣女果免疫品种有4个,分别为抗TY千禧、美红、圣桃3号、黄仙女;高抗品种有1个,为粉秀;免疫及高抗品种占参试品种的41.67%。对番茄品质的综合比较显示,抗病性强、品质优、丰产性好的番茄品种少,难以满足生产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