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在遥感及地理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运用景观生态学研究方法对甘南县山湾村近10 a来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进行了细致分析。结果表明:近10 a来,景观格局发生了一定变化,林地面积有了较大提高,农田、废弃地面积略有降低,荒草地面积减少幅度较大,其余景观类型相对比较稳定。从而使景观均匀性、多样性、区域景观破碎度略有增加,景观优势度略有减少,说明在人为干扰下,该村景观格局正在逐渐发生良性变化。  相似文献   

2.
文章依据景观调查资料,对永安山林业局森林景观进行了分类,且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各景观类型的分布区域及特点,并根据景观资源现状,提出了景观资源的利用原则与影响景观资源开发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福建茫荡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格局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ARC/INFO支持下,利用福建茫荡山自然保护区1∶50000植被分布图和其它辅助数据,选取多个有代表性的景观指数对保护区景观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茫荡山自然保护区景观异质性较高,连通性较好,破碎化程度不明显;各景观组分的面积和周长分布极不平衡,森林景观是区内主要景观类型,常绿阔叶林和暖性针叶林等少数几种组分在景观中占绝对优势;受干扰程度最大的景观类型是竹林和农田景观.  相似文献   

4.
通过实地调查与分析,南京牛首山文化旅游区目前存在森林生态功能不强、健康状况不良、景观效果不佳和森林游憩不足等问题.为全面提升牛首山文化旅游区的森林景观质量,根据牛首山森林景观现状,因地制宜地提出了改善生态景观、拓展服务功能、优化景点结构、突出景观特色和重视色彩设计等森林景观提升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选取景观多样性、景观优势度和均匀度等指标,对比分析了具有相似地貌类型的太行山片麻岩区村级景观特征的差异,探讨了人类活动与景观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人为将大面积灌草丛、耕地改造成经济林,将退化灌木林地恢复为乔木林的情况下,景观多样性、景观均匀度下降,景观优势度、景观破碎度提高,景观异质性提高,景观稳定件增强。  相似文献   

6.
林虑山     
<正>河南红旗渠林虑山国家地质公园是一座以峡谷地貌、地质工程景观为主,水体景观与生态人文交相辉映的综合型地质公园,属典型的多级台阶切割式地貌。公园内的太行大峡谷山高谷深,地貌景观奇特。冬季,大峡谷岩石裸露,峡谷悬崖峭壁上的雾凇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蟒头山国家森林公园现有的优质树种资源,并对园区现有白皮松林、山杨林、白桦林、辽东栎林、山桃灌丛等5类主要植被群系和山花景观、白皮松景观、红叶景观等3个主要森林植物景观类型进行了论述和评价,同时对森林公园现有植物景观提出新的设计营造方案,对森林公园内优质树种资源保护和利用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8.
为了实现太行山低山麻岩区山地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进行了片麻岩山区再生景观生态建设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片麻岩山区景观中的本底要素是山场坡面;次生林是唯一的残余斑块;干扰斑块主要有农田种植斑块、村庄建筑斑块和道路斑块;引入斑块主要有人工水土保持林、一般经济林和高效经济林。片麻岩山区景观生态的走廊是沟谷和河道。通过系统聚类,将该区的景观划分为荒山型景观、疏林型景观、经济林型景观、生态经济林型景观4大类。生态经济林型景观的主要斑块是林地,森林覆盖率达30%-85%以上,生态协调功能较强,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较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景观生态类型。景观生态斑块优化建设技术主要有高效益无公害苹果园综合建设技术、板栗集约栽培技术、油松营养袋造林技术、水土保持林优化结构与利用技术、沟谷河道蓄水防洪体系建设技术等。通过上述技术的综合运用,建成了既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又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显著的社会效益的生态林景观、经济林型景观和生态经济林景观的优化模式。  相似文献   

9.
基于AHP分析法景迈山乡村景观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景迈山乡村景观,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景迈山乡村景观质量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以下结果:在准则层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人工景观,权重值为55.91%、35.22%、8.87%;在因子层中,特色茶景观>民俗文化>植被>建筑设施>宗教信仰,权重值依次占36.4%、28.18%、11.64%、8.87%、7.04%,而对景迈山乡村景观影响最小的是山岳权值仅占2.4%。从自然景观来看茶景观特色最具有吸引力;从人文景观来看民俗文化吸引度最强;从人工景观来看,建筑设施特色性最强。通过以上研究,以期能为当地景观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作用,并能为相似区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天目山自然保护区的景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RS、GIS技术,采用景观生态理论及评价指标,对天目山保护区景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天目山自然保护区的景观保护完好,人为破坏较少,为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及风景文化资源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1.
栖霞红叶素有"栖霞丹枫"之美称,与北京香山、苏州天平山、长沙岳麓山共同形成中国4大赏枫胜地。近些年来由于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红叶呈现衰退现象,很难再现漫山红叶景观。该文立足于栖霞山现状,分析了红叶景观衰退的内外原因,并从环境因子调控、景观提升、养护管理3个方面对栖霞山红叶景观营建及管理策略进行初步探讨,以期有效逆转景观衰减现象,提升栖霞山红叶景观质量,再现满山红叶。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贵州省紫林山森林公园景区不同植被类型及景观类型的负氧离子含量、时间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并对景观的合理布局、开展森林生态旅游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以寻乌黄岗山公园为研究地点,利用SD法对公园景观进行了游客评价。问卷设计20个评价因子,5个评价等级。随机发放50份调查问卷,让游客对公园景观进行评价打分,然后回收问卷,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黄岗山公园在植被覆盖率、舒适感、愉悦感和环境安全性方面评价较高,在景观丰富度、景观活力度、色彩感、变化感和特色感方面评价较低。基于评价结果反映出的黄岗山公园景观的不足,提出了针对性的景观提升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究河北省燕山山地丘陵区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特征,以宽城县苇子沟为研究对象,选取2008年和2018年的Google earth影像,选择斑块面积、斑块密度、景观形状指数、景观多样性指数等指标,对流域的景观格局及其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苇子沟流域以分布于中、上坡位的天然次生林和油松林斑块所占比重最大,为该流域景观本底,其次为位于下坡位的经济林;从2008年到2018年,流域内主要的景观格局变化为天然次生林向油松林的转化,其他斑块的规模相对稳定,没有明显变化;同时,从2008年到2018年,流域内斑块数量、斑块密度、边界总长度和边界密度都有所减少,景观多样性指数则由于均匀度的升高而有所增加,流域景观破碎度有所下降。总体上,在2008-2018年期间,苇子沟流域的景观格局特征有一定程度的变化,但是自然植被、人工植被的总体格局没有明显变化,保持了相对稳定,这对于整个流域的生态安全及农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藤山自然保护区藤本植物景观资源及其构景要素、形式美和意象美的表现特征,提出藤本景观的培育和藤本植物资源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6.
以黄土高原黄龙山林业局蔡家川林场为例,选取优势树种(组)、海拔、坡度和坡向作为分类因子,利用ArcGIS,按分类因子分割林场森林景观空间为56 672个空间基本单元,建立起量化的、与植被和环境因子相关的森林景观空间基本单元数据库,在此基础上采用聚类分析方法把所有基本单元聚合为不同相似水平上的景观要素类型,结合生态特征和经营需要对聚类结果进行分析,最终确定了7种景观要素类型,生成了景观要素类型斑块图。斑块特征和空间格局分析结果表明:该林区森林景观中以小斑块要素比例最大,中、小和巨大斑块数占总斑块数的91.91%。栎类林具有最大的面积、平均斑块面积、斑块周长、最大生境面积和内部生境指数,是该地区受人为干扰相对较小、仍需要进行保护的景观要素类型。在森林经营中,应注意保护大型斑块的景观要素类型。景观多样性和均匀度较高,优势度相对较低,表明景观异质性好。  相似文献   

17.
基于实际调查和森林资源二类清查数据,将川东北秦巴山地光雾山彩叶景观划分为13类,利用Arc GIS技术和Fragstats3.3(栅格版)分析软件,对其彩叶景观格局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彩叶景观整体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丰富度和聚集度。面积最大的桦木彩叶景观,破碎化程度最低,而面积较少的厚朴等显示出较高的破碎度;其余类型各指数差异均不明显,破碎化程度处于中间水平。该结果为光雾山彩叶景观资源的旅游开发利用和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林鹏  彭蓉  田国行 《林产工业》2015,42(4):57-59
探讨了森林公园景观建筑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的设计思路,对湖南东安舜皇山国家森林公园现有景观建筑进行考察分析,基于地域文化对其进行探索和思考,总结出地域文化在森林公园景观建筑的风格、色彩和材质上的运用,为其他森林公园景观建筑设计提供借鉴性意见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永泰藤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季风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和珍稀动植物 ,保护区内旅游景观资源十分丰富。分析了旅游景观资源的组成及其特点 ,生态旅游开发的现状及生态旅游对森林资源的影响 ,同时对本区在生态旅游开发中旅游、自然保护、扶贫与环境教育功能的发挥情况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0.
通过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0年间的森林景观格局变化分析,对保护区美学质量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保护区由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竹林、水域和其它等6类景观类型组成。阔叶林为优势景观,面积比例维持在80%以上,是形成保护区优美景色的最主要因素。而且该景观类型斑块破碎度低,结合度和聚集度高,具有宏观美。2)常绿阔叶林的面积比例逐年下降,平均斑块面积、结合度和聚集度也随之降低;而落叶阔叶林各指标变化与之相反,并在2004年开始超过了常绿阔叶林成为主导景观类型,丰富了保护区的季相变化,显著提升了秋季美景度。3)竹林面积扩张了近3倍,但是斑块破碎度较高,没有形成壮阔的竹海景观,而且极易入侵阔叶林,造成阔叶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美景度的下降,所以采取人为砍伐对其扩张进行了控制。4)景区道路、旅游基础设施、农家乐等面积增长了50%,由于缺少专业的设计和统一规划,建筑物景观与当地的森林景观没有形成很好的融合,美学质量不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