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鞭式刀具的失效及火焰喷焊NiWC强化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为解决秸秆根茬切碎还田机鞭式刀具成本高、寿命短的问题,在45#钢基体上制备了火焰喷焊Ni60和NiWC喷焊层。分析了鞭式刀具的失效机理;用金相显微镜观察了刀具的宏观磨损形貌和喷焊层的结合状况;运用能模拟刀具实际工作状况的自制磨损试验机进行了磨损实验,对比了65Mn淬火回火与火焰喷焊Ni60和NiWC喷焊强化刀具的耐磨性能;探讨了火焰喷焊NiWC喷焊层用于鞭式刀具强化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火焰喷焊NiWC喷焊层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可用于秸秆根茬切碎还田机鞭式刀具的表面强化和修复。  相似文献   

2.
电弧喷涂3Cr13修复齿轮泵轴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获得性能优良的3Cr13电弧喷涂层,采用正交试验、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研究了电弧喷涂工艺参数对3Cr13涂层结合强度和耐磨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影响涂层结合强度的工艺参数主次排列为喷涂电流、喷涂气压和喷涂距离,而影响涂层耐磨性的工艺参数主次排列为喷涂电流、喷涂距离和喷涂气压。考虑试验因素对结合强度和耐磨性影响程度的大小以及它们在涂层使用中所起作用的重要程度,优化的3Cr13电弧喷涂工艺规范为喷涂电压35 V;喷涂电流180 A;喷涂距离180 mm;喷涂气压0.6 MPa。齿轮泵轴修复实践表明,优化的电喷涂工艺规范用于修复齿轮泵磨损件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基于离散元法的深松作业玉米秸秆运动规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东北垄作区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针对垄台播种带秸秆残茬易导致深松铲以及后续机具缠草堵塞和阻力增加等问题,建立深松铲-土壤-秸秆-根茬的离散元模型,分析仿真因素秸秆距垄台中心距离、秸秆与机具前进方向夹角、根茬状态(根茬中间切割、根茬一侧切割、根茬挑起和无根茬)和秸秆之间相互影响对深松作业过程中秸秆拨离垄台的影响。进一步探究深松铲作用下垄上秸秆运动规律并分析其扰动比阻(秸秆扰动力矩与深松铲阻力之比)。仿真结果表明:秸秆距垄台中心距离对秸秆位移中的水平侧向运动的影响最大;秸秆水平侧向位移随着秸秆与机具前进方向夹角增大呈减小趋势;根茬状态影响秸秆位移的主次顺序依次为:根茬挑起、根茬一侧切割、无根茬、根茬中间切割;当秸秆距垄台中心距离为60 mm时,秸秆之间相互影响对秸秆位移中的前进方向运动的影响最大;当秸秆距垄台中心距离大于60 mm,秸秆前进方向位移呈增大趋势。秸秆运动的力矩变化趋势为平稳变化,后产生峰值,最后又趋于平稳;影响秸秆力矩的主次顺序依次为:根茬状态、秸秆之间相互影响、秸秆距垄台中心距离、秸秆与机具前进方向夹角。深松过程中,秸秆扰动比阻在切割根茬一侧时达到最大值0.152 mm。田间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仿真模型得到的秸秆总位移、水平侧向、前进方向和垂直方向位移与田间试验值的误差分别为0.36%~9.67%、0.16%~12.31%、0.56%~10.11%和0.43%~4.63%,秸秆力矩的误差为0.16%~11.06%。研究结果可为深松铲设计以及优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3年定位试验探讨绿肥根茬还田和化肥用量对土壤团聚性及碳氮分布特征的影响。试验依据绿肥根茬还田和化肥用量共设置5个处理:100%化肥即常规施肥(100%CF);绿肥根茬还田(GM);100%化肥+绿肥根茬还田(100%CF+GM);90%化肥+绿肥根茬还田(90%CF+GM);80%化肥+绿肥根茬还田(80%CF+GM)。土壤团聚体采用湿筛法分离,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用碳氮仪测定。结果表明:(1)0.25~2 mm团聚体在土壤中占绝对优势,但在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与100%CF相比,绿肥根茬还田4个处理GM、100%CF+GM、90%CF+GM和80%CF+GM使0.05~0.25和<0.05 mm团聚体向>2 mm大团聚体转变,并显著提高团聚体稳定性,但4个处理间无显著差异;(2)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随团聚体粒径增大而提高。>0.25 mm大团聚体对土壤有机碳和全氮贡献率最高(有机碳和全氮贡献率分别为60.1%~82.9%和66.6%~83.0%),绿肥根茬还田使这一趋势增强,即随着微团聚体向大团聚体转变,有机碳和全氮也被大团聚体固持;(3)相关分析表明,团聚体稳定性与>2 mm大团聚体质量百分比及其有机碳贡献率均极显著相关,团聚体质量百分比与该粒级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极显著正相关。综上,绿肥根茬还田有利于土壤结构稳定和碳氮积累,短期内还能减施化肥,是豫南地区冬闲田综合利用和发展畜牧业的推荐途径。  相似文献   

5.
干喷钢砂在电弧喷涂修复曲轴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表面粗化在电弧喷涂中具有重要作用,涂层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表面粗化预处理的效果。应用正交试验法对干喷钢砂工艺参数对喷砂效果和结合强度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确定了优化的干喷钢砂电喷涂工艺规范。粗糙度测试结果表明,采用优化的工艺规范处理表面,粗化质量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发动机台架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干喷钢砂电喷涂工艺规范用于修复曲轴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河西绿洲灌区玉米间作绿肥根茬还田的氮肥减施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明确玉米与间作豆科绿肥根茬还田生产方式在河西绿洲灌区的氮肥减施效应。  【方法】  玉米间作豆科绿肥,绿肥(针叶豌豆和毛叶苕子)地上部乂割做饲草根部还田,定位试验位于甘肃河西绿洲,始于2011年,至本试验取样时已进行了10年。试验共设8个处理,包括无绿肥根茬还田条件下后茬玉米不施肥对照,施常规量氮肥(N 375 kg/hm2),只有针叶豌豆、毛叶苕子根部还田,以及根部还田配合常规氮肥量的80%、90%。于2020年玉米收获后测产,并测定了玉米秸秆和籽粒氮、磷、钾养分含量,同时分析了0—20 cm土壤有机质、速效氮磷钾含量及土壤氮库(全氮、有机氮、无机氮、颗粒态有机氮、可溶性有机氮、土壤微生物量氮)。  【结果】  与常规施氮肥相比,根茬单独还田降低了玉米产量;绿肥根茬配施80%、90%常规量氮肥处理之间的玉米籽粒产量没有显著变化,其中针叶豌豆配合80%常规量氮肥还显著增加了玉米产量7.6%;玉米地上部氮磷钾累积量略有增加,而籽粒氮、磷、钾养分累积量分别增加了31.7%~56.4%、37.8%~60.0%、61.7%~96.8%;玉米氮肥农学效率、偏生产力、氮素吸收效率和氮肥表观利用率均显著增加,以针叶豌豆根茬配施80%常规量氮肥处理的增加幅度最高,增加值分别为43.6%、34.5%、107.9%、35.8个百分点 (P<0.05)。采用改进的内梅罗指数法对土壤综合肥力进行评价,以针叶豌豆根茬还田配施80%常规量氮肥处理提升土壤肥力的效果最为显著,土壤综合肥力指数较常规施氮肥处理提升23.0%。偏最小二乘法路径模型和聚合增强树分析表明,施肥处理主要通过调节土壤氮贮量影响玉米产量,土壤全氮、无机氮对产量的贡献率较高,分别为36.5%、26.8%。  【结论】  绿肥根茬连续还田条件下,减少后茬玉米氮肥常规用量的20%可维持甚至提高玉米产量,大幅提升玉米的氮磷钾吸收量和氮肥表观利用率。根茬还田配合适量氮肥可以通过提升土壤氮库贮量提高土壤综合肥力。在河西走廊,玉米产量和环境效益俱佳的栽培管理方式是针叶豌豆根茬还田配合80%的常规氮肥用量,毛叶苕子根茬还田配合80%~90%的常规氮肥用量。  相似文献   

7.
玉米植株不同部位还田土壤活性碳、氮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探讨玉米植株不同部位腐解对还田土壤活性碳、 氮动态变化的影响。采用室内培养方法,通过动态监测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量氮(SMBN)、可溶性碳(DOC)和矿质氮含量,研究等量玉米根茬、秸秆、茎及叶4个部位在连续7季还田(秸秆+根茬还田)和不还田土壤(仅根茬还田)中的腐解转化特征。结果表明,秸秆腐解的最初 7 d是土壤活性碳、 氮动态变化的高峰期;腐解期间(62 d)SMBC、SMBN含量表现为添加秸秆始终高于根茬,叶分别在前28 d、14 d内高于茎,后期则低于茎,秸秆介于茎、叶之间;土壤DOC、矿质氮含量为叶>秸秆>茎>根茬;培养结束时,各处理SMBC和矿质氮含量均较起始(0 d)显著提高,DOC含量基本保持不变,SMBN含量显著下降。与不还田土壤相比,还田土壤对新鲜残体的腐解影响不显著,且两者间土壤活性氮组分的差异较碳组分明显。腐解期间土壤活性碳、 氮的动态变化主要取决于各器官碳、 氮等化学组分的差异性,等量秸秆较根茬更有利于补充土壤活性碳、氮数量,土壤活性氮组分对还田土壤的响应较碳组分灵敏。  相似文献   

8.
抛送式棉秆粉碎还田机的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6,自引:13,他引:6  
抛送式棉秆粉碎还田机采用高速旋转的甩刀将棉秸秆粉碎,并以一定的高度和距离向后抛出机体越过残膜回收机,实现膜上棉秆的清理,为残膜回收机膜秆分离创造条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试验研究确定了抛送式棉秆粉碎还田机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参数,获得了刀辊转速与机组前进速度的合理配比关系,从而降低棉秆根茬高度,提高了棉田秸秆粉碎还田机的作业效果。试验证明改进后的样机性能有较大提高,基本能够满足秋后棉田秸秆粉碎还田与残膜回收联合作业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9.
不同留茬高度秸秆还田冬小麦田甲烷吸收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为了探讨不同留茬高度的玉米秸秆还田下冬麦田甲烷(CH4)的吸收规律,为评估该地区温室气体排放量与发展循环农业提供依据,该研究基于连续10a的不同耕作措施进行定位试验,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4种不同玉米秸秆留茬高度还田对冬麦田CH4吸收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秸秆留茬高度即秸秆还田量的增加,麦田CH4吸收通量逐渐减少,表现为秸秆不还田(AS)≈秸秆留茬0.5m还田(S-0.5)>秸秆留茬1m还田(S-1)≈秸秆全量还田(PS),常规耕作不还田处理(AC)和免耕不还田处理(AZ)分别比常规耕作全量还田(PC)和免耕全量还田处理(PZ)高18.3%和15.1%;CH4的吸收通量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呈高低相间的三峰曲线,并且与地表温度呈显著的正相关性,与20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性负相关,与土壤水分相关性不明显;在CH4吸收通量的日变化中,常规和免耕的秸秆全量还田处理白天(6:00-18:00)分别比夜间(18:00-6:00)高18.2%和17.7%,CH4吸收通量与气温、地表温度和20cm地温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试验表明,常规耕作麦田的CH4吸收通量比免耕要高8.65%。从CH4的吸收和秸秆合理利用的角度来看,常规耕作0.5m的秸秆留茬高度还田是较合理的还田方式,值得今后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由于农村能源结构的改变,许多农作物根茬不再是农民收获的对象,有些农民用焚烧的办法清除作物根茬。焚烧作物根茬污染环境,排放废气,破坏耕层结构及土壤微生物区系。随着旋耕机的推广使用,农民普遍选择了根茬旋耕还田的办法。但根茬旋耕还田后,不仅没有促进作物生长,反而使作物长的更弱。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一般禾  相似文献   

11.
浅谈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指标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是准确掌握建设项目水土流失动态变化和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效果的重要手段与基础性工作。在深刻认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目的与意义的基础上,结合水土保持监测实践经验,采用层次结构分析模型法构建了一套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指标体系,并对主要指标的监测方法体系进行了初步探讨,旨在为科学、有序地开展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由于人们对于平原风沙区的水土流失不如对山丘区的水土流失认识深刻,为了纠正这种偏见,本文以黄泛平原风沙区为例,从侵蚀方式、侵蚀程度及危害的严重性加以分析,以证明鲁西北黄泛平原已被联合国环境保护组织列为高度荒漠化危险区.同时对平原风沙区提出了治理开发对策以及选定的开发试区实施了多种治理措施,效益明显,使试区农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已成为黄泛平原沙区治理开发的典范.  相似文献   

13.
该文论述了规划设计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重要性。认为在新的形势下,应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规划工作:1.搞好区域规划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规划;2.搞好监督规划;3.搞好城市水土保持规划;4.搞好水土保持产业和行业脱贫致富规划。同时,笔者还对建立水土保持规划设计体系,搞好水土保持规划设计谈了具体意见,并指出:在规划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湿冷系统运行特性及其在果蔬预冷保鲜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提出湿冷系统所具有的“三循环”特征,分析了该系统中气液传热传质机理,通过对物料的适应性试验,对系统的运行特性进行了检测,说明湿冷系统的优点在于:蒸发器不用除霜,提高了制冷压缩机的运行效率,冷库具备较为稳定的高湿低温环境,比普通机械冷库更适合于果蔬的预冷和储藏保鲜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在方案编制、审查、批复环节已经形成了十分完善的体系,但在水土保持方案落实阶段,却存在着与前期完善的编制、审查、批复体系不相适应的现象.结合近年来水土保持方案落实及验收工作的实践,通过分析水土流失防治措施设计的衔接保障、水土保持方案落实的机制保障、水土保持措施落实的奖罚机制,对水土保持方案落实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现有沙漠和沙漠化土地面积188万km2,急待治理的沙漠化土地面积约32万km2,分布在东起西辽河沙地,西至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广大地域。进入80年代,沙漠化土地平均每年扩大2100km2,目前仍呈继续扩大的趋势,给当地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我国人民在长期的治沙实践中,创造和总结了许多先进和适用的治沙技术。结合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广泛采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在综合防治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就可以逐渐把沙漠和沙漠化土地改造成农林牧副加工各业的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末,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编报工作已经实现了规范化和制度化,但有不少的编制者在编制建设类和建设生产类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时往往出现失误.建设类和建设生产类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很大区别.根据多年编制两类水土保持方案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了这两类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编报工作在水土保持要求、服务年限、预测时段划分、防治目标等方面的异同,以防止在编报过程中出现水土流失量预测、水土保持措施体系以及水土保持监测等方面产生较大的偏差.  相似文献   

18.
风沙区小流域治理模式简析及效益评价贾泽祥;徐庭灿(黄委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西安710043)沙漠化严重威胁言人类生存、是一大环境灾害。风沙K的治理,历来是国土整治和水上保持工作的重要内容。黄河流域有沙漠、沙地7.89万km2,占流域总面积(包括闭流区...  相似文献   

19.
青海省乐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特别是浅山地区,由严重的水土流失引起的水旱灾害,直接危害着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实践证明,修梯田、造林种草、封育林草、兴建沟整工程。是山区抗旱削洪、蓄水保墒增产的有效措施。水土保持乃是防治山区水土流失,提高抗灾能力,治穷致富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0.
我国小流域经济发展的现状、途径和方法段巧甫(北京水利部水土保持司,100761)PromoteHarnessmentandDevelopmentofDesertandDesertifiedFieldinDoingsoilandWaterConser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