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厕所是反映社会变迁和文明进步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农村改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人居环境,减少疾病传播,提高广大农民生活质量健康素质文明程度的一项重大惠民工程.“十一五”期间,正宁县在农村改厕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走在庆阳市乃至甘肃省的前列.但总体水平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尚有一定差距.带着以上问题,作为一名工作在农村中学的地﹑﹑理教育工作者,也作为一名始终对农村经济发展民生工程实施的迫切关注者.作者对地处陇东黄土高原的正宁县农村改厕工程做了初步调查,形成以下材料.﹑  相似文献   

2.
论建设山川秀美黄土高原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总结治理黄土高原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应注意的6个问题:山川秀美与脱贫致富的关系、农林牧的关系、长远规划与分步实施的关系、整体布局与分散经营的关系、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的关系及领导群众与依靠群众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研究和探索适合黄土高原区土地综合整治的科学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介绍了壤中流的含义和特征,分析了黄土高原区壤中流综合调控技术机理,并以延安市宝塔区南泥湾镇九龙泉项目为例,介绍了壤中流综合调控技术工程实践情况,探讨了工程实践后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提出了壤中流研究未来发展方向。该研究可为土地工程科研人员提供参考,也可为黄土高原其他地区实施治沟造地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4.
1982年4月,我来过固原,那时候这个地方很困难,年人均收入才几十元,难得温饱,固海扬水工程还未建成,提水灌溉的潜力还看不出来,真有点“山重水复疑无路”。这回,我们参观了上黄村和陶庄种草种树治理黄土高原的试点,也参观了固海扬水工程和吊庄建设的居民点,感到走向治穷致富的通道巳  相似文献   

5.
黄土高原人为水土流失历史根源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世雄  陈莉 《农业考古》1994,(3):12-15,23
举世瞩目的黄土高原曾是中华文明发源地和历代王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松软肥厚的土壤是中华文明摇篮,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起到过极为重要作用。长期以来,由于人类不正当经济活动,导致水土流失不断加剧和古老文明衰弱。水土流失是这一地区经济发展最大障碍,也是黄河下游洪涝灾害的祸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历史悠久,原因众多,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黄上高原水土保持活动也有很长历史,早在春秋战国以前就有“平治水土”的活动。如今,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边冶理边破坏现象相当普遍。  相似文献   

6.
黄土高原坡耕地退耕还林(草)的生态经济效应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退耕还林(草)是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粮食安全问题作为实施退耕还林(草)的基础背景。成为黄土高原生态经济增长能否产生正效应的拐点。文章分析了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的生态经济效应,认为该区实施退耕还林(草)过程中存在生态与经济效益的不协调,不仅严重制约着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给黄河中下游地区造成了一系列隐患。针对如何实施好退耕还林(草)这项工程,提出了从当地经济发展的目标和基本区情出发.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中生态与经济效益协调化的运行策略。  相似文献   

7.
赵军 《甘肃农业》2005,(11):236-237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一、二期项目已圆满完成,其分项目——甘肃省庆阳市水保世行贷款项目,经过12年强化治理,完成治理面积1965.33k,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明显,为庆阳市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是我国第一个利用外资进行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大型工程。1990年11月水利部确定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为一个打捆项目,陕西、甘肃、内蒙、山西四个省区的治理区为分项目,一、二项目于1994年1月1日开始执行,到2005年6月结束,历时12年。整个项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被世行誉为世行农业项目“旗帜工程”。  相似文献   

8.
<正>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实现我国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富裕的重大决策,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工程.《决定》内容丰富,要求明确.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我把这些内容和问题称作“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332113’工程”.一、“三农” 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问题.“三农” 问题:即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农民问题,既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自身的基本问题,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在12亿人口的中国,如果没有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也就谈不上社会主义现代化.所以,无论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角度,还是微观角度来说,都应当把“三农” 问题放到首要议事日程上来.而解决“三农”问题的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就是农业要发展,农村要繁荣,农民要富裕.  相似文献   

9.
王煜 《陕西农业科学》2008,54(2):162-164
分析了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工程或项目无储备,盲目上马、设计质量不高、审查把关不严,流于形式、淤地坝实行招标投标制还不够成熟、坝系工程的建设单位(责任主体)问题还需商榷等淤地坝建设前期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施工操作不规范、工程变更处理不够严肃、建设资金不能及时到位、淤地坝除险加固矛盾突出等是淤地坝(系)建设中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具体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漳县位于甘肃省定西市南部,属黄土高原和秦岭山地的过渡地带。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县的浅山半干旱区和河谷川水区引进并推广了地膜覆盖栽培技术,除广泛应用于玉米、小麦和马铃薯等粮食作物的栽培外,也示范推广于蔬菜和中药材等园艺、经济作物的生产中。地膜覆盖具有显著的增温保墒和抑制杂草效应,能够大幅度提高各类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为当地农民向小康迈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当地农民亲切地称地膜覆盖栽培为“温饱工程”、“富民工程”。  相似文献   

11.
在黄土高原沟壑区荒山荒坡进行人工造林,防止水土流失,已经实施了60多年,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退耕还林等工程的进一步开展,黄土高原沟壑区荒山、荒坡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人工植树造林对治理水土流失具有很大的作用,本文通过调查黄土高原沟壑区4种人工造林树种选择及生长情况,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总结出黄土高原沟壑区荒山荒坡抗旱造林技术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黄土高原生态恢复重建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军权  张广军 《陕西农业科学》2008,54(2):111-114119
黄土高原丘陵区生态恢复重建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其中仍然存在着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对黄土高原典型地区(安塞,吴旗等)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指出了生态恢复重建过中诸如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黄土高原沟壑区是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该区域的水土流失直接导致黄河下游河道的淤积、抬升,严重威胁下游河道沿岸广大平原地区的安全。做好黄土高原沟壑区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建设美丽乡村,振兴乡村战略的前提。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式拓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本文介绍了黄土高原沟壑区主要水土流失问题,并以西峰南小河沟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成功案例为例,分析了黄土高原沟壑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方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治理概况和问题黄河是世界闻名的多泥沙河流,西北黄土高原位于黄河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面积达43万平方公里。由于历史上自然和社会各因素的影响,西北黄土高原的土地利用很不合理,水资源没有得到利用,干旱缺水,灾害频繁,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平均年泄入黄河沙16亿吨,下游河道淤积4亿吨,形成黄河中上游地区“越垦越穷,越穷越垦”和黄河下游大堤“越加越险,越险越加”的两个恶性循环。直接妨碍着黄土高原的生产发展,严重威协着下游华北平原的安全。因此,黄土高原的  相似文献   

15.
陇东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生态环境现状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陇东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现状 ,针对陇东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短缺等实际 ,从大力推广“坡改梯”,提高粮食单产 ;退耕还林还草 ,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 ;坚持小流域综合治理 ,防止水土流失 ;加强科学技术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推广应用 ;因地制宜 ,综合治理等方面提出了陇东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生态环境治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李艳芝 《现代农业》2015,(1):102-103
<正>清水河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地势起伏,沟壑纵横,植被稀疏,土地贫瘠,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多年来,清水河县水务局共兴建了淤地坝179座,有力地治理了沟道,保持了水土。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淤地坝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日趋突出,主要是管理体制不顺,管理职责不清,资产产权不明,管理运营体制不完善。导致了淤地坝有人耕种受益,无人管护维修,工程老化,效益衰减,资费不足,管理困难,严重地影  相似文献   

17.
甘肃省核桃气候适宜性分区评价与种植区划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基于甘肃省核桃主产区气候条件的主成分分析,制定了核桃气候适宜性分区评价指标体系及评分标准,对75个县(市)进行核桃气候适宜性评分和分区,初步制定了相应的种植区划.结果表明:年均温、1月份均温、7月份均温、≥10℃的积温、日照时数和年降水量是影响核桃生长发育的主要气候因子.甘肃省核桃产地可划分为气候适宜区和气候次适宜区.结合核桃的气候适宜性及生产现状,将全部产地划分为7个种植区:陇东南部黄土高原丘陵种植区、陇南天水北秦岭山地种植区、陇东北部黄土高原丘陵种植区、陇南南秦岭山地种植区、平凉天水黄土高原丘陵种植区、陇中黄土高原丘陵种植区、河西走廊绿洲种植区.  相似文献   

18.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的植被资源信息支持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总结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背景与植被营造方面的研究成果与经验的基础上,采用基于Internet的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系统模式,在计算机网络上建立一个包括黄土高原环境背景、植被种质资源、植被营造技术、植被与水保措施减沙效益等内容的植被资源数据库系统,同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等对数据库的数据进行深层次的处理应用,研制开发了一个由多专题、多种形式数据组成的黄土高原植被资源数据仓库系统,以期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与退耕还林工程提供科技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科学饮食、均衡营养日趋重视,鸡蛋已成为居民必备副食品,鸡肉也以其高蛋白、低脂肪、易消化等优势逐渐占领餐桌.然而,“禽流感”、“速生鸡”频频触动消费者的神经,将养鸡行业推上了风口浪尖,人们谈“鸡”色变,养鸡行业一次次经受风险和挑战.就读者关心的养鸡业模式、市场行情和食品安全问题,记者采访了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动物科学系主任田亚东博士.  相似文献   

20.
高志义,男,1929年10月生,山西汾阳人,中共党员. 1953年毕业于北京林学院林学专业, 留校任教至今. 从事水土保持与防护林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已45年. 1986年晋升为教授 ,1988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历任教研室主任、 水土保持系系主任等职,以及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中国林学会、水利部沙棘管理中心理事 和几家科技刊物编委等. 出版教材、专著5部,发表科技论文50多篇,培养博士、硕士研究 生多名.   高教授青年时期受老一辈林学家梁希的名言“志愿黄河流碧水,着手赤地变青山”的影响很 深,立志在自己从事的水土保持防护林学科中竭尽全力为国家做贡献. 50年代以来,他 积极参与黄土高原、沙漠地区科学考察,并结合教学投身于山区规划治理、防护林建设等工 程,足迹遍及华北山地、黄土高原,并深入到沿河、沿海和内陆沙地.   在教学方面,高志义致力于水土保持专业的教学改革. 1958年高志义积极参加了我国高校第 一个水土保持专业的筹建工作. 到80年代初期,高志义团结全系师生艰苦奋斗、勇于探 索和实践,经过近10年的努力,提出了“教学、科研、生产”三点办学道路的模式.在1987 年 全国农科教改经验交流会上,该模式得到与会代表的普遍肯定与好评. 以该模式为内容的教 学成果获国家教委首届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该成果在同类院校中迅速推广应用,对全国 水土保持教育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于科学研究,高志义始终认为高等学校的教师只有积极投入科学研究,才可能推动专业和 学科的发展与深化. 国家“六五”至“八五”计划期间,高志义除了承担林业部重点科研任 务外 ,主要还担任了国家科技攻关“生态林业工程技术体系研究”项目、“三北”防护林营造 技术课题的技术总负责人的任务(含30个专题),协助有关领导部门进行科技攻关的立项、论 证、检查和验收等工作,并亲自主持其中重点专题的科研任务. 三个五年计划期间,高志义 主持的“黄土高原立地条件类型划分和适地适树研究”分别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 科技进步二等奖. 该专题的中间试验,由于在黄土高原不同类型区建了七个中试区效果卓 著,而受到林业部科技重大成果的表彰. 他主持的“黄土高原昕水河流域生态经济型防护林 体系建设模式研究”专题先后获国家林业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6年 ,高志义由于在“八五”科技攻关中做出突出贡献而荣获国家计委、国家科委、财政部的联 合表彰.   高志义教授在科研中的主要贡献是提出贴近该项研究世界先进水平,并有科技创新特点的完 整、系统的研究方案和具体的研究方法,用以作为科研人员参与协作的指导性准则. 同时他 非常注意鼓励协作单位和科研人员发挥创造及创新精神,丰富和完善研究方案与 方法. 他在分析了德国立地分类系统、前苏联乌克兰林型学派和美国等的林区立地分类及 其评价体系的基础上,重新考察了黄土高原植物区系、生态因子等的特点,在基本为无林地 条件下的黄土高原提出了以土壤水分亏缺为主的立地因子分类系统.   “昕水河”专题是为解决“三北”黄土高原类型区防护林体系建设由“生态型”向稳定、高 效、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型”转换关键技术问题而立项的. 在高志义教授主持下提出了多 学科研究人员认同的研究方案. 其中“科学、可行的规划设计技术体系”规定了引用系统集 成技术,统一管理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中各种复杂的数据源,如空间数据、属性数据、结 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精确数据及模糊数据等;建立基于GIS,RS,MIS,ES技术集成系 统,应用以专家系统为核心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作为防护林体系规划设计的主体途径. 上 述“立地”和“昕水河”项目都是获得国家奖的两项科研成果,在1999年11月国家林业局西 部大开发绿化工程规划中均列为重点推广应用的重大科技支撑项目.   80年代中期,在中华大地上崛起了沙棘这一新兴事业. 高志义从这一事业 起步开始,即热情地投入,并多次深入到高寒、干旱、半干旱等天然沙棘林分布区和大规模 人工种植沙棘地区从事考察研究. 主持了第一次沙棘国际会议(1989),为有关领导部门撰写 并发表了“全国沙棘发展规划”(1992). 1997年,他会同关君蔚、杨含熙等老院士赴内蒙古 伊克昭盟实地考察沙棘生长情况和研究它所拥有的多种功能,由高志义撰写的考察报告引起 国家有关领导的重视. 现在晋、陕、蒙交界处砒砂岩严重水土流失区,国家已批准 建立并启动了以种植沙棘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工程(1998),现已在正常运行.   高志义教授虽已步入古稀之年,却仍然奔波于西部大开发的生态建设一线,为祖国 竭诚奉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