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不同Rht基因在冬小麦育种中的利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携带不同的Rht矮秆基因的6个冬小麦近等基因系,进行了两年试验,研究了不同矮秆基因在育种中的利用价值,结果表明,Rht1和Rht2两个半矮秆基因提高了单株(或单穗)粒数和粒重,经济系数和倒二叶面积。产Rht3和高秆系显著降低了千粒重,Rht3矮秆基因对单株粒数,单株产量和穗粒数均负向作用,显著提高了千粒重;Rht1+Rht2较高秆系和Rht2+Rht3系比较显著提高了经济系数,Rht2+Rh5 相似文献
4.
早衰小麦功能叶片从开花后自叶尖开始失绿坏死,缩短了后期功能叶片的光合时间,降低了光合效率,严重影响其子粒产量。以从小偃54x8602的F8高代品系中分离出的早衰和正常小麦近等基因系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二者的主要农艺性状差异及生育后期的光合作用,结果表明:早衰小麦的光合能力与同化产物的积累均比正常小麦低。研究早衰小麦的生理生化和遗传基础,对于理解小麦早衰成因、选育高产小麦品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小麦K型不育系育性恢复基因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选用K型不育系豫麦3号、S43及其相应的保持系,与恢复系豫麦2号和豫麦49组配了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不育系//不育系/恢复系和不育系/恢复系//保持系三种回交群体,对小麦K型不育系育性恢复基因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恢复力的恢复系携带的恢复基因对数不同,恢复力较强的豫麦2号携带2对主效基因,恢复力较低的豫麦49仅携带1对主效基因。此外,还有微效基因对育性恢复起作用,这种基因不仅存在于恢复系中,也存在于不育系(保持系)中。在K型细胞质背景下,不携带恢复基因的雄配子的传递率很低,而雌配子传递正常。 相似文献
6.
可以用近等基因系这种专门培育的材料来评价某些特定基因对某些性状的影响,这种品系通常都是通过10多次回交育成的。并且这种品系主要在被导人的等位基因方面有差异,而其余基因型是相同的。这些品系可以用来测定由单个基因的染色体短臂区域 相似文献
7.
8.
粳稻直立穗型基因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弯穗型品种丰锦和直穗型品种辽粳5杂交高世代(F14)中分离的一对直立穗型和弯穗型近等基因系(ZF14和WF14)研究了粳稻直立穗型基因对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发现,直立穗基因(EP)除了使穗型直立外,还具有使植株矮化、穗长变短、叶型直立、叶片变短变宽等作用。它能使一次枝梗上的二次枝梗数增加,从而增加二次枝梗颖花数和着粒密度,达到增加产量的目的。直立穗基因(EP)可能从幼苗开始生长阶段(播种后10 d)就有表达效应,使得幼苗在株高、叶形态和干物质重上表现出差异。内源激素含量上的差异是使近等基因系在形态性状上表现出差异的内在生理原因。 相似文献
9.
陆地棉芽黄近等基因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实施连续回交与自主并针对芽黄性状进行选择,将3个不同的芽黄基因分别导入5个陆地棉品种(系)。18个性状观察值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芽黄基因分14导入同一达传背景对陆地棉农艺性状的影响存在差异。在中棉所12近传背景中,v_(20)使霜前花(%)下降,v_(15)对旱熟性无不良影响,两者均对产量性状和植株形态性状产生极显著的负效应。v_(10)、v_(20)对鲁棉1号农艺佳状的影响明显不同,v_(10)唯一极显著地降低了霜前花(%),而v_(20)的不利影响涉及到产量、植株形态和早熟性状。通过芽黄近等基因系和轮回亲尤的比较发现,同一芽黄基因导入不同遗传背景对陆地棉在艺性状影响的范围和程度明显不同。在4个不同的运传背景中;v_(10)的导入仅对鲁棉1号的早熟性产生不良影响;而对邢台6871的早熟性和纤维长度同时施加显著的负效应;引起86一1遗传背景的麦克隆值增大以及霜前花比例下降;对PD9364的早熟、产量及植株形态性状产生显著或极显著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10.
为了更好地调控直立穗型水稻品种的生长发育.在拔节期对直立穗型近等基因系ZF13和WF13喷施不同浓度外源生长调节剂赤霉素(GA3)和生长抑制剂多效唑(PP333),研究外源生长调节剂对其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ZF13和WF13在喷施GA3后,株高性状改变较大,显著增加,主要是第3、4、5节间增长导致的,尤其是第4节间增长最多,而叶部性状变化幅度较小.直立穗品系ZF13喷施GA3对穗部性状和解剖性状有所改善,增加了它的每穗粒数、穗颈节和倒2节间大小维管束数目.近等基因ZF13和WE13系喷施PP333后,株高比对照明显降低,降低原因主要是各节间长度都缩短导致的;对叶部性状、穗部性状和稳颈解剖性状也有一定负面影响.外源生长调节剂除对直立穗型近等系的株高性状影响显著外,还对与产量相关的穗部性状、叶部性状和穗颈解剖性状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1.
滨海盐碱地耐盐水稻种植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筛选出适合滨海盐碱地种植的耐盐高产的耐盐水稻品种,选用5个品种(系),分别为盐稻10号、盐稻12号、南粳9108、11k93-1、11k93-2,在滨海盐碱地进行田间对比试验,观察不同耐盐水稻的耐盐性及其种植对滨海盐碱地改良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耐盐水稻在产量、耐盐性、返青活棵快慢、抗病能力均有差异。整体理论单产在350.2~461.8Kg/亩;耐盐性依次为:盐稻10、11k93-1、11k93-2 > 盐稻12 > 南粳9108;其中盐稻10号耐盐性较强,返青活棵快,综合性状;11k93-1、11k93-2 耐盐性较强,有赤枯病斑,正常生长;盐稻12号耐盐性一般,返青慢;南粳9108耐盐性较差,返青慢,部分点片盐害枯死;结合土壤盐度数据分析,耐盐水稻种植能有效的降低土壤盐度;在整个水稻生长过程中土壤盐度控制在3‰以下,种植前后土壤脱盐率在65.41% ~ 74.22%。该研究可为滨海盐碱大面积种植耐盐水稻及其改良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NyPa牧草对滨海盐碱地土壤改良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筛选适宜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栽植的高效生态、经济植物并确立其合理建植年限,为盐碱地生物治理提供科技支撑和理论依据.在东营市河口区黄河三角洲军马场基地的重度盐碱荒地上栽植NyPa牧草,并以盐碱荒地为对照,探讨不同年限的土壤改良效应.结果表明:(1)建植3、6、9年的NyPa牧草地与同期的荒草地相比,土壤的理化性能得到极大... 相似文献
13.
14.
定额喷灌对滨海盐碱地的改良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喷灌洗盐对滨海盐碱地土壤盐分的淋洗效果。本文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喷灌洗盐对滨海盐碱地0 ~ 10cm、10 ~ 20cm、20 ~ 40cm、40 ~ 60cm、60 ~ 80cm和80 ~ 100cm土层盐度的淋洗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洗盐水量与脱盐效果成正比,即用水量越多洗盐效果越明显。经过喷灌洗盐后,不同土层盐分含量均有所降低,且脱盐效果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实验地1(SY1)和实验地2(SY2)在0 ~ 10cm、10 ~ 20cm、20 ~ 40cm、40 ~ 60cm、60 ~ 80cm和80 ~ 100cm土层脱盐率分别为55.34% 和56.72%、53.80% 和48.53%、20.89% 和25.05%、2.04%和5.24%、3.59%和5.63%、6.59% 和6.10%。结合数据分析,喷灌洗盐对SY1和SY2在0 ~ 10cm、10 ~ 20cm土层盐分淋洗效果最佳,其脱盐率在48.53% ~ 56.72%之间。该研究可为喷灌技术合理和可持续开发利用滨海盐碱地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5.
产有机酸菌株的筛选及其对盐碱土改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生物法改良盐碱土是一种绿色可持续的方式,另一方面,刚果红毒性低、对酸碱度变色灵敏,是一种理想的酸指示剂,[目的]为快速降低盐碱土pH值从而为盐碱地植物存活提供必要条件,[方法]将刚果红作为培养基中的酸指示剂,从海边土壤筛选出一株耐高盐同时可高产有机酸的微生物SQ21,经形态学和ITS-rDNA鉴定确定其为一种黑曲霉。将SQ21单独应用于盐碱土良,[结果]结果表明:土壤pH值下降程度与SQ21用量成正相关,当在500g土壤中一次性施用3.18×1010cfu的SQ21孢子时,50天后土壤pH下降了2.24。将麦麸、复合肥或硝酸钠作为底肥施入500 g盐碱土中,且每隔两周施入7.96×109cfu SQ21孢子时,56天后土壤pH值分别下降了1.12、0.6和1.37个单位,继续比较被改良土壤上四季菊的生长情况,SQ21结合麦麸改良时四季菊的株高和冠幅增加幅度最大,综合评估土壤pH值下降幅度和四季菊生长情况,SQ21结合麦麸对盐碱土的改良效果优于其结合复合肥或硝酸钠。[结论]试验证明SQ21参与盐碱土改良时可显著降低土壤pH值和促进植物生长。 相似文献
16.
黑果枸杞温室育苗及滨海盐碱地造林的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黑果枸杞在滨海盐碱地的成功引种,提高该地区盐碱地绿化面积及单位面积产值,以青海野生黑枸杞为试验材料,通过温室播种育苗获得幼苗,经驯化后在山东滨海地区盐碱地进行造林。试验结果表明,造林成活率在85%以上,造林成功。黑果枸杞种子经温水浸泡5 h 左右进行播种,第7 天开始出苗,此过程可持续15~20 天,总体播种成苗率在72%以上;幼苗生长4 个月后,经驯化可在滨海中重度盐碱地进行定植,1 个月后测定成活率为95%且生长状况良好。本试验对黑果枸杞温室育苗及盐碱地造林的研究摸索,为其在滨海盐碱地的推广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指导。 相似文献
17.
滨海盐碱旱地植棉新模式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滨海盐碱旱地棉花节水抑盐保苗增产新技术。在环渤海盐碱旱作区中度盐碱地条件下,以常规植棉模式为对照,研究了Ⅴ型沟覆膜保苗技术、窄幅撒播植棉模式的节水抑盐保苗效果及对不同时期耕层土壤PH值、土壤盐分含量、干物质积累、三桃比例、叶面积指数、形态特征和产量性状的影响。V型沟与撒播植棉模式改变了耕层土壤的盐分布,土壤PH值增加3.3%~5.1%,苗期膜内地表下0~20cm土层含盐量降低23.9%~48.5%,减缓了盐碱干旱对棉苗的胁迫。V型沟模式增加伏桃促进了早熟性,增产6.8%,显著提升了盐碱旱地棉花的增产能力;撒播植棉模式可加快棉苗发育,增加叶面积指数,提高生殖器官比例。探索滨海盐碱旱地植棉新模式可以为盐碱障碍耕地的开发利用及棉花产业的战略东移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8.
脱硫石膏及改良盐碱地效果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利用燃煤电厂脱硫石膏改良盐碱地更好地开发利用山西省后备耕地盐碱地、提升山西省粮食产量,对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太原一电厂脱硫石膏和山西省资源较为丰富的风化煤为改良剂,研究了其对大同盆地盐碱地土壤重金属、土壤物理化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太原一电厂的脱硫石膏不会对土壤环境和作物造成重金属污染;施用脱硫石膏能降低土壤pH,但会增加土壤盐分含量,如结合有机物混合施用可以降低土壤盐分含量;脱硫石膏最佳施用量为22.5 t/hm2。 相似文献
19.
不同改良措施对宁夏盐碱地土壤微生物及苜蓿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了掌握土壤微生物特征及牧草生长对宁夏盐碱地不同改良措施的响应,采用田间实验,研究了秸秆、有机肥、烟气脱硫废弃物、盐碱地改良剂4个改良措施对宁夏盐碱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苜蓿生物量的影响及其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各改良措施对苜蓿的株高和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改良后苜蓿株高增加了13.8%~33.3%,苜蓿干重增加了21.9%~125.0%,依次表现为有机肥>秸秆>改良剂>脱硫废弃物>对照。各改良措施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碳源的利用能力、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主成分分析表明对土壤微生物影响较大的主要碳源有2-羟基苯甲酸,α-环糊精,D-木糖,苯基乙胺,糖原等;脱硫废弃物、改良剂、有机肥处理增加了土壤微生物总数中细菌的比例,降低了放线菌和真菌的比例;各处理土壤细菌数量、放线菌数量、微生物多样性与苜蓿株高、产量之间成显著(P<0.01)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说明盐碱地土壤细菌数量、放线菌数量、微生物多样性微生物可以作为盐碱地改良效果评价的生物指标。 相似文献
20.
Feng Guoyi Wang Shulin Qi Hong Zhang Qian Lei Xiaopeng Wang Yan Liang Qinglong Lin Yongzeng 《棉花学报》2018,30(4):291-299
[Objective] The effects of sowing date on the yield and quality formation of two different cotton cultivars were studied under machine-picked conditions in the coastal saline-alkali area of Eastern Hebei Province, China to identify the optimal sowing date and harvest method to improve cotton yield and quality consistency. [Method] The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in the state-run Haixing farm in Hebei Province during 2017 with a cotton crop seeded in 2016. The hybrid cotton Jiza 2 and conventional cotton Shikang 126 were used in this experiment. Varieties were tested using three sowing dates: April 15 (B1), April 25 (B2), and May 5 (B3) as the main plot. Six harvest dates were also used as subplots in this experiment: September 10, September 20, September 30, October 10, October 20, and October 30. [Results] The lint yield of Jiza 2 was nearly 1 400 kg·hm-2 when the sowing date was May 5. Conversely, the highest lint yield for Shikang 126 was obtained when the cotton was sown on April 25. The yield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owing times was mainly formed in September, with this month accounting for more than 75% of yield. The fiber quality was better in September than October. The fiber quality of Jiza 2 was improved with a delay inthe sowing date. The best fiber quality for Shikang 126 was obtained with the April 25 sowing date. There was a smal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icronaire, fiber length, and length uniformity with different September harvest times. The fiber quality index was optimized and the consistency of the micronaire, upper half mean length, and length uniformity were higher with Shikang 126 before September 20 when sown on April 25. [Conclusion] 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 of yield and quality index indicated that hybrid cotton Jiza 2 performed best when sown on May 5 and harvested for the first time at the end of September. The conventional cotton Shikang 126 should be sown around April 25 and harvested for the first time on the last ten-day of September.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