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7 毫秒
1.
对家具包装常用的可发性聚乙烯、可发性聚苯乙烯和蜂窝纸板这3种缓冲材料进行静态压缩试验,测试其力-应变曲线及相应的残余应变。然后,将力-应变曲线转换为应力-应变曲线和缓冲系数-最大应力曲线,并结合残余应变柱状图,比较了3种缓冲材料缓冲性能的异同点。基于上述3种材料的缓冲特性,结合家具产品的造型特点和结构特征,对家具包装缓冲材料的应用提出了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2.
木质纤维制造缓冲材料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木质纤维材料,通过筛选合适的胶黏剂和发泡剂,采用合理的工艺制造出环保型木质纤维缓冲材料.通过静态压缩试验对制成的环保型木质纤维缓冲材料静态缓冲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所制成的环保型木质纤维缓冲材料具有良好的缓冲性能,可以部分替代泡沫塑料作为新型环保的缓冲材料.  相似文献   

3.
杉林红壤的供P缓冲性与P肥需要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等温吸附试验方法对福建杉木林下红壤的供P缓冲性与P肥需要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杉林红壤对P的吸附作用强、吸附量大 ,当土壤加P量为 6 0 0mg·kg- 1时 ,P的吸附量为 4 5 1.2 5 5 0 .8mg·kg- 1,吸附率高达 75 .2 %  91.8%。土壤P的吸附反应自由能 (△G)和最大缓冲容量 (Mb)是评价土壤供磷缓冲性状的重要参数 ,它们与土壤理化性质关系较为密切 ,一般与pH、吸湿水及粘粒含量呈正相关 ,而与有机质、有效P及全P含量呈负相关。根据土壤P的吸附和供P缓冲性预测土壤需P量 ,对合理施用P肥更具意义  相似文献   

4.
对某笔记本电脑纸浆模塑缓冲衬垫进行了静态及动态缓冲性能测试,分析了其缓冲性能。  相似文献   

5.
可降解木塑复合缓冲包装衬垫材料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降解木塑复合发泡材料的研究可提高木质剩余物的利用率,缓解资源短缺的压力,同时可以减少通用塑料发泡缓冲材料对环境的污染,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效益.从天然纤维及其性质、增韧改性、界面相容性等方面对国内外可降解木塑复合发泡材料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指出木塑复合发泡缓冲材料存在的问题,并对可降解木塑复合缓冲材料的发展趋势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6.
利用植物纤维制作缓冲包装材料,原料来源广,成本低,不仅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而且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率。通过对目前主要缓冲包装材料的优缺点对比分析,指出该材料在环保、性能和成本方面的优势,阐述利用植物纤维制作缓冲包装材料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并对该材料的性能及不同制备工艺进行概述。发泡型植物纤维缓冲包装材料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发展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7.
木塑复合缓冲包装材料发泡及其界面的研究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生苓  曹斌 《森林工程》2011,27(6):54-57
在详细论述国内外木塑复合缓冲包装材料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分析木塑复合缓冲包装材料的发泡机理、工艺条件和改善木纤维/塑料的界面相容改性的方法。指出气泡成核阶段的泡体质量控制、发泡剂复配比例、工艺条件选择、界面相容改性等是木塑复合缓冲包装材料研究中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8.
单因素实验设计在缓冲包装材料制备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方案确定配方中各组分用量,在已确定木质剩余物缓冲包装材料原料配方的基础上,通过单因素实验分别单独考察不同组分用量、配比等对材料表观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木纤维含量在32-36 g,淀粉/PVA复配胶黏剂的比例在1∶1和3∶1之间,发泡剂在3-7 g,丙三醇含量在10-20 ml及滑石粉为5 g时材料的表面质量得到显著改善,分层、发泡程度及弹性均较适宜,得出木质剩余物缓冲包装材料的最佳原料配方范围为:木纤维32 g、34 g和36 g,淀粉/PVA比例1∶1、2∶1和3∶1,发泡剂3 g、5 g和7 g,丙三醇10 ml、15 ml和20 ml,滑石粉5 g,为制备具有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与环境协调性的木质剩余物纤维发泡缓冲包装材料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陶瓷工艺品缓冲包装的力学特性与包装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海峰  薛伟 《森林工程》2008,24(3):56-59
分析陶瓷工艺品的特点,说明缓冲包装的普遍性和重要性。着重分析缓冲包装的能量转换过程和基本原理,并给出陶瓷工艺品缓冲包装的动力学模型。根据模型,提出采用整体CI型“哈呋”结构的合理包装设计方法。分析表明,该设计具有良好的缓冲性能。  相似文献   

10.
李琛  刘晋浩 《森林工程》2007,23(2):77-78
本论文探索了一条确定缓冲特性方法的新途径,通过测定缓冲材料的静态特性与一次动态;中击数据为基础,建立数学模型,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误差分析,并使用Madab/Simulink软件仿真出缓冲特性曲线。这种方法得出的缓冲特性曲线准确性高、试验周期短,待理论成熟必将成为今后缓冲材料特性测试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东风11 G型内燃机车牵引缓冲装置的作用及主要结构,并以其关键部件车钩、缓冲器为研究对象,研究其检修工艺。  相似文献   

12.
长江滩地植被缓冲带包括原生植被、人工植被两大类,其中人工植被缓冲带又包括森林、林农复合系统和农田缓冲带;长江滩地植被缓冲带具有保水固土,过滤径流,提供生物栖息地,防浪护堤,改善长江水文状况和美化滩地环境,丰富人文景观等现实与潜在功能;分析提出了生态重建的总体目标、原则(可持续性,自我恢复,分类重建,调整反馈)与步骤(信息系统建立,系统诊断与评价,规划设计与生态重建,长江保护与流域可持续发展)。为滩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长江流域的科学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河溪缓冲带的功能及其科学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溪缓冲带位于陆地生态系统与水生生态系统之间,具有多种生态、经济和景观功能,但由于交通和建设用地的不断增加,河溪缓冲带的人为破坏现象严重,急需得到科学的管理和恢复。文章详细介绍了河溪缓冲带的6种功能,以说明河溪缓冲带对流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出了3条缓冲带科学管理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4.
滨水植被缓冲带兼具生态、社会和经济价值。对其研究以生态学和水文学为基础,涉及多种学科和技术。我国滨水植被缓冲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均较为薄弱。文中从滨水植被缓冲带的结构特征及作用、滨水植被缓冲带水质净化机理和滨水植被缓冲带水质净化的影响因素3个方面进行论述,同时探讨总结了滨水植被缓冲带在水质净化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突出问题。随着人们对水污染关注的增加,滨水植被缓冲带的生态净水方式将备受重视。  相似文献   

15.
土壤水分-物理性质是衡量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文测定了岷江上游理县云杉人工林、灌木林、经济林和农耕地的土壤物理性质。结果表明:(1)云杉人工林的土壤容重最小,土壤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田间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显著高于其余3种植被类型;(2)灌木林与经济林的非毛管孔隙度、毛管持水量、田间最大持水量差异不显著,但灌木林的土壤容重显著小于经济林;(3)农耕地的土壤容重显著高于其余3种植被类型,非毛管孔隙度、毛管持水量、田间最大持水量显著低于其余3种植被类型。研究结果说明4种植被类型的土壤物理性质存在较大差异,选择合理的植被类型和减少人为干扰对于岷江上游地区植被恢复和生态功能改善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河岸植被缓冲带的功能及其设计与管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河岸植被缓冲带的主要功能、河岸植被缓冲带设计中应注意的影响因素和模型及地理信息系统在河岸植被缓冲带管理中的应用情况进行探讨,提出今后河岸植被缓冲带领域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17.
为了减轻人类活动对保护区的负面影响,更好地保护保护区,建立缓冲区的想法被提了出来,并已在一些国家实施.文中对缓冲区的概念、位置和大小、功能、效益、管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对我国建立缓冲区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以紫丁香、皂角为材料研究亚硫酸对叶片膜质过氧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5mmol/L)的NaHSO3,使叶片的SOD活性上升,MDA含量下降。高于5mmol/L的NaHSO3使SOD活性下降,MDA含量升高;且NaHSO3浓度越大,SOD、MDA变化幅度越大,NaHSO3处理也使得叶绿素———蛋白质结合度下降。植物材料经磷酸缓冲液喷洒后,膜质过氧化程度降低,表现为在各种浓度NaHSO3处理中,叶片的SOD活性、叶绿素———蛋白质结合度均高于未喷磷液者;而MDA含量均低于未喷者。表明磷液对亚硫酸伤害具有防护作用,防护效果与植物材料、亚硫酸浓度和生理指标有关。  相似文献   

19.
Understanding resource capture can help design appropriate species combinations, planting designs and management. Leaf area index (LAI) and its longevity are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defining dry matter production and thus growth and productivity. The ecophysiological modifications and yield of rubber (Hevea spp.) in an agroforestry system (AFS) with beans (Phaseolus vulgaris L.) were studied. The experiment was established in Southeast-Brazil, with three rubber cultivars: IAN 3087, RRIM 600 and RRIM 527. The AFS comprised double rows of rubber trees along with beans sown in autumn and winter seasons in 1999. There was about 50% higher rubber yield per tree in the AFS than the rubber monoculture. Trees within the AFS responded to higher solar radiation availability with higher LAI and total foliage area, allowing its greater interception. All three cultivars had higher LAI in the AFS than monoculture, reaching maximum values in the AFS between April and May of 3.17 for RRIM 527; 2.83 for RRIM 600 and 2.28 for IAN 3087. The maximum LAI values for monocrop rubber trees were: 2.65, 2.62 and 1.99, respectively, for each cultivar. Rubber production and LAI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in both the AFS and monoculture but leaf fall of rubber trees in the AFS was delayed and total phytomass was larger. It is suggested that trees in the AFS were under exploited and could yield more without compromising their life cycle if the tapping system was intensified. This shows how knowledge of LAI can be used to manage tapping intensity in the field, leading to higher rubber yield.  相似文献   

20.
以柳江流域中游柳江县3种典型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样地调查和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从林下草本层、凋落物层、土壤层3个方面研究了不同人工林的水源涵养功能.结果表明:桉树林(巨尾桉Eucalyptus grandis×E.uroplylla)、杉木林(Cunninghamia lanceolata)和马尾松林(Pinus massoniana)林下草本层最大持水量差异不显著,分别为12.12、11.33和8.56 t/hm2;而凋落物层最大持水量的大小顺序为桉树林>马尾松林>杉木林,3种林分间差异显著(P<0.05),分别为13.92、9.86和6.82 t/hm2;3种林分凋落物的持水量和持水率与浸泡时间均呈对数关系,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呈幂函数关系;土壤密度随土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大,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则相反,均随着土层厚度的增加而减小,桉树林毛管总孔隙度和总孔隙度除外;马尾松林和杉木林60 cm土层的最大持水量差异不明显,但均明显大于桉树林,分别为2968.44、2964.03、2585.20 t/hm2;不同林分的林下层持水总量大小顺序依次为马尾松林(2986.86 t/hm2)、杉木林(2982.17 t/hm2)、桉树林(2611.24 t/hm2),其中土壤层的持水量占99%及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