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用不同陆生植物淀粉组合取代鼠尾藻粉饲养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幼参的生长效果。在试验1中,将平均体质量为4.19 g的仿刺参饲养在体积为45 cm×31 cm×30 cm的水槽中,投喂以鱼粉和大豆蛋白为蛋白源,以添加质量分数为30%鼠尾藻粉的作为对照饲料(F0组),以添加质量分数为10%鼠尾藻粉并用不同比例陆生植物淀粉搭配取代20%的鼠尾藻粉作为试验组饲料(F1组,马铃薯、小麦、玉米、红薯各5.0%(质量分数,下同);F2组,马铃薯、小麦、玉米、红薯、山药各4.0%;F3组,马铃薯、小麦、玉米、红薯、芋头各4.0%;F4组,马铃薯、小麦、玉米、红薯、山药、芋头各3.33%;F5组,马铃薯、小麦、玉米、红薯各3.33%、山药4.66%、芋头2.00%;F6组,马铃薯、小麦、玉米、红薯各3.33%、山药2.00%、芋头4.66%)。经60 d的饲养,结果表明,F4组仿刺参的特殊增重率最高。在试验2中,在相同容器和条件下饲养平均体质量为4.22 g的仿刺参,对照组饲料(F0组)同试验1,各试验组饲料是用不同比例陆生植物淀粉搭配并全部取代鼠尾藻粉(F1组,南瓜、木瓜、红薯、马铃薯各3.75%,芋头5.0%,其它10.0%;F2组,南瓜、木瓜、红薯、马铃薯各3.75%,芋头10.0%,其它5.0%;F3组,南瓜、木瓜、红薯、马铃薯各3.75%,芋头15.0%,其它0%)。经60 d的饲养,结果表明,F2组仿刺参的特殊生长率、肠淀粉酶活性和消化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123.81%、133.93%、10.42%~13.37%,差异极显著(P〈0.01)。用陆生植物淀粉取代鼠尾藻粉的饲料,可促进仿刺参生长的原因可能是其诱食作用和促进其消化吸收。  相似文献   

2.
鼠尾藻是我国沿海常见的一种经济褐藻,营养价值较高,藻胶含量少,是海参的最佳天然饵料。随着海参、鲍鱼养殖业的蓬勃发展,野生鼠尾藻的产量渐渐满足不了生产需求。鼠尾藻的人工育苗及养殖技术正在各地悄然兴起。鼠尾藻在医药、保健及化学工业等行业中又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综述了影响鼠尾藻生长、繁殖、营养等多种条件及关于鼠尾藻营养成分、种群遗传、人工育苗及养殖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并提出了今后鼠尾藻的研究发展趋势,旨在为鼠尾藻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亮点:分析鼠尾藻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今后应大力开展鼠尾藻人工育苗技术,在此基础上开展鼠尾藻海上养殖及刺参池塘人工养殖。  相似文献   

3.
三种海藻抑菌活性和抗氧化活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药敏纸片扩散法检测3种大型海藻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羊栖菜(Sargassum fusiforme)和海带(Laminaria japonica)提取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抑制作用,以DPPH清除自由基方法检测3种海藻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3种海藻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较显著抑制作用,且以鼠尾藻正丁醇提取物的抑菌效果最佳;鼠尾藻提取物抗氧化能力较强,其中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比石油醚和正丁醇提取物强。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山东省荣成海区野生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生长及化学组分的季节性变化,于2016年3、6、10、12月大潮期间采集鼠尾藻样品,并对其长度、生物量和化学组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潮间带鼠尾藻在5—7月生长最快,同一时期中低潮位的鼠尾藻长度和生物量比较大;鼠尾藻蛋白质和灰分含量较高且随季节变化;鼠尾藻中褐藻胶含量变化范围为20.30%~33.02%,在生长速度较快的6月其含量较高且显著高于3月和12月(P0.05);而鼠尾藻中岩藻黄素含量变化趋势正好相反,6月其含量较低且显著低于12月(P0.05);鼠尾藻中褐藻多酚含量变化范围为0.32%~3.82%,3月褐藻多酚含量最高。研究表明,月份变化对鼠尾藻的褐藻胶、岩藻黄素、褐藻多酚含量的影响大于潮位的影响,本试验结果可为鼠尾藻活性成分制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于2008年4—6月在大连市沙岗子村的海参养殖场进行围隔试验,试验设投放高、低密度的鼠尾藻组和不放藻的对照组。结果表明,围隔中共有藻类8门57属76种,优势种为短楔形藻、新月菱形藻和绿枝藻。其中浮游植物密度以对照组为最多,高、低密度鼠尾藻组的差异不大;浮游动物有6大类34种(属),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瘦尾胸刺水蚤等桡足类及桡足类无节幼体,浮游动物密度亦是以对照组为最多,高、低密度鼠尾藻组的数量差异不大。试验期内,低密度组的藻体长度从22.2 cm生长至39.6 cm,平均增幅为78.3%;高密度组的藻体长度从22.2 cm生长至33.9 cm,平均增幅为52.7%,低密度试验组鼠尾藻的生长要好于高密度组。  相似文献   

6.
鼠尾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鼠尾藻是我国沿海常见的一种经济褐藻,营养价值较高,藻胶含量少,是海参的最佳天然饵料。随着海参、鲍鱼养殖业的蓬勃发展,野生鼠尾藻的产量渐渐满足不了生产需求。鼠尾藻的人工育苗及养殖技术正在各地悄然兴起。鼠尾藻在医药、保健及化学工业等行业中又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综述了影响鼠尾藻生长、繁殖、营养等多种条件及关于鼠尾藻营养成分、种群遗传、人工育苗及养殖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并提出了今后鼠尾藻的研究发展趋势,旨在为鼠尾藻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中草药对丁鱥诱食效果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100尾平均体长为10.84cm、体重为22.8g的丁鱥进行了饲料诱食剂的初步研究。选用10种中草药(丁香、肉桂、八角、山萘、薄荷、黄连、黄柏、黄岑、枝子、胡椒)作为诱食剂,以2%的添加量分别加入到基础饵料中,用迷宫试验记录试验鱼进入诱鱼室和空白室的次数,以及试验鱼咬啄饵料球的次数,以分析不同中草药对丁鱥的诱食效果。试验期间水温为22-24℃。结果表明:丁香、薄荷、八角和黄连对丁鱥具较好的诱食效果(P〈0.05)。中草药的浓度不同,诱食效果也不同。其中:6%黄连、4%薄荷、2%八角对丁鱥的诱食效果最好;黄连与八角以1%的浓度添加在饲料中后对丁鱥的诱食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张坤  戴习林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10):166-169,178
以同周期单独培养的微藻生长密度为对照,采用等重复两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开展淡水养殖池塘中5种常见微藻即淡水小球藻(C.vulgaris)、四尾栅藻-FACHB-1297(S.quadricauda)、蹄形藻(K.lunaris)、鱼腥藻-FACHB-1299(Anabaena Broy sp.)、颤藻-FACHB-1120(Oscillatoria sp.)及其密度对铜绿微囊藻(M.aeruginosa)生长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5种微藻的初始密度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有显著影响,当铜绿微囊藻初始密度最小为4.5×105个/mL时,呈现5种微藻密度增加对铜绿微囊藻生长抑制效果越明显的规律,而当铜绿微囊藻的初始密度较高时,则5种微藻密度的增加对铜绿微囊藻生长抑制效果不明显,同时铜绿微囊藻的初始密度不同也显著影响微囊藻的生长。t检验结果也表明:铜绿微囊藻在分别与淡水小球藻、鱼腥藻、颤藻混合培养时,生长速度均显著受到抑制,而与四尾栅藻混合培养时,生长速度受到抑制不显著。因此试验用5种微藻中,淡水小球藻、鱼腥藻、颤藻均对铜绿微囊藻生长有抑制作用,且淡水小球藻对微囊藻生长抑制效果最明显,蹄形藻对微囊藻的生长促进作用明显。通过竞争参数计算几种微藻对铜绿微囊藻的竞争抑制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淡水小球藻、鱼腥藻、颤藻、四尾栅藻、蹄形藻。  相似文献   

9.
朱国霞  白东清  李玉华  马静  吴旋  宁博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233-18234
[目的]研究12种中草药对大菱鲆幼鱼的诱食效果,为斑马鱼人工配合饲料的研制提供参考。[方法]以200尾平均体长为3cm,体重为1 g,60日龄的大菱鲆幼鱼为试验对象,选用丁香、肉桂、八角、山萘、薄荷、黄连、黄柏、黄岑、栀子、苦参、乌梅、诃子肉等12种中草药,以2‰添加量分别加入到基础饵料中,进行单方筛选试验,并根据单方试验结果选取诱食效果较好的中草药进行梯度试验和两两组合试验,分析不同中草药对大菱鲆幼鱼的诱食效果。[结果]苦参、栀子、黄岑和山萘的诱食效果较好;4种中草药梯度试验结果表明,2‰栀子、5‰苦参、5‰黄岑和2‰山萘对大菱鲆幼鱼诱食效果最好;在复方试验中,2‰栀子与苦参混合物对大菱鲆幼鱼的诱食效果最好。[结论]对大菱鲆幼鱼的诱食效果与中草药种类和浓度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12种中草药对大菱鲆幼鱼的诱食效果,为菱鲆鱼人工配合饲料的研制提供参考。[方法]以200尾平均体长为3cm,体重为1g,60日龄的大菱鲆幼鱼为试验对象,选用丁香、肉桂、八角、山萘、薄荷、黄连、黄柏、黄岑、栀子、苦参、乌梅、诃子肉等12种中草药,以2‰添加量分别加入到基础饵料中,进行单方筛选试验,并根据单方试验结果选取诱食效果较好的中草药进行梯度试验和两两组合试验,分析不同中草药对大菱鲆幼鱼的诱食效果。[结果]苦参、栀子、黄岑和山萘的诱食效果较好;4种中草药梯度试验结果表明,2‰栀子、5‰苦参、5‰黄岑和2‰山萘对大菱鲆幼鱼诱食效果最好;在复方试验中,2‰栀子与苦参混合物对大菱鲆幼鱼的诱食效果最好。[结论]对大菱鲆幼鱼的诱食效果与中草药种类和浓度相关。  相似文献   

11.
鼠尾藻的繁殖生物学及人工育苗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于2006年对大连沿海地区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的繁殖生物学进行了初步研究,并进行了鼠尾藻卵的采集及人工育苗试验.结果表明:鼠尾藻的繁殖期为6月中旬至8月下旬,水温为13~23 ℃,繁殖高峰期为7月中旬,水温为17℃,最大卵放散量可达300万粒/g;使用贝壳作为受精卵的附着基,在室内培育60 d后,鼠尾藻幼苗长度为2.5 mm左右;水温<22℃时,幼苗生长较快,水温>23℃时生长几乎停止.经过30 d海区暂养,幼苗的藻体长度达到7~8 mm.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7种中草药对斑马鱼的诱食效果。[方法]以100尾平均体长为3.5cm的斑马鱼为试验动物,选用肉桂、薄荷、丁香、黄连、黄柏、黄岑、八角、山萘、乌梅、枝子、诃子肉、苦参、虎杖、黄精、黄芪、连翘、酸枣红作为诱食剂,以2%的添加量分别加入到基础饵料中,用迷宫试验记录试验鱼进入诱鱼室和空白室的次数,以及试验鱼咬啄饵料球的次数,以分析不同中草药对斑马鱼的诱食效果。[结果]虎杖、八角、薄荷、黄芪、连翘、肉桂、黄连、酸枣红对斑马鱼的诱食效果显著;4种中草药梯度试验结果得出浓度2.0%虎杖、浓度1.0%薄荷、浓度2.0%八角、浓度3.0%黄芪对斑马鱼的诱食效果最好;两两混合试验中浓度1.0%虎杖和浓度1.0%八角混合物对斑马鱼的诱食效果最好。[结论]斑马鱼的诱食效果与中草药种类和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17种中草药对斑马鱼的诱食效果。[方法]以100尾平均体长为3.5cm的斑马鱼为试验动物,选用肉桂、薄荷、丁香、黄连、黄柏、黄岑、八角、山萘、乌梅、枝子、诃子肉、苦参、虎杖、黄精、黄芪、连翘、酸枣红作为诱食剂进行3组诱食试验,分析不同中草药对斑马鱼的诱食效果。单方筛选试验:将17种中草药分别以2%的添加量加入到基础饵料中,用迷宫试验记录试验鱼进入诱鱼室和空白室的次数,以及试验鱼咬啄饵料球的次数。梯度试验:从单方试验中选出诱食效果较好的中草药进行梯度试验,浓度为0.5%、1.0%、1.5%、2.0%、2.5%、3.0%,不添加任何中草药作为对照组。两两组合试验:根据单方试验结果进行两两组合试验,中草药添加量各为1.0%。[结果]虎杖、八角、薄荷、黄芪、连翘、肉桂、黄连、酸枣红对斑马鱼的诱食效果显著;4种中草药梯度试验结果得出浓度2.0%虎杖、浓度1.0%薄荷、浓度2.0%八角、浓度3.0%黄芪对斑马鱼的诱食效果最好;两两混合试验中浓度1.0%虎杖和浓度1.0%八角混合物对斑马鱼的诱食效果最好。[结论]斑马鱼的诱食效果与中草药种类和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14.
研究饲料中添加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粉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2. 5%、5%、7. 5%和10%的鼠尾藻粉,饲喂初始体质量(66. 45±0. 52) g的大菱鲆幼鱼8周。结果表明:随着鼠尾藻粉添加量的升高,增重率(WG)、特定生长率(SGR)和日摄食率(DFI)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2. 5%组与空白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 0. 05);全鱼粗灰分含量有逐渐升高的趋势,藻粉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酸性磷酸酶(ACP)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表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5%组达到最高。本实验条件下,添加2. 5%的鼠尾藻粉对大菱鲆幼鱼的生长无显著影响,添加5%的鼠尾藻粉显著提高了大菱鲆幼鱼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为有效解决农村生活污水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提供参考依据,采用双因素(污水浓度与绿藻种类)试验,研究蛋白核小球藻、四尾栅藻、短带鞘藻和刚毛藻4种藻类在不同污染负荷污水中的生长状况及其对氮、磷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低污染负荷下,蛋白核小球藻叶绿素a含量的增长率高于其他藻种(处理第8天除外),短带鞘藻和刚毛藻在培养4 d后叶绿素a含量较大幅度增长。蛋白核小球藻处理第4天,TP去除率达95.1%,出水TP达一级A排放标准。第8天时四尾栅藻和短带鞘藻对TN、NH4+-N去除率分别达83.6%、77.0%和75.7%、76.3%。在高污染负荷下,四尾栅藻生长稳定,而蛋白核小球藻、短带鞘藻和刚毛藻在处理初期需短暂适应,第4天后蛋白核小球藻生长速度较快;第8天时蛋白核小球藻去除TP效果最好,去除率达73.6%,四尾栅藻对TN和NH4+-N控制效果明显,去除率分别达88.7%和75.4%。  相似文献   

16.
通过水培试验,研究狐尾藻对生猪养殖场沼液的净化能力,在此基础上分析20、40、60 d 3个不同水力停留时间对狐尾藻生物量、植株养分、水体CODCr、氨氮、硝态氮、亚硝态氮、总磷、溶解氧及pH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20%~30%沼液可以提高狐尾藻生物量和其体内氮磷钾含量,处理组相比空白组,生物量可以提高1.6~4.9倍、氮磷钾分别可以提高1.5~2.0、1.57~1.90、1.35~1.88倍;狐尾藻对沼液有一定净化能力,当水力停留时间为40 d时,狐尾藻对沼液的处理效果最好,沼液CODCr、氨氮及总磷去除率分别为65.99%、59.54%及90.06%。鉴于此,狐尾藻可作为猪场沼液净化的理想水生植物,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园林水景植物不仅能美化景观,其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也不可忽视。利用水生植物狐尾藻净化水体污染是近年来治理水质恶化的有效生态方法。以麦积区渭河城区段水面“翠湖”为研究区域,以狐尾藻为去污材料,运用点抽样—水槽培养方法开展室外试验,试验时间在2014年6-9月。结果表明,1~60 d,水体总氮、总磷、铵态氮、化学需氧量浓度整体呈下降趋势,而试验后期水体出现轻微的反弹污染;试验期始末,表层水体营养物质含量较底层的低。狐尾藻生命力强,适宜条件下繁殖速度较快。为防止狐尾藻后期腐烂,水体二度污染,保证狐尾藻去污时间相对持久,需对狐尾藻定期采割。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养殖废水对狐尾藻生长状况及生理特性的影响,为探讨狐尾藻对养殖废水的适应性提供数据参考。【方法】将狐尾藻插入从养殖场1、2、3、4、5级滤池采集的废水中培养,在试验期间测量各处理狐尾藻株高、生物量以及叶绿素、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等指标,并与对照相比较,分析不同浓度养殖废水下狐尾藻生长发育及生理变化的特征。【结果】各级养殖废水培养的狐尾藻均长势良好,其植株高度、生物积累量及叶绿素含量明显高于对照;在试验过程中狐尾藻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与对照相比,养殖废水处理组的酶活性始终较高,有助于其减轻逆境胁迫。【结论】狐尾藻在不同浓度的养殖废水中均能正常生长,其耐污能力强,适应性好,可作为治理禽畜养殖废水的先锋植物。  相似文献   

19.
pH与盐度胁迫对鼠尾藻光合作用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在逆境胁迫条件下光合作用能力的变化及抗氧化系统的调节机理,利用液相氧电极技术和抗氧化酶试剂盒,检测了pH、盐度胁迫对鼠尾藻表观光合作用、色素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pH 6.0与pH9.5胁迫处理24 h后鼠尾藻表观光合速率均大幅下降,48 h后均与对照组(pH 8.5)差异显著(P0.05);(2)pH 9.5胁迫处理48 h后SOD、CAT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MDA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3)盐度15胁迫处理24 h,盐度20与25胁迫处理48 h后表观光合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盐度31,P0.05),胁迫72 h后3个处理组表观光合速率有一定幅度的上升;(4)盐度20胁迫处理24 h后MDA含量先上升后下降(P0.05),SOD、CAT活性由24 h至48 h时有一定幅度的上升。盐度15胁迫处理72 h后MDA显著上升(P0.05),而SOD、CAT活性较低。可以得出pH胁迫使鼠尾藻光合作用能力降低,强碱性使藻体受到活性氧损伤。盐度为15时,鼠尾藻抗氧化酶活力较低,当高于15时,抗氧化系统对活性氧有较高的清除能力。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以衡水湖轮叶狐尾藻为试验对象,研究了其对氮、磷的固定,以及不同温度和不同腐烂时间对氮、磷释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狐尾藻对氮、磷净化效果良好,且对氮的固定能力强于磷;狐尾藻在腐烂前期释放氮、磷的强度最大,而后强度逐渐减小。高温会促进氮、磷的释放。因此,为避免水体二次污染,应在植物进入枯萎阶段前尽快收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