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气候处于异常期,冷暖与干湿环境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波动与变化,导致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对当时的农业生产造成很大的影响。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及农业自然灾害,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旱作农业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耕-耙-耱为中心的抗旱保墒技术。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北方旱作农业技术体系的形成期,与当时气候的异常变化有着密切地关系。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文化艺术和庄园经济两大因素对魏晋南北朝园林的影响,并在介绍魏晋南北朝园林典型实例的基础上,分析了文化艺术和庄园经济对后代园林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魏晋南北朝时期百姓经历长时间战乱,开始将精神寄托转向宗教,佛教、玄学等,因此,寺庙园林在这一时期兴盛起来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本文将从历史文化背景、寺庙园林特点及其影响三方面介绍魏晋南北朝寺庙园林。  相似文献   

4.
学术界在检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分裂数百年的原因时,常常将这一时期普遍存在的坞壁社会组织归结为大一统王朝末期分裂的因素,即潜滋暗长的地方豪强势力在王朝政治日益腐败与中央权威日益沦丧后,以坞壁屯聚的形式崛起,造成了社会的持久分裂。读完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夏毅辉先生的新著《汉末魏晋南北朝坞壁考论》一书(该书由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6月出版),一个清晰而真实的历史图景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汉末魏晋南北朝坞壁林立的现象恰恰是王朝分裂的结果。当然,作为研究这一时期“坞壁”现象的学术专著,《汉末魏晋南北朝坞壁  相似文献   

5.
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饮茶、茶文化的研究,已经有不少的相关成果(1)。但是,对于这一时期的茶叶消费与生产问题,尚存阙疑。本文试图考察魏晋南北朝茶叶消费风尚与消费方式、生产产地与人工种植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正导读: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盛行,人们在个性上率性而动,服饰上不拘小节,文人雅士穿着随便,以袒胸露腹装为时尚。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在个性上率性而动,追求做的过程,而不在乎结果。《世说新语·任诞》就有一则故事佐证。某夜大雪,王子猷一  相似文献   

7.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动荡的时期 ,也是民族间相融合的时期 ,南北人民的融合、西北少数民族的内迁、各地区民族频繁接触 ,为音乐上的大融合准备了有利条件。龟兹乐、西凉乐、高昌乐等以其独立的面貌出现 ,一些外族乐器也为中原人所采用。本文试从歌舞伎乐的交流、乐器的交流、佛教音乐文化的交流、南北音乐文化的交流等几个方面阐述魏晋南北朝音乐的交流及对隋唐燕乐的影响。一、歌舞伎乐的交流及对隋唐燕乐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 ,西域的中国部分和中国的西凉地区 ,是西方少数民族、汉族及外国的音乐文化初步融合的地带 ,后西北各民族内迁 ,…  相似文献   

8.
根据现代灾害学理论,灾害事件在灾情方面的轻重差别是评估灾害等级的基本依据。采用农业灾害灾度等级量化方法对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正史资料中的灾害史料进行定量分析。研究了农业灾害的区域分布特征、农业灾害的年内季节分布特征、农业灾害在年际间的规律性和重大农业灾年等问题,认为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灾害年内发生频次差距缩小,农业灾害在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季节之间的差距大大减小,出现季节分布的均衡化趋势。春季农业灾害的发生频次增幅较大,夏秋两季农业灾害频繁发生,冬季农业灾害的发生频次显著增加。江南、山西、山东成为三大农业重灾区。江南地区是农业灾害频繁发生的重灾区。山东、山西农业区与江南农业区一起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灾害频繁发生、危害严重的农业重灾区,形成了农业灾害区域分布的新格局。农业灾害在年际间出现七个多发期。总计魏晋南北朝时期中等以上农业灾年出现291次,在本时期360年时间中占81%。其中中等灾年166次,重灾年107次,特重灾年18次。  相似文献   

9.
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令史的职责不像汉代仅限于掌文书和参与礼仪活动,而是扩展到参与司法事务、参议政策、检查户籍、进行经济营生、协助选举等领域。尚书令史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吏选举产生了很大影响,它自己是“小选”的对象,又在官员选举中制造滥选案件。尚书令史职责扩展、政治影响扩大的原因与尚书台职权扩大有关,也是当时士风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的漕粮转运在黄淮地区及河北平原呈现出的兴盛面貌,阐述了该时期北方地区粮食的水次仓储发展概况。  相似文献   

11.
拥有丰富自然和文化资源的浙江,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出现了许多文人士子、达官贵人以及僧侣道士等参加的森林旅游,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玄游、仙游和佛游等,并形成了许多融自然和人文为一体的旅游景观和源远流长的森林旅游传统.利用历史文献法和实地调查法;从多角度多学科出发,较为详细地探讨了上古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浙江森林旅游的发展脉络,述评古人的旅游思想,同时历史地分析并说明产生这种局面的原因,旨在试图继承和发扬古人的旅游思想,与今天的文化、生态旅游紧密结合在一起,并为今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参9  相似文献   

12.
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现象多见于南方,饮茶并没有被北朝统治阶层和普通民众所认可。唐代饮茶之风大盛,形成了茶文化,皇室、王公大臣、儒士文人、僧侣、道士、普通民众都尚饮茶。在唐人看来,饮茶仍然被认为是节俭的表现,饮茶可以解困、清神、得道、破烦闷、解渴生津、润心田、驱孤寂、清肌骨、发文思、除不平。唐人的饮茶观念及茶文化是对魏晋南北朝南方饮茶观念的继承与发展,体现了陈登原、唐长孺两位先生关于唐代文化"南朝化"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在中西交通发展的视野下,中古时期西域食物的东传大概可分为两汉、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三个阶段。丝路初兴的汉代是西域食物的初传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来自西域的农林作物在北方推广种植,饮食结构与烹饪方法也受到内迁少数民族的影响,呈现出胡汉融合的特点。唐代海陆交通发达,品种繁多的西域食物不仅从陆路输入长安,也从海上传入广州,胡食的兴盛反映了唐代社会的胡风文化影响,饮食结构和烹饪方法呈现出南北融合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4.
酆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经中,是济世度人之阴间天宫所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注重神学理论的创建,道教已初步建构起系统的酆都地狱理论。在道教斋醮科仪法术中,酆都有着济生度死的多重功能,历史上酆都道教的长期传承,致使酆都地府惩罚形成民间信仰习俗。通过史籍道经中酆都文化内涵的解读,道教史上酆都平都山道教历史的重构,可知酆都神学理论是道教文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本文较系统的阐述了中国传统插花的历史发展概况及其艺术风格与特点。中国传统插花在魏晋南北朝以前就有了原始意念和雏形。魏晋南北朝时开始有了简单的艺术表现形式。隋唐时期形成一门专艺,此后广泛普及,迅速发展。至明朝,形成了完备的插花艺术体系,专著问世。但到清朝便停滞不前,中后期以后更衰落不振。在艺术风格上,各代虽有差异,但形式活泼自然,内涵丰富,善用木本花材,注重完整性与和谐统一性则是共有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衫子的流行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盛行,重清谈,个性上率性而动,服饰上不拘小节,衫子在此时流行,并得到文人名士的推波助澜,成为时尚潮流。  相似文献   

17.
从水利建设审视魏晋南北朝生态农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魏晋南北朝近四百年动荡间的水利开拓兴修,通过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的联系,探求该时期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及其对社会演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不安的时期,此时名士归隐现象普遍盛行.魏晋名士主张要张扬人格特性,反对虚伪的礼教,实现人的天性,冲破世俗,投身自然,纵情山水,注重生活情趣的享受,沉浸在玄学的风气中,追求新生活观与清谈.  相似文献   

19.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茶文化现象,与作为饮品的茶叶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有直接的关系,由于其契合儒家、道教、佛教的精神追求,所以为后世茶文化的产生奠定了重要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20.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乱世,隐逸也成为这个时代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大批隐士不断涌现并用各种行为诠释着自己的隐逸理念。催生这种隐逸之风的固然有政治上的动荡和腐败、玄学思潮的感召和沁润,但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农业文明也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隐逸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士人的隐逸心理折射出农业思想的沉淀,而农业经济的发达程度又直接决定着隐士生活水平的高低。农业经济对隐逸文化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为这一时期隐逸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土壤和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