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二元经济结构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任钢 《河北农业科学》2009,13(3):114-115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合理有效地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二元经济结构的现状决定了我国人力资源配置处于非均衡状态,只有通过市场机制才能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还应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与管理。  相似文献   

2.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既有利于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有利于缓解农村居民 收入偏低的现状。基于国家统计局2013-2017 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数据,从供求角度对农村 剩余劳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缺乏职业技能、民工的城市归属感低、随迁儿 童上学难、进城农民工对生活状况的满意度低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 移。最后,分别从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自身就业技能、提高农业部门内部消化能力与非农部门 吸纳能力、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消除户口壁垒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浅析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莹  南灵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592-593
在新农村建设的宏观条件下,分析了目前转移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新思路,并针对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困境,提出了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相似文献   

4.
发达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国际经验表明,实现二元经济向一元化转换的中心问题是农业部门劳动力的转移。农业劳动力比重越高,农业现代化程度越低,二元经济结构特征越明显;农业劳动力比重越低,农业现代化程度越高,二元经济结构特征越不明显甚至完全消失。在过去的100多年时间里,英国、美国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先后完成了二元经济的转换。在工业化进  相似文献   

5.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对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结构严重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造成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且就业比例过低,这既是城乡二元结构固化的深层根源,也是劳动力不能顺畅转移的症结所在.城乡二元结构与劳动力转移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7.
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成为山西省经济发展的一大桎梏,因此解决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意义,其次分析了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模式,最后结合山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提出山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山东省农村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提供了动力,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提高了农民收入和文化素质。而现有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地区差异、农民较低的文化素质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本文认为只有在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同时,加快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才能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以顺利转移,并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人口城市化的关键问题。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之大、素质之低是古今中外所未曾有过的。由此观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借鉴发展经济学的剩余经济理论,结合中国的客观实际和国外的成功经验,从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物质基础入手,对可供选择的各种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从而探索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0.
我国西部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输转关系到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实现。作者系统分析了我国西部农村剩余劳动转移的障碍因素,以期为我国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
2004~2020年中国农村农业剩余劳动力预测及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三农问题是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为地域,以农业为纽带相互交织为一体的农民、农村、农业问题的总称.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实现农村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战略转移.农民的经济行为是理性行为,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进入不同产业边际收益的差异导致农村农业劳动力的流动或转移.按照以上思路对2004~2020年农村农业剩余劳动力进行了预测,并提出了加快农村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关系到农民收入、农村发展和稳定以及国民经济发展。劳动力的供给、耕地面积以及就业空间都与农村富余劳动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通过了解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相关情况,分析其地域分异特征,提出:(1)集约利用农地,提高农地的经营效益;(2)稳定农地的产权,为农民提供坚强的社会保障;(3)加强农业开发,培育农业增长点;(4)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等保障措施以更好地发挥农业的生活保障功能。  相似文献   

13.
葛菁华 《广东农业科学》2013,40(16):207-209
分别对贵州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阶段和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当贵州省农业现代化于2006年开始进入起步阶段的同时,贵州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开始进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大于未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阶段.因此认为贵州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阶段与贵州省农业现代化发展存在发展阶段的耦合性,即贵州省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与贵州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开始进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大于未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阶段在时间上是耦合的.  相似文献   

14.
景锐  赵财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4):198-200
通过对甘肃省2000—2009年农村劳动力相关数据的分析表明,甘肃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严重滞后于农业产值份额的下降速度,转移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地域主要还集中在西部地区,从就业行业看,虽然转移到第二产业的比重有所增加,但第三产业仍然是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行业。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背景下的耕地抛荒问题,为农民增收和耕地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首次提出区域劳均耕地面积的概念,将季节性抛荒折算成全年抛荒的面积,并构建农村劳动力余缺系数(K),根据系数值判断研究区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是否短缺,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福建省两个乡(镇)调查所得数据进行实例分析。【结果】临城镇K=1.02〉1,表明该乡(镇)并不缺乏劳动力;溪口乡K=0.87〈1,表明现有从事农业种植的劳动力数量没达到耕地种植的需求量,属于劳动力不足。【建议】不同区域耕地抛荒原因并不相同,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诸如分类改造被抛荒耕地,完善农地流转、实现耕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吸引劳动力本地就业等相应对策解决耕地抛荒问题。  相似文献   

16.
西部地区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化滞后。西部地区严重的城乡分割的现代化工业城市和工业基地与落后的脆弱的非国有经济和原始农业并存的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制约西部城市化的发展。根据西部特点选择合适的城市发展战略 ,通过促进西部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市场化来促进西部城市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问题一直是困扰贵州省农村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通过对贵州省农村劳动力现状的分析,指出农村劳动力外出转移所带来的如促进农民增收、抑制城乡差距扩大、减轻对土地的压力、提高了农村劳动者素质等积极影响;同时也分析了不利因素的影响如经济水平低下、城镇化发展滞后、劳动者素质偏低、保守的文化、政策和体制的制约等。提出了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完善劳动力转移市场、加快制订劳动法、进行体制创新等改善农村劳动力外出的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筛选了11个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指标,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得到各因素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联度,给出各因素对河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长的贡献率;分析河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驱动因素,提供制定相关政策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9.
陈成 《广东农业科学》2014,41(12):232-236
近年来,创业潮、县域经济与特色乡镇的发展、宏观经济环境变化以及家庭因素促使越来越多的农村劳 动力选择就地转移。实证研究发现,性别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地域选择行为具有显著影响,男性比女性有更高的倾向 选择异地转移,女性更倾向于就地转移;未成年子女对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家中有未成年子女 的家庭更可能选择就地转移;而职业技能培训对就地转移具有显著负向影响,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村劳动力更 倾向于异地转移。当前,要促进四川省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就地转移,应加快推进城镇化,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提升 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20.
利用1981—2015年29省面板数据,研究了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与转移对全国及不同劳动力流动类型分区农业种植结构和粮食内部结构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全国层面,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与转移均对粮食及棉花种植比例有显著负向影响,对蔬菜及油料作物种植比例有显著正向影响。在粮食作物内部,劳动力价格上涨对水稻和小麦生产具有负向影响,对玉米生产具有正向影响;劳动力非农转移促进了小麦种植比例增加,减少了水稻和玉米种植比例。在不同劳动力流动类型分区中,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与转移对不同区域作物种植比例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劳动力价格上涨对3个分区的蔬菜生产具有正向影响,对粮食作物生产具有负向影响;对劳动力流入和流出区水稻生产具有负向影响,对劳动力流动持平区具有正向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对3个分区的蔬菜、油料作物及小麦生产具有正向影响,对玉米生产具有负向影响;对劳动力流出和流动持平区水稻生产具有负向影响,而对劳动力流入区水稻生产具有正向影响。最后,文章提出相应优化区域种植结构布局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