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万多只育成母鸡在接种新城疫疫苗后7~10天内几乎死亡殆尽。死亡鸡具有新城疫和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病变。死亡非因疫苗引起,从饲料的鱼粉中分离出的致病因子能致死鸡胚,并于鸡胚成纤维细胞培养中产生病变。致病因子为30和50nm的病毒粒子,与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抗血清作琼脂扩散试验为阴性。用分离病毒接种的试验鸡不出现临床症状;隔一定叫间接种新城疫疫苗时,有部分鸡出现鸡新城疫样症状。病毒毒力由于继代很快减弱,故难以复制与现场死亡完全相同的病例。作者推论,三万多只鸡死亡的可能原因是:来自鱼粉中的病毒,可能属于法氏囊病病毒的变异株或亚型,通过消化道反复感染育成鸡,虽不引起明显临床症状,但严重地破坏了育成鸡的免疫系统,致使接种新城疫疫苗后,引起比自然新城疫更高的死亡率。这一推论,有待更多的观察证实。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马立克氏病病毒(MDV)不同致病型毒株感染鸡后对新城疫病毒(NDV)和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疫苗抗体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2周龄接种MDV超强毒株RBIB和7日龄接种MDV强毒株GA的鸡HI效价均显著低于对照鸡,但在本试验条件下尚未发现MDV感染对法氏囊病病毒疫苗免疫效果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采集病死鸡法氏囊经处理后绒毛尿囊膜途径接种5枚SPF鸡胚,接种胚均于接种后48~96 h死亡,死亡胚病变特征为体表和皮下出血,胚水肿,肾脏出血,肝脏有坏死灶,心肌苍白。琼扩试验结果显示法氏囊样品孔、绒毛尿囊膜样品孔与标准血清孔间均可出现明显的沉淀线,说明样品中含有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根据实验室检查情况,诊断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相似文献   

4.
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又称禽传染性腔上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鸡的急性、接触传染性疾病.病毒可引起雏鸡的免疫抑制,导致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鸡球虫等病原更易感,对马立克疫苗、新城疫疫苗等接种的免疫应答能力下降或丧失.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不仅是导致鸡只死亡、淘汰率增加、影响增重等宜接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病毒损伤法氏囊而引起免疫抑制,使病鸡对大肠杆菌、腺病毒、沙门氏菌、鸡球虫等病原更易感,对马立克疫苗、新城疫疫苗等免疫接种的免疫应答下降或丧失.近几年来,虽然饲养户对该病的认识逐步提高,防治措施也有所加强,但该病仍然时有发生,给养鸡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5.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本研究从江苏某疑似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鸡场采集病料,通过观察临床症状、病理变化、RT-PCR检测、基因测序、SPF鸡胚接种、琼脂扩散试验和雏鸡攻毒等试验,证实了该鸡群发生了传染性法氏囊病,且分离到一株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JSXY株),该病毒有较强的致病力,VP4基因比较分析发现其与变异株亲缘关系最近,序列同源性为95%。本研究为江苏地区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治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又称鸡传染性腔上囊病,是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传染性疾病.该病可引起雏鸡的免疫抑制,对马立克疫苗、新城疫疫苗等疫苗接种的反应能力下降.近几年来,该病流行面广、发病率高,临床症状及解剖病变发生了较大变化,如果用药不当,具有易反复、病程长、死亡率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以破坏鸡法氏囊为主要发病机制的病毒性传染病。法氏囊是鸡的免疫中枢器官,法氏囊一旦受疫病损害,造成的危害不仅是鸡只死亡,死淘汰率升高,影响增重等直接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病毒损伤法氏囊而导致免疫抑制,从而影响鸡的免疫应答和抗病力,使病鸡对腺病毒、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鸡球虫等病原更易感,对马立克疫苗、新城疫疫苗等免疫接种的免疫应答下降或丧失。  相似文献   

8.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鸡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症状为腹泻、寒战、极度虚弱。法氏囊和肾脏的病变具有特征性的变化。1流行病学调查2006年2月22日,河口区某养鸡户从外地孵化厂购入雏鸡2 800只。7日龄接种鸡新城疫Ⅰ系弱毒疫苗,14日龄接种法氏囊弱毒苗,育雏舍用百毒杀消毒,饲料使用全价颗粒料。16日龄发病,呈峰线式,并有死亡,至17日龄鸡死亡56只。根据流行病学和病理变化的特征,诊断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相似文献   

9.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以破坏鸡免疫中枢器官——法氏囊为特征的急性、高度接触性病毒性传染病。该病的危害不仅是鸡只死亡、淘汰率增加等直接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病毒可损伤法氏囊而导致免疫抑制,使病鸡对大肠杆菌、腺病毒、沙门氏菌、鸡球虫等更易感,对新城疫疫苗等免疫应答下降或丧失。[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以侵害鸡的中枢免疫器官法氏囊为特征的急性或亚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是危害养禽业的主要疫病之一。病鸡可引起免疫抑制,导致对大肠杆菌、腺病毒、沙门氏菌、鸡球虫等病原更易感,对马立克病疫苗、新城疫疫苗等接种的反应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11.
应用鸡胚培养、电镜观察、血清学试验及病理组织学检查,分离与鉴定了来自河南省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免疫鸡群He1、He2、和He3三株IBDV毒株。鸡胚传代试验表明,He1和He2株连续传代到第4代出现规律性死亡和IBD病变,而He3株在第1代时鸡胚即全部死亡,且出现IBD典型鸡胚病变。He1、He2和He3毒株对易感鸡致病力有一定的差异。病死率分别为20%、10%和40%,多数为弱毒株。免疫保护试验证明,用常规的IBDV血清I型病毒株B2疫苗对He1、He2和He3毒株的免疫保护试验,与对照组相比保护率分别为0%、0%和10%。未死亡扑杀的免疫试验鸡法氏囊有不同程度的病理组织学病变,表明I型毒株疫苗对IBD基本上无免疫保护作用。所分离的毒株可能是IBDV的变异株。  相似文献   

12.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鸡急性、接触性传染病,本病以破坏鸡的中枢免疫器官法氏囊为主要发病机制。导致病鸡免疫抑制,使病鸡对大肠杆菌、腺病毒、鸡球虫等病原更易感,而对接种马立克疫苗、新城疫疫苗等免疫应答下降或丧失。  相似文献   

13.
用"黄连解毒汤"方剂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做治疗试验和抑制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致鸡胚死亡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黄连解毒汤对人工致病的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治愈率为83.3%,差异显著(P<0.05);临床治疗治愈率为90.2%.抑制IBDV致死鸡胚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4.
为掌握发病鸡场的致病原,将临床病料接种SPF鸡胚分离得到一株病毒,通过胚体病变特征、血凝试验、RT-PCR检测、动物回归试验等对该病毒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病料处理接种鸡胚后48~144 h内鸡胚全部死亡,剖检死亡鸡胚可见胚体存在蜷缩、发育矮小等特异性病痕,收获的鸡胚尿囊液无血凝性,RT-PCR检测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阳性,动物回归试验中接种的SPF雏鸡可复制出现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典型症状。  相似文献   

15.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于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毒而发生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主要是损害机体中枢免疫器官--法氏囊。该病既会影响增重,使淘汰率提高,并且容易发生死亡,直接影响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由于法氏囊受损而引起免疫抑制,使其更容易感染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鸡球虫等病原,导致免疫接种新城疫疫苗、马立克疫苗等后的免疫应答减弱或者完全丧失。现概述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鉴别诊断以及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6.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双股RNA病毒引起的一种免疫抑制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传染性法氏囊病毒侵蚀的靶器官是法氏囊,可引起严重的免疫抑制,诱发多种疫苗(如新城疫疫苗、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的免疫应答失败,增加鸡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球虫等病原菌的易感性,给养禽业带来严重危害和巨大损失。  相似文献   

17.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病毒引起雏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是目前危害养禽业的三大主要疫病之一。此病可引起雏鸡的免疫抑制,导致对大肠杆菌、腺病毒、沙门氏菌、鸡球虫等病原易感。对马立克疫苗、新城疫疫苗等接种的反应能力下降,对养鸡业危害巨大。鸡法氏囊病毒主要感  相似文献   

18.
正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又称传染性囊病或腔上囊炎,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引起幼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法氏囊是鸡的免疫中枢器官,法氏囊一旦受疫毒伤害,造成的危害不仅是鸡只死亡、淘汰率增加、影响增重等直接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病毒损伤法氏囊而导致免疫抑制,从而影响鸡的免疫应答和抗病力的产生,使病鸡对腺病毒、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鸡球虫等病原更易感,对马立克疫苗、新城疫疫苗等  相似文献   

19.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以破坏鸡的中枢免疫器官——法氏囊为主要发病机制的病毒性传染病,因该病在1957年首次确诊于美国东海岸特拉华州的甘保罗镇.因此义称之为甘保罗病(gumboro disease)。该病的危害不仅足鸡只死亡、淘汰率增加、影响增重等直接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病毒损伤法氏囊而导致免疫抑制,使病鸡对大肠杆菌、腺病毒、沙门氏菌、鸡球虫等病原更易感,对马立克疫苗、新城疫疫苗等免疫接种的免疫应答下降或丧失。  相似文献   

20.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引起的。致病特性以亚临床型IBD症状为主,最典型的病变是法氏囊迅速萎缩,未见经典毒株所致的高死亡率及典型的腿肌出血等症状。当常规IBD疫苗免疫的鸡群受到变异毒株侵袭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