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宿县浅层地下水变化规律及其对小麦、夏大豆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宿县不同降水年型浅层地下水周年变化规律及其与小麦、夏大豆产量关系的分析,结果表明:宿县农作物生育关键期浅层地下水埋深长期在1m以内时,冬小麦平均每hm ̄2产量不超过1275kg,夏大豆平均每hm ̄2产量在900kg以下。浅层地下水埋深在一定范围内,冬小麦和夏大豆单产随埋深的增加而上升。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周年不同施氮组合对冬小麦-夏大豆轮作体系土壤氮素及产量影响规律,于2017-2018年,在伊宁县农业科技示范园内开展大田试验,以冬小麦-夏大豆轮作为研究对象,在前茬麦季设置4个施氮水平:0(N0)、104(N1)、173(N2)、242 kg·hm-2(N3);后茬大豆设置3个施氮水平:0(S0)、69(S1)、...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不同耕作方式对夏大豆产量形成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于2013年、2014年连续两年进行了复播大豆翻耕覆膜(TP)、翻耕(T)、旋耕(RT)和免耕(NT)_4种不同耕作方式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对复播大豆测定期间的植株性状、单株绿叶面积、净光合势(LAD)、光合特性、产量和经济效益均有显著影响,且两年各处理的各项指标基本表现为TPTRTNT。其中,TP处理的株高、茎粗、最大单株绿叶面积两年平均值均显著高于NT处理的平均值,分别高出19.87%、36.36%和34.83%;开花期-鼓粒期的光合特性表现为:TP使大豆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增加,而胞间CO_2浓度降低;各处理两年的LAD均表现为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并于结荚期-鼓粒期内达到最大值。产量也以TP处理的最高,两年平均达到2082.69 kg hm~(-2),分别比T、RT、NT处理高出11.32%、24.84%、23.99%,并均达显著差异水平。两年平均经济效益以TP处理的纯收益最高,达1448.74元hm~(-2),较最低的免耕处理高出164.10%。  相似文献   

4.
不同行距对雨灌夏大豆土壤水分特征及产量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了夏大豆不同种植方式下土壤水分、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变化。结果表明,进入生殖生长阶段以后,随耗水量的增加,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贮水量有下降趋势,且降雨越少,各处理间差异越明显;土壤含水量在各生育阶段曲线特征与降雨有关,浅层土壤含水量变化幅度高于深层土壤。产量、WUE与行距均呈显著负相关,A,B处理产量和WUE显著高于E处理(P<0.05)。研究表明,在适宜密度条件下,适当缩小行距、扩大株距可提高雨灌夏大豆生产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5.
冬小麦期覆盖秸秆对夏玉米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3,自引:11,他引:43  
以不覆盖的处理为对照,研究了冬小麦期覆盖秸秆对夏玉米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受充足的降雨影响,秸秆覆盖的保墒效果不太明显,但夏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WUE)有较大的提高。秸秆覆盖对表土层(0~30cm)具有明显的保墒效果,尤其是夏玉米生长前期。在深土层(100~110cm)秸秆覆盖处理的土壤含水率低于不覆盖处理,形成一个缺水带。一年两熟条件下,夏玉米可以充分利用夏季多雨的特性,结合秸秆覆盖措施,可提高对降雨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明伊犁河谷麦?豆轮作体系下施氮对夏大豆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筛选出夏大豆高产的周年施氮组合。  【方法】  于2016—2018年在新疆伊宁县进行小麦?大豆轮作田间试验。前茬冬小麦设4个施氮水平,分别为0、104、173、242 kg/hm2,即WN0、WN1、WN2、WN3处理;在小麦各处理基础上,再设夏大豆3个施氮水平,分别为0、69、138 kg/hm2,即SN0、SN1、SN2处理。从大豆出苗后20天起,每10天取一次植株样,测定不同部位的氮素含量和生物量,收获期测产量及其构成,计算夏大豆的氮素利用效率。  【结果】  前茬麦季及大豆当季施氮量均显著影响夏大豆干物质及植株氮素积累量。在麦季施氮0~173 kg/hm2范围内,夏大豆当季施氮有利于增加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及各器官氮素积累量,且小麦季施氮水平越低,夏大豆当季施氮对干物质积累及植株氮素积累的作用越显著。在麦季施氮量为173 kg/hm2时,夏大豆季施氮可增加产量,且以SN1处理产量最高;而当小麦季施氮量为104和242 kg/hm2时,夏大豆季SN1和SN2处理产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在前茬小麦季施氮的基础上,夏大豆当季氮肥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及偏生产力均随当季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  【结论】  在伊犁河谷冬小麦?夏大豆轮作体系下,前茬麦季施氮173 kg/hm2基础上,夏大豆当季施氮69 kg/hm2可获得较为理想的夏大豆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7.
氮肥分配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产量和氮肥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控制氮肥总量(N 420 kg/hm2)条件下氮肥分配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内的作物生物量、产量、纯收益、农学效率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的分配量及比例显著影响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的产量、纯收益和氮肥的效率,冬小麦季施总氮55% (N 231 kg/hm2)、夏玉米季施总氮45% (N 189 kg/hm2)时,获得最高的轮作总产量(13 026 kg/hm2)和最大的净收益(22 146元/hm2),氮肥的农学效率和利用率较其它分配方式均有所提高,是晋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氮肥分配的适宜比例.就单季小麦而言,施N 189 kg/hm2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和较高的氮肥效率.值得指出的是,由于作物生长期间受春寒和夏旱的影响,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内的氮农学效率和氮肥利用率均表现较低,仅分别为4.6 kg/kg和20.8%.  相似文献   

8.
9.
再生水灌溉对冬小麦和夏玉米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食作物是利用再生水灌溉的主要农作物之一,产量和品质是决定其再生水灌溉可行性的重要因素,该文系统研究了再生水灌溉对典型粮食作物——冬小麦、夏玉米产量与品质的影响规律,为粮食作物再生水安全灌溉提供科技支撑。通过田间试验得出:再生水灌溉处理与清水处理相比,冬小麦和夏玉米平均增产6.49%和5.42%,再生水灌溉对冬小麦和夏玉米产量没有显著影响(α=0.05);再生水灌溉对冬小麦和夏玉米籽粒中的粗蛋白、可溶性总糖、粗灰分、粗淀粉和还原型Vc含量等主要品质指标无显著性影响(α=0.05);再生水灌溉处理的冬小麦籽粒中全氮质量分数平均增加10.2%、夏玉米籽粒中全氮、全磷质量分数平均增加10.40%和16.40%,冬小麦籽粒中全磷、全钾含量和夏玉米籽粒中的全钾含量没有明显变化。该研究成果对于推动再生水灌溉利用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CO2对大豆,花生产量的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利用开顶式熏气罩进行模拟试验,供试作物为大豆和花生各一组,每组各设4个处理:CO2340ml/L(无罩对照);CO2340mg/L(有罩对照);CO2517mg/L;CO2607mg/L。试验结果表明,大豆和花生的生长和产量是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提高,当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为607mg/L时,大豆和花生的产量分别比无罩对照增加18.6%和25.5%;用聚乙烯塑料薄膜罩,可使罩内日平均温度提  相似文献   

11.
施氮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采用大田试验,在小麦季N 250kg /hm2和玉米季N 200kg /hm2氮肥供应条件下,连续2年度(2007~2009)观测了不同施氮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常规施肥、有机无机复合肥、控释复合肥、控失复合肥以及改变氮肥基追配比处理均显著提高冬小麦/夏玉米子粒产量和干物质积累量,小麦季各处理产量大小依次为:控释复合肥控失复合肥有机无机复合肥改变氮肥基追配比常规施肥,提高幅度在107.5%~147.4%;玉米季各处理产量大小依次为:控释复合肥控失复合肥有机无机复合肥常规施肥改变氮肥基追配比,提高幅度在28.5%~56.1%。与常规施肥处理比较,控释复合肥、控失复合肥和有机无机复合肥处理冬小麦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效率提高2.2~5.1 kg/kg,夏玉米提高3.6~7.6 kg/kg;但改变基追配比处理在小麦季高于常规处理,在玉米季则低于当地常规施肥处理。从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方面综合分析,有机无机复合肥、控释复合肥、控失复合肥均可作为适宜研究区域推广的肥料品种,而改变基追配比处理相对较适宜冬小麦季。  相似文献   

12.
氮锌配施及锌肥不同用量对夏大豆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河南省大豆产区进行了氮与锌配合施用及锌肥不同有得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施用锌肥促进大豆结瘤固氮并提高固氮酶活性,氮肥肥效较高,增产7.2%-11.1%,同时使籽粒氨基酸含量得到相应提高;单施氮增产4.3%-13.6%,施氮配合施锌后增产达7.1%-16.2%;最佳施氮量为4.8kg/亩,取得的利润比不施锌时增加2.3元/亩;锌肥底施并不是越多越好,以每亩底施1kg硫酸锌,产量较高,利润最佳。  相似文献   

13.
前期较早形成较繁茂的营养体,而后期相对来看又不过份郁闭的群体长势,有利于通风透光,光合效益高,是高产型长相和结构形式;就一般年份来说,限制黑龙江省大豆生产的主要气象因子是水分,窄行距大豆地块有利于保水;黑龙江省现有的几个大豆品种,最大叶面积指数在6左右、密度在35~45万株/公顷情况下,株间微气象环境较为适宜,大豆产量高;倒伏对大豆产量和品质有严重影响,垅作能相对减轻倒伏程度,而且垅作比平作能相对提高地温。  相似文献   

14.
在 4个流域进行 3 a(1994- 1996年)试验,研究免耕、中耕、除草对浅层地下水补给量的影响,以天然草地为对照。每个流域打3眼井,以监测各月地下水位变化情况。用平均指数、地下水补给量两个指标表示地下水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天然草地的平均指数最大,为0.7;中耕的为0.6;除草的为0.2;免耕的为0.06。在正常年及丰水年,天然草地地下水补给量高于各耕作措施;而在干旱年,天然草地无地下水朴给量,各耕作措施的地下水补给量较低,中耕的为 10.4-20.8 cm;免耕的为 3.8- 11.7 cm;除草的为 2.0- 10.9 cm。这是由于夏季休闲,秋冬季蒸发量低的缘故。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新型肥料含锌尿素在夏玉米上的施用效果及其在冬小麦上的后效,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施用含锌尿素、普通尿素、普通尿素+土施锌肥、普通尿素+喷施锌肥下夏玉米产量、养分吸收积累、土壤养分含量变化及其后效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普通尿素+喷施锌肥夏玉米产量较高,较不施氮显著增产17.5%,含锌尿素较不施氮显著增产16.7%,较普通尿素显著提高5.6%,与传统施锌无显著差异;含锌尿素地上部氮、锌素积累量较普通尿素分别显著提高9.0%、47.8%;夏玉米收获后含锌尿素处理土壤有效锌含量为1.83 mg·kg-1,较普通尿素处理提高88.6%;普通尿素+土施锌肥后茬冬小麦产量较高,较普通尿素显著增产11.9%,施用含锌尿素冬小麦产量较普通尿素提高4.7%,轮作周年产量提高5.2%;夏玉米利润和周年轮作利润分别提高826.2和1490.4元·hm-2。含锌尿素较普通尿素提高了土壤有效锌含量,对后茬冬小麦、周年产量也有一定增产增收效果,夏玉米产量、干物质积累和氮肥利用效率等与传统施锌无显著差异。含锌尿素投入成本较传统施锌(氮肥和锌肥)降低26.1%,含锌尿素较普通尿素提高了产量和效益,具有在夏玉米-冬小麦轮作体系中推广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16.
钾对大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相似文献   

17.
淮北气候条件对夏大豆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淮北地区宿州站1994-2007年14a的夏大豆生长发育和农业气象观测资料,采用C值逼近法和决定系数(R2)最大化法拟合夏大豆的生长曲线,分析了影响夏大豆生长的关键气象因子和生育阶段。结果显示:夏大豆开花-鼓粒期对气象因子的变化最敏感,生长量与气象因子间的拟合效果达到极显著水平;平均气温日较差、降水量和降水天数是开花-鼓粒期的主导影响因子。其它时期对气象因子不很敏感。  相似文献   

18.
以贵州中部普定县后寨河喀斯特流域为研究对象,采集林区、农区、村寨居民区、城镇居民区常年流出的泉水进行化学分析,探讨城镇化对喀斯特山区浅层地下水氮磷含量的影响及水质的变化。结果表明,调查区内浅层地下水中NO3-浓度变化范围在1.18~43.6 mg/L,NH4+浓度变化范围在0.017~0.290mg/L,其中村寨居民区浅层地下水中NO3-,NH4+含量达Ⅲ类水质标准,城镇居民区NH4+含量超过Ⅲ类水质标准;总磷含量变化范围在0.012~0.682mg/L,城镇居民区、村寨居民区总磷含量超过直接影响水质的限值。喀斯特山区城镇化造成地下水氮、磷含量增加,从而明显影响地下水的质量。  相似文献   

19.
为评估磷肥的施用后效,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四川小麦/玉米/大豆周年间套作体系中小麦施磷对后作大豆产量及营养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5个磷(P2O5)处理(0、 45、 90、 135、 180 kg/hm2)后,大豆播前土壤有效磷分别为19、 22、 51、 57、 62 mg/kg(记为SP0、 SP1、 SP2、 SP3、 SP4),大豆籽粒产量随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SP1的籽粒产量最高(1797 kg/hm2),较SP0增加116%,而SP2SP4的大豆产量只比SP0增加了4.3%~4.7%,SP1~SP4间无显著差异;大豆茎产量随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增加而增加,SP1、 SP2、 SP3、 SP4比SP0分别增加10.4%、 22.4%、 28.5%、 31.5%。随着土壤有效磷的增加,大豆总荚数和饱荚数有随之增大的趋势,总荚数在SP4处理最大,比SP0增加11.1%,饱荚数在SP1最大,比SP0增加13.9%,而瘪荚数是先显著减少后又逐渐增大(SP1最小为8.8荚/株,SP4最大为13.4荚/株),饱瘪比是先显著增大后又逐渐减少(SP1最大为8.50,SP0最小为5.06)。大豆籽粒、 茎的氮、 磷含量随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都在SP2时达最大(籽粒氮、 磷含量7.718%、 0.764%; 茎氮、 磷含量0.659%、 0.065%),而钾含量随土壤有效磷的增加而增加。大豆茎生物量,磷、 钾养分含量和氮、 磷、 钾养分积累量与土壤有效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SP2、 SP3、 SP4 3个处理大豆吸磷量分别是SP0的1.7、 1.6、 1.7倍,而其生物量仅为SP0的1.2、 1.3、 1.3倍。综上,适宜的土壤磷有利于大豆的生长,土壤磷过高反而可能造成大豆植株的徒长而影响结荚和鼓粒,在小麦/玉米/大豆体系中后作大豆可不施或少施磷,充分利用前作小麦施用的磷肥以提高磷肥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20.
采用不同病级病叶、荚、粒,研究了大豆灰斑病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灰斑病使大豆光合面积减少、呼吸消耗增加、植株净光合生产率下降,导致百粒重和产量降低;同时感病籽粒蛋白质相对含量随病级增加而上升,绝对含量则下降;脂肪的相对含量变化不大,绝对含量随病级增加而降低,并提出大豆灰斑病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