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泥鳅素有“水中人参”之美誉,因其不耐高温,近年来广西各地池塘养殖泥鳅的成功率不高,制约了泥鳅养殖业的发展.为探索池塘养殖泥鳅的新模式,提高其养殖成功率,2015年4月到11月笔者进行了池塘鳅-藕种养技术试验,取得了良好的养殖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外市场对泥鳅产品需求量的与日俱增,泥鳅养殖业发展迅速,目前仅赣榆县养殖面积就达220 000×667m2.但是,苗源供应不稳定,苗种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仍然是制约泥鳅养殖业发展的瓶颈.2006-2007年进行了规模化泥鳅苗种繁育技术研究,2006年使用面积为20×667 m2、2×667m2的土池和225 m2的水泥池,2007年选择了2×667 m2的土池和225 m2的水泥池.两年共孵化鱼苗7 300万尾,培育全长3.5 cm鳅苗2 950万尾.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泥鳅已经成为百姓餐桌上的珍品。由于泥鳅对环境适应力较强,容易繁殖和养殖,而且生产成本低,经济效益高,泥鳅的人工养殖已越来越被广大养殖户看好。在泥鳅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从养殖源头抓起,保证商品鳅的质量,确保广大消费者的饮食安全,成为目前泥鳅养殖业发展的重要课题,对此,我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我国传统养殖的泥鳅包括了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俗称青鳅)和大鳞副泥鳅(Paramis原gurnus dabryanus)(俗称黄板鳅),分属花鳅亚科中的泥鳅属(Misgurnus)和副泥鳅属(Paramisgurnus)[1]。泥鳅和大鳞副泥鳅是近年来最为热门的名特养殖品种之一,营养丰富,有极高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2-5]。国际市场对我国泥鳅的需求量逐年增加,尤其是日本、韩国,年需求量超过100000 t[6]。随着需求的不断增加,对泥鳅苗种的需求也逐步增加。因此,人工繁育苗种成为促进泥鳅养殖业发展的重点。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的人工繁育技术已经较为成熟[7-10],为泥鳅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5.
<正> 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atus(cantor)养殖业国外已有近百年历史,特别是在日本淡水养鱼业中,独树一枝,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日本不仅靠泥鳅天然产卵孵化的苗种,而且在四十年代初,就采用注射青蛙脑下垂体,进行人工繁殖,大量培育苗种,养殖商品泥鳅。泥鳅养殖业目前在我国尚是空白,但我国不乏泥鳅优良品种,有的品种不仅可与国外品种比美,其生长之快,个体之大,含肉之多,远远超过国外品种。河北省产的泥鳅,体肥肉  相似文献   

6.
泥鳅的池塘无公害高产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鳅又名鳅鱼,鳗鱼鳅,鳛鱼等,在鱼类分类学上属鲤形目,鳅科.泥鳅具有较好的食疗作用和较高药用价值,在我国民间有"天上斑鸠,地上泥鳅"之佳誉,也素有"水中人参"之美称,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汉沽区水产技术推广站,自从2000年开始进行泥鳅的池塘高产养殖实验,经过几年的摸索,养殖技术日趋成熟,养殖面积已经从最初的20亩发展到500亩,平均亩产可达3 000 kg,亩效益达到2万元,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当前,满足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求,发展无公害泥鳅养殖,提供更多优质的泥鳅水产品,是当今泥鳅人工养殖业的发展方向,现将泥鳅无公害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泥鳅在分类学上隶属于鲤形目、鳜科、泥鳅属,也称为鳗属泥鳅或真鳅,是一种小型的淡水鱼类,泥鳅的个体虽小,但其群体数量大,肉味鲜美,肉质细嫩,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随着野生资源的日趋枯竭和名特优水产品养殖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泥鳅养殖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2000年,玉林市玉州区水产技术推广站进行了泥鳅养殖试验,获取了初步成功。现将有关技术总结如下,供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泥鳅素有"水中人参"之美誉,因其不耐高温,近年来广西各地池塘养殖泥鳅的成功率不高,制约了泥鳅养殖业的发展。为探索池塘养殖泥鳅的新模式,提高其养殖成功率,2015年4月到11月笔者进行了池塘鳅-藕种养技术试验,取得了良好的养殖效果。现介绍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试验池塘试验池塘1口,位于北流市新圩镇  相似文献   

9.
正台湾泥鳅是大鳞副泥鳅的改良品种,又称"台湾鳗鳅"或"台湾龙鳅",具有个体大、疾病发生少、成活率高等特点,在全国推广养殖取得良好的效果,养殖热潮已蔓延至全国。随着我国泥鳅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和人工饲养技术的不断提高,泥鳅的产量不断增加,国内外学者已经对泥鳅的生物学特  相似文献   

10.
袁成玉 《水产科学》1992,11(6):26-29
日本佐贺县开展泥鳅养殖,至今已有二十年左右的历史。主要养殖当地产的真泥鳅,但苗种的利用率不超过50%。近年来,又培育出杂交第一代苗种,苗种的利用率可达90%以上,从而发展了泥鳅养殖业。真泥鳅具有当地泥鳅特有的美味,但缺点是对环境适应力差,与从中国进口的扁平的“平形”泥鳅相比,对栖息环境的温度适应能  相似文献   

11.
<正>为推进泥鳅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可持续发展,济宁市大启发泥鳅养殖专业合作社引进了台湾泥鳅新品种。通过台湾泥鳅生态高效养殖技术,采用水生植物和微生态制剂进行水质调控,保护了水产养殖生态环境,提高了水产品质量。台湾泥鳅的成功引进与养殖,极大地优化了任城区的养殖结构,推动了水产养殖业的持续、稳  相似文献   

12.
<正>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是近年来最为热门的养殖品种,其不仅营养价值可观~([1,2]),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1,3-4]),所以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加,养殖效益非常可观。我国传统养殖的泥鳅包括了泥鳅(俗称青鳅)和大鳞副泥鳅(俗称黄板鳅),分属花鳅亚科中的泥鳅属和副泥鳅属。造成泥鳅价格居高不下的原因除了其本身品质较高外,还由于泥鳅养殖业产业链的不完善。尽  相似文献   

13.
正目前,泥鳅苗种供应已成为泥鳅养殖业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子,主要原因是泥鳅个体小、绝对怀卵量少、人工繁殖相对复杂、幼苗培育成活率较低等。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根据近几年的研究与实践,从泥鳅的人工繁殖到夏花培育的一些关键技术,提出一些观点和建议,以期与大家共同探讨和提高。一、亲鳅的挑选泥鳅个体小、绝对怀卵量  相似文献   

14.
“民企共管”助力江苏省赣榆县泥鳅养殖业发展壮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凌申 《中国水产》2011,(8):77-79
江苏省赣榆县墩尚镇是全国最大的泥鳅养殖基地。近年来,墩尚镇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泥鳅养殖技术逐步提高,养殖规模逐年扩大。2008年墩尚镇泥鳅出口量达7960吨,占全国出口量九成以上,出口创汇额达21651.2万元,全国13家泥鳅加工、出口企业中,该镇就占了8家,相关从业人员达11250人,泥鳅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经济支柱。墩尚镇泥鳅养殖业的发展,是当地干部群众敢于争先,大胆创新,勤于实践的结果,其中泥鳅养殖“民企共管”发展模式的贡献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泥鳅、麝鼠也作为新兴的养殖品种逐渐发展起来了。我们根据泥鳅、麝鼠的生长特点,于1987年春在黑龙江省饶河县饶河分支边的一个小水塘内进行了泥鳅、麝鼠的混养试验。春季投资1200元,秋后获净利3600多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关注。开展水产品无公害养殖,生产健康绿色食品,是水产养殖业今后发展的趋势。上饶田生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是江西省省级泥鳅良种繁育场,该场于2002年进行泥鳅无公害养殖,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将泥鳅无公害养殖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近几年来,随着泥鳅养殖业的发展,苗种需求量与日俱增,特别是人工繁殖的优质苗种紧缺,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为此一些学者进行过一些研究。泥鳅的繁殖技术多有报道,人工繁殖技术日趋成熟。但苗种培育成活率较低,仔鱼(水花苗3天龄)投放池塘成活率仅30%,从而限制了泥鳅规模化养殖。为了解决泥鳅苗下塘成活率低的多年生产技术问题,本文通过室内平面槽和圆槽对泥鳅苗强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泥鳅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技术虽已获得成功,但夏花鱼种培育成活率一直不稳定,这影响了泥鳅养殖业的持续发展。为了提高泥鳅苗种培育成活率,我们探索了水泥池与土池接力式泥鳅养殖技术,并在江苏省苏州、南通等地进行了连续3年的试验,发现该方法能有效地提高泥鳅夏花培育成活率和商品育成率。现对2012、2013年南通市如东县双甸镇高前村试验点相关技术措施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泥鳅隶属鲤形日、鳅科、泥鳅属,是分布广、数量多的杂食性淡水鱼,其体肥肉多,肉质细嫩鲜美,综合营养价值高于一般鱼类,有较高的食疗作用和药用价值。泥鳅在国际市场上一直是紧俏的水产品,日本、韩国等国家很早就视泥鳅为高蛋白、低脂肪、营养较全面的高档保健食品,其养殖业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20.
<正>台湾泥鳅因其具有个体大、生长速度快、饲料系数低等优点,已经逐渐被泥鳅养殖户认可。而大鳞副泥鳅是大面积开展养殖的主要品种,生长速度与普通泥鳅相比快,饲料系数相对较低,大多数养殖业者已经习惯于养殖该品种。这两种泥鳅在日本、韩国等国外市场都有一定的认可度。为了比较这两种泥鳅养殖效果,我们在江苏连云港地区开展了相关试验,并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以期对泥鳅的养殖品种和养殖模式的选择与推广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