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秸秆还田技术的方式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介绍了秸秆还田的2种方式:直接还田与间接还田,同时,分析了秸秆还田的影响,包括: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对土壤酶的影响、对作物的影响及秸秆还田的不利影响等,为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影响。[方法]利用扬州大学连续定位的稻麦两熟保护性耕作试验平台为主要技术,试验共设置6个处理(连续免耕秸秆覆盖、轮耕1、轮耕2、翻耕秸秆全量还田、少耕秸秆半量还田、翻耕秸秆不还田)。[结果]秸秆还田,特别是翻耕秸秆全量还田(CTS)有助于提高土壤耕层有机质的含量,但土壤有机质含量受秸秆还田量的多少和翻耕程度影响不大。与其他处理相比,少耕(MTS)和翻耕秸秆还田(CTS)处理均能提高土壤全氮含量。[结论]连续免耕秸秆覆盖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表层的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一定程度的秸秆还田也有助于土壤养分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我国政府推出了秸秆还田的策略,使其变废为宝,改变土壤性状,提高土壤的肥沃程度,促进农作物生长.而且在这个雾霾严重的时代,秸秆还田还能够避免出现焚烧带来的大气污染和环境污染.基于此,诠释秸秆还田的意义,并介绍秸秆还田的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4.
秸秆还田直接关系到农作物的稳产高产,介绍不同秸秆还田方式的操作程序及配套关键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刘如清 《湖南农业》2006,(10):14-14
1.晚稻留高桩、冬绿肥直播还田在晚稻收获前将红花草、满园花、蔬菜等种子均匀直播于晚稻田中,晚稻采用留高桩或机械收割使其稻草还田。其中留桩高度40厘米~45厘米,约80%稻草还田;机械收割的100%稻草还田。及时排干田面水并维持湿润状态,掌握晚稻收割前7天~10天直播种子,晚稻  相似文献   

6.
辉锋 《湖南农业》2005,(9):15-15
1.晚稻留高桩冬绿肥直播还田 在晚稻收获前将红花草、满园花、腊菜等种子均匀直播于晚稻田中,晚稻采用留高桩或机械收割还田。其中留桩高度40厘米~45厘米,约80%稻草还田;机械收割的100%稻草还田。及时排干田面水并维持湿润状态,掌握晚稻收割前7天~10天直播种籽。晚稻收割后即开沟沥水,冬干期适当灌水为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7.
通过多年平原灌区中、高产田和旱作区小麦-玉米轮作周期的不同秸秆还田方式试验,结果表明,秸秆直接粉碎还田以及添加腐熟剂均具有较好的增产效果,旱作区秸秆覆盖效果显著。除添加腐熟剂处理,其他秸秆还田处理土壤有机质均有显著增加,全氮除高产田外表现出有增加趋势,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均有所提高。同时,为了实现培肥的目的,在玉米收获后全部秸秆还田是适宜的。  相似文献   

8.
1.堆沤还田在高温多雨季节,将秸秆、杂草等物掺入水土和人畜粪尿中,并加入少量的氮素化肥,调节碳氮比.堆高1.5~2米,宽2~4米,堆长视材料多少而定.堆好后用稀泥封堆,约1个月即可腐熟,每10天要进行一次翻倒.这种堆肥有机质含量高,肥料质量好.2.过腹还田过腹还田就是将作物秸秆作为家畜饲料,通过家畜消化吸收,以粪尿形式归还土壤.目前,普遍推广应用的主要有青贮氨化过腹还田技术,实现了秸秆-饲料-牲畜-肥料-粮食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9.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呼吸及其影响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常规翻耕、深翻、深松)和秸秆还田(秸秆还田、秸秆不还田)对夏玉米农田土壤呼吸速率及其相关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深耕(深翻和深松)显著增加了夏玉米农田的土壤呼吸速率,而秸秆还田显著降低了夏玉米农田的土壤呼吸速率;深耕(深翻和深松)和秸秆还田均显著提高了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有机质,降低了土壤紧实度;深耕(深翻和深松)显著提高了土壤温度,而秸秆还田显著降低了土壤温度。  相似文献   

10.
农作物秸秆还田的方式及技术要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丽娟 《现代农业》2011,(5):165-165
秸秆还田一般分为堆沤还田、过腹还田、秸秆直接还田等方式。堆沤还田是将作物秸秆制成堆肥、沤肥等,作物秸秆发酵后施入土壤。过腹还田是用秸秆饲喂牛、马、猪、羊等牲畜后,以畜粪尿施入土壤;采取直接还田的方式比较简单,方便、快捷、省工。还田数量较多,一般采用直接还田的方式比较普遍。直接还田又分翻压还田和覆盖还田两种。翻压还田是在作物收获后,将作物秸秆在下茬作物播种或移栽前翻入土中。覆盖还田是将作物秸秆或残茬,直接铺盖于土壤表面。  相似文献   

11.
秸秆还田方式对春播期土壤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黑龙江旱作耕地土壤和眷播期气候条件下,对秸秆深施还田和覆盖还田耕地以及对照地的土壤温度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秸秆深施还田耕地土壤日平均温度(9.1℃)高于覆盖还田耕地和对照地的土壤温度(8.3和7.9℃).秸秆深施还田与秸秆覆盖还田和对照地的土壤温度具有显著差异(P<0.05);并且随着秸秆深施还田量的增加,对...  相似文献   

12.
李茂权 《农技服务》2016,(4):231-232
介绍我县秸秆还田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还田方式及秸秆还田的制约因素;指出农技人员在秸秆还田中发挥的作用,提出加快秸秆还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探讨秸秆还田对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协调土壤水、肥、气、热矛盾,提高土壤肥力及提高农产品品质等作用,并提出秸秆直接还田技术建议。  相似文献   

14.
李金凤 《新农业》2010,(4):40-40
<正>秸秆是有机质含量较高的一种物料,粗有机物含量在80%以上。秸秆还田可以增加耕地有机物料归还量,保持提高地力。利用好秸秆,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还田,对资源利用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方式组合对小麦产量及产量因素的影响,在深翻机条播、浅旋机条播、浅旋撒播及免耕机条播4种耕作方式下。选用郑麦9023分别采取秸秆还田与不还田处理方式。结果表明:深翻机条播耕作方式能够获得小麦高产,尤以稻秸还田处理产量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产量,耕作还田方式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差异主要体现在稳数和穗粒数两方面。  相似文献   

16.
张磊 《乡村科技》2020,(2):103-104
云南省以梯田种植传统水稻品种和杂交稻为主,水稻生产中所施肥料以化肥和有机肥为主,其中稻田秸秆还田是有机肥的主要施加方式。秸秆还田在云南省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项技术在云南省已得到广泛推广与应用,但是秸秆还田在农业生产上优点和缺点并存。本文以云南省的农业环境为对象,对秸秆还田方式及其优缺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王忠 《农村科技》2013,(9):10-11
秸秆还田能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培肥地力。通过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向日葵的生长及产量影响的研究,以期筛选出在石河子垦区能改善向日葵生长环境、提高产量和效益的最佳秸秆还田方式,为秸秆还田方式选择和向日葵高产栽培技术提供依据。一、材料与方法1.试验地概况试验于2012年5~10月在149团9连地块进行。前茬作物为小麦,土壤为灰漠土,土壤质地为壤土,肥力中上。土壤有机质含量15.86克/千克,碱解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国内外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概述了秸秆还田、灌溉方式及二者结合的条件下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品质等方面的影响研究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展望了秸秆还田下灌溉方式对水稻生长发育影响未来的研究方向和趋势,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推广秸秆还田技术是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近年来,秸秆还田已成为我市玉米秸秆资源利用的主要方式,达到秸秆总量的90 %以上,土壤有机质有了明显的提升,但在还田过程中存在秸秆粉碎质量差,还田量过大等问题,给小麦生长带来不利影响。要充分发挥秸秆还田的优势,就要控制玉米秸秆还田量,秸秆粉碎长度应在5 cm以下,并通过增施氮肥、应用秸秆腐熟剂、给以适宜的土壤水分、深耕等措施提高秸秆还田质量,或将秸秆颗粒化后精细还田。小麦种植采用种子包衣、选用抗逆性强的品种、镇压、水肥精细化管理等方面技术措施。消除秸秆还田对小麦生产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主区为耕作方式(A1为常规翻耕;A2为起垄种植,垄高10~15 cm;A3为免耕种植),副区为秸秆还田方式(B1为激发式秸秆还田,前茬秸秆全部粉碎还田,加750 kg/hm2鸡粪;B2为常规还田;B3为秸秆移除),研究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方式对砂姜黑土地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方式对小麦产量均有影响,但两者之间互作效应并不显著。其中:耕作方式中以免耕种植处理小麦产量最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穗数增加;秸秆还田方式中以激发式秸秆还田处理小麦产量最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千粒重增加。穗粒数在上述因素不同水平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