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林业生态建设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促进粮食生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平原地区利用自身优势在营造农田防护林中采用林农复合经营模式,将会为农民增收、环境改善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天津武清区多年来在林农复合经营模式上的方法和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2.
河西走廊中段农业气候资源特点与林农复合生态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论述了河西走廊中段农业气候资源特点与该区农业结构的关系,重点研究了该区林农复合生态体系的结构功能、在改善系统微环境和系统外生态环境方面的特殊效应以及经济效益等,提出了在河西走廊绿洲灌溉区发展以林农为主的复合型生态农业是适合该区生态环境的模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明枣棉复合系统种间互作关系,为该农林复合系统资源的最优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干旱绿洲区典型的枣棉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剖面法分层取样获得植物根系,将直径2mm以下的根系作为细根,通过扫描根系,用图像分析软件DT-SCAN分析枣树和棉花细根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根长密度、根质量密度,研究该系统内枣树和棉花细根生物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种间地下部的竞争关系。【结果】水平方向上,枣树细根主要集中在树体周围0.1~0.3m,该区域内的细根根长密度占总细根根长密度的62.3%;棉花细根根长密度在距枣树树干中心0.3~0.5m处达到最大,占总细根根长密度的35.8%。垂直方向上,棉花细根主要集中在0~0.3m的土层内,占其细根生物量的67.2%,棉花细根根长密度随土壤层深度的增加而呈负指数趋势变化;枣树细根根长密度主要集中在0.1~0.4m土层内,占其细根生物量的63.3%。在土壤垂向0~0.1m、0.5~0.6m土层内,棉花对枣树的竞争作用占绝对优势。单作枣树的平均枣吊长度、平均枣吊茎粗、叶绿素含量均高于间作,而棉花恰与枣树相反,各项指标均表现为间作大于单作。【结论】3年生枣树与1年生棉花间作,存在种间竞争关系,在水平方向0.1~0.3m、垂直方向0.3~0.5m土层内,二者地下部种间竞争最为激烈,且棉花竞争能力强于枣树,为优势种。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村科技》2010,(1):60-63
北京市的山区面积占到市域总面积的62%,被定位为北京市的生态涵养发展区。近年来,在北京市山区出现了“沟域经济”、“林下经济”等发展模式,绵延十几公里的沟域被森林覆盖,依托山区独特的自然资源,形成了集观光采摘、新型民俗、健身疗养等多种旅游形式于一体的沟域经济产业带。目前,多个区县进行了成功探索和实践,为京郊山区发展增添了新亮点。  相似文献   

5.
吴祥云  王翠  张婷婷  王丽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3,(21):8853-8854,8871
[目的]为了给辽西低山缓丘区营建高效的林农复合生态系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大扁杏、南国梨林农复合系统中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活性的测定,对土壤酶活性演变特征进行系统研究。[结果]在植物生长期,辽西地区林农复合系统土壤酶活性土壤表层高于下层,过氧化氢酶活性呈“山脊”状变化且7月活性最高;蔗糖酶活性在6月较低,7~8月升高,9月开始逐渐降低。大扁杏林农复合系统脲酶活性呈“先升后降”的变化特征,而南国梨林农复合系统呈直线增长,在9月活性最高。[结论]3种土壤酶活性间具有相关性,其中大扁杏×花生林农复合系统过氧化氢酶与脲酶活性关系最密切,在大扁杏×玉米、南国梨×花生、南国梨×玉米林农复合系统脲酶与蔗糖酶活性关系都十分显著,具有一致的正效应。  相似文献   

6.
采用方差比率(VR)和通过2×2列联表进行X2检验的方法,检验了金佛山甑子岩灌丛群落中9个优势种群的总体相关性和各种对间的关联性,并利用Jaccard指数和Spearman相关系数公式测定了种间关联和协变的强度.结果表明,除个别种对外,大多数种群间的联结性和相关性均不显著,总体上趋于独立分布.  相似文献   

7.
中华鳖与福寿螺的种间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阐述中华鳖营养价值高,被人们视为滋补佳品。野生中华鳖更是上品。福寿螺,一种外来入侵有害生物,需要控制和消灭。由于中华鳖与福寿螺之间特殊的种间关系,从而达到鳖肥螺控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核桃(Juglans regia)-小麦(Triticum aestivum)复合系统中细根的分布格局及形态变异,为种间关系研究及农林复合系统的合理设计提供依据。【方法】以核桃、小麦单作为对照,采用根钻法取样,用WinRHIZO根系分析系统对根系形态进行分析,比较核桃小麦复合系统与单作系统中植物细根的空间分布和形态差异。【结果】①复合系统中核桃细根根长的垂直分布重心深度为35.49 cm,比核桃单作(29.97 cm)下移了5.52 cm;水平径向的分布重心为距树干基部0.91 m,比核桃单作(0.99 m)向树干基部靠近了0.08 m。复合系统中小麦根长的分布重心深度为18.46 cm,比小麦单作(26.04 cm)上移了7.58 cm。②复合系统中核桃细根的平均根长密度为83.6 cm/dm3,比核桃单作(135.6 cm/dm3)降低了38%;复合系统中小麦根长密度为1.74 cm/cm3,比小麦单作(1.22 cm/cm3)增加了42%。③复合系统中核桃细根的平均比根长在0~30 cm土层为5 149.34 cm/g,大于核桃单作(3 624.68 cm/g),而在30~100 cm土层为2 626.59 cm/g,小于核桃单作(3 906.9 cm/g);复合系统中小麦比根长在0~50 cm土层为10 019.5 cm/g,小于小麦单作(11 811.7 cm/g);在50~100 cm土层为14 328.9 cm/g,大于小麦单作(13 389.6 cm/g)。【结论】复合系统中0~30 cm土层及水平径向距树干基部1.5~2.0 m是根系竞争最剧烈的区域,为了适应复合系统的地下竞争,核桃和小麦在生长过程中对细根的空间分布及形态产生了可塑性反应。  相似文献   

9.
闽南混交林种间关系的动态调整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混交林在不同阶段应采取不同的调整措施,相对稳定期(0~4a)以局部松土除草为宜,竞争初期(5~10a)采取块状透光伐,伐除强度为30%,竞争盛期(10a以上)则采用疏伐的方法。疏伐是混交林种间关系调整的重要措施,疏伐有利于促进混交林的生长,增强林分的光合作用强度,提高群落的生物多性样。  相似文献   

10.
核桃-小麦复合系统中细根的分布及形态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核桃(Juglans regia)-小麦(Triticum aestivum)复合系统中细根的分布格局及形态变异,为种间关系研究及农林复合系统的合理设计提供依据。【方法】以核桃、小麦单作为对照,采用根钻法取样,用WinRHIZO根系分析系统对根系形态进行分析,比较核桃-小麦复合系统与单作系统中植物细根的空间分布和形态差异。【结果】①复合系统中核桃细根根长的垂直分布重心深度为35.49 cm,比核桃单作(29.97 cm)下移了5.52 cm;水平径向的分布重心为距树干基部0.91 m,比核桃单作(0.99 m)向树干基部靠近了0.08 m。复合系统中小麦根长的分布重心深度为18.46 cm,比小麦单作(26.04 cm)上移了7.58 cm。②复合系统中核桃细根的平均根长密度为83.6 cm/dm3,比核桃单作(135.6 cm/dm3)降低了38%;复合系统中小麦根长密度为1.74 cm/cm3,比小麦单作(1.22cm/cm3)增加了42%。③复合系统中核桃细根的平均比根长在0~30 cm土层为5 149.34 cm/g,大于核桃单作(3 624.68 cm/g),而在30~100 cm土层为2 626.59 cm/g,小于核桃单作(3 906.9 cm/g);复合系统中小麦比根长在0~50 cm土层为10 019.5 cm/g,小于小麦单作(11 811.7 cm/g);在50~100 cm土层为14 328.9 cm/g,大于小麦单作(13 389.6 cm/g)。【结论】复合系统中0~30 cm土层及水平径向距树干基部1.5~2.0 m是根系竞争最剧烈的区域,为了适应复合系统的地下竞争,核桃和小麦在生长过程中对细根的空间分布及形态产生了可塑性反应。  相似文献   

11.
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江汉平原垸田开发的过程以及效应.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垸田兴衰与湿地演化呈现出明显的负相关性.垸田开发不但改变了湿地空间格局、降低了生物多样性,而且影响了地区发展的可持续性.要实现江汉平原湿地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协调好人地关系,切实保护好湿地资源.  相似文献   

12.
郭永兵  朱桂才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3):61-62,164
江汉平原日益发展的公路建设对该区域的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越来越严重,笔者认为公路绿化作为公路建设的组成部分,其功能不再仅仅是公路养护以及道路景观的作用,还应当具有对这种破坏进行生态恢复的功能.本文结合江汉平原湿地的生态特征,就该区域的公路绿化在湿地保护中的作用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运用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农业的思想,分析了湖南洞庭湖平原和湖北江汉平原(简称两湖平原)湿地的基本特点,提出了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和生物资源,通过调节物质的生物循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江汉平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战略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以不平衡增长理论为依据,针对江汉平原农产品加工业现状,提出了江汉平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产业链、物流网、梯度发展、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大市场等5大战略,根据江汉平原农产品加工企业或行业不同状况,分别提出了选择优势、发展特色、增强效益、扩大规模、提高质量、营造名牌、加快技术创新,加速制度变革等8大对策,藉此依靠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带动江汉平原农村经济的全面繁荣,促进湖北省农村全面小康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对江汉平原棉田草相、演替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调查了江汉平原棉区除草刑使用情况,分析了当前棉田杂草的主要防除方法及其利弊和实际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棉田经济、安全、高效除草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江汉平原农村环境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在此对荆州、天门、潜江、荆门、仙桃的农村生态环境进行了实地考察与访谈,通过Office软件、Coreldraw画图软件等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研究江汉平原农村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结果表明,江汉平原的生态环境问题表现在生活垃圾任意丢弃、农业秸秆处理不当、种植业面源污染突出、水产养殖以及禽畜养殖污染加剧,这主要是由于生活垃圾处理简单化、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大量投加饲料和禽畜养殖管理不完善等造成的,可以通过垃圾分类处理、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推广生态养殖和规模化养殖等措施对江汉平原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17.
湿地农业的概念、特征与主要研究任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湿地农业产生的历史背景,从降雨特征与地理特征两个方面给出了湿地农业的规范表述,湿地农业是在湿润多雨地区由自然湿地经人类开发后形成的农业湿地上的农业。阐述了提出湿地农业概念的必要性。湿地农业具有农业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生态系统脆弱和农业生态多样性丰富等基本特征。湿地农业研究的主要任务包括湿地农业的基础性研究、湿地农业的关键技术研究、湿地农业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应用等。最后探讨了从事湿地农业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相似文献   

18.
2000年3-10月选择新近配组成功的、有苗头的优质杂交水稻组合,与在生产中已初步得到普及的组合共26个,以汕优63做对照,结合品种比较试验对其品质表现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新组合与原有组合相比,在粒型的长/宽比、整精米率和综合食味等方面有了较大改进,表明我国杂交水稻优质化育种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方面基本没有多少改进,它们将直接影响杂交水稻优势化的整体水平;少数组合还存在直链淀粉含量偏低的问题。综合生育期、抗逆性、产量、品质与商品性进行考虑,初步认为新组合取代汕优63成为新一代当家组合已成为一种大趋势。  相似文献   

19.
江汉平原水灾害综合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汉平原存在五种水灾害:洪灾、涝灾、渍灾、旱灾和水环境灾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治理的重点是区域涝灾和农田涝渍灾害,同时,对区域水环境灾害要予以足够重视.基于以往的经验教训,在水灾害治理上必须确立新的思路,通过湿地大生态建设,将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水灾害治理的水平和防灾减灾效果,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江汉平原的涝渍地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界定了涝渍地的概念,指出了涝渍地与渍害田、湿地的联系与区别。分析了涝渍地开发利用的基本态势,提出了科学合理利用涝渍地的新思路和主要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