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取9个不同叶色和叶形的生菜品种,以红蓝光比为7︰1的复合光(RBL)为光源,在植物工厂内对比白光(WL)进行试验,以探究红蓝复合光(RBL)对不同品种生菜(Lactuca sativa L.)的响应差异性及影响效果。结果表明,相比于白光(WL)处理,红蓝光(RBL)促进了绿色散叶生菜品种的株高相对生长速率(P<0.05),但是抑制了其长势过旺;降低了紫色生菜品种后期叶绿素含量;提高了半结球和散叶生菜品种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P<0.05);抑制了所有品种生菜PSⅡ的最大光化学效率;提高了散叶生菜品种的ETR值(P<0.05);提高了半结球生菜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P<0.05);提高了绿色散生生菜品种的维生素C含量、产量和干物率(P<0.05)。总之,红蓝光(RBL)对不同品种生菜生长发育及光合荧光特性的影响差异性主要与叶片离散程度相关,对绿色生菜品种品质和产量的提升效果普遍优于紫色生菜品种。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不同LED红蓝光质比对水稻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以湘早籼45号为试验材料,通过在白光的基础上添加不同光质比例的红光(主波长662 nm)和蓝光(457 nm),设置T1(白光∶蓝光=2∶1)、T2(白光∶蓝光=1∶2)、T3(白光∶红光=7∶1)、T4(白光∶红光=2∶1)、T5(白光∶红光=3∶2)、T6(白光∶红光=1∶2)共6种不同光质配比,以白光为对照(CK),探究不同光质比对水稻幼苗形态指标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红光比例提高了水稻幼苗株高、倒二叶叶长、叶面积、壮苗指数、地下部鲜重、根总长、根总数、根表面积、叶绿素含量和叶片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增加蓝光比例抑制了水稻幼苗的株高、第一叶叶鞘长,但在蓝光作用下水稻幼苗茎基宽、倒二叶叶宽、叶面积、壮苗指数、幼苗生物量、根总长、根总数、根表面积、根体积、叶绿素含量增加。T2的茎基宽和壮苗指数最大,相比CK分别增加了23.1%和51.6%。T3和T4有利于生物量积累以及叶面积和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提高,相比CK,T3和T4叶面积分别提高46.9%和45.6%。综上,LED红光提高了水稻叶片叶面积和抗氧化酶活性,促进...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植物光能及电能利用效率,降低植物工厂光源的投入产出比,该文从不同红蓝光配比(R/B)对生菜光合作用影响机理入手,分析不同R/B对生菜光能及电能利用效率的影响。以荧光灯处理(FL)作为对照,通过设置不同红蓝光配比(R/B)共7个处理进行试验,测定不同R/B下生菜的Ru Bis Co羧化速率和氧化速率、光合电子流分配以及叶氮分配。结果表明:1)当R/B≥8时,增大蓝光比例显著降低了总电子传递速率向参与光呼吸的光合电子流的分配,促进了叶氮向羧化系统和生物能学系统中的投入,提高了叶片的光合作用;2)当R/B≤8时,生菜电能利用效率(electric-energy use efficiency,EUE)和光能利用效率(light use efficiency,LUE)随着R/B增加而显著增大,R/B≥8处理间EUE无显著性差异,但R/B=12处理下LUE较R/B=8处理高12.5%。综上所述,在光强为200μmol/(m2·s)的红蓝LED植物工厂中,R/B为8是影响生菜光合作用、光能及电能利用效率的转折点;为保证生菜高效生产,以红蓝光配比不小于8为宜。 相似文献
4.
采用LED光源在室内可控环境下设置3种光照强度(180、240、300μmol·m-2·s-1)和2种红蓝光配比(1R:1B、2R:1B),以研究不同光强和红蓝光配比组合对樱桃萝卜真叶数、叶绿素含量、肉质根形态以及干鲜重的影响。结果表明,光强为180μmol·m-2·s-1时,2R:1B处理的新叶叶绿素含量略高于1R:1B处理,但地上部鲜重却略低于1R:1B处理,其它生长指标不同光质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光强为240μmol·m-2·s-1时,相比1R:1B 处理,2R:1B处理显著提高了樱桃萝卜的新叶叶绿素含量、地上部干鲜重、根直径、根体积、肉质根干鲜重以及干鲜根冠比(P<0.05)。光强300μmol·m-2·s-1时,2R:1B处理的新叶叶绿素含量略低于1R:1B处理,但地上部干鲜重显著高于1R:1B处理(P<0.05),其它指标无显著差异。相同红蓝光配比下,樱桃萝卜新叶叶绿素含量、根直径、根体积、肉质根干鲜重及根冠比均随着光强的增加而增加。地上部干鲜重随光强增加的变化因光质而异。总之,一定强度的LED红蓝光质是植物工厂樱桃萝卜高产的光环境基础,并且光强高于一定水平时适宜的红蓝光配比对其生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光强对福建马蓝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药用植物福建马蓝(Strobilanthes cusia)为材料,研究不同光强对福建马蓝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光强(100%自然光照、30%自然光照、6%自然光照)处理下,马蓝叶片的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呈双峰型曲线。3种光强处理中,以30%自然光强下光合速率最高。与自然光照相比,遮荫条件下(30%自然光照、6%自然光照)马蓝具有较高的初始荧光(Fm)、PSⅡ的光化学活性(Fv/Fo)、原初光能转换效率(Fv/Fm)、光化学量子产额(Yield)、光化学淬灭系数(qP)和较低的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遮荫条件下,马蓝是通过提高叶片叶绿素a/b含量,降低光补偿点,提高光系统中光反应中心光化学活性,增强系统的光能转换效率来提高光合速率,以弥补弱光条件下光能的不足。试验发现遮荫条件下,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相关度较低,非气孔因素应是遮阴影响马蓝光合的主要因子,同时发现遮荫使得马蓝气孔对于光照强度响应的敏感度显著增加。光强对马蓝叶片药效学成分靛蓝、靛玉红中靛蓝含量影响不显著,100%自然光处理的靛玉红含量大于两个遮荫处理。福建马蓝适宜于30%自然光照条件下的间作套种或林下栽培,对其生长有利。 相似文献
6.
辣椒幼苗在光强(58±1)μmol/(m2·s)下,设置光周期24h(光/暗14h/10h)、12h(光/暗7h/5h)和6h(光/暗3.5h/2.5h)等3个水平,红蓝光光强比分别是7:1(7RB)和1:1(RB)等2个光质配比水平,共6个处理,经过30d后,对植株形态、生长、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进行比较分析.试验表明P12-7RB下的辣椒幼苗地上干重和总叶面积最大,P6-RB处理的相对生长率(RGR)和比叶面积(SLA)比P24-RB分别高55.88%和23.62%.尽管P6-RB与P24-RB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无显著差异,但辣椒苗生长在P6-RB处理下表现出较高的光合系统的量子产额(ΦPSII)0.68mol/(m2·s),以及较低的非光化学淬灭(NPQ)0.17μmol/mol.P6、P12和P24处理的叶绿素含量无显著性差.RB下的幼苗与7RB下的幼苗相比具有显着更好的光合性能.试验表明辣椒可以适应非自然条件下的光周期.处理P6-RB补光参数对辣椒幼苗的生长最有利,可有效地用于植物厂,这为植物工厂延长光周期的实践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生菜对全生长期连续光照的响应及品种差异性,在密闭式植物工厂内,以LED红蓝光为光源研究了水培条件下常规光照(12h/12h,NL)与连续光照(24h/0h,CL)对5种生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光照(NL)处理相比,连续光照(CL)处理显著提高了除“大卫”外其它4种生菜的地上部鲜重,其中“绿罗”生菜增加幅度最高。生长初期连续光照(CL)处理下5种生菜叶片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常规光照(NL)处理,但在生长后期,5种生菜两个处理下的叶绿素含量均无显著差异。与常规光照处理相比,连续光照处理显著提高了5种生菜可溶性糖、总酚和类黄酮含量,以及其中2种紫叶生菜的花青素含量。除“绿罗”外,其它4个品种连续光照处理下的抗坏血酸总量均略有或显著升高,其中主要提高了还原型抗坏血酸的含量,对脱氢抗坏血酸含量的影响不显著。总之,全生长期连续光照能显著提高生菜的产量,促进可溶性糖和抗氧化物质合成;5个品种生菜对连续光照的适应性存在差异,其中“绿罗”的适应性最强;全生长期连续光照运用于植物工厂生菜生产对提高产量和品质的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8.
LED蓝光对辣椒采后色泽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LED蓝光处理对辣椒采后贮藏过程中品质的影响,采用强度为14 μmol·m-2·s-1的LED蓝光(470 nm),在温度25℃、相对湿度80%条件下,对采后新鲜绿辣椒和红辣椒分别进行蓝光照射、避光处理(对照组),测定贮藏过程中辣椒色泽、叶绿素含量、辣椒红素含量、辣椒碱含量、维生素C(Vc)含量和Ccs基因表达量等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LED蓝光处理会加速绿辣椒退绿,使其叶绿素含量在第8天时降为初始值(0 d)的17%(P<0.01);LED蓝光处理可有效提高辣椒中辣椒红素的含量,红、绿辣椒中的辣椒红素含量在第8天时分别是对照组的1.60倍和5.59倍(P<0.01);LED蓝光处理可显著增加辣椒中辣椒碱含量,处理第8天时红、绿辣椒中的辣椒碱含量分别是对照组的1.53倍和1.85倍(P<0.01),Ccs基因的表达量分别为对照组的1.35倍和4.01倍(P<0.01)。此外,LED蓝光可促使辣椒中Vc含量显著升高,处理第8天时,红、绿辣椒中Vc含量分别为对照组的1.25倍和1.58倍(P<0.01)。综上,在采后贮藏过程中,LED蓝光照射可以加速绿辣椒退绿,并促使红、绿辣椒变红,显著提高辣椒红素、辣椒碱和Vc含量。本研究结果为LED蓝光在辣椒采后贮藏过程中品质保持,尤其是增加辣椒红素含量及改善辣椒色泽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不同肥料对生姜产量及叶片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讨生物有机肥对生姜的增产效果,以‘莱芜大姜’为试材,研究了不同肥料配比对生姜生长及叶片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生物有机肥可显著提高生姜叶片色素含量及净光合速率,促进生姜生长,且随生长的进行,生物有机肥的作用效果日趋明显。生姜旺盛生长期(9月22日),生物有机肥处理的生姜叶片叶绿素含量分别比普通有机肥及化肥处理高5.5%和13.1%;叶片净光合速率分别高8.2%和17.8%。尽管各处理生姜叶片的光化学效率在午间高温强光下均降低,但生物有机肥处理的生姜叶片原初光能转换效率(Fv/Fm)、光合电子传递量子效率(φPSⅡ)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较高,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较低,表明增施生物有机肥可提高生姜叶片光能利用效率。生物有机肥处理的生姜产量分别比普通有机肥及化肥处理高9%和24%左右。 相似文献
10.
11.
短时间亚高温处理及其恢复对番茄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辽园多丽”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为试材,在植株第1花序第1花开花时,对其进行2 h+15 min(光合测定平均时间,下同)、4 h+15 min、6 h+15 min、8 h+15 min的35℃昼间亚高温处理,之后转入25℃条件下分别恢复6 h、4 h、2 h,以25℃处理为对照,研究较短时间亚高温处理及常温恢复对番茄光合作用及叶绿素荧光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35℃昼间亚高温处理2 h,番茄叶片光合作用即明显降低;而亚高温处理2 h、4 h和6 h的植株在25℃恢复的最初2 h内光合作用持续下降。经35℃亚高温处理2 h,番茄叶片各项叶绿素荧光参数均降低,但亚高温处理6 h内的植株在常温恢复2 h后各项指标即可恢复正常。综合认为,番茄植株经过2 h的35℃昼间亚高温处理,当天的光合作用就难以恢复到对照水平,在持续亚高温条件下,净光合速率的降低主要由非气孔限制因素引起的;而气孔限制因素则是亚高温处理后处于常温恢复初期的植株光合作用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研究不同氮肥用量(N 0、3和9 g·m-2)对结缕草生理、光合及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和9 g·m-2氮肥均使结缕草地上及地下生物量增加;提高了结缕草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率(WUE)、PSⅡ最大光能转换效率(Fv/Fm)、光系统Ⅱ(PSⅡ)的活性(Fv/Fo)、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ΦPSII)、光化学淬灭系数(qP),降低了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3 g·m-2氮肥处理效果好于9 g·m-2氮肥处理,对结缕草的生长和发育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3.
施氮量对超高产小麦开花期旗叶光合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田间条件下,采用开放式气路测定了小麦旗叶的光合功能的相关指标,研究了施氮量对超高产小麦旗叶开花期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素对超高产小麦开花期的荧光动力学参数和光合特性有较大的调节作用。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小麦旗叶的荧光参数ΦPSII(作用光存在时PSII实际的光化学量子效率)、qP(光化学猝灭系数)、F’v/F’m(开放的PSII反应中心的激发能捕获效率)、NPQ(非光化学猝灭系数)、ETR(电子传递速率)逐渐上升并在20 min左右趋于稳定,与光合同步;但在高氮条件下ΦPSII和qP反而较低氮处理的降低。表明在合理的施氮范围内,施氮能通过提高F’v/F’m、NPQ、ETR来增强光合机构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进而保护光合器官。在本试验条件下,超高产麦田的适宜施氮量为N 300 kg/hm2。 相似文献
14.
镉对不同基因型小白菜根系生长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采用水培试验,研究了镉(Cd)不同处理浓度对两种基因型小白菜(金夏王青梗菜和上海矮抗青)的生长及根系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Cd 处理浓度的增加,两种基因型小白菜根系除直径无显著差异外,根系鲜重、长度、体积、表面积、根系活力均持续下降,且青梗菜的下降幅度显著高于矮抗青。随着镉处理浓度的增加,两种小白菜体内镉含量明显增加,与处理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当处理浓度大于Cd2+ 0.25 mg/L,矮抗青地上部与根系镉含量超过青梗菜。两种小白菜地上部分鲜重和光合速率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其中青梗菜的临界值为Cd 2+ 0.1 mg/L时,而矮抗青的临界值为Cd2+ 0.25 mg/L时。镉浓度为Cd 2+ 1.0 mg/L时,二品种气孔导度均有显著下降,而蒸腾速率变化相对较小。根系较地上部分对镉更为敏感。两种小白菜对镉浓度的反应虽然总体趋势一致,但青梗菜根系的生物量、形态参数、活力及光合参数的下降幅度显著高于矮抗青,表明矮抗青比青梗菜具有较强的耐镉特性,与种子萌发时的敏感性一致。 相似文献
15.
持续低温弱光及之后光强对辣椒幼苗光抑制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模拟日光温室低温弱光逆境,以耐低温弱光性不同的辣椒(Capsicum annuum L.)品种为试材,以叶绿素a荧光为探针,研究了持续低温弱光和低温弱光后不同光强对辣椒幼苗光抑制的影响,以期为日光温室辣椒栽培中持续低温弱光天气转晴后的光强管理提供依据.试验结果表明,15℃/5℃(昼/夜),100μmol-m-2·s-1光照条件下处理1~7d,耐性强的佳木斯辣椒未发生光抑制,而耐性差的陇椒6号处理3~7d时发生了光抑制.经低温弱光胁迫0~7d的辣椒叶片在300~1200μmol·m-2·s1光下连续照射4h,均使其Fv/Fm降低.经低温弱光胁迫1、3d,300、600μmol·m-2·s-1光照射4h,陇椒6号叶片的Fv/Fm在弱光条件下可以恢复,800、1200μmol·m-2·s-1光照射则不能恢复,光合机构发生了不可逆破坏.低温弱光胁迫5d以上,300~1200μmol·m-2·s-1光照射4h,陇椒6号叶片的Fv/Fm均不能恢复.经低温弱光胁迫1~5d,300~1200μmol·m-2·s-1光照射4h,佳木斯辣椒叶片的Fv/Fm在弱光条件下均可以恢复;胁迫达7d,则300~1200μmol·m-2·s-1光照射后,其Fv/Fm不能恢复.低温弱光使辣椒幼苗对光抑制的敏感性增强,低温弱光后强光对耐低温弱光性差的品种引起的光抑制程度较耐低温弱光性强的品种严重.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加热过程中红芸豆分离蛋白(Red Kidney Bean Protein Isolate, KPI)溶解特性和结构特性变化及评估不同温度(50~95 ℃)处理对KPI溶液热聚集特性的影响。该研究以不同温度处理KPI溶液为研究对象,采用热力学和光谱学对其热聚集特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处理温度升高,红芸豆蛋白溶解度呈先升后降趋势,70 ℃时蛋白溶解度达到最高值82.68%,温度升高至95℃时,溶解度下降至65.63%;电泳结果显示,90 ℃处理蛋白上清液电泳图谱中出现一条分子量约为135 kDa的新条带。随温度升高,总巯基数量则呈下降趋势,游离巯基呈先升后降趋势。随温度上升,加热造成蛋白α-螺旋结构占比呈下降趋势,不规则结构占比呈上升趋势,β-折叠和β-转角变化幅度不大,而KPI内源荧光的最大发射波长呈红移趋势。研究结果为实践生产热处理过程中红芸豆蛋白结构和稳定性的变化规律和红芸豆食品热加工工艺优化和质量控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壳聚糖类有机水溶肥对杭白菊苗期生长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机种植杭白菊对提高其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壳聚糖有机水溶肥作为一种新型的有机肥料在果蔬上已有广泛应用,其在有机杭白菊苗期的最佳用量及其促进苗期生长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设置不施肥(CK)、壳聚糖有机水溶肥稀释液1 000倍(T1)、500倍(T2)、300倍(T3)、100倍(T4)5个处理,分析了各处理对杭白菊生物量、生长发育指标、根系形态特征、光合作用、碳氮含量及碳氮比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T3处理根鲜重、地上部鲜重、叶片数、茎粗和株高分别显著增加了64%、110%、27%、17%和32%,表明壳聚糖类有机水溶肥稀释300倍是有机杭白菊苗期最佳用量。此外,与CK比,T3处理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分别提高了46%、62%和69%,光合速率约增加64%,且调节了杭白菊苗期的碳氮比例,根系与地上部的碳氮比值分别为19和17。综上,改善杭白菊苗期根系的形态特征,增强光合作用,调节植株的碳氮比可能是壳聚糖有机水溶肥促进有机杭白菊苗期生长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为提供设施农业装备运用的人工光源,进行了发光二极管(LED)光源系统的硬件及软件设计,并通过以荧光灯为对照对6种柔性组合的LED光源,进行了菠菜生长试验。研究发现该系统具有光质、光强、光周期及占空比柔性可调,可以作为设施补光及光生物学研究的理想光系统。在该光系统下的菠菜生长试验发现,菠菜在红蓝黄(RBY)光处理下叶柄长、叶面积、叶柄粗及根长都显著大于其他处理,生长较其他处理健壮,且RBY光处理菠菜光合色素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表明在红蓝复合光的基础上添加黄光有利于光合色素的合成,并显著地促进菠菜的生长,同时也表明该LED光源系统对开展植物补光应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不同施肥水平下多效唑对马铃薯光合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明适宜马铃薯生长的最佳施肥量和多效唑处理,在大田条件下,以晋薯16号为试材,SV有机无机复合肥设0、300、600、900、1 200、1 500kg·hm~(-2)6个水平,多效唑设清水对照,现蕾期喷施1次,现蕾期和初花期各喷施1次,现蕾期、初花期和盛花期各喷施1次4个处理,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探究肥料与多效唑互作对马铃薯叶片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不同施肥水平和不同生育时期喷施不同次数多效唑以及二者互作均提高了马铃薯叶片的叶绿素总量(Chla+b)、类胡萝卜素(Car),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暗适应下最大荧光(Fm)、暗适应下PSII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II潜在活性(Fv/Fo)、光适应下PSII实际光化学效率(Y(II))、PSII相对电子传递速率(ETR)、光化学淬灭系数(q P)、光能利用率(LUE)及块茎干物质含量和产量;降低了胞间CO2浓度(Ci)和暗适应下最小荧光(Fo)。由此可知,增施有机无机复合肥和叶面喷施多效唑能显著改善马铃薯叶片的光合性能。综合各项指标的方差分析表明,二者的最佳组合为施肥水平1 200 kg·hm~(-2)、在现蕾期和初花期各喷施1次多效唑,该处理下有较高的光合荧光参数,可获得较高的光能利用率,促使马铃薯将捕获的光能更有效地用于光合作用,最终提高马铃薯产量。本研究为指导大田马铃薯生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旨在探究脲甲醛的养分控释特性与反应因素的响应关系及其对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 L.)生长的影响,为脲甲醛精准合成和科学施用提供依据。采用响应曲面法中心复合设计建立了缓释有效氮、活性系数与摩尔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的响应模型,并应用盆栽试验探究了模型优化脲甲醛产品对油菜产量、氮肥利用率及生理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脲甲醛肥料缓释有效氮和活性系数主要受尿素甲醛摩尔比影响,其次是反应时间。(2)采用响应曲面法建立了脲甲醛缓释有效氮和活性系数的二次多项式数学模型并对其有效性进行验证,均达到了显著水平(缓释有效氮P0.05,活性系数P0.01),最终确定了具有最高AI且缓释有效氮最大的脲甲醛合成的最佳工艺参数为:U/F为1.48,反应温度为45.26℃,反应时间1.71h,在此条件下缓释有效氮可达12.63%,活性系数67.86%。(3)与等量尿素处理相比,优化脲甲醛产品与尿素7∶3掺混显著增加油菜产量23.93%~24.50%,单施全量脲甲醛产量差异不显著;减氮20%条件下,与全量尿素施肥处理比较,优化脲甲醛和尿素掺混处理显著提高油菜产量8.38%。本试验条件下,根据响应模型优化合成的脲甲醛和尿素掺混施用可满足油菜整个生育期的氮素需求,提高油菜产量和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