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秸秆还田技术的方式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介绍了秸秆还田的2种方式:直接还田与间接还田,同时,分析了秸秆还田的影响,包括: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对土壤酶的影响、对作物的影响及秸秆还田的不利影响等,为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影响。[方法]利用扬州大学连续定位的稻麦两熟保护性耕作试验平台为主要技术,试验共设置6个处理(连续免耕秸秆覆盖、轮耕1、轮耕2、翻耕秸秆全量还田、少耕秸秆半量还田、翻耕秸秆不还田)。[结果]秸秆还田,特别是翻耕秸秆全量还田(CTS)有助于提高土壤耕层有机质的含量,但土壤有机质含量受秸秆还田量的多少和翻耕程度影响不大。与其他处理相比,少耕(MTS)和翻耕秸秆还田(CTS)处理均能提高土壤全氮含量。[结论]连续免耕秸秆覆盖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表层的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一定程度的秸秆还田也有助于土壤养分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我国政府推出了秸秆还田的策略,使其变废为宝,改变土壤性状,提高土壤的肥沃程度,促进农作物生长.而且在这个雾霾严重的时代,秸秆还田还能够避免出现焚烧带来的大气污染和环境污染.基于此,诠释秸秆还田的意义,并介绍秸秆还田的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4.
秸秆还田直接关系到农作物的稳产高产,介绍不同秸秆还田方式的操作程序及配套关键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6.
7.
8.
9.
10.
农作物秸秆还田的方式及技术要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秸秆还田一般分为堆沤还田、过腹还田、秸秆直接还田等方式。堆沤还田是将作物秸秆制成堆肥、沤肥等,作物秸秆发酵后施入土壤。过腹还田是用秸秆饲喂牛、马、猪、羊等牲畜后,以畜粪尿施入土壤;采取直接还田的方式比较简单,方便、快捷、省工。还田数量较多,一般采用直接还田的方式比较普遍。直接还田又分翻压还田和覆盖还田两种。翻压还田是在作物收获后,将作物秸秆在下茬作物播种或移栽前翻入土中。覆盖还田是将作物秸秆或残茬,直接铺盖于土壤表面。 相似文献
11.
秸秆还田方式对春播期土壤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黑龙江旱作耕地土壤和眷播期气候条件下,对秸秆深施还田和覆盖还田耕地以及对照地的土壤温度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秸秆深施还田耕地土壤日平均温度(9.1℃)高于覆盖还田耕地和对照地的土壤温度(8.3和7.9℃).秸秆深施还田与秸秆覆盖还田和对照地的土壤温度具有显著差异(P<0.05);并且随着秸秆深施还田量的增加,对... 相似文献
12.
14.
15.
16.
云南省以梯田种植传统水稻品种和杂交稻为主,水稻生产中所施肥料以化肥和有机肥为主,其中稻田秸秆还田是有机肥的主要施加方式。秸秆还田在云南省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项技术在云南省已得到广泛推广与应用,但是秸秆还田在农业生产上优点和缺点并存。本文以云南省的农业环境为对象,对秸秆还田方式及其优缺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秸秆还田能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培肥地力。通过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向日葵的生长及产量影响的研究,以期筛选出在石河子垦区能改善向日葵生长环境、提高产量和效益的最佳秸秆还田方式,为秸秆还田方式选择和向日葵高产栽培技术提供依据。一、材料与方法1.试验地概况试验于2012年5~10月在149团9连地块进行。前茬作物为小麦,土壤为灰漠土,土壤质地为壤土,肥力中上。土壤有机质含量15.86克/千克,碱解 相似文献
18.
19.
推广秸秆还田技术是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近年来,秸秆还田已成为我市玉米秸秆资源利用的主要方式,达到秸秆总量的90 %以上,土壤有机质有了明显的提升,但在还田过程中存在秸秆粉碎质量差,还田量过大等问题,给小麦生长带来不利影响。要充分发挥秸秆还田的优势,就要控制玉米秸秆还田量,秸秆粉碎长度应在5 cm以下,并通过增施氮肥、应用秸秆腐熟剂、给以适宜的土壤水分、深耕等措施提高秸秆还田质量,或将秸秆颗粒化后精细还田。小麦种植采用种子包衣、选用抗逆性强的品种、镇压、水肥精细化管理等方面技术措施。消除秸秆还田对小麦生产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主区为耕作方式(A1为常规翻耕;A2为起垄种植,垄高10~15 cm;A3为免耕种植),副区为秸秆还田方式(B1为激发式秸秆还田,前茬秸秆全部粉碎还田,加750 kg/hm2鸡粪;B2为常规还田;B3为秸秆移除),研究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方式对砂姜黑土地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方式对小麦产量均有影响,但两者之间互作效应并不显著。其中:耕作方式中以免耕种植处理小麦产量最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穗数增加;秸秆还田方式中以激发式秸秆还田处理小麦产量最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千粒重增加。穗粒数在上述因素不同水平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