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投射式杀虫灯对玉米螟田间防效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在黑龙江省龙江县应用投射式杀虫灯对玉米螟进行田间防效测定。结果表明:平均防治效果为82.17%,挽回产量损失率为7.01%,投入产出比达1∶36.9。此项技术具有安全、环保、使用方法简单、防治效果好,经济效益高等优点,是防控玉米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糯玉米籽粒香糯、营养丰富、适口性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玉米螟是糯玉米上的常发性害虫,严重影响着糯玉米的产量与品质.目前主要采用化学农药防治,残留农药对人、畜造成一定危害.为寻求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植物源农药、生物农药,特作本试验.  相似文献   

3.
白僵菌生物杀虫剂防治玉米螟药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选用白僵菌生物杀虫剂进行玉米螟田间药效防治试验,结果表明:白僵菌1#、2#生物农药防治玉米螟具有良好的效果,且对玉米生产安全、对环境无污染、无残留,可作为呋喃丹的代替药剂广泛用于玉米螟的防治。  相似文献   

4.
不同类型杀虫剂对玉米螟防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8种不同杀虫剂对玉米螟的防治试验结果,其防效较对照均达极显著水平,但药效有差异.  相似文献   

5.
为做好玉米螟和红蜘蛛的统防统治示范,选择防效好、性价比高的5种药剂于玉米大喇叭口期进行叶面喷雾,比较不同药剂的防虫效果。试验结果表明:防虫效果及药效持效期长、表现较好的为14%福奇微囊悬浮-悬浮剂,其次为20%杜邦·康宽悬浮剂;未发生红蜘蛛危害。  相似文献   

6.
生物农药对鲜食玉米田玉米螟的防效试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针对当前鲜食玉米生产中过量施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等问题,本试验选用Bt、苦参碱、米乐尔、杀虫双、毒死蜱和辛硫磷6种药剂,研究了不同药剂对鲜食玉米田玉米螟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6种药剂均能显著降低玉米的被害株率,Bt与苦参碱对玉米螟的防治效果最好,其最终防效分别为90.2%、86.3%;其次为米乐尔和杀虫双,防效分别为80.4%和74.5%;毒死蜱与辛硫磷防效较差,防效分别为66.7%和62.7%。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选用生物制剂与常规化学农药进行不同时期玉米抗玉米螟危害的防效比较试验,结果表明:5种药剂均能显著降低玉米的被害株率,3种生物农药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8 000 IU/mg)(Bt)、2%阿维菌素乳油和白僵菌颗粒剂药效均低于化学农药5%辛硫磷颗粒剂和40%毒死蜱乳油,以40%毒死蜱乳油防效最高,产量也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不同生物农药处理间产量差异较小。生物杀虫剂的短期药效略低,但从中长期防效来看,杀虫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试验苏云金杆菌、苦参碱、赤眼蜂对玉米螟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苏云金杆菌整体防效较好,虫口减退率3次调查平均为78.2%,产量与效益最高,为6769元/hm2;苦参碱前期防效好,但药效持续时间短;赤眼蜂防效一般,但持续时间长,鲜食玉米口感品质好.  相似文献   

9.
王迪  董振华 《农林科学实验》2014,(3):131-131,133
通过在玉米心叶末期喷洒孢子球孢白僵菌150亿个/g,验证其对亚洲玉米螟幼虫的防治效果、最佳用药量.以及对后期玉米蚜虫的影响,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孢子150亿个/g乳粉剂防治玉米螟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对玉米生长安全,对有益生物安全,具有推广价值,推荐使用剂量为2250-300g/hm2,在玉米的心叶末期使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在玉米心叶末期喷洒孢子球孢白僵菌150亿个/g,验证其对亚洲玉米螟幼虫的防治效果、最佳用药量,以及对后期玉米蚜虫的影响,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孢子150亿个/g乳粉剂防治玉米螟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对玉米生长安全,对有益生物安全,具有推广价值,推荐使用剂量为2 250~3 000 g/hm2,在玉米的心叶末期使用。  相似文献   

11.
防治玉米螟高效球孢白僵菌新菌株筛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从吉林省田间采集玉米螟僵虫,进行菌株的分离、纯化,通过对产孢力、孢子发芽力和玉米螟幼虫毒力进行评价,选育出7株(D1虫-5、D1虫-9、L2虫-8、L1-1-1、D6虫-2、D10虫-2、S9虫-X-1)产孢力强、气生孢子发芽率高和毒力强的白僵菌新菌株。实验表明:7个菌株固体麦麸发酵产孢量分布在160亿~335亿个孢子/g的固体发酵物;气生孢子培养16 h萌发率为48%~93%,22 h萌发率均达到100%;孢子浓度106亿个/mL,接种8 d时,玉米螟幼虫僵死率在93%~100%;菌株毒力强弱与产孢能力和孢子萌发率无明显相关性,但与孢子浓度和作用时间呈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试验研究了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老熟幼虫血淋巴免疫系统的影响。根据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将亚洲玉米螟老熟幼虫血细胞分为原血细胞、浆血细胞、颗粒血细胞、类绛色细胞、珠血细胞和囊血细胞6类,全血细胞数量变动范围为1.05×107~2.16×107/mL。亚洲玉米螟的老熟幼虫对注射的球孢白僵菌芽生孢子具有强烈的防御能力,表现为血细胞数量的变动和酚氧化酶活性的波动。注射芽生孢子后,亚洲玉米螟幼虫全血细胞数、浆血细胞数、颗粒血细胞数在0.25h有小幅下降,随后数量上升,在0.5~12h保持正常水平以上,之后随着时间的延长血细胞数量逐渐下降;注射后酚氧化酶在球孢白僵菌的激活作用下,分别在注射后1h和10h出现2个活性高峰。  相似文献   

13.
球孢白僵菌MZ050724对亚洲玉米螟幼虫毒力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浓度为4.0 ×104~4.0 ×108个/mL的球孢白僵菌MZ050724分生孢子液对3龄和4龄亚洲玉米螟幼虫进行毒力测定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具有较高的杀虫活性,对3龄幼虫最高累计校正死亡率为88.65%,致死中浓度WEI(2.195±0.135)×104个/mL,致死中时间(4.30±0.16)d;对4龄幼虫最高累计校正死亡率为85.75%,致死中浓度为(4.362±0.088)×105个/mL,致死中时间(4.77±0.11)d.相比较对3龄幼虫的防治效果好于对4龄幼虫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4.
携菌赤眼蜂防治亚洲玉米螟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田间评价了携带昆虫致病细菌的松毛虫赤眼蜂对亚洲玉米螟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携带病原细菌的赤眼蜂寄生能力与未携带病原细菌的赤眼蜂无显著差异。释放携带病原细菌的赤眼蜂的防治效果比单纯释放赤眼蜂的高,最高达15.21%,平均为13.95%;携带病原细菌的赤眼蜂在田间的寄主搜索和寄生活动有助于病原细菌在田间的扩散,从而提高残留玉米螟幼虫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斯氏线虫对亚洲玉米螟种群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均匀设计和自然种群生命表方法,研究了斯氏线虫Steinemema feltiae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的控制作用.通过试验得出了应用斯氏线虫在甜玉米地控制亚洲玉米螟的最佳施用剂量和施用次数组合,即施用剂量为1.0万条/株,施用次数为2次(心叶中期喷第1次,5d后喷第2次).  相似文献   

16.
亚洲玉米螟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亚洲玉米螟是玉米害虫中发生普遍且危害严重的害虫,随着各种防治方法的研究,生物防治已经成为有效控制亚洲玉米螟群体的重要措施。为了在玉米生产中有效利用生物防治方法,现介绍了国内外关于亚洲玉米螟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与应用概况,主要对亚洲玉米螟的天敌昆虫、昆虫病原微生物、性诱剂和植物源物质的研究和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今后亚洲玉米螟生物防治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吉林农业科学》2015,(5):63-67
本试验研究以延长球孢白僵菌粉剂储存条件为目标,拟从温度和化学因子展开,对粉剂进行孢子萌发率、玉米螟幼虫毒力和Pr1蛋白酶活性三方面检测。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粉剂最佳配方是5号:95%白僵菌高孢粉+2%麦芽糖+3%蛋白胨,最佳储存温度是-20℃4℃室温。麦芽糖和蛋白胨是球孢白僵菌生长的必要营养成分,对球孢白僵菌孢子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优化球孢白僵菌固态发酵及产孢的最佳条件。[方法]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固态发酵时的发酵基质含水量、培养基厚度和接种量,并研究了产孢时的光照条件、温度及空气相对湿度。[结果]温度是影响固体发酵生物量积累的重要因素,优化的发酵温度组合为延滞期24~26℃、对数生长期27~28℃和稳定期温度28~29℃,发酵120 h可达到最大生物量(279.32 mg菌体/g干重基物)。发酵基质含水量、培养基厚度、接种量3个因子对球孢白僵菌菌体生长的影响都达到极显著水平,各因子的主次关系大小为培养基厚度、发酵基质含水量、接种量,但各因子之间差异不显著。优化的发酵条件参数为:培养基厚度8 cm,接种量0.4 L/kg,发酵基质含水量55%~60%。对发酵基物的产孢条件研究表明,在连续光照、温度为25℃、相对湿度为63%时产孢量达最高(1.570×1010个孢子/g干发酵产物),比国内同类研究的产孢量提高了35.34%。[结论]为球孢白僵菌固态发酵的产业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贵州省玉米螟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效果,采用单因素试验从不同类型诱捕器(飞蛾诱捕器、夜蛾诱捕器和三角形诱捕器)、悬挂高度(80cm、120cm和160cm)和不同诱芯(NK、YGE、BY、GR)等方面优化玉米螟的性诱技术。结果表明:飞蛾诱捕器的效果最好,10d诱蛾量达12.50头,显著高于三角形诱捕和夜蛾类诱捕器;飞蛾诱捕器悬挂高度为120cm时的诱捕效果最佳(10d诱蛾量为15.50头),分别是悬挂高度80cm和160cm诱蛾量的4.13倍和1.68倍;GR(贵阳117.50头,安顺150.75头)和BY(贵阳168.5头,安顺142.25头)诱芯的诱捕效果最好,显著优于YGE(贵阳34.50头,安顺36.75头);玉米螟在贵阳和安顺的发生规律较一致,即从5月9日至8月31日具有3个发生高峰,除第1个高峰期一致外,安顺地区第2个和第3个高峰较贵阳地区提前36d和6d。在田间使用飞蛾诱捕器+BY诱芯+悬挂高度120cm对亚洲玉米螟成虫进行监测和防治可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20.
利用亚洲玉米螟蛹人工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实验室繁殖的亚洲玉米螟蛹作为繁殖寄主,研究白蛾周氏啮小蜂对玉米螟蛹的寄生情况.结果表明:白蛾周氏啮小蜂对玉米螟蛹的寄生效果良好,寄生率达95%以上;在温度为25℃,相对湿度为75%,光照为14h条件下发育历期为19d,雌蜂寿命在9d以上,子代蜂的单蛹出蜂量和单雌产卵量较高.此结果表明利用实验室繁育的玉米螟蛹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具有可行性,繁殖出的子代蜂具有较强的寄生能力和繁殖能力.繁殖的最佳接蜂比例为蜂蛹比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