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然灾害粮食损失的评估模型及我国粮食灾损量的估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分析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人手,利用实际粮食产量资料,提出了一个自然灾害粮食损失的评估模型。作为这一模型的应用实例,对我国近40年来的粮食灾损量进行了估计。结果表明,近40年来我国粮食灾损量年平均为1598.7万t,粮食灾报率年平均为7.4%。  相似文献   

2.
基于粮食湿热平衡模型的吉林省粮食储藏生态区划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达到粮食安全储藏的目的,该文以玉米为研究对象,通过粮食湿热平衡理论与模型融合了温度和相对湿度对粮食储藏的影响,计算出粮食平衡水分(equilibrium moisture content,EMC),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和GIS空间数据分析手段,划定了吉林省粮食储藏生态区域,克服了单因素划分存在的弊端,为粮食储藏安全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吉林省粮食储藏区域可划分为3个区:Ⅰ区为中西部平原区,包括白城、长春、四平等地区;Ⅱ区为中东部半山区,包括吉林、辽源、梅河口、通化、白山部分地区等;Ⅲ区为东部山区,包括延边地区、长白等地区。该文分析了各区域年平均空气相对湿度、年平均温度、年平均风速、年平均降水量以及年平均日照时数的变化特点,对采用适宜粮食储藏方法提出建议。通过粮食储藏区域划分,提出了不同的生态储粮模式。该研究为加强相应的储粮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利用福建省历年暴雨和水稻产量资料,确定水稻产量灾损量的表征方法,分析暴雨对水稻单产影响的关键时段和致灾因子,在致灾因子中首次提出效力暴雨量的概念,充分考虑暴雨强度和水稻不同生长发育期抗灾力的不同影响,建立暴雨对早稻和中晚稻单产影响的灾损评估模型,从而形成暴雨灾害对福建水稻产量影响的一套完整灾损评估方法。利用评估模型对2007年福建暴雨发生区域的水稻单产进行灾损预估及检验。结果表明:早稻单产灾损率的预估误差的绝对值在0.08~5.15个百分点,平均误差为2.15个百分点;中晚稻单产灾损率的预估误差的绝对值在0.02~3.77个百分点,平均误差为1.9个百分点,预估精度较高,灾损评估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4.
根据安徽省78县市气象台站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2000年的年平均太阳辐射量、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以及各县市1980、1990、2002年三年平均粮食单产的样点数据,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基于GIS技术支持得到全省光温水及粮食单产空间分布的栅格化数据,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全省的光温水分布及其与粮食单产的组合状况。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热量条件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最明显,降水量次之,太阳辐射的限制作用最弱;安徽省内光热资源优越地区的粮食单产偏低,应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提高粮食单产。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是我国最重要的冬小麦生产省份之一,研究其灾损风险的时空变化对区域防灾减灾有着重要意义。依托74个区县1973—2014年冬小麦单产资料构建了气候减产率的逐年序列,采用空间计量分析与气候诊断探讨了灾损风险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基于多年平均减产率,高灾损区域的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其中沿淮地区是安徽省冬小麦灾损的首要高风险区域;(2)基于重心迁移模型,1973—2014年灾损重心经度的年际变化呈现出强烈的短期振荡,而重心纬度则呈现出显著的减少趋势;(3)基于Mann-Kendall趋势检验与Hurst指数,1973—2014年安徽省北部的冬小麦灾损风险呈现出较强的下降趋势,而南部的灾损风险呈现出上升趋势,且未来短期仍将持续该趋势。总体而言,安徽省冬小麦灾损风险的时空演变呈现出显著的南北差异格局,其中南部将会是灾损的高风险区域。  相似文献   

6.
太湖地区高产稻田氮肥施用与作物吸收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45,自引:1,他引:4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讨论长期高量偏施氮素化肥的高产稻田氮肥施用与作物产量、作物对养分吸收利用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化学氮肥施用量(养分量,下同)300kg/ha·yr.,作物增产显,每公斤氮增产13.5kg粮食,氮素利用率达40.3%,省肥、经济、合理;施用量达450kg/ha·yr.,作物产量增长甚微;施用量达600kg/ha·yr.,每公斤氮只增产7.29kg粮食,氮肥利用率降至17.2%,水稻茎秆中含  相似文献   

7.
在国家相关政策促动下.在科学技术支撑下。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半个世纪以来首次连续九年增产.全国粮食产量从2003年的4.31亿t增加至2012年5.90亿t.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并为应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和优化国内经济结构提供了强劲支撑。然而。我国粮食生产形势不容乐观,粮食生产面临很大压力。具体表现如下。  相似文献   

8.
《农业信息探索》2013,(10):46-47
1稻谷、小麦、玉米是我国人民三大主粮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粮食总产5.8957亿t,其中稻谷2.0429亿t.小麦1.2058亿t,玉米2.0812亿t,三大主粮占90.4%。近9年来.我国粮食连续增产,累计增产1.5890亿t,年均增产1765万t.增量主要来自稻谷、小麦、玉米。一个客观的事实是,连续9年增产后,主粮继续增产有难度。  相似文献   

9.
二熟耕作区是我国粮食生产的重点区域,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3.2%。1985年以来该区粮食生产形势及生产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黄淮与江淮地区粮食总产量分别增长47.63%和61.67%,四川与西南地区粮食总产量增长43.76%和10.32%。二熟耕作区未来粮食增长的重点应放在黄淮与江淮地区,其技术对策为主攻高产田,大力抓好中低产田改造;选用优良品种,提高水肥利用效率,以提高综合效益,降低成本。  相似文献   

10.
混合固氮菌剂-水稻联合体系的固氮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敢南京土壤条件下混合固氮菌剂-水稻联合体系的固氮特性。结果表明,紫香糯稻接种混合菌剂后,稻株利用的固氮量为1.03kg/666.7m^2,固氮率6.7%;拔节期-齐穗期是固氮高峰期,日平均固氮量达24.31mg/m^2·d,这阶段固氮量占整个生育期固氮量的40.9%;拔节期-成熟期的固氮量占整个生育期固氮量的70%以上;节肥能力为每666.7m^2 113.3kg硫铵;稻谷  相似文献   

11.
宁夏南部山区小麦干旱监测与灾损评估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计算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 1961~ 2 0 0 0年参考作物蒸散量 ,并利用FAO提供的山区小麦Kc值和历年小麦生育期资料模拟历年逐旬小麦需水量。通过土壤水分平衡方程各分量的订正 ,求算出历年小麦生长期间实际耗水量和水分满足率 ,运用包络产量和作物水分生产函数建立了小麦单产干旱监测与灾损评估模型 ,应用效果良好 ,可满足监测与灾损评估需要  相似文献   

12.
世界的粮食与肥料问题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近40年来,由于现代农业技术的广泛推广和应用,农业生产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廉价的和大量的化学肥料的使用是本世纪农业上最大成就之一,世界人口将继续增长,粮食生产而临严峻的任务,要生产足够的食物,使得能够跟上人口增长的步伐,并减轻贫困人口的饥饿。唯一途径是增加农业生产的强度,运用已有的和将有所发展的先进农业技术,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在过去的30年,世界肥料的消耗量有了显著的增长,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增加得多  相似文献   

13.
松嫩流域水土保持林体系建设势在必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松嫩流域总面积83万km2,位于其中下游的松嫩平原17.7万km2,是黑、吉两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是我国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每年向国家交售40亿kg商品粮。然而,随着垦殖指数的激增和人们对水土保持的漠视。松嫩平原水土流失愈演愈烈,自然灾害频发,土地生产力骤降。粮食单产较垦初降低了50%。水土保持林可有效减轻水土流失,削减洪峰流量、消除洪涝灾害。在此全国大搞生态环境建设、松嫩平原灾后重建之际,应大力宣传、科学规划,尽早建设起松嫩平原水土保持林体系。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81-2010年东北三省农业灾情统计数据和粮食产量数据,应用多元回归方法分析粮食气候减产量与灾情的关系,并构建基于灾情数据的粮食产量估算模型;在粮食因灾减产量估算的基础上,应用灰色关联法评价干旱、洪涝、低温和风雹4种灾害在受灾率、成灾率及绝收率水平上对粮食减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东北三省粮食气候减产量与农业灾情统计数据存在极显著(P〈0.01)相关关系,回归模型决定系数(R2)分别为0.76(黑龙江省)、0.78(吉林省)和0.87(辽宁省),各模型估算的粮食产量模拟值与实际值间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0.06%、-0.32%和-0.20%。可见在气象灾害发生时历史农业灾情统计资料对区域粮食灾损量和粮食产量具有较强的指示作用,能为以粮食作物为主的地区提供可靠的粮食产量估算和农业气象灾害评价依据。对粮食因灾减产量与灾情的灰色关联度的分析表明,在受灾水平上,干旱的关联度在三省均为最高;在成灾、绝收水平上,风雹的关联度均位列第1;低温灾害在受灾、成灾和绝收水平上的关联度都不是最高的。由此可见,造成东北三省粮食减产的主要气象灾害是以程度轻、范围广的干旱及程度重、局地性强的风雹为主,而东北地区作为气候变暖趋势最明显的地区之一,低温不再是当地首要的农业气象灾害。  相似文献   

15.
统计分析表明,近40年来,宜昌年平均气温大约以0.11℃/10年的倾向率下降,两极温度趋于暖和。春季回暖迟,速度加快。夏季降温趋势最为明显,平均气温下降倾向率为0.15℃/10年,积温减少,夏季低温冷害日渐突出,对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已构成严重威胁。还提出了合理调整农业规划、结构等对策性措施。  相似文献   

16.
连续流动式粮食干燥机的仿人智能控制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基于经验模型的经典控制方法和现代控制方法不适合应用于多变量、大滞后和非线性粮食干燥过程。为提高粮食干燥的产品品质,根据连续流动式粮食干燥机的工况特点,研制了一种用于连续流动式干燥机的仿人智能控制器。该控制器包括运行控制级和参数校正级,可对出粮水分进行控制。应用MATLAB对连续干燥机的仿真试验表明,该控制器在超调量、上升时间和调节时间等指标都比常规PID控制有明显改善,对纯滞后时间的变化适应能力强,为干燥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近40年来我国粮食产量变化特征初步分析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根据我国粮食产量资料及影响因子的时间变化特征,分析了近40年来粮食产量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各影响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近40年来,我国粮食总产和单产逐步提高,单产对总产平均年际波动的影响很大。技术水平对单产的影响呈平稳、逐步加速增长的变化趋势,社会因素的影响呈较为连续的三峰型波动,气象条件的影响年际差异很大,其作用约占单产平均年际波动的一半。从预报的角度看,预测天气、气候因素对作物的影响是准确预测作物产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三江平原地区影响大豆产量的气象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三江平原地区影响大豆产量的主要气象因素气温、降雨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5 ̄9月日平均气温低于历年平均值0.8℃时,即发生低温冷害,发生周期为3 ̄5年,低温冷害年大豆减产率达23.8%;自50年代以来,该地年降雨量逐渐减少,大豆需水关键期的7、8月份减少了近40%,且分布不均,造成大豆产量的变幅增大。  相似文献   

19.
生物质燃烧对全球大气环境和气候系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根据1999—2008年中国的粮食产量、谷草比,估算了主要粮食作物的秸秆产量,结合秸秆露天焚烧比例计算了中国1999—2008年主要粮食作物秸秆露天焚烧量,进一步依据相关排放因子得出CO和CO2的排放量及碳排放总量。结果发现,中国主要粮食作物年平均秸秆产量达到4.9×108t,粮食秸秆露天焚烧量平均为0.94×108t,约占粮食作物秸秆总量的19,其中稻谷秸秆露天焚烧量占到粮食秸秆露天焚烧量的43.1;粮食作物秸秆露天焚烧排放的CO和CO2总量平均每年分别为9.19×106t和1.07×108t;排放的总碳量平均每年为3.32×107t,其中稻谷、小麦、玉米、豆类秸秆露天焚烧释放的总碳量分别为9.88×106、9.93×106、11.14×106、2.22×106t。  相似文献   

20.
人工油松林根系层的水文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试验观测,黄河中游山地油松人工林根系层的分布规律是:0~40cm土层内分布的根系占总根量的82.3%,17.7%的根系分布在40cm以下的土层内;根系的累积量与剖面深度为幂函数关系。根系对非毛管孔隙的增强效应在0~10cm土层内最明显,其值为15.1%。根系对土壤容重和土壤入渗的改良效应随剖面深度逐渐增加而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